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国策 >

第764章

国策-第764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劳动力,二是扩大耕地面积与环境保护完全矛盾;推广更高产的转基因农作物也不大可行,一是民众对转基因食物的认可度不够高,二是转基因农作物确实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可以说,“工业化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了解决共和国粮食问题,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唯一出路。

从2022年立项,到2034年,共和国已经在该技术上投入了上千亿元的科研经费。

事实上,共和国在最重要的“人工合成光源技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该技术的基础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众所周知,太阳光就是核聚变的产物,只是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经过了大气层,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大大减少。要想得到与太阳光完全一样的人工合成光,只能依靠可控核聚变,并且通过其他手段消除光源里的有害部分,增强能够促进农作物生产的有用部分。

早在2030年,该技术就取得了突破,并且具备了实用价值。

没有立即推广“工业化农业生产技术”,主要还是其他几项相关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比如“无土壤栽培技术”就暂时只能用在几种农作物上,99以上农作物的无土壤栽培技术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还需要100年,才能解决所有农作物的无土壤栽培技术,使农业生产不再依赖土地。

万幸的是,那几种农作物中就包括了至关重要的水稻、小麦与玉米。

当然。顾卫民建议首先在印度推广“工业化农业生产技术”,多少带有试验性质,希望通过在印度进行的生产试验,确定该技术是否具备大范围推广的潜力,由此确定是否应该在共和国推广,以及是否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毫无疑问,王元庆没有任何理由否决顾卫民的提议。

更重要的是,在印度推广“工业化农业生产技术”,与解决另外一个重要性丝毫不在粮食之下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就是就业问题。

作为世界上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使印度社会保持稳定。

说简单点,17亿人不可能坐吃山空,印度人要想得到一个属于他们的印度,就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更重要的是,不可能让10亿劳动力无所事事。如果太多的人没有事情可做,光是治安问题就能压垮印度临时政府。

解决10亿人的就业问题,比解决粮食问题还要困难。

与粮食问题相比,就业不但是现实问题,还是长远问题。

相对而言,就业的长远压力肯定超过了现实压力。

战争结束后,印度百废待兴,战后重建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别的不说,光是恢复国家基础设施,就能让10亿印度劳动者忙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了。

问题是,几年、十几年后,10亿劳动者干什么?

这就是王元庆必须考虑的问题,也就是印度产业结构的问题。

毫无疑问,印度不可能走科技立国的路线,至少短期内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印度也走上了科技立国的路线,暂且不说科技从何而来,10亿劳动者生产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全世界都消化不了,产品卖不出去,还能立国吗?别说10亿劳动者,共和国的3亿劳动者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就能满足40亿人的庞大市场了。如果让印度也走科技立国路线,共和国的劳动者何去何从?

印度能够走的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事实上,这也正是王元庆发起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因为共和国已经淘汰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11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需要太多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多到让拥有10亿人口的周边地区都供应不上。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资源密集型产业。

在所谓的“资源”中,肯定包括能源。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要不要在印度推广最先进的能源?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印度的能源企业必须掌握在共和国手中。

说白了,共和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其中就包含了最先进的能源技术。按照共和国全国工商会与能源行业协会的调查报告,在国外修建一座可控聚变反应堆,就能在国内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让数万共和国公民过上富足生活。

印度对能源的需求有多大?

即便按照最保守估计,在10亿印度劳动力从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时候,印度至少需要2500座千万兆瓦级的可控聚变核电站,就算共和国企业只占50的份额,也能为共和国创造1500万个就业岗位,让接近1亿的共和国公民不用为生活发愁。

仅此一项,就解决了大约9的共和国公民的工作与生活问题。

在印度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与推广“工业化农业生产技术”密切相关,还能带来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拆除印度的所有裂变核电站,从根本上铲除印度的核技术,让印度成为“无核”国家。

从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来看,就算不能带来1500万个就业岗位,也必须在印度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

既然能够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为什么要吝惜一点技术呢?

从本质上讲,只要输出的产品,而不输出技术,并不存在技术泄密的问题。因为共和国早就在其他国家与地区推广可控聚变核电站,并没有因此泄露技术。再说了,如果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关键技术那么容易掌握,共和国也不会从中获益。等到全世界都掌握了可控聚变核技术之后,可控聚变核技术就不再是决定国家话语权的尖端技术,共和国也会在更高的技术领域取得主导权。

当然,解决印度就业问题不是修几座电站那么简单。

果真如此简单的话,王元庆也不用为此头痛了。

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七十七章 争分夺秒

按照顾卫民制订的计划。印度的就业问题将分三个阶段解决。

首先是战后恢复期,主要由共和国为印度临时政府提供贷款与融资担保,由共和国的银行、私人(主要是私人贷款公司与私人投资公司)、金融(证券、基金等主要经营金融业务的公司)为印度临时政府提供战后重建所需的资金,印度临时政府则用资源、部分基础设施经营权、产业经营权、企业用地等偿还贷款,如果涉及到国家项目,比如军事基地,则由共和国中央政府代为偿还。

该阶段主要就是为印度临时政府提供战后重建必须的资金。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笔小钱。

按照某西方市场分析公司做出的评估,修复损坏的交通基础设施,即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港口等,所需资金就高达数万亿元。这是一比巨大的投入,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样按照该公司做出的评估,如果修复交通基础设施所需的设备与物资有三分之一需要进口,就能为该行业创造大约2万亿元的产值。

这还仅仅只是战后重建的一小部分。

按照共和国工商联合会做出的评估,印度战后重建至少需要150万亿元,相当于共和国2035年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78,涉及交通、电力、通信、水业、医疗、教育、水利、农业灌溉、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城市管网等数十个行业的上千个产业,将在15年内为共和国提供数千万个就业岗位,创造数十万亿的产值。如果算上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口与产值,足够让共和国的半数企业持续发展20年,为1亿多劳动者提供工作岗位。哪怕只占据了50的印度重建市场。也足以保证共和国的经济在2055年之前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的毁灭,意味着另外一个国家的繁荣。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打不破的规律。

当然,这种大家心知肚白的事情是不会写在纸面上的,也不会拿到台面上。用顾卫民的话来说,印度战后重建的最大赢家是印度的劳动者与民族企业家。持续15年的重建工作至少能够为4亿印度劳动者提供工作机会,而且是足以养活一家人的工作机会。按照每个印度家庭4。2个成员计算(这是印度政府在2032年的统计数据),4亿劳动者相当于17亿印度人。也就是说,4亿个劳动岗位就基本上能够满足印度人的工作需求。因为战后重建的主要物资,即钢铁、水泥、沥青等基础工业产品需要在印度生产,所以印度的民族企业家能够从中获得足够的利润,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不得不承认,顾卫民的话说得很漂亮。

事实上,不仅仅是漂亮,还没办法反驳。

印度战后重建当然是印度人的事,美国人不会去印度修公路、欧洲人也不会去印度挖铁矿、共和国民众也不会去印度开诊所,印度的未来只能靠印度人的双手。重建所需的主要物资别说共和国、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无法提供,巴西、俄罗斯、南非、阿根廷、埃及、巴基斯坦这些欠发达国家更无法完全满足印度的需求。要知道,战争爆发前,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与水泥生产国,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化工工业。虽然大部分工业设施在战争中遭到破坏,但是印度并不缺乏相关产业的熟练工人。也就是说,只要修复生产设施,或者获得新的生产设备,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很快就能恢复生产,要不了几年,印度将再次成为世界之最。

当然。顾卫民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虽然印度的资源很丰富,特别是铁矿石与煤炭,但是印度要想自行生产重建所需的基础工业产品,首先就得进口工业设备。落实到具体问题上,印度的民族企业家要想成为真正的企业家,首先就得贷款融资。按照正常商业规律,企业贷款融资必须在战后重建开始之前落实,也就是说,越快越好。毫无疑问,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能够为印度民族企业家提供贷款融资的只有共和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本家。由此可见,就算印度的民族企业家获得了发展的机会,积累了原始资本,真正控制印度经济的却是共和国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本家。

在递交给王元庆的报告中,顾卫民非常明确的强调了两点。

一是印度战后重建工作必须在战争结束后立即启动,因此要给共和国的金融企业与金融资本家足够的支持,让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前就为印度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最好由政府牵头与印度签署相关协议;为了鼓励国内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本家前往印度投资,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与投资担保;只要金融机构与金融资本家参与了印度战后重建,政府在今后为印度临时政府提供贷款与融资担保的时候,才不会遇到麻烦。至少在立法方面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

二是优先为印度建立金融体系,重点扶持几个或者几家亲华印度民族企业家,使其成为印度首批金融家,从而将印度拉入共和国的金融体系,巩固共和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与发言权。

可以说,第二个建议非常重要。

美国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影响力,除了与共和国平起平坐的军事力量之外,与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地位与发言权,准确的说是美元在金融领域的地位有非常重大的关系。只要美元一天不倒,美国就一天不倒。即便世界金融体系已经进入“战国时代”,除了美元、人民币与欧元三大主流货币之外,卢布、雷亚尔(巴西货币)、澳元、瑞士法郎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经济竞争也是战场,打击美元就是共和国在这个战场上的主要战术。

即便没有印度加入,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的经济体已经超过了以美元为主要结算货币的经济体,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当然,这是按照人口计算的。如果以经济总量计算,美元仍然占据头把交椅。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将印度纳入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的经济体,人民币就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结算货币。

这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现在的美国就知道了。数十年来,美国能够称霸全球,主要靠的不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而是充当世界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通过操控美元汇率与美元市价,美国可以不动一枪一弹打垮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冷战期间,为了打击苏联,美国就通过控制美元汇率,在苏联出售商品的时候,全力打压该商品的价格,在苏联进口商品的时候。全力提升该商品的价格,导致苏联在国际贸易中长期亏本经营。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说到底就是美国庞大的战争开支与国内超前消费导致资不抵债,不得不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吹大美国的资本泡沫,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最终通过大量发行美元,让全世界为美国的经济买单。设想一下,如果美元不是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不是其他国家持有的主要外汇,美国敢于大量发行货币,吹大资本泡沫吗,能够通过美元贬值,让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