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第1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所以一些受损严重的轰炸机、特别是那些没有办法抛掉弹药的轰炸机(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降落到海上基地上),就可以在“库叶岛”号附近迫降,然后等待救援,而不用担心在海上迫降后等不到救援就完蛋了。当然,这么做不会对“库叶岛”号与“盘古”号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在更大、更醒目、也更容易遭到攻击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前方部署一座小得多、灵活得多(第四代海上基地在完全组装的情况下能够以45节的速度航行,而第五代海上基地只能以24节的速度航行)的海上基地,对提高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作战效率、安全性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后来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还延伸与扩大了这一战术,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让快遭到淘汰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去发挥余热,增强轰炸机群的护航力量,顺带提高海上基地的整体安全性。
事实上,这种有多座海上基地联合行动的作战模式,就是“海上基地群”作战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方式。
从战术上讲,“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轰炸模式。
5月11日,在“库叶乌”号海上基地与其搭载的战术航空队投入战斗的第一天,共和国天军就组织了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千机大轰炸”。
在当天上午与下午,部署在“盘古”号上的2000多架战略轰炸机分成两个批次,分别对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地区与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州核心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毯式轰炸,用将近10万吨炸弹将这两片地区总面积在2万平方千米的8块工业区炸成了废墟。
这一天,也被称为“灾难星期二”。
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当局将这一天订为“大轰炸受害者纪念日”。
事实上,这只是“大轰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然,“大轰炸”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了。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48枚1000千克级的巡航导弹或者192枚250千克级战术弹药),而且能够在载弹50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作战半径,所以10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5万吨弹药,相当于B…29机群的20多倍。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投弹量,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摧毁目标。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战略轰炸机就是战略武器。作为战略武器,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敌国进行战略打击。而最为有效的战略打击不是摧毁敌人的战略军事目标,而是打垮敌国的国家基础,比如工厂、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等。可以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说明了战略轰炸的意义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阐述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战术。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使用战略轰炸上,共和国在向美国学习。
在大陆战场上尝到千机大轰炸带来的好处之后,共和国天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轰炸战术做了调整。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说,经过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之后,共和国天军对千机大轰炸做出的总结就是“同时到达”。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出动1000架轰炸机,哪怕是悉尼这种人口上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也经不起1000架轰炸机的摧残。更重要的是,在战术使用中,因为弹药爆炸会对轰炸行动产生影响,所以也不可能让1000架轰炸机在1片区域上空同时投下弹药。更何况,要在一片空域内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千机大轰炸实际上是出动1000架轰炸机轰炸多个目标,而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让敌人无法拦截所有轰炸机群,要么集中力量拦截某一区域内的轰炸机,要么就把有限的防空力量消耗在无穷的战场上。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虽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各个方向上的轰炸机群在同一时间到达,并且在同一时间展开轰炸行动。由此可见,“同时到达”不但是经验,也是千机大轰炸最基本、最简单的作战战术。
当然,说简单的话,也只是战术本身,而不是具体实施过程。
共和国天军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千机大轰炸的经验之后,却没有在太平洋战场上立即实施,关键就是不具备条件。要知道,在大陆战场上,天军不缺战略基地,有足够的地方部署1000架轰炸机,也有足够的通道来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特别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没有足够的基地之外,还缺乏指挥通道。当然,这些问题都随着“盘古”号海上基地到来迎刃而解,并且在“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到来之后,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千机大轰炸的护航战术。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都是极易遭到攻击的目标,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轰炸机的自卫能力与手段非常有限。可以说,千机大轰炸的前提条件就是足够强大的护航力量。通过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天军总结了很多护航战术,并且对各种护航战术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做了总结,再以此来编排最有效的护航作战方式,以提高护航作战的效率。
对千机大轰炸来说,最为有效的护航作战就是在轰炸机群进入之前,用护航战斗机驱逐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至少确保敌人无法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的防空战斗机,然后用少量护航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行动,就能确保轰炸机群顺利完成任务。
按照天军制订的护航作战战术,在出动1000架轰炸机对付5个目标的情况下,需要10个大队的240架战斗机执行前进扫荡任务,另外还需要5个中队的60架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活动,因此只需要300架战斗机就能完成护航任务。
由此可见,“库叶岛”号海上基地的到来,使千机大轰炸具备了实施能力。
正是如此,在“库叶岛”号参与战斗的第一天,天军就组织了千机大轰炸,而且在1天之内进行了两轮轰炸,让所有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都参与了战斗。
因为每架轰炸机都配备了2个机组(后来发展到每架战斗机都配备2个机组),所以天军在5月12日,再次组织了两轮千机大轰炸,让全部轰炸机飞行员都熟悉、或者说重温了千机大轰炸的主要战术,特别是在进入战区之后与护航战斗机配合的战术。
很明显,这两天的轰炸行动,只是共和国天军的热身运动。
5月13日,天军让前线部队休息了一天,并且让轰炸机部队抓紧时间解决轰炸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且总结经验教训。
5月14日,轰炸行动再次开始。
在这一天的24小时内,2000架轰炸机以6个小时为周期,总共对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南部地区的主要城镇与工业区进行了4次千机大轰炸,投下了近20万吨弹药。
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中,轰炸行动的强度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
不得不承认,千机大轰炸中,压力最大的就是后勤保障部队。
前面已经提到,“盘古”号海上基地总共有48艘弹药模块船,每艘弹药模块船能够运载20万吨弹药,因此“盘古”号的自持力为48天。问题是,要在海上为48艘弹药模块船补满弹药,至少需要36天,算上模块船必须定期进行维护检修,所以在48天的作业周期中几乎没有几天空闲时间。事实上,这也是制约轰炸机出动效率的关键因素。要知道,2000架轰炸机的24小时出动量可以达到8000架次,而不是4000架次。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受到重视,只是海上基地本身也是平面结构的作战平台,因此继续增加弹药模块船的话,只会降低作业效率。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为第五代海上基地建造更多的弹药模块船,并且让弹药模块船返回后方港口进行装填作业,而不是建造单独的弹药补给船(大型弹药补给船的运载能力比弹药模块船要高得多,因此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问题是,因为第五代海上基地的需求量非常惊人,一直没有抽出建造能力来建造更多的弹药模块船,也就无法为每座海上基地配备第二套弹药模块系统,自然无法提高海上基地的作战效能。
这个问题,直到2060年6月下旬才得到解决。
当时,第二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女娲”号即将服役,而海军已经决定将“女娲”号派往夏威夷群岛,成为海上基地群的核心,所以属于“女娲”号的48艘弹药模块船暂时没有用武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天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轰炸行动,促使共和国海军以“海上基地群”的方式来利用手里的海上基地,而不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在控制威克岛与中途岛之后,用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来加强共和国海军在夏盛夷群岛西部海域的存在,为进军瓦胡岛提供支援。
6月27日,属于“女娲”号的48艘弹药模块船满载而来。
当天,天军轰炸机群的出动率就达到了6000架次,而且还在最后一轮千机大轰炸的时候把目标对准了新西兰。
不得不说,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对战略轰炸的估计显得过分保守。
到6月下旬的时候,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群就向澳大利亚投掷了近千万吨弹药,几乎轰炸了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所有重要目标,甚至轰炸了部分工业化城镇的居民区,到轰炸新西兰的时候,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已经没有多少目标值得用成百上千架轰炸机去对付,甚至没有多少目标值得用轰炸机去对付了。
当然,共和国当局并未因此取消战略轰炸行动。
从7月1日开始,天军轰炸机部队开始以最高强度出动,即每天8000架次。按照统帅部下达的命令,轰炸范围也由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扩大到整个澳大利亚,并且有计划的轰炸新西兰的主要城镇。
虽然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已经在夏威夷群岛方向上发起进攻,重点也逐渐由西南太平洋转向中太平洋,但是天军的战略轰炸对太平洋战场上的影响并不大,即便月均弹药等物资消耗率接近1000万吨(当时参与轰炸行动的军事人员每个月就要消耗掉100多万吨各类物资),也不会对其他方向上的物资供应产生太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最主要的弹药运输与补给工作是由弹药模块船负责的,并不占用海运力量,也就不需要为战略轰炸提供太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正是因为共和国已经动员起了足够多的战争力量,才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同时打3场规模巨大的战斗,以每月消耗2000多万吨物资的速度迈向胜利。对美国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噩梦。当共和国具备了用大烦模消耗来支撑胜利的战略实力的时候,美国为了胜利所采取的任何战术手段都会显得软弱无力。不管怎么说,在实力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不再是战术手段能够弥补的时候,胜负再也没有悬念!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战略轰炸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让海军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中,由海上基地支撑起来的航空作战力量,足以为所有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支援,而海面进攻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力舰队。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99章 进军夏威夷
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以登陆瓦胡岛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虽然在登陆瓦胡岛之前,共和国海军也对群岛东面的几座面积较大的岛屿进行了轰炸与炮击,并且出动潜艇绞杀所有前往珍珠港的船队,但是在共和国陆战队登上瓦胡岛之前,所有作战行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