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武侠之父 >

第315章

武侠之父-第315章

小说: 武侠之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曼直接表明立场,然后不紧不慢道:

  “男女之事上,怎么追,这种事,技巧的作用有限。偏要强求,更绝不是什么好手段。现实中要是真要有人这么做,十有**会死的很惨。

  基本上我的看法是:两个人合不合适其实大部分早就摆在那里了。要去试,去磨合,去冲突。成人之后很多东西都被成长经历和基础条件决定的差不多了。

  遇上动心的人,要去实实在在地互相影响,相处,检验契合度,甚至去开新的‘自己’和新的‘对方’。

  我觉得太多人,尤其是你们现在的小年轻人,高估了技巧的重要性,忽略了本来存在的两个人的适应性;总觉得自己失败是技巧不足,别人搞定了是会追,有招数。总觉得自己看上的人跟了别人,是吃了那个人的招数。

  技巧,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反过来,想太多,设计太多,还会成了‘画蛇添足’,令人反感。

  这么多年,妈妈看得太多了,有很多人是会追,买了什么,用点机灵花招把对方勾过来了,造成一种俩人合适的假象,日后激情过了,照样分手,甚至反目。其实真真实实,倾尽所有地相处一场,最好。”

  姜妃若有所思,但又有些不解:“那这在文章里举的那几个例子,小酒馆,灵蛇岛,小舟上,难道都不算是招数?”

  李曼循循善诱:

  “他说赵敏所言所为都是‘招数’,是‘有意为之’,我说那都是她本人的真性情,直接,不违心,也有她自己的分寸和距离拿捏。

  每每在张无忌需要回应的时候,她都恰到好处地回应到了位置,没有让他潜意识中的疑问和需要落空。

  这绝不是什么简单的技巧,这就是‘合适’,这俩人‘搭调’,这俩人‘靠谱’。

  妈妈茶余饭后,也一直在读,观张无忌这个人,不是一个世俗**很强的人,从小在冰火岛长大,遗传了父亲的善良,重义和温文尔雅。即使曾经恶迹斑斑的殷素素,在为人妻和为人母时的表现也是温良贤淑,大义守节。父母的死和母亲的遗言给他埋下了日后的心理伏笔。

  张无忌命不久时,小邓的笔下,让他不断地遇到形形色色的女人:青梅竹马周芷若,身世坎坷杨不悔,与夫同殉王难姑,经历悲惨纪姑姑,心面相背的金花婆婆……

  伤愈后入世,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少年心先被朱九真狠狠骗去了感情。然后又遇到了恶毒古怪的问题少女阿蛛。结合母亲的遗言,张无忌对‘女人’的认知在一遍一遍地刷新。

  突然重遇了真正的初恋周姑凉,以为就此踏实了,结果倒被周丫头在胸口上捅了一剑。

  换做任何人是张无忌,也早就被伤得血哩胡啦,三观崩裂,痛觉不爱,绝对也会骂老天,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再之后,赵敏出现。

  先,赵姑娘很漂亮,张赵初见面时,虽然有若隐若现的好感,由于立场是敌对,互相并没想法。

  之后每一次相见,在压力重重之中,俩人只要拿自己真实的性情对待对方,总能感受到轻松和快乐。后来不再对立,共经患难,反复印证,越贴越近。

  这样的结果不是简单一句‘有意为之’,‘偏要勉强’就能达到的。

  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虽是不同民族不同立场,相互之间却有各自的接纳和容让。

  接纳和容让,这两件事其实是一切幸福持久的根源。

  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周芷若,赵敏的最大优势是:目的纯洁,爱的真。

  赵敏所求的比周芷若要简单的多,赵敏本身聪慧,郡主出身,地位财富她都见过了。她想的爱的,就是眼前这个人。赵敏的得失心和**没有周芷若那么重,很多东西她愿意放弃。为了情郎,姑娘背离父兄,弃了荣华富贵;在男人危难的时刻更是豁出命跟人拼。如花似玉,聪颖大气,这么好的姑娘,谁不喜欢?

  周芷若最大的问题是:她的生存都是建立在‘谋取’上的,因为她本来什么都没有。

  她心里面要求的算计的比张无忌多得多。她要名望,地位,武功,尊严,虚荣。因为她从小落难,寄人篱下,受尽排挤,一无所有。入了峨眉门,她以师为尊,师姐妹视她为眼中钉;她要遵从师道,还要面对世俗的眼光和指指点点。

  你不会天真的认为,假如张无忌和周芷若大婚之际,赵敏怯了,没有使出她的‘招数’来搅局,张和周就会相安无事地永久在一起了吗?!

  想想看,你是男人,一个与你共拒强敌,毫无退意,拿剑往自己肚子上捅也没犹豫;另一个为保全自己,直接捅你一剑,几乎就在要害上要了你的命;你自己比吧。

  我甚至觉得,宋青书若是混的比张无忌好,谁敢保最后那个被周芷若利用抛弃的不是张无忌呢?

  一句话,赵敏比周芷若‘安全’太多了。

  所以,兜兜转转,颠沛流离,张无忌终会觉得,赵敏才是那个最可靠,最让他感到安全,真正系在心上的女人。

  安全感,才是关键词。

  仅此而已。”8



章545 邓铮的吃惊


  

  合适?搭调?

  所求简单?

  安全感?

  姜妃玲珑心窍,虽然暂时还没完全猜透,但也知道母亲是在借说她和邓铮的关系,提点男女相处之道,只是不知,这跟让她退出组合退出娱乐圈有什么关系。?<?< (

  心中一警,也不言语,默默听着。

  李曼今天似乎打定了主意,要把想说的,该说的,都说透给女儿听,握着她的手,继续道:

  “我知道,你们年轻人心中或许不服,赵敏如果不疯狂示爱耍花招悍然抢婚,周芷若张无忌一旦真正结成连理,未必不能过下去。

  确实,按这二位的本性,是可以凑合的,真把周芷若和张无忌安排在一起了也不是一定过不下去。但匹配上,远不是最佳,也绝不会太幸福。

  说到赵敏,支持她的读者,相信绝大部分也都像妈妈刚才所说的,认为她和张无忌在性格上是很好的一对互补,一个聪明果敢,一个仁厚优柔,但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在书中他们的一个最大也最重要的相同点——宽容。

  张无忌的宽容不用再说,赵敏在遇到张后,对待自己的情敌与敌人始终都显得很宽容随和,这不一定是说赵敏一定是这样的性格,而更多是小邓他作为作家自己的决定。

  一个宽容的男主角,需要一个同样能宽容的女主角。

  其实,相比,给妈妈的感觉很奇怪。所以,我一直在猜度小邓的创作理念。

  里的小邓,字里行间少不了文人侠士的轻狂,里的小邓,在情网中传递优雅坚守与伤绝,而呢?”

  姜妃听的越来越认真,她知道母亲虽然因为外公外婆家的传承,投身商界多年,但酷爱读书,要不然也不会跟父亲相识相爱。而且,她本身还是南国木兰读书会的副会长,属于很会读书的那种人。

  邓铮门外听着,暗自点头。

  果然是心中有佛便是佛,同样的人物剧情情节,在郑文翰那厮看来,处处花招,遍地技巧,完全舍本逐末,纯粹是一种充斥在现代人潜意识中的“捷径”心理作祟。

  他昨天在杂志社小会议室外,耳闻郑文翰论述“疯狂爱大表白”时,心里就颇不以为然,但还没来得及细想琢磨,姜母李曼毕竟见多识广的过来人,三言两语就给出了一个跟邓铮心中感受很接近又很成熟的一个看法。

  邓铮心中暗道佩服,果然通透厉害,怪不得姜大理事长这样面上古板严苛实则内心老狐狸的人都给治的服服帖帖,怪不得自己每次一听说要见她老人家都暗自心里打鼓……

  李曼顿了顿,继续:

  “这书,一开始就写了一段妖女与名门正派的生死之恋,而随着明教的出现,小邓尝试颠覆传统正邪观,创立一个与过去毫不相同的‘好魔教’的心意越来越浓,这时候的小邓,或许认识到了面对几世纠结的恩怨,依靠偏激与仇恨是无法化解的,于是,后来的张无忌逐渐的变得温和,软弱,逐渐的变得优柔寡断起来。

  光明顶一战后,小邓兴许是深感让张无忌化解双方恩怨已然陷入困境,于是赵敏开始登场。

  小邓的那个徒弟郑文翰只注意了风花雪月,却没注意到,实际上,张无忌、赵敏在大都那个小酒店里的对话是整部书的一个关键中的关键。

  张无忌在这里表达了他心中的希望:‘倘若大家不杀人,和和气气、亲亲爱爱的都做朋友,岂不是好?我不想报仇杀人,也盼别人也不要杀人害人。’

  这是张无忌的想法,应该也是作为作者小邓此时的想法。

  小邓在这里,或许不再想塑造一位任性执著的侠客,而是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用宽容化解仇恨,以和平亲爱泯灭恩怨的思想,这也成了的最终主题。

  说到这里,妈妈就有些奇怪,小邓这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有这种心思感悟?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生离死别,怎么竟会有种佛家宽容宽恕放下的意味?”

  姜妃明净秀丽的眉宇间,飞闪过一丝疼惜,柔声细语道:“他跟妈妈感情很好,他妈妈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像习武、读书都是来自他妈妈的影响,只不过,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病逝了。而他新成立的公司,名字叫远征文化,第一个字‘远’,就是取的妈妈名字‘媛’的谐音。”

  李曼点头感慨:“怪不得。原来如此。”

  然而,门外的邓铮听到这里,心中却是大惊失色!

  因为,金庸先生最初报端连载的时候,张无忌的形象并不是后来看到的这样的。

  最初金庸想要写的主角身负血海深仇,心机深沉叵测。精于谋算,一心复仇。

  ——谢逊说空见来化解仇怨的时候,他用掌打自己天灵盖,然后无忌马上叫道:妙计,妙计。当时张翠山和素素都没反应过来。

  ——这一下正中穴道,常遇春咕咚一声,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胡青牛此人脾气古怪之极,他若不肯施救,不论你如何苦苦哀求,如何动之以情、挟之以威,他总是见死不救。可是无忌最后一句话却使他深印于心:‘你若不将常大哥治好,总有一天,教你死在我手里。’他见无忌年纪虽小,却实非常物,况且又是张三丰爱徒之子,日后若是纠缠上了自己,当真是个大大的祸胎。

  报纸连载版的张无忌,更像早期的杨过,甚至有一点韦小宝的影子。

  金庸先生自己对他的批语也是“高傲倔强”,这和之后性情温良、宽宏大度的张无忌哪有一点儿相似。

  关于之所以改变创作初衷的原因,存在有很多版本和说法,而邓铮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版本中,那位专门研究金庸的资深笔者曾在论证后提出观点:金庸修改是在这样一件事生之后——1976年1o月,年仅19岁的查传侠自杀身亡,成为金庸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并称,后来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在修改的时候,心中想着的是他敏感温柔的长子。

  中,金庸提到:“1976年1o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在这种情况下,修改的三联版,跟连载版人设天翻地覆。

  这一个张无忌,对万事万物都怀有不忍之心,看似优柔寡断、犹疑不决,这种软弱的个性确实很让读者讨厌。

  张翠山殷素素武当山自杀以后,张无忌的反应是这样的:俞莲舟凛然道:“无忌,你爹爹已经死了,你要好好活下去,日后练好了武功,为你爹爹报仇雪恨。”无忌叫道:“我不要报仇!我不要报仇!我要爹爹妈妈活转来。二伯,咱们饶了那许多坏人,大家想法子救活爹爹妈妈。”

  放眼金庸的里,像张无忌这样没有一点儿复仇之心,以化解天下纷争为己任的主角几乎没有,大部分都已经出家了。

  而在修改后的里,金庸似乎也借张无忌之口道出了心中对于儿子选择自杀的痛苦和不解:“我爹爹妈妈是给人逼死的。逼死我父母的,是少林派、华山派、崆峒派那些人。我后来年纪大了,事理明白得多了,却越来越是不懂:到底是谁害死了我的爹爹妈妈?不该说是空智大师、铁琴先生这些人;也不该说是我的外公、舅父;甚至于,也不该是你手下的那阿二、阿三、玄冥二老之类的人物。这中间阴错阳差,有许许多多我想不明白的道理。就算那些人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