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旧书大亨 >

第195章

旧书大亨-第195章

小说: 旧书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星的急走着,这样的人一般有自己心中的目标。

    那些摊主们有的在唠闲嗑儿,有的四处张望等着主顾上门,甚至有的在摊子上摆放一个大纸板,上面写着“有事儿请打手机,十分钟后就到”很多小贩盘腿坐在一块破布前,兀自哼着小调,对人视而不见,就像从来没指望能卖出去一样。

    如果说这里的摊贩和其它地方的摊贩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天南海北,什么地方的人都有。怎么区别?看他们穿着的衣服,新疆,藏族,甚至连苗族的都有。

    姜立夫喜欢买一些民族特色的饰物,于是林逸就跟着他认识了一位女摊主,她叫潘玉珍,是来自贵州的苗族妇女,她身着民族服装,还戴巨大的银耳饰,这一身打扮本身就是个广告。

    她性格开朗活跃,姜立夫买了她一套银手镯,她就挥舞着一个大铜钱给看,说是刚买来的,可以用来刮痧。她说今天生意一般,不过有人定了50套侗族服装,比不上卖银首饰的,她今天卖了7000多元呢!

    卡毛是位藏族美女,专卖藏族服饰。她披着披肩,活脱脱一个来自那遥远的地方的好姑娘。她说自己小时候跟着家里游牧,养了30多头牦牛,200多只羊。做摊位前在青海一个民间艺术团当演员。后来见身边的朋友摆地摊蛮赚钱,于是就入行也做起了生意。她做生意到处跑,不过一般都是在北京潘家园那边,地方大,销路也多。只是偶尔哪里有了大的集会,比如这一次的洛阳古玩大会,才会赶过来凑热闹。然后她又说,今天自己卖了000多元。

    姜立夫说他去过她的老家青海黄南州,她问那你觉得北京好还是青海好?

    姜立夫略一沉吟,反问道:你说呢?

    她说当然是北京好了!

    姜立夫说各有千秋。

    她笑了笑:你还挺会说话的。

    林逸不知道姜立夫找到记者的素材没有,不过通过姜立夫的牵引,林逸也开始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南来北往甚至浪迹天涯的“摊贩们”,以前林逸只是把他们当成是做买卖的对象和对手,现在才明白,他们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

    人的故事,有时候比书还多。

    好不容易等到姜立夫在这些古玩区找完记者素材,林逸这才有机会和他一起步入旧书领域,一到那买卖旧书的街道,林逸就看见一个乡下老者面前有一堆破旧的字画,围着一群挑选的人群,挑好了的在讨价还价。

    依照林逸现在的眼力,只看了一眼就知道那是一堆假的不能在假的东西。画面上的题字东倒西歪,根本就是个没拿过毛笔的人写的一般,丑陋得很。只是画儿经过了做旧。看纸张倒也很能唬人。

    有两个挑选好了拦腰一刀,要三百多的画儿给人扔下一百就跑。看脸色跟捡了天大的便宜,乡下老人无奈的叹着气:看这是怎么档子事儿啊,这不和白给一样吗。但眼角分明透着一丝外人无法察觉的笑意。余下的人变得更沉不住气,纷纷上手,不一会那一堆破旧字画竟卖出了大半儿。

    两个六十多岁的买了一张,在请教边上一个年纪差不多但穿的很像个有身份的行家一般的人。那人侃侃而谈:东西错不了,关山月的,我玩这个几十年了,这点还敢肯定。乐的那两个一个劲儿道谢:多谢多谢,几百元不多,只要东西是真的就好。殊不知一幅关山月的画没个百八十万能拿的到手才是拙拙怪事。看着两人那满足的表情,林逸实在不忍心告诉他们什么,资当几百元买了个梦吧。

    一会人走光了,过来一个操着和乡下老人一样口音的人:今天赚了。

    老者:咱们该回去了。

    细细一想这堆破旧字画就得搭配着这样一个土得掉渣的乡下老人,就好比在陕北的荒原上赶着驴车的必定是一个裹着破旧的皮袄头上围着变成黑色的白羊肚手巾的老汉,要是赶车的是一个穿着绫罗脸上抹着厚厚胭脂的小媳妇那就彻底不对劲儿了。

    买了假东西的以为捡了漏儿,心里憋着乐去了。卖了假东西的挣了钱也回家乐去了。想想好像谁也没吃亏,因为好在心里都美的很。

    林逸不禁感叹:在我们眼里对方是傻子,那在对方眼里呢,我们肯定也是傻子。说到底所有的人都是傻子,再说到底:要快乐就不要太精明,当一个把对方当傻子的傻子也是一种快乐。

    就在林逸为此感叹的时候,和他一起来淘宝的姜立夫已经在一个旧书摊前出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六章。书香袭来
    俗话说得好,“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此刻,姜立夫手里拿着的是一本著名散家兼记者黄裳的一本。

    194年人民社出版,一版一印。

    精装本,。

    原来,就在刚才林逸盯着那卖字画的乡下老者发呆的时候,姜立夫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他发现不远处有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女士在那摆摊卖书,看她卖书的样子好像对自己卖的每本书并不怎么懂。当时这本书就摆在书摊上,品相很好,又是大豪黄裳的著作,而黄裳本身又做过记者,可以说是姜立夫的“前辈”,因此他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姜立夫问她多少钱,她说10元钱。

    姜立夫付了钱之后就顺便说了一句:“这也太便宜了吧。”

    她丈夫在一旁听到了,后悔不迭,跟她说,“黄裳可是大名人,他的也很有地位,这书怎么这么便宜卖给人家?”

    可是钱已经付了,姜立夫只能赔笑说:“对不起,我占便宜了。”

    的确如此,像这本书有精装和平装两种,平装10元钱还说得过去,精装本却是一本就需要150元的。

    ∫∫∫∫,≡。◆。n○et捡了这么一个小漏,姜立夫难免得意洋洋,尤其在林逸面前,那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毕竟林逸是专家,他却是业余选手,现在专家还没上手一本书,自己先拔得头筹,可见这是个好兆头。

    林逸的确很羡慕姜立夫的好运气,原因很简单,他也是“黄裳迷”,也很喜欢看黄裳的书,尤其喜欢看他写的书话。

    不过很显然,姜立夫喜欢黄裳主要原因两人是“同行”,姜立夫也说了,在记者里写书最出名的就是黄裳,在写书领域最出名的记者却还没出现,希望自己以后能补上这个缺儿。

    简单一句话,林逸听出了姜立夫的野心,希望未来能够在坛上扬名立万。林逸甚至又想,姜立夫之所以要先捧红自己,给自己做书话专访,说不定也有曲线救国,在坛上借机成名的意思。

    一名记者想要成名很容易,可要想在坛上扬名立万就难了点。比如说很多名记,还有主持人都是靠写书来博取名气,最显眼的就是“赵倪崔白”四人,可惜最后真正能够站稳坛的只有最后的那一位。

    “把那本书借给我看看。”林逸对姜立夫说。

    姜立夫就把那本精装的递给了林逸,林逸翻看了一下,里面涉猎很广,有游记,散,书话,甚至还有杂和评论。

    其中林逸最感兴趣的却是黄老买旧书的那些趣事。

    比如说,在女儿容洁的回忆里,父亲与母亲吵架吵得凶的时候,十之九是为了父亲“买老书”。“父亲为了买老书,卖掉了莱卡相机,也卖掉手上的名表。母亲说,只要旧书店老头来敲门,一声‘黄先生’,家里的钱就不见了,明朝有没有钱买菜也是不要紧的。”

    但黄裳并不是视钱财如粪土,相反他很“爱钱”。黄裳曾写道,“一次单位搞个人鉴定,我请他给我提意见。他指出我‘拼命要钱’是大缺点。这点批评是确切的。因为买旧书,钱总是不够用,于是预支版税算稿费,编书也要编辑费,无所不用其极”。

    黄裳的藏书多为明清版本的古籍善本,像明刻本、清刻本等等。他不光自己藏书,也助人藏书,他早年发现者郑振铎因穷困而无奈卖书,就四处筹借书款,想方设法为其保存下藏书,而这笔书债,直到10年后自己才能还清。同时,爱书的黄裳也爱帮助其他爱书人。的作者胡益民在撰写该书时,四处搜求张岱散佚诗词而不得,杂家何满子介绍胡益民向黄裳求助,果然黄裳藏有极为珍贵的张岱诗集手迹,慷慨允给借抄。

    如今这些典故和故事都可以从黄裳作品字里行间读到,而这也正是读书的乐趣。因为你绝对不会知道,从哪本书中能够读到哪些有趣的掌故。

    眼看林逸看着手中的书“如痴如醉”,姜立夫不得不敏感地咳嗽一声,然后提醒林逸:“这本书我可是不转手的,你看看可以”言外之意是怕林逸把这本书给“黑”走。

    林逸莞尔,只觉这姜立夫也是个“极品”,上次送自己一本珍本大方的跟“大侠”似得,现在为了一本百十块钱的旧书,竟然变成了一个“小心眼”。

    不过马上林逸也就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许在自己眼中值钱的珍本,在他眼中只是一本薄薄的诗集;而在自己眼中只是可读的精装书,在他看来却是值得珍藏的古本。

    “放心,这本书我不会和你抢的。再说,这可是你的一本战利品,有着好彩头,我又怎好意思和你抢。”林逸笑道。

    “算你会说话等会儿我再淘一些,你要是有中意的就留下。”姜立夫也豪气地说。

    林逸就笑笑:“我看我们还是分开走吧,两人挤一块不如分开撒网,说不定各自能网到一些大鱼。”

    “你说的也是,两人在一起太难受,搞不好一本书你看上我也看上又争抢起来,还是分来的好分道扬镳,各自淘宝!”姜立夫下了结论。

    ……

    两人分开后,林逸独自一人畅游这古玩城的旧书摊。这时,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背着书包,和同伴抢过林逸前面,在一个旧书摊前蹲下。

    其中一个稍胖的男孩见地摊上有自己最钟意的等古典名著,抑制不住满脸的兴奋。他伸手拿起一本就和小贩攀谈起来。

    “老板,这本多少钱呀?”

    “15块钱。”中年小贩随声回应。

    林逸看了一眼,却是新出版的“中生普及读本”,这种书在书店内也只不过才1元左右,属于国家扶持的生读本,印量很大,字迹也很大,最主要的是里面有很多生僻字注明了拼音。

    “这么贵?可以少一点吗?”那个男孩摸了摸上衣口袋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几张零钞,有些可怜兮兮地讨价还价。

    “不能再少了,这是最低价了。原价可是1块呢!”中年小贩毫不退步。

    “这三本我都要了,40块钱行不?”男孩随后把也拿到了手中,一脸期待地望着中年小贩。

    “我的这位同桌从小就喜欢古典,爱好读书写作,这40块钱还是他从零花钱里抠出来的。大叔你就行行好,把这三本书卖给我的这位同吧!”跟着男孩来的那个生十分动情地帮着央求中年小贩。

    “看你们一脸诚恳,也不像说谎的孩子。我就少赚一点,这三本书现在就是你的了。”那中年小贩接过男孩递过来的40元钱,竟然顺手又从书摊上抄起那本说,“四大名著咋能缺了它呢,这本也拿着吧。”

    男孩犹豫道:“可我没钱了。”

    中年小贩就嘿嘿一笑:“这是我送你的,不收钱小孩子就该多读书啊。”

    中年小贩的善心成全了男孩小小的心愿,他终于以最实惠的价钱淘到了魂牵梦绕的四大古典名著。

    看到这一幕的林逸不禁心生感慨,现在像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小贩,实在是太少了。

    当他重新浏览其它书摊时,忽然一套精装的跃入他的眼帘。

    与此同时,一缕久违的书香气息,也悄然飘入他的鼻翼。







第二百九十七章。走眼
    林逸朝那套资治通鉴看去,只见那套书,10本一套硬精装,品相极好,差不多能上九五品。翻开看,只见内页的纸张已显土黄色,米黄色的纸张彰显古朴典雅,整整10册摆在一起,尽显壮观之气。翻开第一册的版权页上,赫然写着: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九五六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五六年六月上海第一次印刷,印数:13000,定价:。

    看到这些,林逸不禁欣喜若狂,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资治通鉴,但是摊主显然也是个中高手,尤其一双小眼睛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他看着林逸,然后歪着嘴儿说:“兄弟好眼光,这套。资治通鉴可是一版一印,品相不错,是老辈收藏的,现在市场上找一找不来。搁到家里头那么一摆,立马就让你的品味上升几个人档次。俗话说的好,金山银山不如家里有座书山,吃好喝好不如把书读好学问这种东西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所以这套书最低价格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