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武林帝国 >

第208章

武林帝国-第208章

小说: 武林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内帑;谁不知道;内帑远比国库要丰厚殷实;那些矿山工场都被内务府的税监把持着;银子大把大把的被他们贪污;只有一小部分充作内帑;就这;都比户部多得多;皇上守着金库;却让别人想办法;真是难为人。


杨锋一个人孤单的走着;眉头紧皱;他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再度出位的机会。

 


次日;一封长达万言的奏折便送到了皇帝的案头;这不是杨锋一时间写出来的;而是参照了前人的经验;并且和柳松坡研究了很久才得出的最佳方案;不过;这份奏折上只署了杨锋一个人的名字。


为了避免皇帝闹心;原先汉武时期试行的摊丁入亩法被改称为《一条鞭法》;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改动;把原先以里甲为单位的征收对象扩大到了州县;原先的人头税为主;田赋为辅倒了个;改成按照地亩征税;人头税的份额相应减少。


奏折上;对一条鞭法施行之后的成果做了憧憬;根据目前大周朝的田亩数字;岁入起码增加一倍;达到九百万两;如果有时间仔细丈量土地的话;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一成;达到一千万两。


当看到一千万两的时候;皇帝两眼放光;忍不住击掌道:“好!”


再往下看;杨锋又提出一条策略;开挖运河;裁撤驿卒;同时开挖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的运河;借助原有的湖波河流;大兴土木;除了能兴漕运之外;还能灌溉良田。


运河好处大大;水路运输不需畜力;运输量大;昼夜都能行船;速度又快;传达政令;运输粮草士兵;效率大增;运河启用之后;大批驿站就可以裁撤;要知道维持那二十里一个的驿站;每年的花费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皇帝深以为然;这两个办法都说到他心里去了;实行新的田亩税收制度;可以开源;开挖运河大兴漕运;可以节流;这样一开;大周朝万世无忧矣。


至于面子问题;只要不提及那些特定的字眼;皇帝并不在意;现在皇位已经坐稳了;也该对那些人下手了。


可是杨锋提出的两条策略;见效都比较慢;今年的税已经收过了;只能明年再实行一条鞭法;开挖运河更是浩大无比的工程;没有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别想见效。


所以皇帝还采纳了另一位协办大学士的意见;孟知秋建议开征西饷;临时性加赋;先度过目前的危机再说;目前除了这个办法;似乎也没有更好的策略了。


皇帝独断专行;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出三天;索要粮草;加征西饷;冬季农闲时间征集民夫开挖运河的公文便雪片一般飞向大周各地。

 ……

 陕西;长安;陕甘总督临时衙门。


来自陕西全境的官员们济济一堂;像这种全省主官齐聚省府的机会并不多;趁着总督大人还未登堂;大家都忙着寒暄;叙交情;论辈分;都是官场上的人;气氛相当融洽。


“陕甘总监军海公公到!范总督到!”随着一声通传;蟒袍玉带的海公公和身穿红袍的范良臣走了进来;两人升了座;在案子后面坐定;将各地官员一一点卯之后;众官员按照品级落座;所幸前汾阳侯府的大厅足够大;这么多官员坐在一起也不拥挤。


“圣上有旨。”海公公干咳一声道;拿出一个明黄色的卷轴。

 众人赶紧又来;排成好几列;面对海公公跪下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特在陕西征粮三百万石;银一百万两;丁壮十万人;以供西征大军驱使;如有延误;抗命;斩无赦;钦此。”海公公念完;将圣旨交到了最前面的范良臣手中;大摇大摆的先去了;只留下满地官员面面相觑。


海公公走了;范良臣拿着圣旨走到公案后面坐下起来吧;商量商量如何征粮征税。”


范良臣是个性格温和的官员;大家在他面前也能放得开;海公公既然走了;官员们的胆子也大了起来。


“三百万石;怎么这么多;咱们陕西又不是江南;如何摊派这么多的粮食?”有人愤愤说道。


“还有西饷;居然要我们陕西出一百万两;这是竭泽而渔啊!真不知道是朝中哪个家伙出的馊主意!”


陕西虽然比甘肃富裕;但也就是仗着渭河平原那点良田;比湖广江南这样的鱼米之乡差多了;三百万石的粮食;一百万两银子;不是拿不出来;但那样会伤筋动骨;搞得民不聊生;激起民变也未可知;地方官们倒也不都是酒囊饭袋;这些道理还是明白的。


“都别废话了;这可是圣旨;谁敢违抗?”范良臣道;官员们无奈;只好各回本州县想方设法征集钱粮民夫去了;反正他们的俸禄一个字儿不会少;无论征收多少都是摊在老百姓身上;兴许还能借着这个当口为自己捞一点好处呢。


历史上比这还要狠毒的横征暴敛比比皆是;酷吏们为了政绩不惜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华夏子民是最善良最能忍耐的;只要不把他们往绝路上逼;总会咬咬牙坚持下来。


但是这次不同;巨额的赋税如同秦岭一般压了过来;一场风暴迫在眉睫了。

 ……


长安;西凉会馆;元封和李善长对坐着;良久;元封才道:“这样做;我良心会不安的。”


“成大事;就要抛弃自己的良心;你父亲没能做到;所以他失败了;老夫希望太子不要重蹈覆辙。”李善长道。

封建时代 5…31 官逼民反
不知不觉;这本书已经超过百万字了;真的不容易啊


……………………………………………………………………


李善长并不了解元封的过去;所以才会说这样的话


自从在十八里堡杀死少一刀开始;到成立十三太保;再到垄断茶马盐铁;火烧巡抚衙门;从大漠边缘骊靬村外吹笛子的少年;到浴血西凉城头的捍卫;纵横西域万里戈壁的征服;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踩着血与火。


论心狠手辣;他绝不比任何人差;光是死在他手底下的敌人就不下千人;可谓千人斩级别的煞星;可是玩阴谋诡计;拿黎民百姓当成功的阶梯;还是稍微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


但也仅仅是心理上的障碍而已;在手下人面前;元封没有露出丝毫的犹豫;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毫不马虎。

 ……


长安府下辖的咸阳县城外;有个小村子叫邓家峪;村里人多地少;难以维持生计;所以长期以来有着跑生意的传统;可如今朝廷不让跑西凉这条线的买卖了;大批人员和骆驼骡马呆在家里;人吃马嚼的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今年的收成也不算很好;交过官府的税粮;留下明年的种子之后;几乎不够人吃的;只能将就着喝点稀的;好歹把这个年过去;兴许老天爷开眼;朝廷能重开商禁;这日子才能再好起来。


这朝廷也真是的;如同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光是对西凉的贸易;开了禁;禁了开;来来回回好几次了;总没个准头;这西凉怎么说也是汉人的国家;替咱们大周挡着西面的蛮夷;不感谢人家也就罢了;怎么还动辄封锁人家的贸易呢。


莫非是上回还没打够?去年汾阳侯家三公子调戏了人家西凉的王妃;人家啥也不说;直接兴兵就推了过来;整个甘肃半个月就打下来了;大军长驱直入推到长安城下;直到取了吕珍的人头才罢兵。


就凭这战斗力;西凉人是那么好欺负的主儿?朝廷要对西凉用兵了;老百姓们都不看好这场战争;在心理上也不向着朝廷;要知道去年西凉兵可是到过咸阳的;那真是秋毫无犯;不但不欺负老百姓;还打开官仓放粮哩

 这些都是老百姓闲扯的话;战争对于他们还很遥远。


但是当村口大槐树下面吊着的那口钟敲响的时候;村民们才知道战争和他们关系如此密切。


只有重大事情生的时候才会敲钟;全村人集中到村口;就看见十几个穿着黑红衣服;带着铁尺锁链的官差在里正的陪同下趾高气扬的站在那里;等百姓们汇聚的多了;领头的官差宣读了县衙的布告;朝廷征收西饷;邓家峪每户人家需缴纳粮食五百斤;银子五两。


要了亲命了;粮食是有;可那是来年的种子粮啊;交了来年种什么?五两银子更是扯谈;谁家能凑出无两银子就去当货郎做买卖了;谁还在土里刨食啊;就算是那些跑生意的马帮子弟;一时间也拿不出五两银子这么一笔巨款啊。


官差们可是带着死命令下来的;临来的时候县老爷说了;完不成任务就别回来了;一个个的买块豆腐撞死算了;这当公差的都不是善男信女;既然老爷了狠话;他们也不甘示弱;对付老百姓有啥难的;关键时候拿出锁链来;恫吓一下要拿他们下狱;一个个的就怕了。


村民们叫苦不迭;村长赔着笑脸说好话;里正也跟着帮衬;可是官差老爷们不为所动;班头拉长声音道:“我们吃衙门饭的也没有办法啊;不服;你们找县太爷说理去啊。”


然后就开始强行收税;一家家的搜;邓家峪鸡飞狗跳;哭天喊地;一袋袋珍贵的如同生命的种粮被搜了出来;有些人家倾其所以也拿不出五百斤粮食;至于银子更是没谱;官差们就抢鸡鸭;猪狗;若是连家禽家畜也没有;就锁人;拿到县城牢房里去;到时候可就不是五两银子能捞出来的了。


那些跑马帮生意的人家;土地都典出去了;自然没有存粮;可是还算邓家峪的人;人头税跑不了;官差们就拉他们的骆驼和骡子;这些大牲口可是人家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但是官府的权威毕竟在那摆着;大家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拳头攥得紧紧。


住在村南头的邓家老爷子;今年七十八岁了;是个善良的孤老头子;平时靠当兽医过活;家里没有土地;贫穷的很;可是即便这样;官府都不放过他;非要把他当兽医那一套吃饭的家伙没收;邓老头拼死去抢;结果被官差一脚踹中心窝;死了。


闹出了人命;邓家峪的人民愤怒了;纷纷指责官差们没有良心;官差们却有恃无恐;拿着铁尺单刀振振有词;西北民风彪悍;看到他们的无耻嘴脸;终于有人站了出来。


“杀人了!官差杀人了!他们不让咱们活;咱们也不让他们活;乡亲们;上啊!”


众人一看;是村里有名的人物邓子明;大家顿时有了主心骨;村里的小伙子们跟着邓子明冲了上去;棍棒菜刀砖头一起上;将官差们打了出去。

 


像这样的矛盾;在整个陕西都在不断地生着;激化着;竭泽而渔的西饷成为压垮大周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


咸阳县城;一队来自邓家峪的百姓;抬着邓老头的尸体堵在了县衙门口;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都是来讨要说法的;慢慢的;县衙被愤怒的民众包围了;各种各样的传言在人群中传递着;演绎着;有人说;这是省城那个老太监的意思;他一个人就贪污了一百万两银子还不够;还要压榨陕西百姓;有人说;不光收银子收粮食;下一步还要拉夫子去和西凉人打仗;还有人说;朝廷要招秀女了;凡是没出嫁的都要送到京城去哩。


反正是没个好消息;大家愤怒的火焰越来越高;情绪越来越激动;正在面临失控的时候;县衙大门打开了;出现的却不是来给他们说法的县太爷;而是一身戎装的团丁们。


与此同时;围墙上也出现了一群手持弓箭的捕快和团丁;大家一看;气更往头上涌;有人大喊:“冲进去;揪出杀人凶手!”


后面人不知道生了什么;听见呼喊就往前涌;推动人群向前走;捕快们慌了神;竟然真的放箭了;如此密集的人群;顿时射死了十余人;老百姓顿时炸了窝;慌慌张张要往回跑呢;忽然之间;一帮劲装汉子从人群中窜出;动作麻利的跳上墙头;手起刀落就砍死了拿弓箭的捕快。


一名个子高高的年轻人站在县衙的围墙上;手举长刀高喊道:“乡亲们;反了吧!打开官仓拿粮食!”


他的声音极具煽动性;他的长刀依然在滴血;他的英姿令年轻人们热血沸腾;百姓们疯狂的涌进了县衙;泄着心中的仇恨。


咸阳县城被暴民占据了;那个带领大家攻破县衙的年轻人名叫元封;早先是混迹甘肃一带的大刀客;大豪杰。


对于元封的威名;中原人和江南人或许不大清楚;在西北可是人尽皆知的;小小年纪就能和尉迟家分庭抗礼;就敢火烧甘肃巡抚衙门;和官兵开战;就能扳倒温彦;重新纵横西北;这能是一般人么。


关于元封的传说;在西北已经流行了数年;有人说他是大剑客叶天行的关门弟子;有人说他是现任陕甘总督范良臣的结拜兄弟;有人说他是尉迟家的未来女婿;还有人说他和秦王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总之;元封头上的光环很多;无论是黑道白道上的朋友;还是普通老百姓;提起这个名字没有不挑起大拇哥赞一声好的。


而最近;又有一个传言流传在陕甘大地;这位少年英雄元封;原来姓刘;是前朝武帝爷爷的嫡亲儿子!正儿八经的太子爷!

 有这样一个大英雄领着大家闹事;还怕个甚?


打下咸阳县城之后;那些作恶多端的捕快官差们都被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县老爷却侥幸逃亡长安;杀了官差见了血;想收场就没那么容易了;索性直接扑向邻近的县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