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传说-第5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噗!”一切果然如他所料,不知苦战了多久,在精力耗尽那一刻,公孙无忌终于派出了“真货”,那个先前被他重创,本应该失去战斗能力地黑脸壮汉。重重的一击顿时让童福鲜血狂喷,连退七八步后方才站稳,不过已是摇摇欲坠了。
“看来二师兄还是有一点没有告诉你们。”沉寂许久地公孙无忌终于再度发话,语气中竟然带着一丝疲惫。章盛曾说过,要维持阵法的效用,必须得消耗主持阵法之人的精力。公孙无忌虽然算得上是这方面的宗师级高手,但对上童福这样的高手,却也并不轻松。“除了精通奇门之术外,我还有一个身份:灵族族长,而且这个位置我已经坐了二十四年了!”
童福闻言一震,终于想起了之前的怀疑。仅以灵力便可以让人感觉到凌厉的攻势,这正是灵族的秘法之一。灵族的秘法加上幻术,其产生的效果连他也难以看破。公孙无忌是灵族的消息,他们当然知道,不过却从未想过他竟然会是灵族的族长。灵族向来以实力为尊,又极是散漫,虽然灵族族长并不能真正号令灵族之人,但那却是实力的象征。
“我的老朋友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公孙无忌远远地坐在沙丘上,挥了挥残存的衣袖,不无感慨地说道:“破例再给你一次机会,告诉我公孙书的下落。”
“不要说我不知道主人的下落,就算是知道,也绝不会告诉你!”童福悲呛地笑了笑,毫无转地拒绝了公孙无忌的提议。章盛拼着最后一点时间教给了他打败公孙无忌的方法,可是没想到仍然以失败而终。此刻他已是心灰意冷,再无生念,正巴不得公孙无忌一刀将他杀了,好去和三个兄弟及章盛团聚。
“主人?”公孙无忌面露嘲弄之色,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与不屈:“他是你们的主人,那我呢?章盛不过是他在路边捡的孤儿,他竟然把一手训练出来的四卫给他!我可是他的儿子!亲生儿子!他给了我什么?”
童福似乎也被这个消息惊呆了,公孙无忌竟然是公孙书的儿子?他们与公孙书朝夕相处数年,却从未听公孙书提过他还有儿子。不过公孙无忌此时已经没有什么骗他的必要了,这消息恐怕是真的。
公孙无忌却似乎完全陷入了自己的情绪中,自顾地说着:“他指给了我进军天道之路,无数人终其一身甚至都不可能听到。可是他只是拉我进了门槛,就自己一个人走了,一个人去修行天道了!我是他的儿子,难道不该由我来享有这一切的秘密吗?可他,却如此自私!”
天道。童福喃喃念道,眼睛里不由现出一丝茫然。前朝覆灭后,万念惧灰的公孙书转而一心追求那虚无飘渺的成先成圣之天道。不过就他们的观察,其实公孙书对于天道也并没有什么把握。随着他的消失,他追求天道的结果也完全成迷。可是公孙无忌却深信不疑,甚至为此而不择手段。事实上公孙书消失之前,曾被柯里撒以逐日神弓射伤,结局恐怕并不太好。
在这一瞬间,童福竟然有些同情起公孙无忌来,本想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倾囊相诉,不过却还是忍住了。其实他所知道的这一些,公孙无忌也并不是不知道。他现在一心想要找到公孙书的下落,几乎已经陷入疯狂,又岂会听他这些旧闻。
“天道之路,只能我一个人独享。我给过你机会了,你既然不说,我就没办法了吗?”公孙无忌冷冷地看着童福,不见他怎么动作,幻象尽逝:“轩儿,你不是一直想得到他吗?问出我想知道的一切后,他便是你的了。”
“谢谢师傅!”葛轩闻言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地跑了过来。那壮汉却是寒光一闪,随即消失
公孙无忌看了那壮汉一眼,似乎想要说什么,不过却并没开口。遥望南方,他的身影竟是那么的孤寂。
第七卷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决战洛阳·四十二
第七卷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决战洛阳·四十二
荡飘摇的大陈迈着沉重的步伐步入了七月。年初的踵而至的三家叛乱,皇帝率百官逃离长安,大陈立国以来,如此巨大的变故还从来没有发生过。不过祸事却并没有因此而终结,眼看着三家声势浩大的叛乱在半年时间便已显出平定之势,却没有一人能为之欣喜。叛乱未平,天灾又降。这场由六月初便悄然降临的大旱,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丝消停的意思,而且范围之广、旱情之重,也是百年不遇。即使是那些对农事毫无所知的朝臣,在这一个月的酷热之中,也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
七月初一,吉,利出行动土。浩大的船队离开长沙,这场圣驾巡幸终于开始宣告结束。在江陵登岸转走陆路,然后北上襄阳,再通过搭建在已缩减过半的襄江上的浮桥,过武关而返回帝都长安。
陈博归心似箭,沿途再没有驻足的安排,朝中重臣皆乘马车,护卫禁军仅留二千五百人,全部轻装简行,每日除了四个时辰的休息外,一刻不停。前番为了供应荆州军的粮草物资,荆州至关中的道路已经修葺一新,一路畅通无阻,若是不出意外,自江陵上岸后不到五日便可赶返长安。
艳阳高照,凉风习习的洞庭湖上丝毫感受不到大旱的气氛。陈博所乘的巨舟在上百之船浆的划动中破浪而行,将后面的随行船只远远地甩开。船上特意建起的议事厅内。陈博立在几案后面,神色坚定地看着面前摆着的五卷黄绸圣旨。厅内坐着十几名朝中重臣,望着陈博和那五道圣旨,欣喜、期冀、担忧、嫉妒、忿愤……神色复杂,各不相同。
荆州之行,只要不是白痴,任谁也可以看出皇帝有着锐意革新之意。虽然前面搞错了方向,不过想明白这一点后,大臣们立即将精力调整过来。初时还有人不知天高地厚地反对。不过陈博似乎对什么祖宗成法并不放在心上,所有反对的人先降一级,若再言直接罢免,十年内不得录用。朝中官员大多是新近提拔的,大多势单力薄,对于皇帝的独断根本无力反抗。没几下,包括六部尚书在内的一众朝臣。全都成了革新的坚定拥护者。各式各样的革除弊政、新增法度地奏章,几天之内便堆满了一屋子。
这次陈博倒也没有将它们烧掉,不过也没有怎么看,而是将其装了满满三辆马车,派人送到交州安平交给张识文。这一举动立即震动了整个朝廷。陈博毫不掩饰的态度顿时让所有人都似乎嗅到了什么。特别是六部尚书。心里更不是滋味。要知道陈博亲政以来。并没有设立丞相、太尉等职权在尚书之上的官员,政务方面。自然是六部尚书最大了。以往不论大小事。陈博总要找他们六人商议,可这一次却反而将此殊荣降到一个在他们眼里还是待罪之人的张识文身上。
机灵的。似乎已经察觉到朝中的格局会有大变,自然立即见风使舵,甚至还有不少为张识文请功的。虽然他们中根本没几个见过张识文,前番几乎人人地弹劾名单里还有张识文的名字,不过此时却将其夸上了天,连古之贤才也全被比了下去。
六部大臣此时却感受到了切肤的威胁。只不过他们将自己的失宠与前番“不识时务”的弹劾挂了上钩,此时虽然有千般理由,也不敢再弹劾悄然成为他们巨大对手地张识文。唯一能够让他们出气地,便只有这些朝中地墙头草了。于是乎,朝中大臣之间好一番争吵,若不是前番的“弹劾”风波,只怕又会奏章满天飞了。
陈博却并没有理会这些,离开长沙地前一天,又抛出了一块重重地试金石。在大臣们毫不知晓的情况下,陈博直接下旨,废除皇族地禁足限制,任何皇族成员可自由在封地所在的郡内活动,可以与包括郡守在内的各级官员正常交往,有权就当前时敝直接上书朝廷。
此举几乎一下子将立国之初,为防止皇族祸乱而作出的种种限制废除了大半。要知道大陈百余年来,从来没有发生一起皇族作乱,几乎全赖于此。现在陈博一下子作出如此大的变动,在朝臣中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特别是三家叛乱之后,已有惊弓之鸟之势大臣们,对于可能发生的皇族叛更加忧心。
担忧几乎人人都有,不过反应却大相径庭。除了几个正直而迂腐之人外,其他人不约而同的上表称赞皇帝的圣明。陈博连一道称赞的奏章也没看,不过却不声不响的将那些反对的人踢出了今天的登船名单。理由各不相同,但结果却是一致的,这些人都被投闲散置,再难有出头之日。
刚才听到陈顺代为宣读圣旨后,少数几人一副早已料到的表情,更多的却才恍然大悟。陈博前番一系列作法,其实只是为今天作
而已,虽然他们之前也有不少激进的革新意见,不过决定的这些,实在是大巫见小巫了。
这五道圣旨,第一道便是加封杨诚为忠勇伯,食邑为交州州府所在的安平。刘虎虽然没有升爵位,不过同样加了食邑。对于其他在平叛中表现突出的将领,尽皆根据杨诚的上奏进行封赏。而杨诚特别避开的荆州诸营统领,受到的奖赏更丰厚,七营统领全部封侯,连吴振翼也被升了两级,加封为骁勇将军,暂时仍统襄阳之兵。而其中潼关一役中表现出色的蔡进锐,更被升为兵部侍郎兼即将成立的水师衙门大督统,节制天下水师。不久之后,以往附庸于各州的水师将成为一支单独的力量,直接隶属于水师衙门,地方将无权问津。
交州七营皆封侯。加上晋升伯爵地杨诚和不久后必然冒起的张识文,大陈一下子便有七侯一伯一重臣出自交州,这将是一股多么大的势力!一个杨诚就让他们心忧不已了,再加上个张识文更让他们束手无策,现在……虽然心中千般不愿,但朝臣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却并没有一人敢出言反对。谁都巴望着别人能出头,可是却也没有一个傻子。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那岂不是自绝仕途吗?
若说第一道圣旨让他们心忧,那么第二道圣旨就完全让他们坐立不安了。陈博之前赋予杨诚的权力之大,直若一个临时的小朝廷,各方面的事情都可以先行作主。这本来是圣驾离京后的权宜之策,当然不可能长久下去。事实上早在圣驾决定巡幸荆州时,杨诚便已自己上书想要交回大半权力。不过当时皇帝一个人偷偷的溜了,朝中大臣根本做不了主。等陈博回到长沙后,又陷入了弹劾风暴之中,竟也无遐应付。直到前几日杨诚再度上书移交权力,陈博却还是压着没有回复。
现在。陈博终于在这道圣旨里做出回复了。除已平定的关中、渭北外。雍、、青、徐、冀、并诸州仍然由杨诚统一节制。军政要务由他独断而定。不仅如此,朝廷此番还将专门发出旨意。承认之前由杨诚任命地各地官员。包括刺史这类位高权重之人。徐州刺史张晋根、州刺史夏云、并州刺史韩亮青、冀州刺史李康信、雍州刺史赖子南。至于郡守、县令之类,当然也皆以杨诚的任命为准。没有丝毫的变动。
徐、兖、并三州刺史都与杨诚交往密切,而并州和冀州刺史却是出身刘虎的神威营。而刘虎与杨诚的交情,却是天下皆知。想到这一点,众人心中不由一寒。杨诚之前本来就执掌荆、交二州,现在再加上这五州,天下十三州超过一半都与他和刘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且杨诚和刘虎本来就已经位高权重,若皇帝真的要将张识文召入长安委以重任,他们这一系地势力简直不逊于叛乱之前的三家联手!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出现。如此一来,世家没落后的权力分配,他们连尝羹的机会也没有了。可是几番欲言又止后,最终还是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经过长沙的一番“锻炼”后,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将陈博视为可以随意教训地小孩子了。任何相反地意见,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出,能够烂在肚子里地,便决不会吐出一个字。
第三道圣旨,倒是让他们没有什么感觉,至少是现在还没有十足的反对意见。荆、交两州地土地制度给陈博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影响,土地乃百姓之根本,百姓手中无地,天下恐怕永远没有宁静之日,更遑论盛世。是以他不仅全然同意了杨诚之前所定的关于土地地政策,还进一步的要求各地逐步实现与交州相同的办法,务必不令一人沦为无地之佃农。甚至于皇室在各地所占的大量田庄,也被他拿出来任杨诚分配。
而杨诚前番对于各地望族的作法,陈博反而变本加利。杨诚只是收了那些与三家有关联的土地,其他的只是分去小半。陈博却更不客气,将交州之法完全照搬,规定任何人拥有的私田不得超过五十亩,即使是因功而获得的,超过五十亩的也不得买卖,要卖也只能卖给官府充为官田。如此一来,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