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终极行动 >

第105章

终极行动-第105章

小说: 终极行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M69,应该在整个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仅仅因为它是目前滇文化考古发掘大型墓葬中,已知的唯一的女性合葬墓,而且在其众多随葬品中,有几件东西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出一条,通向遥远的古滇国的路径。
  其中之一就是桶型纺织贮贝器,整件器物呈桶型、束腰,器身和器盖雕铸两个对称的老虎作耳。贮贝器盖之上、采用圆雕手法铸有10个人,组成了整个纺织的场面。
  一女性贵族居中,双手抚膝高踞一铜鼓之上,为表示其尊贵,人身作通体鎏金处理,1人手持食盒跪侍其左侧、1人跪其后执伞、另1人跪其前方,似乎正挨着主人的训斥和责骂;另外6人,2人作绕线状,其余4人正忙于穿梭、打纬。这是典型的腰机纺织的各道工序、及操作过程的生动再现,这就是当时社会生产活动的一个缩影。
  其二是鼓型播种场面贮贝器。器物作鼓型,器盖正中立有一个铜柱,周围雕铸有35个人物及马匹等物。其中一个由4人肩抬的肩舆中,踞坐着一个通体鎏金的女性贵族,1人紧随其后、1人为其双手执伞,肩舆前有骑马开道者、还有身背种子袋、肩扛铜锄及手持尖状物者,舆后另紧跟数人,由此组成了一个播种仪式的场面。
  有趣的是,围绕铜柱的其它人物、构成了另一幅画面:有手挎提篮作购物状者;有手执酒壶,饮得酩酊大醉即将跌倒者;有头顶薪而不堪负重作归家状者;有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身着紧身衣裤、腰佩长剑、脚蹬长靴作闲游之状者。这一切,就是古滇国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怎么会和贵族的祭祀活动联系到一块的呢?
  其三就是四舞俑铜鼓。器物由铜鼓及鼓面四周、雕铸的四舞俑组成,整器作鎏金处理。四舞俑衣着怪异,有的手持棒状物、有的双手摊开作说唱状,他们要告诉我们什么?铜鼓是滇人的重器,怎么用作器物的底座了,人也在上面唱戏了,唱给谁听?这是不是在预示着王权的衰落?
  其四是出土了一件叠鼓型贮贝器,连同晋宁石寨山出土的3件,这是第4件。如果按《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一书作者的推断:“目前为止,在滇国的大型墓中,只有四座墓出土有叠鼓型贮贝器,其中包括石M6、石M13、石M71和李家山M69。由此我们推测M71,也可能是某代滇王。”
  这个推测要是成立的话,那么因为李家山M69墓主为一女性,是不是就说明滇国也有了女王,一个了不起的滇国女人。当然,我们也从M69出土两件贮贝器上、所表现的女性贵族在滇政治、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尊贵,和高不可攀的地位看出,那时的妇女已顶“半边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真的有女性滇王?看着M69墓主人头上插的、手上戴的、身上挂的,无一不是用黄金所制,更不用说其头端那一列重器,足端那一套的青铜农具,虽然说是南方的小土王,不能和北方的真命天子相比,可也是另外一番气派!
  在佘巳火的唠叨声中,“盗墓密码科考队”、辗转来到了星云湖。星云湖位于江川县城东北两公里;俗名浪广海;湖面34平方公里;盛产鲢鱼、武昌鱼等;以大头鱼最有名;是一个天然的鱼场;四周风光秀丽;景色优美。
  星云湖,与抚仙湖一山之隔,一河相连,俗称江川海。星云湖古代称“星海”,唐代称“利水”,俗称“江川海”。星云湖因夜间星月皎洁,银河照映湖心而得名。
  星云湖是由断层形成的湖泊,主要是燕山运动,喜玛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结果,第四世纪晚期,云南高原不断运动,因其底断裂及断裂的强烈运动,致使夷平面解体在江川、澄江、华宁及周围新断裂沿线,局部拉张断陷盆地出现了沼泽、湖泊环境。
  在这群花钱如流水的姑娘们的强烈要求下,已经神游四个小时的、“郎才女貌科考队”,在星云湖边吃了一百斤大头鱼,头大肉肥,味道鲜美。
  味道鲜美的鱼肉,也堵不住佘巳火的嘴,一边吃鱼一边慢慢的说道:“从江川县乘当地载人的微型车,到阳光海岸风景区,这里有人工沙滩,白白的沙子,透明的湖水,在风景区的对面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是孤山风景区了,可以乘小船进入里面。从阳光海岸一路往澄江方向,就是碧云寺、明星鱼洞,绿冲风景区。
  到了澄江,可以看看澄江帽天山,帽天山位于澄江坝子的东面,距澄江县城8公里,为东山的一座山峰,因形如一顶草帽而得名。
  帽天山方圆不到1公里;海拔仅2026米,原来可谓是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名气。1984年7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经确认为距今5.3亿年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是当今世界最古老、最完整的软体化石,其中有奇虾、云南虫等。
  1987年4月,我国正式向世界公布,在澄江发现古生物化石群,这一消息轰动了地质古生物界,成为20世纪的惊人发现,这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随后,我国古生物学家,对帽天山采集的万余块、寒武纪早期动物化石标本,进行认真研究分类,共有40余个门类,100余种动物,标本保存完好,有的动物口腔构造、体内肠管都清晰可见,为研究地球生命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帽天山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
  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看着意犹未尽,嘴里塞着鱼肉、双目炯炯有神、望着遥远天边的佘巳火,杨未土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从澄江可以去昆明,从昆明还可以去美国,从美国还可以去月球呢,我们是研究古滇国的,跑题了,跑题了,我们不去帽天山地质公园,你还是回来吧你。”
  大家笑起来了,原三生大手一挥,笑着说道:“我们去晋宁石寨山。”
  

第一百零二章 远近高低各不同
更新时间2014…7…9 11:43:48  字数:4110

 2013年9月11日14:30云南石寨山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文化为古滇青铜文化代表遗存。出土有“滇王之印”金印等文物近5000件,以及众多青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玉器、玛瑙等。
  其中的青铜器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战国至东汉初西南地区滇族的墓葬,分布在云南省晋宁县、晋城乡西南的石寨山上。
  晋宁县汉代为益州郡滇池县地,益州郡置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为滇王国故地。根据第6号墓出土的一方金质蛇钮“滇王之印”,证实此处为滇王及其臣仆的墓地;并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随着同一文化类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围及邻近地区不断发现,对其文化面貌的特点、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为代表的这种青铜文化,可称之为“滇文化”。
  墓室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土坑竖穴,其中第6号墓有木椁的残迹。大墓一般长3~4米,宽2米左右,小墓长约2米,宽1米左右,深1~3米。
  地表上面也看不到坟丘的痕迹,不知道是原先就没有,还是后来在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中,坟丘消失了踪迹。
  葬具均为长方形木棺,内外都漆以黑、绿﹑朱三色漆﹐并绘有纹饰。葬式均为仰身直肢,第9号墓的骨架自腰部折断,分置为两堆,头颅置于上肢中间,上下肢骨折断的痕迹整齐明显,怀疑是被杀的殉葬者。
  大件器物多放置墓坑两端及两侧,小件器物有放置于棺盖上或棺内的,各墓的随葬品多寡不等,最多的达600余件。
  随葬品中以青铜器为最多,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生活用具、乐器、装饰品、钱币等;此外还有铁器、金器、珠玉制品和陶器。
  青铜器类型繁多,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在合金技术、“失蜡法”浇铸、鎏金镀锡、线刻及嵌镶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铜鼓、铜贮贝器、铜葫芦笙、铜锄、铜柄铁剑、铜枕、铜俑及各种人物、动物形镂孔扣饰等,是最具滇文化特征的器物。
  听到这里,古丽将军又提出来一个问题:“今天“失蜡法”,明天“失蜡法”,到底什么是“失蜡法”啊?”
  牛中丑笑着说道:“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为“熔模法”。”
  被粗暴打断的佘巳火,想了半天,接着说道:“许多器物,表现了滇人在农业生产、纺织、畜牧、狩猎、战争、乐舞、祭祀等方面的活动情景。
  经研究,以出土的这批墓葬资料为代表的滇文化,是在本地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中原商周时期流行的无胡戈和长胡戈,在这里的早晚期墓中都有发现,并有所发展;编钟的制作,似乎也是从汉文化吸收过来的;圆茎无格短剑和巴蜀文化的扁茎无格柳叶形短剑极为近似;漆器、陶灶、陶豆、陶盆、铜烹炉等物,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相同;野兽搏斗镂空扣饰,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扣饰一样。”
  除晋宁石寨山外,在昆明、安宁、呈贡、富民、澄江、江川、新平、陆良、曲靖、路南、禄丰等县、市也先后发现,大批滇文化的墓葬。其中以江川李家山墓群规模最大,仅次于石寨山,著名的牛虎铜案,就是李家山出土的。
  1956年,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滇王之印”,让历史上空有《史记》文字记载,而无王印证实的古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随后的几次大规模考古挖掘中,石寨山古墓群、又出土大量青铜器制品,勾勒出一幅幅古滇王国,人类的生活场景。或许今天的人们,对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考古场景已经陌生了,而石寨山古墓群博物馆,将把曾经的历史还原给大众,让子孙后代了解先祖曾经的辉煌。
  在起灵左也是“滇王之印”,右也是“牛虎铜案”的埋怨声中,“郎才女貌科考队”匆匆来到了石寨山。
  石寨山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从远处望去形状像一条鲸鱼,因此又叫鲸鱼山。当初考古队的到来,在村子里掀起不小的波澜,因为考古挖掘需要、占用村民的耕地并要求村民迁坟,而就在石寨山考古挖掘的地方,村民大大小小的坟,
  居然有400余座。
  在村子里有传言,此处的风水绝佳。站在石寨山的山头,视野极为广阔,四周的群山像众星拱月般、将石寨山簇拥在其中。在石寨山几百米开外,就是五百里滇池的东岸,石寨山、就像一条随时会游进滇池嬉戏的大鱼。
  村子里的老人说,这就是俗话中所说的依山傍水,鲸鱼是水里的神物,在此是为了吸取天地灵气。
  尽管村民的坟墓众多,但是好在民风淳朴,当考古人员要求村民迁坟时,并没有费太大的工夫。考古队在石寨山古墓群里,先后发掘出20座古墓,从古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玛瑙、青铜器还有“人牲”殉葬情况判断,石寨山的古墓全是贵族坟墓,而出土的“滇王之印”更是证明,古滇王国的国王、也将帝冢选择在此。
  舒子北慢慢的说道:“哪里是什么民风淳朴,这是时代不同的原因,这几年网上这么多平坟产生的流血冲突,最能够说明问题。”
  1953年的夏季,云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位古董商人手中,购买到一批青铜器。由于这批青铜器,形制花纹浓厚特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