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旧书大亨 >

第155章

旧书大亨-第155章

小说: 旧书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于这一点,林逸在翻看这些线装书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专挑一些品相还可以的………主要是瘸子里挑将军,拿到手里浏览。

    林逸用手抚摸,翻看着这些霉变味了的线装书,心潮澎湃,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时,一缕浓重的书香悠悠地从这堆残破不堪的线装书中传了出来。

    闻到这浓重的书香,林逸不禁楞了一下,要知道,以往他闻到的书香基本上都是很轻,很淡,要么成丝,要么成缕,从未有过如此浓烈的书香气息,即使第一次接触那本古本,也没有如此强烈的气息。

    此刻林逸整个人都被惊愕了,闻着这股书香,仿佛听到一个绝世孤本在呐喊着“救命”!

    拥有如此强烈的气息,拥有如此强大的灵气,这到底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林逸心中充满了好奇。







第二百三十一章。珍本古籍
    林逸这边呆,不知道是什么珍本隐藏在这堆破书中,以至于自己能够闻到如此浓烈的书香。?〔?

    李为民则有些可惜地在清理一些被潮气沤坏的线装书,对于他来说,这些线装书虽然年头够久,可是大多数都是繁体字,读起来不通顺,如果真像林逸所说,品相好能卖大价钱也是好的,可是眼前这一摊子破书,估计丢给废品站都没人要。

    品相,决定了收藏品的价格。

    除非是什么宋元稀世珍品,要不然像这样的残本,真的是没太大价值。

    林逸见李为民没有留意自己,就深吸一口气,然后循着那浓烈的书香,开始把一大堆的线装书挪移开来。

    一本又一本。

    这本不是,那本也不是。

    不是,还不是。

    那些线装书被林逸一本本挪开。虽然它们已经很破旧了,林逸挪动的时候还是小心翼翼,尽量不让它们“伤上加伤”。因为这些古籍看着破烂不堪,却还都可以修补和修复。

    要知道,线装书大部分都是用棉纸或者其它纸张折叠成“筒子纸”,然后装订而成,因此我们看线装书的时候,就会现,线装书的每一页实际上可以分开,形成一个筒子。如果懂得修复古籍的手法,就可以把线装书的书线拆开,然后把那些破烂的,或者缺损的书页用“托裱”和“修补”的技法来修复,修复好的线装书俗称“金镶玉”版本。

    实际上“古籍修复”是一门很高深的技术活儿,往往那些很厉害的古籍修复专家可以做到“出神入化式的妙手回春”,修复一本古籍,从拆页到喷水展平、补洞、溜口、齐栏、订纸捻、订线等传统装帧、修复工艺,可以亮瞎你的眼。

    据林逸所知,如今国内最出名的“古籍修复大师”乃是沈阳博物馆一名叫戴明举的牛人。

    此人师承父艺,裱艺群,精湛妙绝,无论怎样破损的古书画,经了他的妙手,立马完好如初,其最著名的一次修复则生在195年。

    话说195年,沈阳掘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在地宫里现

    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是辽代的建筑,但这部佛经却是明代出版,并放在地宫的供桌上,这是沈阳地区目前为止出土的最早的一部古书,共分上中下三册,有4oo余页。出土的时候,它放在地宫的供桌上面,已经在地下沉睡了35o多年。由于地下潮湿和污垢,使书套糜烂,书的边缘严重破损,书页粘连,纸脆掉渣,如果不立即修复,这件文物存留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为了向中外展示这件佛家瑰宝,沈阳市文物局准备在无垢净光舍利塔办展览。可是,破损成这个样子,怎么与世人见面呢?于是几经考虑,最终决定修复,并且请戴明举亲临补救。

    戴明举历经数十年,成功修复了沈阳故宫院藏的近千幅,一级,二级残破明清书画,他这时已经是名噪全国的古字画修复装裱艺术家。

    戴明举看到了那套佛经,他为难了。书,用手轻轻一碰,纸就成粉,套封本来是用十分贵重的缂丝装饰,可现在根本看不到原有的花纹,缂丝下面的装饰纸盒则成了一滩纸泥。在以往的修复中,他没见到破损成这个程度的。

    戴明举回到家里,他闭上眼睛,一一回忆那套书的模样,也回忆父亲生前曾悄悄告诉他的一个又一个秘技。

    就这样想着、揣摩着。

    艺高人胆大。

    先,他决定立即对书套进行特殊药物浸泡、冲洗、去垢,然后,再重新装裱。

    可是书页怎么办呢?难度太大了,一页一页都粘到了一起,成了一块纸砣子。

    经验丰富的戴明举拿起了针锥,小心翼翼地把纸砣子一页一页地挑开,然后,再屏住呼吸,用小镊子把它们拿下来,放在一张衬纸上。一页一页都放好了,他长出了一口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易碎的书居然没有破碎。这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到这时,他等于说牵住了修复这套古佛经的“牛鼻子”,它不但跑不了,在接下来的步骤中,每一步它都要百依百顺。

    这位修复装裱师用小毛笔醮浆水,一点一点地将散页弄湿,然后,巧妙地在后面托上一层宣纸。他现有几页掉了渣,赶紧拾起来,严实合缝地一一拼粘上去。做完了这一切,再衬上几层宣纸用来吸水份,最后,将正面衬纸揭掉,阴干后做整平处理。

    全部修复过程用了整整三个月。这段时间里,戴明举闭门不出,将父亲交给他的全部技艺都用在了上面。

    195年9月,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看到的是一套古色古香的“佛经新书”,海内外文物界惊呼“奇迹”。修复后,这件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因此,对于很多珍贵的古籍来说,破烂了不一定就没了价值,非要扔掉不可,只要遇到有心人,就能够很好地修复起来,让它焕青春。

    当然,对于林逸来说,林逸拥有一项秘密技能,那就是利用自己的灵气,来给古籍做修复做再生。以前曾经修复过和,并且效果那是相当的好。但是对于林逸来说,那也是非常消耗精力和灵气的,虽然在修复中偶尔还可以借助古籍的灵性滋补灵气,但像这样的珍本毕竟不多。

    所以林逸对手中这些比较普通的古籍,并未打算用自己珍贵的灵气去集体修复它们…………换句话说,就算他有这个心也做不到,毕竟七八千本啊,这么大的量累也能把他累死。

    所以林逸的打算很简单,就是找到在这些线装书中有价值的珍本古籍,孤本古籍,或者自己喜欢的,然后利用自己的异能将其修复。

    林逸的盘算很完美,那么现在就要看,这一大堆破烂里面到底有怎样的宝贝值得他出手了。

    ……

    好不容易把那些零散的,脱线的,破了纸页的线装书挪开,林逸一眼就看到下面貌似压着一个大开本的………破书。

    当这本书露出来的那一刻,林逸鼻翼立马就闻到一股非同寻常的书香,眼前更是幻化出一幅幅古代工匠操持活动的各种画面。

    一个汉子穿着牛鼻短裤,赤着膀子站在大缸上,汗流浃背地正在染布。

    一个女子身穿锦衣罗裙,戴着头饰,此刻正蹲坐在小板凳上,挽了衣袖在磨玉。

    一个老太太梳着古时的髻,穿着古时的装束,正坐在一辆纺车前慢慢地纺织布匹。

    一群黑脸膛的汉子们喊着号子在谷场里碾磨,在厂房里炼铁,在田地里浇水,在酒场里酿酒……

    镜头转换………

    一大群身穿古装的人拥挤在一拱桥上,全都抬头看天,只见天空飞翔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悬浮在空中,如同太阳,光芒四射。

    继而林逸脑海字: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

    ……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充满生机,充满怪异,这些东西突然就出现在林逸的脑海里,像是储存了很久,如今才浮现出来。

    “嘉佑,不是宋朝时的年号吗?那么这本书是……”林逸再不迟疑,将那书拿了起来,稍一翻看就愣住了,这本古籍正是大名鼎鼎的………!







第二百三十二章。改写历史
    天才壹秒記住   qu 】

    乃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一部笔记体著作,从内容上说,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该书基本上总结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林逸曾经看过一本关于“版本学”的书,其中就有关于这本名著的介绍。据流传本考订,可知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都失传了。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

    该元大德刊本流传有序:元代曾藏于元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后得到,并赠送给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近现代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陈澄中于解放前后移居香港,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在内的一批珍贵善本出让,周总理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最终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1975年,文物出版社曾影印出版。

    林逸手中就有一本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版本,可惜,这批都是平装的,定价60元,没有具体印数,单从网上的售价来看,印量应该很大,因为这么好的书品相好的才50元左右,

    除此之外,的线装版本主要有三个………

    192年,民国戊辰年,渭南严氏刻本,白纸精印,大开六册一套,如今这套书的价格在9300元左右。

    1934年,民国涵芬楼景印明刊本,商务印书馆出版,一套4册全,如今这套书价格在1500元左右。

    2004年,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系列中影印元刊本,一函六册,当时定价为230元,如今售卖价是4200元左右。

    正是因为对这套书的了解比较深,林逸手捧这本残缺的,就诧异了。

    因为手中这本残缺的线装书,怎么看,都像是宋版本!

    那么如何鉴别古书是不是宋代版本?林逸的老师傅德叔曾经教过他一些方法,具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版式

    从版式看,北宋刻本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也有一些早期刻本采用四周单栏。南宋中叶开始流行黑口,多见于建本。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传世宋刻本有不少讲究字大悦目,行格疏朗,如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和绍兴府刻等,均止八行款式。也有些宋刻本行格较密。清人江标著有,可为鉴定时参考。

    二、书法字体

    宋人工书法,崇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风气所尚,也影响到版刻事业。北宋早期盛行欧体,后期逐渐浒颜体和柳体,但各地区刻书又有分别。川本颜体居多,间架开阔,字形丰满,建本柳体居多,笔画刚劲,字硬如骨;浙本则多欧体,纤细秀雅,字形略瘦;江西刻本既有柳体,又有欧体。明人谢肇曾说:“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三、用纸

    宋代造纸技术较为发达,印刷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建本多用竹纸,色黄而薄,时间长了还会变黑;浙本、川本多用皮约纸,即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色白而厚,两面光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