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天下一根钉-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马以备缓急。及敕关臣梁梦环为监军,往来催督连营而马步并进,决一死战以达锦州,又合锦之兵马奋击,令夷匹马不还。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则敌无不克”
袁崇焕要去拼命,他要求朝廷在北方的保定、蓟镇、宣府、大同,甚至包括京营的军队都要调动起来,以配合他出击锦州作战,所以执行这个计划也就意味着数位总兵、巡抚、总督以移镇的方式来配合他行动。
如果按照袁崇焕地要求,需要调动的兵力涉及辽东、蓟镇、保定、宣府、大同五大军镇,另外还有天津、京营也需要有所策应,牵扯实在太广,可以说是在准备一场与后金的决战。
这下可起了作用,因为指责袁崇焕是一回事,而一旦真的来这么一场大决战,那可事关很多人的身家性命,怎么能不慎之又慎?
袁崇焕抛出这个计划之后,蓟辽总督阎鸣泰上疏曰::“臣见宁疏云,拼此三万五千人以殉敌,且请自行劲后。嗟嗟此何等事而可付之一拼哉。奴夙知兵,今又屡战屡胜,熟于用兵,回忆剿事,初举时以杜松之勇、刘之智、贺世贤之刚,及合西北数十年蓄之精锐,未免逐北。今日将略视昔何如?兵力视昔何如?向以全胜之力,撄初之~,既已如彼,今以强弩之末,逆乘胜之锋,其有幸乎?且宁抚前疏曰,责之赴战力所未能,而又欲决一死战,是明知而明拼之矣。”
后又云:“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
最后,兵部给出覆议:“抚臣之疏奇著也,实险著也,以不拼死而围不可解也。督臣之疏正著也,亦稳著也,恐徒拼死而围终不可解也。”
这一来一往是多么滑稽、无聊、可笑,孙传庭心头愤懑,胸口堵得慌。
袁崇焕的撒手锏平息了救援锦州地指责,但只是平息,而且还是暂时的。袁崇焕一定万万没有想到,圆满的大胜之后,救援锦州的指责立刻又来了,而且比之前更要猛烈的多。
如果袁崇焕能够预见到随后生的事,那他在写报捷的奏疏时,心情一定会复杂的多,一定不会那么高兴。
面对如此庞大的压力,袁崇焕不得不于七月一日上“乞休疏”,以有病为由,申请辞官回原籍调理。
期间,河南道御史李应荐参奏袁崇焕曰:“袁崇焕假吊修款,设策太奇,顷因狡虏东西交让,不急援锦州,此似不可为该抚。”
天启对此的答复是:“袁崇焕暮气难鼓,物议滋至,已准其引疾求去。”
宁锦大捷之后,最后封赏地辽东将士,其督、镇诸臣俱蒙二级之升、延世之荫,但对袁崇焕,却仅予衔一级,而遗其世荫。
部属之赏竟然重于袁崇焕这个功之人,这岂非咄咄怪事!孙传庭修养那么好,看到这个的时候,也不由气的把报告摔在了地上。
最后还算皇恩浩荡,天启帝念在袁崇焕有宁锦的些微功劳,对主议求款与不援锦州两事均不予追究。
袁崇焕回家了,可事情还没完。
早在孙承宗和袁崇焕修筑宁远时,很多人就激烈反对,宁远大捷后,这种争论方才结束。袁崇焕修筑锦州,反对的人更多,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宁锦大捷并没有结束这个争论。
反对的人之中,以蓟辽总督、兵部尚书阎鸣泰最具代表性,他用严厉的措辞上疏称:“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
孙传庭清楚,锦州存废这是两种战略的争论,更是两种心态地争论。袁崇焕筑城锦州是为了进而收复整个辽东,而主张放弃锦州的人则是胆气早丧,一心为求个芶安而已。
事情会往哪个方向展呢?孙传庭心中殊不乐观,他担心当年高第的事情重演。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悲剧
史按正常的轨迹运行着,天启七年,八月已卯日,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对这大明朝末世的两位皇帝,陈海平都是很同情的,尤其对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是怀着很深的悲悯之情的。
说实在的,就是遗祸无穷的天启皇帝朱由校都不是个可恨的人,而最可怜的还是大明帝国的末世皇帝朱由检。
可叹生在帝王家!
朱由校、朱由检这兄弟俩原本有七个兄弟,但最后活下来的却只有他们兄弟两个。其他五个兄弟是怎么死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只要想想,诺大帝国的长孙皇太子竟然是个文盲,也就可以料想一二了。
朱由校没有受到过起码的教育,朱由检稍微好点,但对于军国政事方面的教育,朱由检同样是极为欠缺的,这或许是日后朱由检作为皇帝做事往往荒腔走板的深层原因所在。
说实话,朱由检或许不是康熙那样的天才儿童,但也是个极有潜力的年轻人。不管是谁,如此年轻就有如此强烈的抱负,同时又肯如此努力,只要正常成长,都一定会成为一个极为杰出的人。
但可惜的是,朱由检登基的时候太年轻了,这副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的肩上,如果晚上几年,朱由检再成熟一些,或许运气再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他就会成为另一个人,那历史就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过早压在肩上的重担改变了朱由检,使他失去了正常成长的机会,而在那种始终内外交困的形势的折磨挤压之下,这个本有大好潜质的年轻人终于没有长成一副挺立地骨架,顶起他自己头上的那片天。
或许是太苛责朱由检了,如果康熙和朱由检对调一下,那康熙或许就是第二个朱由检,甚至还可能不如朱由检。因为说到底,人是由环境塑造的。在那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心理不可能是正常的。再,康熙面对的敌人也和朱由检不同,康熙面对的敌人都是有名有姓地,是有形的,而朱由检面对的最大的敌人实际上是无形的。
朱由检面对地最大地敌人不是满清。也不是烽火遍地地流民大军。而是实际统治帝国地文官集团。
这个文官集团实际上也包括了权贵勋臣。甚至是朱由检地那些数以万计地兄弟叔伯……
这个问题不是朱由检独有地。只不过朱由检最倒霉。轮到他当皇帝地时候。国家让他与这个巨大地文官集团和睦相处地本钱已经没有了。
可以说。到朱由检当皇帝地时候。明朝要想不灭亡。就必须对这个文官集团宣战。从这个文官集团所代表地利益集团地嘴里掏出足够多地肉来。
否则。不论灭亡在谁地手里。总之。朱明王朝是必定要灭亡地。
朱元璋和朱棣都严禁太监参政。但明朝地太监为祸最烈。根本地原因就是这个。除了太监。皇帝和几乎所有人地利益都是对立地。所以皇帝和太监结合在一起就是必然地。
陈海平觉得,不要说大地历史,就是朱由检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如果将来能有大家以如椽巨笔刻画出崇祯这个人,那一定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地悲剧之一。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由强烈的对比造成的,如果朱由检是个昏聩的人,或是像他的哥哥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醉心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无论朱由检最后是怎样的命运,悲剧的意味都是极淡的。
在末世、乱世,最痛苦的是那些清醒的人,越清醒,便越是痛苦。而朱由检,他不仅是个清醒的人,而且他还到死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要中兴大明。
在这一点上,朱由检值得人们尊敬,尤其是他这种信念一直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朱由检的悲剧也是袁崇焕的悲剧,袁崇焕的悲剧也是朱由校的悲剧,他们两个人的悲剧加在一起铸就了整个民族的莫大悲剧……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幕悲剧,陈海平认为,在这出悲剧里,朱由检的责任不大,而袁崇焕应该负上绝对的责任。
对于明亡,袁崇焕或许没多大责任,因为明朝灭亡最深层的原因是结构性的,不是哪几个人就可以挽回的,但亡于满清,袁崇焕则是要负上极大责任的。
满清入住中原,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的偶然造成的,在后人看来,好像真有老天爷一心要让中华大地黑暗上几百年不可,因为这些偶然太他娘的偶然了,简直邪门到了极点。如果其中哪怕只要有一个环节稍微错开一些,那满清都是不可能统治中国的,而袁崇焕的这一环更是至关重要,所以他要负上极大的责任。
但是,袁崇焕的责任不是后来很多人所指责的,是因为他在辽东的战略是否得当。
实际上,袁崇焕的战略基本都是正确的,在辽东做的事也几乎都是正确的,但是,袁崇焕没有意识到他肩上担负的最大的责任是什么,这才是一切悲剧的源头,而袁崇焕后期的骄狂、急躁和不能容人则是打开悲剧大门的钥匙。
面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皇帝,袁崇焕看见的只是皇帝,而没有看到皇帝冠冕后面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
悲剧,远,在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那一刻就已开启;近,在袁崇焕杀毛文龙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崇祯登基之后,陈海平多了一个习惯,他常常会在暮色里,站到高岗上朝京师的方向凝望。这个时候,时不时地,心头会油然兴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就像一尊神,透过重重的迷雾,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变幻。
坐在紫禁城里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在人前的时候一定极力装得高深莫测,但在无人的时候,他是不是会整夜整夜,大睁着眼睛,睡不着觉?
这一刻,在那个少年心里,紫禁城一定是世间最恐怖的所在。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新皇
启七年,十一月十八日,皓月当空,霜凝大地。
紫禁城内皇极殿、中级殿和建极殿是最主要的三座大殿。其中,皇极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所在;中级殿是皇帝去皇极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建极殿在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也在此殿受贺。
新皇登基当然是紫禁城最最重要的大典,一般都要在这三大殿内举行,但中级殿在万历年间失火被焚,皇极殿和建极垫也受到波及,因而光宗和熹宗这两位皇帝都在文华殿举行的登基大典。
天启皇帝一生可以说别无所好,唯痴迷于木匠活,而木匠这个活儿自然和建筑有关。或许是魏忠贤为了讨好天启,总之,天启五年,皇家开始重建中级殿,并同时对皇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修缮。
三大殿的重建修缮,历时两年又七个月竣工,但在三大殿竣工一个月后,天启帝就驾鹤西去。
紫禁城是天下第一等的阴森、污秽之地,阴森的事儿、埋汰的事儿,在这儿生了多少数都数不清。
地是聚气的。
高高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的丹上,在月华清冷的光辉里,高高耸立的三座大殿显得有一股难言的森严和威风,就像一个趴卧在地上,随时随地要择人而噬的巨大无比的怪兽。
三道长长的暗影,遮蔽着空旷静谧的皇宫广场和信道,合着天寒,合着地冻,合着无数的冤魂,这里比被鲜血浸泡的万古魔殿还要阴森可怖。
三大殿竣工后不及一个月,天启驾崩,新君朱由检登基。
在刚刚竣工地三大殿气气派派地登基。这本是个不小地吉兆。但在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把命给弄没了地时候。吉兆不吉兆什么地。朱由检根本想都想不起来。
登基地第一天。天启皇帝地皇后。他地正牌大嫂就在他耳边悄声警告他:不要吃宫里地食物。
最初地那些日子。大明帝国地天子是靠从家里带来地。藏在袖子里地大饼熬过来地。晚上不敢一个人呆着。就把侍卫太监都叫过来。聚在一起。靠人多壮胆儿。
现在终于好了。经过三个月惊心动魄地斗争。那位权倾朝野。爪牙遍及宇内。让人恶心到不行地九千岁终于树倒猢狲散。好日子总算混到头了。
京城内外。人人俱觉乾坤宇宙为之一清。日月星辰为之重郎。这个时候。朱由检才有心情感受一下这些吉兆。他自己也认为这份时间上地巧合是预示着新朝气象地大大吉兆。
否极泰来。万象更新。
巡更守夜的宫女摇着串铃,叮铃铃……叮铃铃……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伴着铃声,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