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太晚了。因此,那些功高盖世的高官明白,全部危险的原因所在,就要不断地采用巧妙的办法打消皇帝的疑虑。
见目的已经无法实现,不再做无谓的挣扎和牺牲,知难而退上另一种人的做法。坦然地放弃仕途上的功名利禄,而选择寂寞和平静,也是一种值得尊敬的人生方式。
主动选择政治退隐当然属于明智之举,有时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不会是完全没动脑筋的。
不管是急流勇退,还是顺坡下驴,从仕途官场走出来的人大多数并不想从此就和政治彻底断绝关系,也就因此不被视为不合作主义。只有从此洗心革面,以体力代替心力的人才称得上是不合作主义者。
人们痛恨奸臣,鄙视小人,常斥之为“不学无术”。其实,奸臣并非胸无点墨,有人很读过不少书,颇有文才。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不是也不可能是从四书五经上或者任何一种古书中学来的,更不可能是从任何一位老师那里得到,而是无书自通、无师自通,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和才华。
凡奸臣发迹,一般都离不开这种天生的奸才、邪术。纵观历代奸臣作为,大都依次有投机钻营、取宠皇帝、陷害异己等方面的行为。但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做法又各不相同,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技巧和绝招,显示着各自特有的天赋、性格和灵魂。
机遇对于每一个要求发展自己的人都是重要和不可少的,古代奸佞之人、奸佞之臣,要达到更大的目的、实现更大的野心,敏锐地抓住机遇是其成功的真正开始。
找门路、抓机遇是历史上许多政治投机者共同的思路,与正直的大臣相比,此种人的所作所为常常为人所不齿,但他们象猎狗一样敏锐的嗅觉,又常常使人为之惊叹。后人评价某人的能力常用一句含混不清的话予以概括,所谓“能干”还是“不能干”,这种“能干”恐怕也包括投机钻营的本领在里面。
官场上有一个道理:拍马屁得找喜欢被拍的人。
古代官宦中的奸佞之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想跻身统治集团中心,甚至左右朝政的。然而为达到这一目的,仅仅结交权臣,靠权臣鼎力推荐还远远不够,因为最终决定其政治命运的还是皇帝。得不到皇帝本人的青睐,纵使你使尽浑身解术也是白搭。所以皇帝本人是奸佞投机的最终对象,围绕取悦皇帝,每个人实行的办法和设计的方案各有不同。
在政治圈内做政治游戏、耍政治心术也许还不失几分正剧色彩,而为达到政治目的专行生活手腕者就明显使人觉得其丑陋不堪了。
如果身为朝中大臣,一味投机钻营、取宠皇帝,甚至不惜使用俗招、损招,那么必然会出现连带性的问题,这就是招致同僚的反对。一旦结怨太多、树敌范围太大,即使早已到手的宠幸也会因此而失去。为此,对于这种奸佞小人来说,要想独占熬头,就必须抽出一只手来对付异己力量。对付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陷害法。从长长的中国古代历史看,历朝历代的奸佞都干出过陷害异己、陷害忠良的勾当。这似乎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仅就杀人害人而言,大凡奸佞小人都想得到,干得出,但要做到既达害人之目的,又不露形迹、不露声色,这才称得上是害人有术,害人有方。
设陷阱使政敌处于被动,并进而除之而后快,这是古代官僚惯用的伎俩。设置陷阱有明目张胆、正面作战者,更有于不知不觉中致人于死地的人。
投机钻营、取宠皇帝和陷害异己是历代奸佞小人发达的三个主要手段,也是奸臣发迹的三个阶段。
古人跻身官场的途径大体上有这么三条:一是生来的福气,靠血缘获得爵位个官职;二是靠军功,孤注一掷投身疆场,活下来就可享受荣华富贵;三是靠科举考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善于投机者,他们能看准时机,抓住机遇,一步登天。
人们常以官场比战场,那不过是着意于它的残酷性和斗争性。其实,官场之中除了斗争性外,还有其生意性。事实上,官场中斗争的双方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获利,而一开始就从获利的眼光出发,直接把官场当作市场拉对待,实在是非具有特异眼光的杰出之人才能看得出,做得到。
吕不韦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从政的实际经验,但他以商人的机敏眼光看到了一个比市场更能赚钱的去处,这就是官场。他意识到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特征:权力决定一切。权的作用远远大于钱。只要有了权力,金钱根本不在话下。
吕不韦以经商的思路经营政治,进入官场是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益。而也有人老老实实地赚钱,而钱财赚到一定程度后,官职和爵位自然到手。这两种人分别从两个不同地点出发,但结果却是不约而同地打通了金钱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仕途上的人,越是急功近利、急于谋求升迁,往往欲速而不达,难免招致众人的鄙视和排挤;相反,越是表现得淡薄名利,于升官无甚兴趣,往往名声越大,不知道那一天被皇帝请求出山做官。
古代官场中人,要想发达,靠山必不可少。但找靠山也需要眼光,需要找准合适的人选。
也有一类官僚,本来没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能,阴错阳差走上了仕途,结果是糊里糊涂上台,迷迷糊糊下台。混迹于中国专制主义的官场,认不清中国古代政治、官场的本质,即使一时走进了官场,也难保不知什么时候被赶下去了。
生活中的世界往往不够公平,比如说,选择女人的标准一般是由男人制定的,久而久之,男人制定的选女人的标准又反过来成为女人自觉的追求。
政治之所以为政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既包含着斗争,又必须长于和善于妥协;既需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又需要宽以待人、大度忍让。从政治理论上讲,这是政治运作的策略需要,然而事情一落实到实处,真正的政治运行、政治操作却不能不需要实实在在的人物角色来承担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在现代政治机构中往往都设置了秘书长这样一个职位,他的职责是综理各种行政事务,既要上承,又要下达,对上要具体负责,对下要事无巨细,步步落实。在中国古代宫廷中虽然名义上没有这样的职务,但它却有大体相同或相似的任务需要处理、需要协调、需要斡旋。
中国古代的宦官绝对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为男人,但又不能做纯粹的男人;他们原本是奔走宫廷之中的奴隶,算不得什么政治势力,但却又握有一般官僚不具备的权力。比起一般奴仆来,不用说他们更多一重被阉割的痛苦和不幸,然而正是由于他们有了这份痛苦和不幸,,才有了在帝王之家、在前朝后宫游走穿梭的权力,也因此才有了不同于寻常奴仆的特殊地位。这群特殊的人,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揣摩皇帝的心思,如何赢得皇帝的青睐和信任,并进而凭借皇帝的威势而享受荣华富贵,为所欲为,就成了每一个宦官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满足这个愿望,宦官们绞尽脑汁以探讨操纵皇帝、驾驭皇帝的方式和方法,这就于千朝百代之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谋略和权术。就是靠着这些谋略和权术,他们不仅操纵皇帝,干预朝政,而且由卑贱下作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一跃而成为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政治影响。这是连皇帝甚至宦官本人都始料不及的。
一般说来,宦官们的基本职责范围是在前朝后宫之间传递消息、服侍皇帝和后妃的日常生活。宦官们研修好皇帝需求心理学,从而使用“投其所好”的手段,就会大获其利。但如果宦官遇到一位生性精明而又欲励精图治的皇帝,仅靠献媚求宠就不一定灵验了。每当此刻,宦官们改用小忠小信的手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小忠小信”是从小事作起,既显其忠诚,又掩其大奸大恶。你想想,一个帝王,什么成为最关心的问题?不用说是用人。所用之人是否可靠,是帝王君主最关心的。
一般说来,人的思维判断往往受早期获得的印象与经验的制约,所谓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既有了这个先入之见,事后出现的另一个同类印象又会加强人的最初印象,强化这种先入之见。
在一个皇朝的相对稳定时期,围绕皇位的继承,皇族内又不免开展新一轮的争位斗争。已经夺得皇位的人,总是利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来防范来自宗室内部的颠覆和威胁,用分封安抚的软控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失败的一方有时也并不甘心,因为他的失败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走好了下面的棋,他还有苦恼挽回败局,有可能夺回帝位。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网罗和他同样失意的人才,以培植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而这时,也正是那些一向默默无闻的宦官们的邀宠进身的好时机。他们要投靠暂时失意的主人,急新主之所急,想新主之所想。只要看到新主具有未来占据帝位的可能性,他们便不惜孤注一掷,靠心明眼亮、心黑手狠为新主建盖世之功,也从此获取特殊的宠幸。
立功求宠所以能立见奇效,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此举适应了帝王之家皇位之争的需要,卖身投靠,以性命做赌注来帮助皇帝夺取皇位,故而有拥立之功,这是宦官的又一重要政治权术。
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里,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可以运用手中的杀罚大权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权力意志。如果仅仅秉持一颗公心,对下赏罚分明,依法治政,这政务也并不至于太过犯难。但有的时候,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显示自己超出常人的谋略与智慧,在协调亲信宠臣之间的关系时,却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政体有很多弊端,比如你身处官位,秉公办事,往往四处碰壁,有时弄不好连乌纱帽也难保住。而玩弄点弹性策略,讲究些权谋艺术,却常常扶摇直上。
要使受宠信受重用的地位永固,宦官们常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小计释忧、投石问路、以致瞒天过海,或表示至诚忠信,或欺骗蒙蔽皇帝。而有时得宠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受到威胁时,他们便厚着脸皮,黑了心肠,干起诬陷他人、抬高自己的勾当。这是宦官隐忍之处,也是他们背水一战,固宠求荣时不择手段的手段。这种方法意在抓住皇帝最敏感的部位,如篡逆、谋反、废立等问题,妄加诬陷。不论是明君还是庸主,对威胁其王位的事,总是很难保持理智的,只要听到风声鹤鸣、闻得蛛丝马迹,便一定严惩不贷。这样,宦官们就可以再度得到皇帝的信赖。
诬人宠己之所以能立见奇效,原因在于他们常常在皇帝最敏感、最多疑的问题上做文章,用焦点问题转移皇帝视线,转移矛盾,淡化自己的罪责或过失。诬人宠己之术,是宦官们玩弄厚黑学的产物,或者高举维护君主皇位的忠义大旗,抓住皇帝生怕他人抢了皇位的脆弱心理,陷害他人,制造焦点问题,转换矛盾,分散皇帝注意力,淡化掩饰对自己不利的影响,从而达到固宠求荣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诬人宠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显示其忠信,以他人的失败、罪名甚至性命做自己荣宠的阶梯。
中国古代宦官之所以能够由非政治人物变成政治人物,是与一定时代一定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君弱臣强,君少臣老的时代,宦官最为活跃,也最容易发挥政治作用。
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皇帝也是如此。在宦官们看来,皇帝老了要死,老皇帝死了太子就是新皇帝。因此,投靠太子是宦官控制皇帝的有效途径之一。谁都知道,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是未来的皇帝。这个角色对于那些梦想出人头地的宦官来说,其魅力仅次于在位皇帝。而太子本人为了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也总想暗中收买人才,培植亲信,不断扩充自身势力,这就为失意宦官投靠太子易主求荣打开了方便之门。
宦官要得意,就需要笼络、控制住皇帝。但是要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宦官们心里是有准备的,讨皇帝喜欢,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皇帝的封赏。如果让皇帝喜自己所喜欢的,使皇帝的发号施令完全掌握在自己所控制的范围之内,那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主动索取,才能达到目的。为此,宦官们不得不在帝位接班人身上下功夫。他们选择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