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大亨-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头刚才隐藏在人群中,不显山不露水,只顾抽着烟,直到看见林逸露出这么一手,才忍不住惊讶莫名,再加上林逸对的讲解,他不禁对林逸好奇起来,所以见林逸要走,就忍不住站出来叫住了他。
林逸打量一下老头,就和和气气地问:“不知老人家叫住我有何事?”
那老头就呵呵一笑,吐出一口烟雾道:“我对你刚才那个戏法儿很感兴趣………以前我经常在朝天宫,夫子庙看到类似的表演,不过全都没有像你这么精彩,你是怎么做到的?”
靠,竟然把自己运用灵气蒸发掉水渍的事儿当成了“戏法”,也太小看我了吧。
林逸暗暗生气,觉得这老头看样子还像是个人物,没想到眼光和一般人一样,庸俗啊,就不能有点想象力?
于是林逸冲老头一抱拳,笑道:“对不起了,老先生,既然你认为我这是戏法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既然是戏法那就是秘传的,是秘传的东西就是要保密的,恕我不能揭破其中奥秘。”
老头显得很遗憾,叹口气说:“多好看的戏法啊,可惜了,只能看这么一次。”撇撇嘴,“那你能不能把你的联系方式留下来,说不定我会联系你,让你在我过大寿的宴会中表演……”
林逸晕倒,就说:“免了,我不去宴会表演的。”
“给你很多钱的,你说,你想要多少?”老头又变身土豪,好像对着视频小妹子说,你说要多少肯脱光。
林逸觉得这老头很无知啊,既然说了不愿意还死缠着不放,太牛皮糖了,本想尊重你的,是你自己放弃了机会。
“呵呵,老人家,你以为这天底下的人都喜欢钱吗?不错,金钱是可以买到一切,可以让很多魔术师上台为你表演所谓的‘戏法’,可惜,这里面的人不包括我!和你这种庸俗的人多说一句话我都感觉胃疼,再会!”说完,头也不回转身离去。
身后那老头傻眼了,长这么大岁数,自己还是第一次被人批评,而批评自己的还是个嘴上没毛的小伙子……
其他人则被林逸这番话激起了吊丝们的同感,忍不住在后面鼓起掌来。
“说得好!有钱买不到一切!”
“想看戏法去马戏团吧!”
“这么大岁数年纪长到哪里去了!”
……
老头猛地回身,“你们说什么?”霸气四射。
所有人竟然猛一哆嗦,全部噤声。
唯有那个黑人小伙还在翻看那本嘴里念叨:“怎么一回事儿?怎么就没湿呢?”
……
离旧书店区。
当那些书店逛的差不多时,林逸留恋的就是那些不知名的旧书摊了。
朝天宫附近的旧书摊不同于书店,流动性强,也不定时摆摊卖书。所以林逸想要逮住机会很不容易。
但他毕竟是有运气的,所以当他来到书摊区的时候,见一个书摊处女摊主正在不断往外拿出书,而一书友也正在同时从装书的袋子里一打一打往外拿选,边拿边选。
见势,林逸也赶紧凑了过去,粗选了本,均是50、60年代的,还都是港台出版的,一问价要25一本,觉有些贵。于是再次挑选下,去了2本,一本觉得是小说,还有一本说电影的。留下6本,还价说100,但对方一分不少,本想再精挑下,留个2…3本的,准备留那本+全图练软硬功秘诀大全+八卦掌练习法的,两本武术书都还带图,应该比较容易看懂,内容也是自己所爱,曾经年少的武侠梦武术迷啊,隐隐还在。但摊主硬要从他手里把书拿走,不愿卖了。
林逸愣了半秒,没想到这里的摊主如此牛叉。再看被夺走的那几本书,立刻被之前选书那位拿走,林逸猜对方只想挑那两本武术类的书,于是回头说了句150就150吧。
那女摊主见那书友只准备要其中的两本武术类,故不愿单卖于他,最后老板为了能一次卖掉,还是给了林逸。
林逸清楚地看见那位书友龇牙咧嘴,用一副被抢了老婆的嘴脸瞅着自己。
这种嘴脸他见多了,故不在意。
再看自己手中的那些书,其中一本出版社竟然是“真善美出版社”,这可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出版社,往往喜欢出版港台的武侠小说,尤其是卧龙生的,林逸没想在此见到,只冲这个也要买下这本书。
之后,在边上的书摊买了上下册一套,外加2本讲陈氏太极拳的武术书。一口价,哎,书价难砍啊。摊主自己说之前刚也要价45,人家还40都没卖。
本来一开始摊主只是说有几本太极拳的书问要不要,林逸也纳闷,为什么这么问,后来想了想,大概是因为看到他刚买的6本书里有两本武术类书籍吧。摊主去翻太极拳书的时候,林逸正好见这套。
19年月齐鲁出版社出版,上下一套硬精装,印量4万册。前面有序言,还有24幅精美插图。古色古香,对于喜欢收集版本的林逸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实际上摊主要价也不高,单单这套书如今网上的市场价大约也有0多块。
至于那两本关于陈氏太极拳的书,林逸也知道这类书当下较新较多,以前中学时候练过,但老实说只有花架子,不了解一招一式的实战用法,见这两本书里关于此方面均有陈述,当然就买下了。准备重拾那份习武情缘,起码可以健身自卫。
连续淘了两家书摊,收获挺不错,林逸心情惬意,
后又在一老者摊主处见一本线装的,说来也怪,刚逛过去的时候貌似没见这套书,待逛回来的时候突然见了。
林逸随手翻了翻这本书,竟然还是清木刻本,并且还是精刻,里面还有很多关于风水之类的版画,这就了不得了。要知道如此好品相的书在市场上不多见。于是问多少能卖,老头挺有意思,说你看着给。林逸寻思了下,说500吧。他勉强说加50元,林逸也不再和他还价,直接给他掏了550元。
见林逸这么爽快,又像是个大买家,于是老头就说,我家里还有一些这种书,你要不要?
一听这个,林逸就笑了,随口就说当然要,问能否去他家里看看书?
老头立马同意,甚至连摊子也不摆了,说难得遇到一个识货的大主顾,也不赚这点小钱了。
林逸见他这么说,就热情地帮他收摊,但见他带来的书除了那本线装的,基本都没啥可看的,感觉去到家里估计也不太有戏。
老头家距离摆摊的地方不远,林逸跟着他拐弯抹角,没走几步就到了。
和很多卖书的一样,基本上他们的家就是仓库,乱糟糟,脏兮兮的,老头钻进里屋,不大一会儿就抱出来不少书放在地上,对了林逸说,你看看,我再给你拾掇一些,说着他继续不停把屋里的书搬出来。
林逸一开始还没怎么上心,觉得老头拿出来的书顶多也是几百块钱的货色,所以他一边看书一边跟老头时不时这样说说家常拉几句。
可就在他漫不经心翻看这些旧书的时候,忽然一缕熟悉的书香飘入他的鼻翼。
咦,难道这里还有宝贝?
林逸猛地一个激灵,敏锐的鼻子已经扑捉到了那本书的灵气………
第三百四十八章,戏王之王
林逸揩了揩鼻子,顺着那一缕书香,很快就在这堆旧书的下面找了一残破不全的线装书。
林逸诧异,不明白这本书怎么会有那么怪异的气息,于是就把它拍打几下,仔细观看。
这本书却是像之前那本线装书一样,也是木刻版本,不过在刻工方面却与之前那本有很大的差别。之前那本虽然属于精刻本,却是清朝晚期的版本,因为字迹方面带有很强烈的清朝时期常用的方体楷书,而这本书线装书却是典型的明刻本,无论是从纸张还是从字体都可以断定,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作品。粗略地下了结论,林逸再去看这本书的内容,傻住了,里面竟然有“未央生”!
纵观中国古典名著,名字叫“未央生”的男主角能有几个?所以林逸立马就断定了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
说起中国的**,很多人会想到,很容易忽略另外一本书,就是这本极品的。另外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
去年上映的香港3d电影因为尺度过大没能进入内地市场,一些大陆旅游团甚至专门组织游客到香港去看。这部戏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翻翻历史就知道,这是一本曾被数次封禁的**。而其作者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李渔
历数中国文化史上成千上万的文化巨人,谁可以称得上戏剧界的1有人说是关汉卿。不错,他的、、等名作流传千古,享誉海内外。但他只是个剧作家,缺少演出实践;那么,唐明皇李隆基应该差不多吧?这位皇上在宫廷里排练节目,组织大型演出,把戏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戏剧界奉为祖师爷。但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观赏者,缺少原创,几乎没有流传下可以称道的作品。
因此,真正的戏剧之王呼之欲出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
关于李渔的出生,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据说他妈老生他不下来,就在床上乱叫,她叫一声,地板就塌一分,等到叫了几声,地板已经摇摇欲坠了。别人见状,只好去请风水先生,他老人家扳着手指一算,原来这地方阳气不旺。于是才把李渔搬到向阳的山岗之上,这样才把他生下来。因为这个缘故,他家里以为他是有些天才的,就管他叫谪凡。可是这岂是凡夫俗子所能叫得,李渔成年后,不动声色地把外号改作笠翁。他说,我宁愿钓鱼,也不愿成仙。其实他最后连鱼都钓不成。
除了这本“小黄书”外,李渔在当时创作的、、、及、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
明朝于1644年灭亡,其时李渔三十三岁。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可以说,李渔致力于通俗小说和戏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因,更有历史大背景的原因。
当然,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这些通俗文学,乃是其代表作。该书是一部最早的戏曲论著。该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而后面五部则涉及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
李渔写完此书,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便觉乏味。李渔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书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后面的章节,一般读者若从后面开始读起,就会读出其中的“甜”了。
在杭州生活期间,李渔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明朝末年,印刷业发达,很多书商靠翻刻各种典籍大发其财。李渔这样可以写当代人当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欢迎。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喜欢读消愁解闷的书,以此获得心理寄托。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人们忙于创造,对这个还真兴趣不大。后人有评价说李渔的小说里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其实哪有那么多意义?都是后人给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书中偶有微言大义,也不过是回避一下风险,更多的则是迎合读者趣味。
但李渔并没因此获得多少利益。他的作品一问世,马上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书商盗印。那时候盗印没什么技术含量,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然后销往市场,当然也不用付给李渔稿费。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据说,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见到李渔的新作,可以想见传播之快。那时候没有版权局,没人帮李渔维权,眼看着自己的文字替别人换来大把银子,李渔好不撮火。他四处奔走,查找源头,与人打官司,甚至通过关系到苏松道台孙丕承那里告状,终于成功查处了一起严重盗版事件………他的书还没正式出版,盗版书却已经上市了。
更有甚者,书商找来几个无名作者的书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就摆上书摊。后人好歹还搞一块遮羞布,用全庸、金庸著、古尤、吉龙来冒充金庸和古龙,当时的人不管那一套,反正你可以叫“湖上笠翁”他也可以叫“湖上笠翁”,李渔只能干吃哑巴亏。
为打击盗版,李渔全家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书屋,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他的全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