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终极行动 >

第106章

终极行动-第106章

小说: 终极行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53年的夏季,云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位古董商人手中,购买到一批青铜器。由于这批青铜器,形制花纹浓厚特别,同时又区别于北方黄河流域出土的器具,引起了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尽管购买到了这批青铜器,
  但考证它们从哪里来,却让工作人员费了一番脑筋。
  时任博物馆历史组组长的孙太初,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从当时我们购买到的青铜器来看,在一些剑器上面、雕刻的都是青蛙的形象,这让我们初步判定是云南本土的东西。
  但是在当时所见到的青铜器,在云南甚至中国的青铜史上从未有过记载,所以我们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这批青铜器的出处。”
  经过多方辗转,在古董商提供的零星线索下,经过一年多的顺藤摸瓜,1955年以孙太初为领队的考古队,才找到了他们的圣地,晋宁县石寨山。
  而就是在这里,考古队员用手中的考古器材,将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国“唤醒”。
  对于工作人员的苦苦找寻,在石寨山附近土生土长的村民、王从行回忆起来,哑然失笑:“我们农作的时候,常常刨出来地下的青铜器,成堆成堆的,这在村子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谁能知道这些竟然是宝贝。”
  王从行介绍,村子里有种说法,地底下刨出来的东西不能带回家,否则会给家里带来灾难。
  所以村民即便是刨出了现在所谓的‘青铜器’,也没有贸然带回家去的,都是随便的堆在田地里,等积攒到一定数量之后,再送到镇上当废铁卖。
  就在石寨山顶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队先后发掘出青铜器、玉石、玛瑙上百件,还有后来闻名遐迩的青铜贮贝器。
  直到今天,王从行还清晰地记得、“滇王之印”出土的场景。某一天考古队员清理6号墓时,陆续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玉片,考古队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谨慎。
  “那天已经是傍晚,大家快要回家吃饭了,我完成我的挑土任务,坐在路边休息。孙太初在不远的地方,进行当天的收尾工作,这个时候在6号墓葬里工作的、工作人员突然大叫了起来,只听见一句‘王印’,孙太初就从他待着的位置跳了起来,往6号墓葬里狂奔而去。”
  随着孙太初的举动,考古现场的人们,也开始往6号墓葬聚集,“孙太初小心翼翼地、从地里将王印取出来,这枚王印没有用盒子或者锦囊装盖,就这样**裸地放置在墓穴中。由于是金制的,所以保存完好,除了蛇头细小处嵌有泥土,其他地方都闪闪发亮。”
  王从行回忆着说:“王印拿了出来,工地上一片沸腾,我们事后才知道这个是国宝级的文物。”
  强巴笑了笑说道:“这也证明了朱亥水的说法,没有什么一丝不苟的登记造册,看起来那些左刷刷、右刷刷,画图拍照的宣传图片,都是骗人的了。”
  随着“滇王之印”的出土,石寨山古墓群考古现场,开始加派巡逻保安人员。不过在五六十年代,没有人会去拿,在今天看来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但是用王从行的话说,到了90年代,人们的经济头脑开始活泛了,知道这些文物是宝贝以后,打石寨山古墓群主意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
  有一天晚上,负责守墓的王从行,在墓群旁的小木屋里刚刚躺下,就听见外面金属器具凿地的声音。王从行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在电筒昏暗的光线下,王从行看见五六个人手拿锄头,正在古墓群范围内的地里翻刨。
  “后来我们沿着、保护古墓群的围墙巡查了一圈,在一些隐蔽的地点,有好几个大洞,都是那些盗墓的挖的。”
  说到这里,佘巳火喃喃自语的说道:“看起来,这真的是舒子北说的时代不同了,人心不古啊。”
  1996年,古墓群最后一次考古发掘后,过去的挖掘现场已经被土壤回填,5000平方米的山顶,逐渐长出了植被,曾经由砖土搭建起的围墙,也改换成了更为美观的铁栏杆。
  据晋宁县文物管理所吕所长介绍,从上世纪五十年**始,石寨山古墓群遗址,虽然不对外进行正式开放,但每年都会有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为了让古墓群遗址、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晋宁县从本世纪初开始便做出规划,抢救保护石寨山古墓群遗址内相应的文物,还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在原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对石寨山古墓群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
  “我们打算在石寨山保护区内,复原1996年以前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发掘墓葬,从南大门开始、修筑一条供游人游览的道路,通往墓葬展示区。
  我们根据石寨山具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古墓葬两种文化内涵的特点,将种植两种对比鲜明的植物,进行装饰和点缀。
  另外就是在石寨山保护区、南大门附近建盖‘石寨山陈列室’,陈列石寨山出土的器物及相关图片资料,集中展示以石寨山为中心的、古滇国灿烂的青铜文化。”
  佘巳火神情向往的说道:“如果资金允许的话,我们更想将其建成,像兵马俑一样的博物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这块土地曾经的辉煌。”
  在古墓群遗址现场,王从行老人带着大家四处走了走,不时的指着某一地告诉大家,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老人高兴说道:“我在这墓群旁待了一辈子了,从村里队长的位置退下来以后,我又继续守在这里。
  快60年了,现在这里就要建博物馆了,我还守着它,有时间你们也多来玩玩,让更多的人来玩玩,有钱没钱来这儿过年。”
  

第一百零三章 风吹草低见牛羊
更新时间2014…7…9 11:44:21  字数:3789

 2013年9月11日15:30云南石寨山
  两千多年前,在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也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是一个亘古的谜,再也没有人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然而,它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特别是青铜文明,即使是两千多年以后,再也没有能够走向复兴。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了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
  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曾经的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王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滇王复长其民。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之后,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就无从考证了。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的青铜文化,已经进入了鼎盛时期。
  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庄蹻带进云南的楚文化踪影,所以有学者质疑司马迁的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苟戊戌接着佘巳火的话,笑着说道:“世界远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汉人的迁入让内地文化,从此大规模地进入云南,仅仅在短短100年过程中,滇人的文化、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曾经所说的,我们看到的中国历史,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其实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很多不真实的记载,就像是刚刚的这个小故事,也被历史改成了耳熟能详的夜郎自大。”
  1953年,云南考古工作队成立不久,昆明街头的废品收购站,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些神秘器物与学者们所熟知的、中原青铜时代的文明毫无相同之处,它们透露出来自一个、独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气息。
  经过3年的努力,1956年、考古学家终于在滇池东岸,一个不高的小山岗上,揭示了云南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古滇国墓葬群。
  记忆力超强的起灵,不理会佘巳火的白眼,笑着说道:“这个小山岗非常普通,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坐落在滇池岸边,远远望去,犹如一头静卧在海边的鲸鱼。”
  佘巳火无奈的接着说道:“这个小山岗叫做石寨山,这里没有碑石,没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没有一点、可以引发盗墓者贪婪幻想的地方,因而得以安宁了两千年。”
  1956年秋天,正式的发掘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文化,从此崭露头角。
  小山岗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源源不断出土的器物,接踵而至的惊喜,不仅让考古学家兴奋不已,更让史学家始料未及。6号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印——“滇王之印”,《史记》对这枚金印,有过确凿无误的记载,那是元封二年、汉武帝赐予滇王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但此后再没有关于它的记载。除了后来的《后汉书》和《华阳国志》,又重新引述了司马迁的记载外,没有人再提起过。这个古滇国就此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到哪里去了。
  如果不是这次考古发现,可能永远也没有人知道,《史记》中这短短的记录背后、是多么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时代。
  随之出土的文物,几乎代表了古滇国时代青铜文化的精品,有滇国重器贮贝器、铜编钟、带金销的剑、黄金珠、玛瑙、玉、车马饰和造型奇异的铜扣饰。
  它们价值连城,代表着一个湮没了的、云南古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古滇王国的真实存在。
  美轮美奂的青铜文化,是这个古老王国曾经辉煌的证明。她们极为精美,工艺水平极高,其风格和造型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绝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在独立的地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毫不逊色的文明。
  这个神秘的古代文明,似乎也按奈不住寂寞,在消失了2000年之后,又悄悄地掀开了一条缝隙。
  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云南比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晚了1000多年。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云南人靠其才华与智慧,将青铜时代的文明、发挥到了极至。
  至今仍然让历史学家们、迷惑不解的是,这个几乎是突然之间、出现在云南高原上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从哪里发源的?
  学者发现,古滇国的工匠们,不但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他们还掌握了铸造技术中、铜和锡的合适比例。兵器中锡的比例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装饰品中锡的比例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属的性能。有的器物表面经过了镀锡、错金、鎏金的处理,镶嵌以玉石纹案,有着对称和端整的外形,花纹精致繁缛。
  贮贝器和一些扣饰上的人物,虽不过3公分大小,但是都眉目清晰,面部表情可见。器物上线刻的纹饰很浅,但技法却很熟练,都是两千年前、工匠们凭手工刻画的。这些文物表明,滇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
  我们对古滇国的发现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这个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古滇王国的都邑建在哪里?
  以滇池为中心的区域里,古墓连着古墓,在不深的土层下,到处散落着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件,在滇池沿岸不深的土层下,人们修路建房、不断地从地下挖出锈蚀的剑矛或斧钺,然而却始终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
  古滇国消失了,但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2000多年后,滇——这个创造过辉煌的青铜文明的王国、成为了云南的简称;昆明——这个游历在滇西高原、居无定处、与滇人征战不已的游牧民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名称,这不就是那段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