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旧书大亨 >

第302章

旧书大亨-第302章

小说: 旧书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们!是我们这些被他们看成洪水猛兽的帮派!”

    “都说现在帮派是个落后的组织,需要转型,需要改革,可是有那么容易吗?现在台湾经济不景气,连很多大企业都不得不裁员,关闭工厂,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不可能把帮内的兄弟推出去,让他们饿肚子没饭吃,更不可能把那些分舵,香堂全部关闭我们拜的是关二哥,讲的是忠义两字,所以很多大企业可以做的,我们却不可以做,许多大公司可以改变的,我们却必须要遵守。这是规矩,这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兄弟们跟着你,就是要吃口饱饭,就是要养家活儿,就是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林逸听着蔡老大的陈述,算是明白了,现在的台湾帮派表面风光,实际上有苦自知。

    “我和你说这么多,你也许嫌我啰嗦,现在我只想说,这些东西我准备交给你们新世纪公司帮忙拍卖,如果可以的话,你就帮忙联系一吧。”

    林逸疑问了,“为什么要交给我们,台湾不是也有大的拍卖公司吗?”

    蔡老大笑了:“你忘了吗,我们是做什么的?只要在台湾,就没人敢接我们的生意,即使那些拍卖公司有胆量,想要赚钱,也必须要掂量一下政府的眼光。政府看我们不爽,他们也只能干瞪眼。好了,还是不说这些不开心的事情了,我介绍几样宝贝给你”

    说话间,蔡老大就带着林逸来到一面收藏货架前面,只见这架子上面放的基本上都是古籍善本,品相一流,默默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书香。

    就在林逸心旷神怡的时候,就见那蔡老大伸手从书架上掏出一函线装书来,说道:“林逸,你且先看看这套”

    林逸接过那函古书,只见那函套是藏青色,在封面上赫然题着几个字玉台新咏!

    因为林逸之前收藏过昭明文选的缘故,因此对这套玉台新咏也深有了解。

    话说这玉台新咏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下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共为10卷。除第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这玉台新咏的版本,如今只有四库全书中记载的“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纪昀就是大烟袋锅纪晓岚,意思是说,只有他藏有这套书。并且这套书还是宋版书。

    想到这里,林逸心中就有些微微激动了,甚至手指有些发抖地把这书函翻开,然后第一眼就看见了古籍封面上的一个金石印章,上面三个字“小宛堂”!

    话说明代万历年间,富庶的江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苏州更是一座浸润着文学、艺术、学术和佛教气息的城市。当时聚集在这里的艺术家、学者和文人众多,除了少部分能被人们所知晓,大部分都差不多被遗忘,赵宧光就是其中之一。

    赵宧光,字凡夫,号寒山长,苏州太仓璜泾人。其家学渊源,自幼苦读,是个经天纬地的济世之才,不想乃父含元公临终一句遗言:“非谢家青山不葬”,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在寒山守孝之际,叠石理水,依山造园,自辟千尺雪、飞鱼峡、千眠浦诸景,将一座鲜为人知的荒山改造成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奇观的胜地。这就是在其身后百余年居然还能吸引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必定探访寒山。

    “小宛堂“是赵宧光在寒山别业中最著名的建筑,所藏金石拓片和孤本秘籍驰名江南。明代很多文人的诗词里都提到了小宛堂。钱谦益说:“小宛之堂,芸签缥带,亦如所谓连舻累,散为云烟者,不重可叹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说:“始吴中文献甲东南,好书之士,难以枚数。若钱求赤、钱遵王、陆勅先、叶林宗、叶石君、赵凡夫、毛子晋及其子斧季,皆雄于明季。”这些都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其中赵凡夫就是赵宧光。赵宧光藏书印有“凡夫”、“吴郡赵宧光家经籍”、“寒山梁鸿幕下凡夫”、“寒山长”、“五砚斋”、“小宛堂”等。所抄之书在格纸版心刻有“寒山堂篆书”字样。

    赵宧光藏有宋本玉台新咏,秘不示人,后为常熟藏书家冯舒、冯班知晓,在寒冬飞雪之日,慕名前来借观抄录。清代常熟学者黄廷鉴也记录了这件事:“吾乡冯己苍昆仲,闻寒山赵氏藏有宋椠本玉台新咏,未肯假人。尝于冬月挈其友舣舟支硎山下,于朔风飞雪中,挟纸笔,袖炊饼数枚入山,径造其庐。乃许出书传录,堕指呵冻,穷四昼夜之力,抄副本以归。”此事成为了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小宛堂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赵宧光夫妇还精于刻书,除了刻印自己的著作多种,还以木活字印了赵枢生的含玄子十六卷、含玄斋遗编四卷并别编十卷、附录一卷,也是当时有名的出版家。赵宧光的儿子赵均继承了寒山别业,所刻覆宋本玉台新咏,不失宋刻面目,成为明刻此书中的最佳版本。

    赵宧光小宛堂藏书在其去世后不久散出,可是对于那些喜欢收藏古书的藏家来说,能够得到一本“小宛堂”的藏书,那就是天大的福气,更别提收藏到“小宛堂”藏书中的龙骨玉台新咏!

    看到这本书,林逸彻底,痴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七章。上亿
    “怎么样,喜欢这套书吗?如果我们四海帮能够与新世纪合作的话,这套书可以作为见面礼送给你。”蔡老大豪爽地说。

    “送给我?”林逸笑了,“的确,我很喜欢这本书,不过无功不受禄,我还是不太明白,你为什么非要和我们公司合作?”

    “你不明白吗,我们这里是台湾,我们是江湖帮派,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很多人很多部门瞩目,所以,想要把这些藏品换成钱,来帮助我们自己,我们就必须要找到一个信得过的拍卖公司。”蔡老大慢悠悠地说,“台湾的当然不行,香港太大的,太出名的,有些太显眼,何况我信不过那些洋鬼子的公司,只有你们新世纪,我还觉得不错。”

    “不错,怎么不错?”林逸反问。

    “如果我记得不错,你独自过来是为了救那两个朋友吧………说是你的朋友也许有些不太合适,你们好像才认识一两天,并且他们和你的关系似乎很不友好……可即使这样,你也没有顾全自己的安全,而放弃他们,还是来到了这里。”

    “你知道这是什么?这就是江湖人讲的义气!如果我没有看错,你是个讲义气的人,我信不过那些合同,那些契约,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是个我喜欢的人,我看的上的人,所以我才会把这么大的生意交给你。”

    说完这些,蔡老大把那塞到了林逸的挎包里,说道:“收起来吧,不管这套古籍值多少,都不过我对你的信任和认可。这里有这么多藏品,也许我们会合作很久……林逸啊,我们都是人,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人与人到底是怎样交际的?除了金钱利益,亲朋关系,还有什么?不就是老祖宗留下来义气!所以,你也不必介意什么,算是我们的见面礼,也是合作友谊的象征。”

    人家这么豪爽,豪迈,林逸也不好意思再计较太多,于是就道了一声“谢谢”,然后在蔡老大的允许下,开始浏览这座蔚为壮观的宝库。

    不知道是真的不明白,还是有意要考校林逸在古籍方面的认识,蔡老大就说这些古书真的那么值钱吗?在他们这些粗人看来,这些古书既看不懂,又不能当饭吃,为何有那么多人喜欢收藏?

    林逸莞尔,就指着书架上面那些古籍说道,像这样的古籍善本,在1996年,一本宋版残册拍出143万元;2oo3年,一组拍出99o万元;2oo4年春,清初大诗人钱谦益的稿本残存一册拍出265万元……

    蔡老大看着林逸指着那些古籍,如数家珍,还说出每套古籍的价值,不禁瞪大了眼睛,自言自语道,难道说这些古书比黄金还要贵?

    林逸笑了,说不是比黄金贵,而是比黄金升值快,还要有收藏价值。

    蔡老大似懂非懂,竟然抱拳冲林逸来了一个“请教”的姿势。

    林逸莞尔,这样的“徒弟”他可受不起,忙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古籍收藏方面的知识,告诉了对方。

    ……

    林逸说,藏书一向为文人雅士所好。从出土文物看,私藏典籍从汉初就开始了。今天人们所说的古籍善本,通常指唐木板雕版印刷以降,至清乾隆6o年,一说至2o世纪早期以前具有研究价值的古书。从版本上主要分为刻本、写本、活字本等。宋元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顶峰,雕刻精美、字体端庄、纸墨考究,由于没有商业意味,校勘质量高。所以,从明中叶起,宋元版本就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所谓“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林逸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那蔡老大就说,这“一页宋版,一两黄金”我倒是听说过,虽然不是冒充斯文,我还是认识几个有学识的人,他们经常在嘴边念叨这些,当时我不知所云,现在才明白,人家所说的是我所不知道的。我知道都是如何整顿帮派,如果改组成员,如何应对政府,应付警察,这可真是隔行如隔山,估计我和人家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背地里唤我做“大老粗”。

    林逸开始喜欢这个蔡老大了,竟然还懂得自嘲。

    一个懂得自嘲的人,是值得结交的,因为他的生活绝对不会寂寞。

    ……

    林逸开始解释,为何说“一页宋版书,黄金十六两”。话说2oo3年在一次中国书店古籍拍会上,一页1244年蒙古刻,仅26cmx76cm,还没有洗脸毛巾大,竟然以495oo元成交。按当时国际价格,可买一斤黄金!

    林逸感慨地说,他认识的一位前辈藏书家临死前也没有亲手触摸过宋版书,深以为憾,但他自己能够在拍卖中见到、把玩,替人长眼鉴别把关宋元善本,已是人生有幸。

    由于古籍善本是纸质品,容易损毁,所以留存下来不乏孤品、珍品。存世量的稀少、不可再生和替代性决定了宋元版古籍是永远的热点。拍卖会上,元以前的书是论残页卖;6oo年前的书是论页卖;4oo年前的书是论册卖………

    ……

    听完这些,蔡老大忽然皱了皱眉头,说刚才我送你那本……欲言又止。

    林逸就说,属于宋版,是论残页来卖的。

    看着那套厚厚的古书,蔡老大的心,微微有些作痛。

    ……

    林逸又说,除了宋元刻本,明清刻印俱佳、品相好,尤其素材特殊的古籍是今后投资收藏的热点。如版画、;活字、多色套印以及用白棉纸、开化纸等上等纸印刷的书籍;名家抄校本、稿本等。明末毛晋汲古阁影宋二册抄本,1996年的落槌价17万,如今市场估价不低于1oo万。四册纸本的明底价1万元,在今年拍卖会上以4o余万元拍出,竞投激烈,因为内有双面连式版画二十幅,它体现了明代版画艺术的高峰水平。

    ……

    蔡老大听完这些,只说了一句,哦,原来带图画的书,要比不带图画的贵。

    林逸只能表示……你还需要学习。

    ……

    最后,林逸指出,对于普通的大众投资收藏,不要拘泥于善本。对专业藏家来说,明正德元年以前才入法眼。其实,明正德之后的抄本、稿本、活字印刷本、版画、清代精刻本和民国红、蓝精印本都相当有潜力。对古籍,不仅要从文献的角度,还要从艺术、民俗的角度来收藏。鲁迅、郑振铎因收藏木版水印的民间版画、年画而成为著名收藏家。另外,对历代查**目,著名学者的批、校、抄、稿本要特别注意。一经品题,身价百倍。这类书籍拍卖时比同类同版的要高出不少。如二册为清乾嘉时期名家吴翌风手抄并批校,,如果放到现在,则会更高。

    ……

    林逸这一番古籍收藏见解,直接折服了蔡老大,也冲击了他的认识,他以前是靠拳头打天下的,不明白这些古书中还有这么多弯弯道道,甚至比黄金还珍贵。

    最后,蔡老大忍不住了,就弱弱地问了林逸一句话,“那你看我这些藏品,大概值多少?”

    林逸再次扫了一眼这琳琅满目的古籍,说:“大概三四个亿。”

    蔡老大:“……?新台币?”

    林逸:“不,人民币!”







第四百六十八章。大买卖
    蔡老大愕然了一下,对于四海帮来说,两三亿人民币,也算是个不小的数目,可以一救燃眉之急。:“如果想要快些把这些古籍变现,需要什么办法我知道拍卖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尤其很多拍卖公司还要抽成,买主还需要资金到位,中间挺麻烦的当然,这些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