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聊斋仙境 >

第141章

聊斋仙境-第141章

小说: 聊斋仙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在这么个时代,晏殊只要不造反,赵祯就不可能对付他。

正文 第277章、政治人物的脑回路

    晏殊也明白赵祯是为了他好。留他在宫,其实是保护他。

    明道元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却也因此让他与武人的关系极好。

    同时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也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他这一生搅动风云,已经是坐在了火药桶上。如果再牵扯到军权,这火药桶非爆了不可。

    要知道文官,不,应该叫他们政治人物,他们从来都不在乎做的事是否与国与民有利,他们看中的从来都是政治利益。

    晏殊很想提醒赵祯不要引爆这个火药桶,但是望着赵祯的眼神,晏殊很清楚一件事情。

    那他知道如果皇帝真的下定了决心想要调动别的军队不太容易做到,毕竟大宋的武人已经受到了文人数十年的打压,但是这不是说就没有听令的了。比如杨家,只要皇帝下旨,他们还是会听的。

    只不过这样一来,君臣的矛盾只会激化。太宗之后,文官们很是弄死了一批武将精锐后,文官的权力才渐渐攀升到了顶峰,武将才开始被压制,但是皇帝最近的行为是越来越抬举武人了……

    是。妖魔鬼怪们是需要武人的力量,文官们基本用不上。但是陛下啊,不知生,焉问死?

    这妖魔鬼怪历朝历代都有记载,然而它们却没有一个拥有祸乱朝廷的能力。武人却有。

    别的不说,就把最近跟皇帝顶牛,不行新政的这一批文官全部拿下,整个朝廷就要瘫痪。

    当然,如果一个接一个的罢职夺职甚至是砍头,只要皇帝有胆量,不怕杀的人头滚滚,有当年五代十国的凶狠,那么朝纲还真的有可能被重塑,整个社会秩序都会被重塑,当然,大明会混乱一阵子,然后会有无数的人因此丧命,甚至会有人造反。

    但一个唯皇命是从的朝代也许就这么诞生了。

    硬骨头总归没有软骨头多,这一点儿已经在五代十国证明过了的。现如今朝堂上的硬骨头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多,是因为大部分这是大宋朝,不会治文人罪的大宋朝。

    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这一时期,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花钱买和平导致武将无用武之地等原因造就了文人地位的急剧攀升。

    赵匡胤曾立誓碑于太庙密室,后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须恭读碑文: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政策使得宋朝的文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才是真正获得文人尊严的!而且,宋朝文官的俸禄极高,皇帝有意识的将国家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赏赐”给每一个士大夫。正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

    有这样的皇帝,大青巾们才会团结在皇帝身边。至少这是文官们努力菅造与维系的。

    可是现在,皇帝频频动用军队。他想干什么?

    晏殊望着神色不对劲的皇帝和内侍,心中的惊惧可想而知,他连忙跪在地上大喊道:“陛下!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陛下!不能这样做!太祖太宗的祖制。小小的妖魔鬼怪,不足为虑。一旦动用刀兵,不仅武夫重新夺权,大宋社稷亦会不稳!陛下!陛下三思啊!”

    什么妖魔鬼怪。晏殊并不在乎,他就怕赵祯食髓知味,真的重用起武人来。

    而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毕竟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契丹人与西夏人全欺负过大宋了,而大宋是怎么转危为安的呢?

    那绝不是什么岁币的功劳。只有军队能打,岁币才有用。如果军队不能打,再多岁币也没用。

    这一点,主持军事改革的晏殊比哪个都要清楚。所谓的“岁币”其实不过是文官们抢功的行为。

    打仗,他们不行。教化?那更是在开玩笑。

    所以他们才忽悠大宋上下弄出了岁币,然后他们得这和平之功。

    打赢了也给钱,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檀渊城下打败了20万铁骑,然而最终却签订了对宋不利的檀渊之盟。虽然史官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北宋王朝用每年30万银绢,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游牧民族人不事生产的,20万大军的军事失败,他们自己就好受了。

    汉朝打败了匈奴,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如果汉朝也像宋人一样,不断给岁币,不断给胡人叙命,就是终汉一朝,也不可能会有匈奴灭亡的一天。

    打胜了,还要给钱给好处,这也是最最特殊的东方独有了。

    整个世界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例来。

    因为其它地方的人“蠢”?

    他们不明白打胜了仗要求赔偿,发展本国的硬实力,是“愚蠢”的?应该给敌国钱粮,让他们发展起来,再打一仗的“政治智慧”果然是亚洲独有的啊!

    因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忽悠的过去。

正文 第278章、政治才重要

    后世那么明显的真理……削弱敌人,发展自己。在这时代更是可以开出“发展敌人,削弱自己”的理论,而且说的还让大部分人信了,这样的人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顶级的人才。

    “武夫夺权?”

    赵祯愣了下来,他没想到他所敬重的老师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基本上已经是在咒他这个皇宫失天下了。

    “老师,你也是知兵的。如果没有他们,这汴京城恐怕已经被打了下来吧!”赵祯说。

    “不!陛下,不会的……”晏殊脱口而出,然后他愣了。

    因为赵祯正一脸玩味的看着他。

    他难道知道了?

    晏殊心中一动。

    然后就听赵祯说:“那朕的皇宫呢?他们说来就来?谁来保护朕?保护朕的皇儿!”

    赵祯的脸色很恐怖,就像所有护崽的野兽一样。

    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赵祯对下面的人很仁,哪怕是有人造反,要夺这大宋天下。他不仅不杀那人,反而让其做官,保护了那人。

    为什么?

    一个,要么他就是史书上写的“仁”,仁到了骨子里了。

    但是他是一个皇帝,一个靠着伪装熬死了刘太后的皇帝。

    这么一个人,心中就没有一点儿戾气?这怎么也不可能吧!

    如果不是真正的“仁”,那就只能是伪装的“仁”,只不过他是伪装了一辈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晏殊不想这么怀疑赵祯,但是赵祯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被一直人为绝后的皇帝。

    汝南王府虽然干的极为隐秘,但是让晏殊这种拥有了几乎半个朝廷势力的人,他又怎么会一无所知。

    诚然,他是不知道汝南王府会怎么做。他甚至没有深挖,不知道是不是汝南王府的势力,但是这只是因为他没有深挖罢了。

    当年的赵光义可没开个好头儿,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在位期间,御驾亲征消灭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域的统一。因此后世有人称赞其为一代英主。但事实上,赵光义却并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伟大、光荣、正确,而是一彻头彻尾的小人。首先是赵光义的皇位来的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宋太宗赵匡胤死后,皇位却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来继承的。

    根据赵光义自己的说法,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认为后周灭亡皆因幼主临朝,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史称“金匮之盟”。但此说法疑点重重,宋太祖在位时期从来没人听说过有这么一份盟约。而且太祖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25岁,最小的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

    赵光义继位后,短短几年时间,太祖在世的几个儿子也都相继死去。

    此外,赵匡胤的离世也存在很大的疑点。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赵匡胤死前,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一个晚上就突然暴毙,身边又只有赵光义一人。他说自己没有加害兄长,你信吗?

    当年的文官什么都没说,但他们却都记在了心里。此后,大宋皇室一直在死后代。文官们不仅没有追查到底过任何一次(从真宗到最后,一直在死,甚至死到没有继承人,只能过继其他兄弟的子女),反而传出了这是老赵家欺负人孤儿寡母的报应。

    报应?真真是可笑。

    一个天道都没有的世界,哪儿来的报应,谁来报应?

    说白了,不过是又一出争家产的丑态罢了。

    这事儿,文官都知道,所以才会发生本应是太宋防守最严的皇宫,却成了总有人“贼人”可攻入的地方。

    没办法谁让老赵家开国两兄弟就没一个好货的呢?

    赵匡胤本身就是无赖混子,夺了柴家的江山。那些正人君子们该出声的,当年已经全出过声了。

    到了赵光义夺哥哥……为什么要说话。

    而对于终宋一朝的兄杀侄子,弟弟也杀侄子……

    看着呗。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甚至可以说,还有不少文官在鼓励这么干。

    不是他们鼓励这种行为。而是这种你杀我下一代,我杀你下一代的行为,实在是太好了。

    说的大一点儿,这总比汉朝的八王之乱,要好的太多了。不会影响任何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们杀来杀去,死的也都是皇家的人,不会死到他们大青巾们的头上。

    所以,这样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并且暗地支持的。

    “陛下!万事都可以协商!但是万万不可动刀兵啊!万万不可以啊!”

    这一点,到了晏殊这地位,他比谁都明白。他对赵祯是忠心,但这已经成为了大宋“选拔”皇帝的祖制,就是他也不敢揭开。

    一旦揭开,那可真的是要不知道死上多少人了。从赵光义开始,这事儿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旦皇帝发现了事实,试问他还会认为朝廷大臣们的忠吗?而那要杀自己后代的兄弟们,皇上还会仁下去吗?

    而且大宋的王爷们有些像汉朝的王爷,都有领兵传统。有兵权在手的他们会甘心任皇帝杀戮?

    到时便是个群王皆反的局面。哪怕想用汉朝的推恩令都不行。

    因为汉朝的推恩令之所以行的通,便是因为它惠及的就是诸王的后代们。

    而这事儿一揭开,只要有脑子,就会发现这是有人故意让他们互相杀他们的后代。

    诸王争皇位,杀光皇帝的儿子,自己坐上去。

    不揭开,这坐上皇位的就是最大的赢家。然后文官们一忽悠,军权交出来。

    可当他们发现坐上那个位子后,只是一个轮回的开始,而且是自己成为被杀后代的那一个。皇帝们会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