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历大帝 >

第342章

永历大帝-第342章

小说: 永历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这个时候,另一名内廷大臣又急匆匆的进入了宫殿,他兴冲冲的举着一封战报禀告道:“好消息,三位陛下,阿诺夫少将传来消息,英勇的顿河哥萨克骑兵团进入汉人的边境,抢掠大量的物资,杀死了七百九十名汉人士兵,并且烧毁了四座集甲。”
  这名内廷大臣不明就里,还以为这次是顿河哥萨克骑兵团获得了大胜利,甚至他还不知道关于准噶尔人的事,还以为这次顿河骑兵团的行动是配合准噶尔人的行动。
  “天哪,这群蠢货。”米罗斯拉夫斯基拍了拍额头。
  顿河骑兵团挑衅了大明,那么不难想象,取得了准噶尔人战争胜利的汉人将会怎样的报复,现在整个俄罗斯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一旦大明发起攻势,大部分兵力投入了欧洲战场的俄罗斯人哪里能够抵抗,现在后方空虚,那些哥萨克的骑兵居然还四处惹事,不是蠢货是什么。
  米罗斯拉夫斯基尽量使自己冷静下来,忧心仲仲的叹了口气,随后道:“陛下,恐怕我们要及早做好武争的准备了,最好把前线的一些部队掉回来,以防万一。,
  朱骏血红的眼眸盯着殿下的众将,狠狠的将战报摔在案上,冷笑连连,仿佛一只愤怒一般咆哮道:“辽东十万骑兵,二十万步兵,三十万啡;”一上,投鞭足可断流,携击破准噶尔人之余威,士气如虹,却让一万人的哥萨克骑兵闯入边境,烧杀抢掠,还战死了七百多余战士
  殿下的武官们个个垂头不语,满脸的惭色,一个个如斗败的公鸡一般,虽然战死七百余人算不得什么,可是至今为止,堵截哥萨克的各营连根毛都没有捞到,己方折损了七百,可是对方,只有七十余名掉队的骑兵被杀死俘虏,一比十的战损率啊,从前都是明军以一当十,可是今天,却掉了个个来,也难道皇上雷霆大怒,这种结果,恐怕谁都不能接受。
  “王志进。”朱骏按捺住火气,从牙缝中蹦出辽东总督的名字。
  “末将在。”王志进又羞又小心的站出班来。
  “联给你的旨意是什么?”朱骏面无表情,抚着长案,压低了声音。
  “找到他们,咬住他们,消灭他们。”王志进重复了一遍当日皇上下的命令,随后跪倒在地道:“末将不堪皇上大用,辜负皇上提拔之恩,请皇上降罪
  朱骏这个时候反到消饵了火气。他原本极少失态的,可是当看到那份战报,当真是什么火气都提了起来,一万人肆无忌惮的进入辽东,烧杀抢掠,各路大军四处堵截,竟还让对方给溜了,这也就算了,自己这一方还折损了七百余人,这仗打的也过于窝囊了一些。不过。脾气是脾气,等朱骏冷静下来,也就没有脾气了,说到底,那帮哥萨克骑兵不过是流寇罢了,这辽东地广人稀,他们四处乱窜占据了主动,而堵截的大军明显处在被动的地个,哪里发现了敌人,立即向该地前进,可是等到了这个地方,敌人早已无影无踪了,难道人家会站在这里等着你来打吗?
  朱骏苦笑一声,一个多月前,自己岂不是用的是这种战术,只不过如今身份发生了调转,让这些老毛子占了便宜,这种事也怪不得别人,这堵截流寇,就算是在到处都是大山河流的关内都极难做到,更何况是一马平川的辽东了,只不过这份战报让他下定了某样决心。
  噶尔丹大败之后,朱骏其实就在考虑是否乘胜对俄罗斯人发动一场大战役了,只是一直还颇有些犹豫,毕竟眼看就要入冬,一旦陷入了冬季的俄罗斯,那么进军是极为困难的,只是若要等到明年开春发起攻势,想必莫斯科方面会及早做好准备,虽然天气的因素排除了,可是却起不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此刻朱骏终于下定了决心,不能再拖下去了,天气不好,可以给士兵们最好的御寒物资,给他们足够的高热量食物补充热量,但是时间拖得越久,一旦欧洲的战场发生变化,这个永久消除北方威胁的机会一旦错过,再想与这些坚韧的老毛子发动战争,就算是能够得胜,恐怕要入侵他们的疆域,吞并他们的国土可就难了。
  朱骏瞥了一眼惶惶不安的王志进,叹了口气道:“起来吧,此事也不能全然怪在你的头上,联给你个罚俸半年的处分,你好自为之。”
  “谢皇上。”王志进松了口气,不过想到罚俸半年,还是郁闷的很,这个时候的大明俸禄与一百年前不同,当时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目睹元末政治**、官贪吏残的情形,深恨贪官污吏蠢政害民,因而于建国之后,大力整顿吏治,不仅设立章程,禁止官吏玩忽职守,不务公而务私,并且制定严刑峻法,用以制裁贪官污吏,纠正贪墨之风。当时法令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乃枭首示众,并处以录打手皮之刑。当时府、州、县衙门左面皆特立一庙,用来祭祀土地神,即是录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坐堂官吏触目惊心。朱元璋称帝三十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舟吏。仅在洪武九年,将有罪官吏发往安微风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朱元樟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应当指出,朱元障并不能彻底消除贪污现象。一面,朱元璋不断地诛杀贪官;一面,贪赃枉法行为又在时时发生,最后弄得朱元璋也十分苦恼,大为叹息不止。
  其实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状况,并不是当官的悍不畏死的为了奢侈无度,而走出在明朝官员的俸禄上,当时一名正四品知府每月只有二十四石米年俸不足三百石,七品知县每月只有七石米年俸不足百石。比之秦、汉,真是少而又少。就是这极低的心厂。也不全给,往往还要折布,折绢,颇似后世生活中曾电、,发工资打白条。更奇怪的是,这些很少的禄米,名义上还包括属吏的俸禄开支。也既是说朝廷给一名知县的工资按照物价结算,差不多是五两银子左右,这五两银子还不只是给县令的,包括了整斤,县衙系统包括师爷、衙役等人的工资,一个县,朝廷只出五两银子,就得养活几个上百口官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按照朝廷的制度,官老爷和吏员们全家老小都得去吃西北风。
  官吏也是人,也有妻儿子女,都要生活,这么点禄米怎么过日子?形势逼人,逼人想办法捞钱,于是,贪污受贿便盛行起来。
  明朝是反贪最为残酷的时期,也是贪污最为盛行的时期,明朝官员的真正收入,都不是靠这极薄的禄俸,而是靠贪污受贿。
  地方官员多从经手的税费中捞钱,特别是利用征收钱、粮时,向上级少报收入,或是钱、粮折算中将余额省略归为私有,行话称为吃“平余”吃“加耗”;还大肆收取下级官吏的“孝敬”。当然。在征税、办案、抽丁等活动中,更少不了贪污受贿。为了富起来,办法总是有的。
  中央机关的干部叫京官,他们不直接征税、办案,捞钱的门路少,就收取地方官向他们赠送的礼金。地方官员为了升迁,或是换个肥缺,自然得巴结京官,明朝地方官员向中央机关京官行贿,大多用两种名义,一是夏天炎热,送些防暑降温费,称为“冰敬”;二是冬天寒冷,送些防冻柴炭钱,称为“炭敬”。
  人人都钻山打洞捞钱,处处送礼送钱,不是因为这些深受儒家熏陶的官员们不想洁身自好,而是不贪污压根就没有活路,大部分官员根本就不能维持他们的生计,就拿最清廉的海瑞来说,清廉一生,死时连个棺材都买不起,就是平时吃的,也多为自己种的,肉更是难得吃尖一次,兄弟们为了当官,日夜苦读,考上进士是为了受这斤,罪的?那还不如去做个佃户实在一些呢。因此,就算是朱元璋录皮株连杀你全家,人家也不得不贪下去,可以说,明朝的官员贪污不只走出于贪婪,更多的是被这万恶的制度逼出来的。
  到了朱骏上台,终于针对了大明的俸禄开始了改革,说白了,就是高薪养廉,从前一个县令的工资是五两银子,如今一化品官的工资是每月纹银三十两,而且吏员的工资也由朝廷来发,不需要自个儿掏腰包,在大明,五两银子一个月便可进入小康之家,三十两银子,足够县老爷成为富裕阶层的一员了,一个知府的工资是每个月七十两银子,一品内阁大学士的工资是一个月三百两银子,武官与文官同例。但是,提高了工资,让当官的高枕无忧了,那么你也别想贪了,南北镇抚司上万个番子隐藏在大明的各个角落,日夜盯着你呢,一旦发现贪污的,立即法办治罪。
  其实贪污与投机是一样的道理,当你穷得,丁当响时,那么势必铤而走险,大不了就是一条小命去搏一搏,抓住了算你倒霉,没逮住那么恭喜你,从此以后大富大贵,子孙后代都跟着沾光。可是你不穷呢?朝廷给你的俸禄足够你过上上等人的生活,那么你还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贪污吗,恐怕真正愿意铤而走险的人少之又少,大家都不是傻子,说的现实一点,压根就不划算,贪再多的钱,最多也不过住的比现在高一斤,档次,吃的也不过多几样菜式,犯得着为了银子去冒杀头的危险?
  这也是在后世,所谓的国际组织清廉排名与人均凹排名相差无几的原因,生活水平越高的地方,贪官越少,国家越穷,甭管你抓到了贪官是枪毙杀头,以身犯险者大有人在。
  若是在往年,皇帝说个什么罚俸一年半年的,当官的压根就不会当一回事,罚俸半年,嘿嘿,不就是少发五十两银子吗?爷要是靠你这些收入早就饿死了,可是如今,朱骏说一句罚俸半年,王志进这个从一品武官就等于少掉了一千多两银子,而且这年头他也不敢贪啊,锦衣卫到处都是,甚至说不定你的一个亲兵或者是给你送贿赔的商人就是锦衣卫呢。
  看来这半年得节衣缩食了,恐怕还得向几个老兄弟借点银子打打秋风,王志进心里想着。
  这个时候,朱骏从鉴椅上站了起来:“传旨,各部集结,北征
  ,,
  最近貌似书评区很冷清啊,大家有空说点话,想骂的也无所谓,就当是给楼主鞭策吧,当然,不许人身攻击。


第五百六十五章:新疆建设兵团
  入明的北方必须绝对安仓。在海权时代崛起之际。大明”“小力量应该放在海洋,因此,陆地的安全个分必要,而接壤的各国之中,沙皇俄国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明最强有力的对手,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让大明更多的心力放置在海洋方面,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这个潜在的敌人。
  如今大军征伐噶尔丹,云集于辽东,正是一个解决俄罗斯人的机会,粮草、士气都是现成的,根本不需要多少周折,到是冬装方面还需要从南京运来,现在的明兵虽然穿着军大衣,在辽东或许能勉强保暖,可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俄罗斯更是极北之地,单靠军大衣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西伯利亚、俄南等方面占领的问题,那里地广人稀,要占领并不是难事,真正难得是如何固守,那么迁徙人口只能说是事在必行,朱骏的意思是,明军打到哪里,哪里就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进去,一点儿土地也不能浪费,朱骏深知汉人繁殖能力的可怕,或许现在人口只有几千万,可是承平百年之后,至少要翻上六至十倍以上,因此,现在必须未雨绸缪,否则一旦人满为患,日后恐怕社会进入新资本时代之后就难再索取到土地了。
  “联今日叫你们来,是关于迁徙之事。”在沈阳皇宫,朱骏面容严肃,向随军而来的周慕白以及六部官员道。
  “请皇上示下。”关于朱骏的决定,周慕白早已与朱骏有过商量,这一对君臣一唱一和已有了几个年头,朱骏话网说出口,周慕白就站出来问出一个承上启下的话来。
  “联决心迁徙二十万户左右的人口至极北去,诸卿以为如何?”朱骏不动声色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脸色平静。
  “皇上不可啊。”不待朱骏话音网落,立即有官员出声反对:“皇上,那里是极寒之地,滴水成冰,就算是秋夷也不愿意待的地方,皇上体恤万民,如何能征伐如此多的人口去那里受罪
  官员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结所在,迁徙人口大明已经做过布置一次了,从印度到澳大利亚,还有南洋,总共迁徙的人口至少超过了五十万户,三百余万人,可是这一次迁徙却决然不同,印度的土地肥沃,温度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