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锦竹词 >

第122章

锦竹词-第122章

小说: 锦竹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青竹三言两语将盘亘在心间的愁思说了,说着说着,似乎当时的紧张劲儿又回来了,不由自主的抓着膝上的裙摆问:“落红是每个姑娘家都有的么?”

    张姨娘一听,没先回她的问题,而是先急急忙忙打听道:“姑爷可有不高兴?”

    因为想先问清楚原因,所以顾青竹并未提沈昙的态度,此时既然问了,也便如实说道:“没有,还是郎君帮着瞒过去,他说有些女子是没有落红的,我却没听说过。”

    张姨娘这心忽高忽低的悬了一圈,听罢这话,双手合十对着东边念了句佛:“姑爷说的属实,过来人都知道点儿,有些姑娘家天生如此,还有些流血不止的呢,那可是不好受。”

    “如此便好。”顾青竹松开手指,脸儿上的紧张终于消了大半,“我还担心是他寻的理由安慰我。”

    “姑爷是真心实意对你。”张姨娘心中对沈昙自是又高看一眼,作为男人,能如此信任体贴妻子的可不多,委实难能可贵,“从前你未出阁,我也真没往这儿想,疏忽了。”

    其实说白了,姑娘家在遇见这种事全凭对方的信赖,偶尔有人没那落红不假,但到底是天生的,还是从前已经过人事,洞房时很难辨别的清楚。

    口说无凭,单凭上下嘴皮子碰一碰,大多男人还是不信的。

    顾青竹心中畅快许多,张姨娘趁机又给她说了些私房话,诸如两次小日子中间行房比较容易怀上,平常多沐浴清洗,若有不舒服万不能害羞瞒着,请个女大夫来问问才能安心。

    这些都是她没接触过的,其实在洞房后,顾青竹就有心想找点儿妇科方面的书籍专门看下,问旁人总归有那么些难以启齿,张姨娘这番话真真是雪中送炭了。

    一家人去长松苑在老太君那用过午膳,按着寻常来说,顾青竹再坐上会儿子便该走,从早起盼着出门到现在似乎一眨眼就过去了,她恋恋不舍,而沈昙却好似知道她心思,主动提出多呆到晚上,求老太君再招待顿饭再走。

    老太君乐的合不拢嘴,抚掌连连说了几个好,嘱咐着于妈妈跟厨房说,做几样沈昙爱吃的,结果话都说完了,才想着扶额道:“看看我这脑子,还没问过你喜欢吃什么来着?”

    行军时,冷锅冷灶的大冬天啃过生红薯,一晚温水就着就是一顿饭,沈昙几乎不挑吃的,故而再顾家用膳,也没人瞧出他的口味。

    沈昙缓缓笑了笑:“回祖母,我比较喜欢吃肉,无肉不欢。”

    老太君一愣,随即开心笑了起来,最后眼里都笑出泪花儿了,才说道:“是个实在的,就吃肉,家里头正好还有只鹿腿儿,索性让人把它给烤了,保管你吃个够!”

    既然小两口要呆到晚上,顾青竹便劝着祖父和祖父照常小憩一会儿,屋里的人散了,她也和沈昙去听竹苑走走。

    主子嫁出府,该带的丫鬟婆子都随着去了,听竹苑留了两个丫头守着,其余的则分散到其他院子做活儿,黄姑姑眼下在顾三爷那里继续当管事,自然也兼顾着这边,见他们要去,急忙忙又指派六七个人。

    顾青竹觉得没必要,这屋子没空两天,还烧着地龙,其他也没甚可伺候的,便只留下两个人。

    颂平寻了个箱笼,把这两日想起来需要带的小东小西稍上,要说成亲前核对过好多回,实际换去沈家住,总有些东西用着旧的方便。

    沈昙以前来听竹苑并非光明正大,连屋后那丛竹林还是最初送鸽子时,来这逗留了一会儿,是以白雪皑皑映竹翠的景色,让他流连一好阵子。

    顾青竹披着狐狸毛领的月白色斗篷,还是沈昙给的嫁妆中带的,斗篷不厚不薄,穿在身上有种青云出岫的仙气,唇间一点点绛色,随着嘴巴一开一合,腾起团团雾气:“其实夜里有月光的话,这边更好看。”

    沈昙绕着棵竹子转了圈儿,随后侧身朝她道:“不如等过段暖和了,寻个日子移栽到三省居一些,竹子长得快,费不了两年,又是片竹林。”

    顾青竹呆了一呆,她鲜少因为自个儿大动干戈,三省居本就精致清雅,前前后后能填的地方都栽的有树木,如果在为了栽竹子而挖掉其他,她肯定是不愿的。

    “三省居便很好,不用费那么大劲儿种吧?”顾青竹眨了眼。

    “你不是喜欢么?”沈昙嘴角慢慢翘出笑意,“有个竹林,夏天喝茶也有去处了,四叔总说院子过于硬气,以后多添些你想要的,山顶那处也是,我整出了一大间给你做画室,夏天那里视野极好,汴梁城再没有谁家比咱们山上更适合赏景作画。”

    作者有话要说:  下午全城大堵车,光顾着看车尾蹬了(晕头)。

 第157章 第一百五十七回

    三省居后山那块地方她只上了两回; 老国公病逝后,连夜偷偷跑来探望沈昙,冒着大雨被他抱上去;成婚这三日又去过一次; 可惜腊月太冷,连顾青竹这样不怕冻的,不到半个时辰便哆哆嗦嗦; 沈昙原模原样将她带下山; 捂在厚被里暖了良久才缓过来。

    草木枯荣,山林和院落交相呼应,屋舍中每一藤每一树都取其势; 顺其形; 完全没有刻意的修整过; 以至于顾青竹在山上呆的那会儿; 观远处景龙江附近点点灯火,仿佛身处城外世外桃源一般。

    若能栽竹成林; 定然更加美不胜收。

    顾青竹听得心动了; 可又顾虑着如此大费周章的引起沈家长辈不满,即使老夫人和沈大人他们不说; 另外几房人会怎么想还不一定; 故而她没一口应下,只微微点了个头:“那便等过了年,天暖和再合计。”

    沈昙知道自家娇妻周全的性子,凡事先考虑妥善才肯去做,想让她随心所欲; 凭自己喜好来,一时半会儿怕是不成,不过他有的是时间,说理是说不通的,来日方长,总归有磨合渐入佳境的那天。

    这世间条条框框已然够多了,他是不愿让顾青竹在生活琐事上还束手束脚。

    两人在听竹苑中踱步赏着雪景,不多会儿,顾明卓背着个书袋子满头大汗的从前院跑进来,脚地下是碎石子铺成的小径,扫固然扫过了,但依旧湿滑,临到跟前顾青竹瞧见他,立刻出言阻止道:“别跑了,小心摔跤!”

    原本那么跑着也许还稳当,这一喊,顾明卓下意识的放慢步子,结果还真打了滑,踉跄着想要扑倒在地,幸亏沈昙离的近,且眼疾手快,一手将他托住才没摔个嘴啃泥。

    “谢谢姐夫。”顾明卓心有余悸的抹了把汗,咧开嘴笑起来。

    沈昙手掌在他头顶轻轻拍了两下:“不客气。”

    而这边,顾青竹可没那么好说话,这个时辰先生应该还在暖香斋给他们授课,显然顾明卓不应出现在听竹苑的,于是她蹙起眉心问道:“提早放课了么?”

    “没有。”顾明卓拉了下甩到身前的书袋子,小喘着气道,“不过今儿的课是讲完了的,先生布置了课业,因着长姐回来了,便许我提前走一会儿。”

    顾青竹自小担负起照看胞弟的责任,对于顾明卓可谓尽心尽力、面面俱到。但在学业上,顾家一脉素来严苛,男子皆是守则苦读,连看起来最不着调的六哥顾明宗,如今也是有股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

    她不求明卓学问登峰造极,秉烛夜读,可白日的课业,如没有特殊情况,还是和大家一起上完的好,是以听见他为了自己提前出来了,略有不快:“我晚膳还在家用,你急什么呢?日后可不能这样随便缺课。”

    顾明卓眼下大了,有自个儿的想法:“课业不难,晚上用个把时辰就能做完的,长姐别担心。”

    顾青竹还想再说,让沈昙给笑着拦下来了:“这学问学到肚子里就行,至于什么时候学,在什么地方学,让他自己拿主意。”

    顾青竹惊讶的看着他,没想到自家郎君这么利索的开始拆自己的台了。

    “姐夫说的是。”顾明卓喜滋滋的点头,“我心里头有成算。”

    这下轮到顾青竹守在旁边听他们讲话了,明卓开春就要去东山书院,正是对外面感兴趣的时候,谈到兴起,问题接二连三的抛给沈昙,而他则老神在在的一一解答,如同自己是从东山书院出来似的。

    等到顾明卓回屋放书袋,几人准备去长松苑时,顾青竹才抽到空闲单独问了他:“方才你和明卓说那么多,到底是真是假?”

    什么东山书院宿舍要挑西园,山脚又处茶点铺子卖的凉糕好吃,对于的吃方面便不要太讲究了,期望越大失望愈大,能裹腹即可。别看东山书院在中原地域称得上首屈一指,聘请的先生许多都是国子监出身,历次科举前三甲也常去那里授课,偏偏这么个千好万好的地方,伙食差的不止一点儿。

    顾青竹听的云里雾里,记得沈昙早早就去西北了,哪儿会知道这些?也不像是道听途说的。

    “当然是真。”沈昙将她的兜帽又拉上去罩着头,这才满意,“我也出身东山书院。”

    顾青竹瞪着眼睛,似是不信的又确认一遍:“你什么时候去那儿念的书?”

    当初沈昙摘得桂花榜魁首,若非恰逢老国公去世,定然会轰动一阵的,虽说他拜入顾二爷门下,成为正经八百的顾氏子弟,但他入门晚,做学问是需要经年积累的,再想到沈家大公子在西北从军那段经历,百姓们就咋舌不已。

    旁人十年寒窗苦,尚不及他断断续续没正经读过书的人,只能说是天资聪颖,连怨都怨不起来了。

    倘若在东山书院呆过,应该有人知道才是,起码作为书院一方,竟也没大肆宣扬。

    沈昙颔首:“大约十一二岁的样子,我自以为和开封府这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子哥儿不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成想刚到西北天寒地冻,不到饭点儿,连碗热水都难喝到,后来吃饭烧水都是自己来,即使如此,也没熬过多久,不到半年就又跑回来了。”

    “沈将军没有派人跟着你?”顾青竹说的含糊,其实是奇怪沈原竟丝毫不给他些特权,要知道,将军一句话,起码吃喝不会城问题。

    沈昙眯了眯眼:“四叔和我爹他们同流合污,巴不得我知难而退,接着我回到汴梁,就被家里头送到东山书院,算是学了三个多月。”

    “我记得东山书院是规矩甚多,不到休假不准下山,我大哥最早也在那。。。”顾青竹仍是疑惑,“你说那么多,可不像几个月便能熟悉的。”

    沈昙笑了一声,勾起指头示意她靠近点。

    顾青竹懵懂的走进两步,还以为是甚不好开口的,附耳过去听着。

    “有规矩不假。”沈昙耐心的为她解疑答惑,“不过守不守是我的事,若说吃喝玩乐,东山书院那么点儿地方,三个月绰绰有余。”

    顾青竹简直想扶额,绕了半天,值得吹嘘的在这儿呢。

    “不过我说这些给明卓听,倒不是让他学我。”沈昙敛起笑容,正色道,“你大概没感觉出来,明卓对于去东山书院有些忐忑。”

    “有么?”她怔住了,仔细回想了遍,也没觉察出胞弟有何不对。

    沈昙道:“对于男儿来说,明卓已经是很安稳老成,凡事过犹不及,长此以往倒是弊大于利了。”

    顾青竹心细如发,略微品味这话,便摸出症结所在:“难道是我太过影响他的缘故?”

    “有一部分,不过大多也是天性使然。”沈昙倒是直言不讳,“明卓去东山书院是谁选的?”按照顾家的门第,想让顾明卓去国子监是轻而易举,但顾大学士却在权衡之后,选了城郊的东山书院。

    “是我祖父。”顾青竹回答说。

    沈昙心道豁然如此,姜不愧还是老的辣。

    “这便对了,其实东山书院和国子监各有千秋,俱是一等一的学府,不过如果去国子监,每日还是住在家里,对于明卓来说,显然东山书院更为适合。”

    顾青竹心中感慨万千,这些都是她之前忽略的,被沈昙点拨后,有种拨云见月的通透感,幸而家中长辈目光长远,明卓将来独自在外也能多多历练。

    ******

    回门后,顾青竹正式开始打理嫁妆箱子,成亲时抬过来的东西还在库里撂着,根本没有时间去弄,虽说都是零碎的物件儿,但哪些需存起来,哪些要整出来用,都是费时费力。

    沈昙那边也恢复了作息,离春闱没多少日子了,守孝这三年他读书甚多,这次是有备而来,不用像上次那样临时抱佛脚,每日按部就班的温习就成,隔三差五将写的策论和遇到的难题汇总成册,待去顾家时再请教顾二爷。

    这日,沈昙去书房前,先将三省居的几位管事唤来,当面将家中一切事务的大权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