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大明官途 >

第166章

大明官途-第166章

小说: 大明官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维正在进京后的第二天便来到了东宫,也就是朱标下葬后的第四天。太子灵堂设在东宫偏殿,在灵堂门口,有专人给李维正换了一身白色的孝服,李维正慢慢走进灵堂。灵堂肃穆,两旁挂有巨大的白色幔布。在正面的桌案上摆放着太子朱标的灵牌,旁边则有一个老僧轻轻地敲着木鱼。

李维正来得早,灵堂里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他慢慢走到太子的灵牌前,默默地注视着朱标的名字,这是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大明前太子。从他们两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使他能最后走进了大明官场,可是他人已经去了,才三十八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远大抱负、他的治国之念,都随着他的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了,他在历史上没有能够留下浓重的一笔,数百年后不再会有人记住他,而记住他的人都是受过他的恩惠,实实在在活在世间,犹如眼前的李维正,朱标在太和殿吐血救他的情景仿佛还在李维正眼前闪动,仿佛只是昨天的事,可是他已经去了。

李维正跪下,泪水禁不住从他眼中涌了出来,他没有擦拭,任凭泪水从他脸庞流下,他给朱标磕了三个头,巨大的悲伤再一次涌上他心头,他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人已经去了,你就节哀顺变吧!”他身后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

李维正给太子上了香,这才拭去眼泪,转过身来,只见从旁边的帘幔走出一名同样穿着孝服的男子,他正是朱标的同窗挚友方孝孺,方孝孺从朱标去世那天起,便天天来东宫替他守灵,他比李维正早到了一会儿。就一直在幔布后注视着他,李维正发自内心的悲伤和哭泣使方孝孺也跟着伤感起来,他走到李维正旁边,取过三支香,点燃了,向朱标的灵牌躬身行了三个礼,便把香插进了铜炉中。

他叹口气回头对李维正道:“李大人是什么时候进京的?”

李维正已经从巨大的悲伤中渐渐平静下来,他连忙拱拱手道:“我是昨天刚到京城,没有能最后送太子一程,我心中十分遗憾。”

“你有这份心就行了。”方孝孺指了指旁边的静室道:“那里面陈列着太子的一些遗物,你不妨去瞻仰一下。”

李维正点了点头,便向旁边的静室走去,朱标平时所用的大部分物品都随他安葬了,这里只留下了极少的十几件,留给后人追思,有他用的笔、他的一些衣物,还有他平时喜欢的几本书,李维正在一件白色的长袍前站住了,他还记得第一次在定远县见到朱标时,他穿的就是这件白袍。

“太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他的生活却十分节俭,像这样上好绸缎的袍子他一共只有三件,但耗费得最多的却是纸笔,太子从五岁起便书不离手,笔耕不断,光《论语》一书他就抄写了不下千遍,学问极好,若他也能参加科举,他不是状元也是榜眼。”

方孝孺在李维正身后一声长叹。“可惜啊!他去了,我大明就少了一个真正的儒君。”

李维正沉思一下,便对他道:“去年九月我最后一次见到太子时,他给了我一封信,信中要求我扶助小王爷,也就是说,太子殿下是希望小王爷能继承父志入主东宫,不知道方先生怎么看这件事?”

李维正知道,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一直就是朱允炆之师,对他影响极大,可说朱允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三人塑造出来的一个作品,朱允炆能否入主东宫,也和他们三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方孝孺听李维正说到正题,他向两边看了一眼,见左右无人,便上前关上门,这才低声道:“这件事我们正想请你来参与商议,今天不巧,小王爷陪母亲去鸡鸣寺烧香还愿去了,不过我可以先和你沟通一下。”

方孝孺之所以肯和李维正商议。是因为十天前皇上来东宫给太子守灵时提到他,说他已经决定让李维正复出,在五军府任职,他并暗示朱允炆有什么事可以多和李维正商议。事后,方孝孺等人商议,皆认为皇上让李维正复出的原因就是为了朱允炆,为了使朱允炆上位,他们三人殚精竭虑,充分利用故太子留下的一切人脉,尽管他们都不喜欢李维正。并希望朱允炆能远离这种人,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现实是大多数朝臣都不赞成皇上避子立孙,这种反对声也影响了皇上,很明显,在立新太子一事上,皇上始终犹豫不决,朱允炆只能说有微弱的希望。而在各方势力中,朱允炆的势力和实力都是最弱的,他常年呆在深宫中,不能像各个亲王那样有所建树。因此,在一番争论之后,方孝孺等人终于决定,应该拉拢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其中就包括李维正。李维正和锦衣卫有关系,至少能够帮他们打探一点消息,这才有了昨天常升去拜访李维正之事。

方孝孺本人对李维正一直有成见。但为了实现太子的遗愿,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他个人的感情和荣辱都不重要了,他请李维正坐下。便对他道:“前年在濠塘山和后来的客栈,我知道你是有几分头脑,能处理危机。现在东宫之位已经空出来了,皇上也不像去年那样严禁谈论立新太子一事,各个王爷都跳了出来,暗中较劲,互相攻讦,晋王更是公开上书,指责秦王在藩国时的种种失德之举,其用意很明显,若秦王不立,他就为长,前几天皇上在廷会上也表示,新太子应以德行为主,长幼为辅,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皇上不一定按长幼排序。甚至连宁王这样的最幼藩王也有成为储君的可能,这样一来,小王爷的机会就更加黯淡了,他只有嫡长孙这个唯一优势,形势对我们很不利。不知李大人对眼下的困局可有破解之策?”

在李维正的记忆中,太子去世后,朱元璋也不是立刻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是在半年之后,也就是说朱元璋对立朱允炆也是反复考虑过的结果,在这半年里,局势不可能平静如水,各个王爷对东宫的争夺一定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因此,朱允炆能否入主东宫也是在走钢丝绳。他只要稍不留神,历史就会改写,尤其是他这个后世人的到来,会不会成为天平上的一颗小小砝码呢?

李维正沉思片刻,便道:“知己知彼才是用兵的上策,小王爷要想最后胜出,不仅要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更重要是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尤其是弱点,往往就会被对手抓住,或许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会使他与东宫失之交臂,方先生可赞成我的说法?”

方孝孺点了点头,李维正的这个思路他是赞成的,他一直认为太子要以德行为生,绝不能在德行上失分,至于知彼,可以交给李维正去做。关键是要知己,就象李维正所说,不能被对手抓住把柄。

他笑了笑道:“小王爷恭谦温良、谨慎小心,人人都赞誉有加,要想抓住他的不当之处,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不!他有一件事做得非常不妥,你们应该知道。”李维正淡淡地说道。

正文 第一百七十二章 有容乃大

方孝孺凝神思索了半天,他忽然才明白过来,李维正指得是朱允炆做的那件荒唐事,竟然为一个女子神魂颠倒到了荒废学业的程度,方孝孺等人因陪同朱标去了西安府,对朱允炆疏于管教,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几人将朱允炆狠狠训斥了一顿,并严禁他出宫。

李维正的提醒让方孝孺的脸不由一红,他刚才的话是说得有点大了。方孝孺等儒生的最大优点就是知错能改,这也是他们的单纯之处,他立刻起身道:“李大人的提醒我记住了,我们一定会严家管束小王爷。决不允许他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是在‘知彼’那一方面,就得拜托李大人多多尽心了。”

李维正要的就是他们这个承诺,他不能再允许朱允炆上门去骚扰倩倩。这不仅有失体统,而且朱允炆若连这点小事都克制不住,那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大事?在这一点上,李维正知道他和方孝孺等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让他们出面管束是最好不过。

这时,外面隐隐传来了悲哭之声。这是又有人来祭奠太子了,方孝孺见此地已非谈话之所,便对李维正道:“过两天李大人稍微安顿下来,请务必前来拜见小王爷,毕竟他才是我们支持的主公。”

“这是自然。”李维正拱拱手,便出去了,他又给太子的灵牌上了一炷香,这才离开了东宫。

李维正今天进朝的主要目的是到五军都督府就职,五军都督府虽然现在只是一个清闲部门,就宛如后世的民主党派,但它前身毕竟是位高权重的大都督府,因此它的府衙气派非凡,占地数百亩,东靠白虎街。与锦衣卫隔街相望,西邻千步廊。从北向南依次按中、左、右、前、后的五府顺序排列,每一府皆独立成衙,中军府位于最北面,入眼是一扇沉重的朱红大门,李维正走上台阶,立刻有两名士兵前来阻拦。他取出朱元璋亲手签发的任命状,士兵立刻行一礼,放他进去了。

军府里面的布局和锦衣卫衙门相仿。一条从东到西的中轴线,各个建筑便排列在中轴线两旁,尽管现在是上朝的高峰期,早朝刚刚结束,别的府衙都是人声喧嚣、热闹非常,但都督府内却冷冷清清,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李维正一直走到最里面,这才有一名吏目出现在走廊上,他见到李维正,先是一愣,随即上前施礼道:“这位大人,有事情吗?”

“我今天是来正式上任的,你们都督可在?”

“回禀大人,都督今天没有上朝。几个同知和佥事也都不在军府内。”

“那我上任该找谁?”

“官员上任一般是经历司办理,大人请随我来。”

吏目恭恭敬敬地带他向经历司走去。经历司就相当于后世的秘书处。都督府的一应杂事皆由其处理,也可以说经历司是中军都督府内唯一正常上朝的部门,经历司内有一个从五品经历,另有吏目数人,经历是一个年近四十岁的文官,姓郭,相貌寻常,但身材削瘦,显得精明能干,他听吏目说有官员上任,便对李维正笑道:“可是新任副都督李大人?”

李维正取出任命书递给他道:“正是!”

郭经历接过任命书,又从一本档案册中找到了留在这里的副本,对照地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便道:“李大人请放心,后面的事情皆由我负责办理,请大人明天下午再来签字登记,上任手续便完成了。”

“就这么简单?”李维正有些惊讶。他上次被任命为威海卫指挥使时,可一直忙了四五天,手续十分繁琐。

郭经历见他不理解,便笑道:“五军都督府和别的官府不同,它受皇上直辖,不需要经过兵部、也不需要经过吏部,只凭皇上的任命书。最后再由本府都督签字便可正式完成,这就和锦衣卫一样,不同的是锦衣卫指挥使时时都在官衙内,而我们的都督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难得在京。”

李维正点了点头,他忽然想起一事,便急忙问道:“不知我们中军的左右都督是哪两位大人?”这可是他上司,他险些忽略了。

“原来李大人竟还不知道,是我疏忽了。”郭经历连忙介绍道:“我们中军府左都督是凉国公蓝玉大将军,右都督原是周德兴,周大人获罪后,这个职位便暂时空着,暂时蓝大将军一并统管。”

“蓝玉?”李维正只觉得口中有些苦涩,且不说周德兴就是他办的案。而蓝玉也即将成为大明的风暴眼,朱元璋这样安排是否有更深的用意?

“我明白了,多谢经历大人,先告辞了。”

李维正办完就职之事,从中军都督府出来时正是上午办公高潮时分。外面的大街上冷冷清清,看不见一个官员,只偶然有送文书的吏目骑马从大街上飞驰而过,李维正慢慢走到锦衣卫大门前,神情复杂地望着这扇他曾经无比熟悉的衙门,良久,他叹了一口气,转身走了。

虽然他已经正式上任,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五军都督府有几十个大小都督,个个身经百战,就是打仗也轮不到他,再加上各地重要城市又有藩王镇守,一般只有边疆蛮民造反等苦差事才可能轮到他。但朱元璋的用意并非让他去打仗,因此李维正几乎都空闲无事。

朝廷无事并不代表他没有事情,李维正刚回到府中,十三郎便来报,他上午去三所军营找罗广才,罗广才便立刻随他一同来了,此时已等候多时。

去年的挫折对罗广才的影响并不大,他仍然在三所任副千户,探察京中各种情况,及时整理上报,他并不知道李维正已经重新复出。因此,他得到十三郎的消息后,顿时惊讶万分,立刻赶到了李维正的府中。

李维正一进书房,罗广才便站起身拱手笑道:“恭喜大人重新复出。”

李维正望着这位对自己一直忠心耿耿的旧下属,他心中不由有些感动,他默默点了点头,一摆手道:“坐吧!”

罗广才坐了下来,他立刻笑道:“我确实没有想到大人这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