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终极行动 >

第104章

终极行动-第104章

小说: 终极行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二,这些坑、洞里翻出的土虽非“羊肝土”,但却是“五花土”的填土,它明显区别于坑、洞外的原生土,看来问题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提出了问题,并不等于已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问题本身已经解决了,在对待这次发掘的问题上,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认为,墓肯定是有,这是个共识问题。但1972年的工作应该说是较全面、彻底的,这次抢救性发掘,只是一个拾漏的问题,方法上应采取挖掘探沟的方式,交叉的几条探沟就能解决问题,用不着兴师动众或小题大作。
  强巴笑着说:“这些人,就是说你们狗屁不通的人吧。”
  佘巳火笑着说道:“另一种意见则反对这一做法,认为这样做遗漏太多,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用探沟去解决问题,而应采用开探方的办法,首先选择盗坑、洞较多的地方开方,必要的时候再扩方。
  最后,经过争论和开探沟、不到一个星期的实践,考古队最终采用了开探方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后证明,这一改变是正确的,原先所开探沟,其中一条就从后来发掘的M47大墓上,经过而一无所获,而M47大墓的发现,是当时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的竖穴土坑墓。
  后来这个记录,在山上不断的被打破,也正因为有了M47的发现,才丰富了人们,对李家山古墓群的重新认识,一下把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推向了**。
  佘巳火说到这里,起灵笑着说道:“要求开探方的人,就是你这个认死理的人吧?”
  佘巳火笑了笑说道:“随着T1—T3探方的相继布下,发掘工作变得有序可循了,民工的调配使用也灵活自如了,考古队在现场、还培养了几个民工骨干,让他们初步掌握了寻找墓坑,组织清理的技能,为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以此作为一条成功经验,在日后的工作中一直坚持下来了。
  以M28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型墓葬相继发掘出土,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器型以兵器居多,装饰品很少,未见铁器和铜铁合制器。
  在这次发掘中,这类墓葬属于时代较早的一类,应该在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汁原味的滇文化的东西,可惜的是,这一次没有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
  1991年12月底,在T3探方东北角处,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的直线,一直延伸到探方外,为了判明该线走向,是否是墓圹线,决定向东北两面扩方。这一扩,另一条直线也扩出来了,两线呈水平状,间距3。9米,有了直线,如无转角,也无法确定墓坑。经过认真细致地工作,最后终于找清了M47墓的、开口层位及墓坑范围。
  这里需要说上一句的是,正是因为此墓的成功辩识和发掘,为后来李家山即将出土的几个大墓、提供了经验和线索,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M47的成功发掘,也就没有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
  M47长3。9米,宽4—4。86米,墓坑挖掘规整,在李家山古墓群中属大型墓葬。按墓坑大小、深浅、费工耗时及随葬器物的、丰富程度等情况推测,这次李家山发掘的几座大墓的墓坑,在墓主人死前就已经挖掘修整完毕。
  顺着墓坑范围向下掘,当掘到离墓口深约1米多的时候,填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姜黄色的夹石填土,当地俗称“五花土”。究其原因,是墓室已深入泥质灰岩之中——古人把墓坑挖在了岩石之中,形成了石室墓。
  这里出土的几座大墓都是这种情况,这是在其它滇文化的几个重要墓地,如晋宁石寨山等地所见不到的,成了这次发掘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是说,这些大墓完成回填之后,在填土上另掘一圆形土坑,坑内置几百至上千公斤不等的一锥形巨石,石尖朝上,M68在巨石下还殉葬着一只鹿。
  李家山并不产此类石材,而是从附近某处运上李家山的,关于锥形巨石的作用,说法不一,有人说这就是中原地区的积沙积石墓,我们认为它起到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墓碑,表明此地已有墓主。
  继续下掘,土色逐渐变为褐色,我们于是叮嘱民工、小心谨慎的往下挖掘,当不见姜黄色填土时,最后在墓坑的东西两端,出现了执伞铜俑头顶的发髻。
  众人高悬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这是李家山古墓群发掘至今,经正式发掘出土的第一大墓,而且没有被盗过。
  说到这里,一直死气沉沉的佘巳火,终于露出了笑容,接着说道:“再往下掘约30厘米后,开始露出坍塌的椁板,当把椁板上及其周围的填土、慢慢地剔出之后,沉睡千年的瑰宝,逐一的开始显露出来。”
  李家山挖出大墓、挖出“金娃娃”的消息不径而走,每天上山看热闹的人是络绎不绝,多的时候达到几千人之众,以至于在山上、临时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有饮料、水果之类的出售。
  为了发掘工作的顺利和防范于未然,江川县政府、公安等部门,组织了20多人的保卫队伍,日夜不停的在山上和山下巡察。
  M47坐西向东,墓东西两端的执伞跪俑,以及墓主人头端的立牛贮贝器、铜鼓,由于器形较高大,最早显现了出来。随着清理工作的深入,棺、椁也全面揭示出来,丰富的随葬器、有规律地分层放置于棺、椁之间。
  椁上置两付棺,分主、副棺,主棺系整块宽大木板制成,顶端隆起,呈一个枕状,上面残留着许多的头骨碎片。
  这和滇国早期贵族墓有别,早期的大墓墓主人,头下是一个呈马鞍型两端上翘、并铸有圆雕图案的青铜枕。
  主棺上面覆有“珠襦”,底板上留有清晰的麻绳痕,纵9横19道,不知其用意何在?
  听到这里,起灵咧着嘴笑道:“这也是问题,这么简单的东西,你们工作组的水平太低了吧?”
  佘巳火看了看说道:“你说是什么意思?”
  起灵一本正经的说道:“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三下五除二,等于一百七十一。”大家都大笑起来。
  佘巳火看着起灵的样子,快走几步,拉大了与起灵的距离,接着说道:“副棺由4块长木板平铺而成,西端支垫两个贮贝器,其旁陪葬有成套的马器,并出土有马牙、人骨。
  随葬品第一层的放置,主要为各类青铜兵器,如铜剑、铜柄铁剑、并带有多副金剑鞘,成捆的矛、铜斧等。矛出土时还残留着一段木把,木把漆朱黑漆,图案为条带和线纹。
  随葬品的第二层放置,为棺内的“珠襦”和各种青铜质地的浅浮雕、圆雕扣饰,个别的系金银质地的扣饰。
  所谓“珠襦”,系用金、银、宝玉石、玛瑙等各种材料制成的各种管、珠、动物形饰件,再用丝、麻之线穿缀而成,并覆盖于棺上者,其功用相当于汉代同时期、北方诸王的“金镂玉衣”。
  随葬品的第三层放置,主要为青铜兵器,以及成套的青铜农具。青铜兵器中的镂孔铜锤、鱼形器、狼牙棒等,疑为仪仗用器。一些大件的青铜器,如鼓、俑等也放在最底层。”
  看着眼前这所有的一切,滇国贵族生前、死后的那种气派,你能想象出来吗?这是让盗墓贼垂涎的财宝,让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的、那段鲜活的历史。
  在M47清理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的同时,M50、M51、M57三座大型墓葬,开口层位和墓坑位置,已经确定下来,并开始组织民工进行取土工作。这三座墓的墓室修凿情况、坑内填土、锥形巨石的摆放,与M47是基本相同的。
  真是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惊喜,从工作人员到民工以至每天围观的人群,大家都蹩足了劲、瞪大了眼,要看个稀奇、看个明白。
  佘巳火郑重其事的说道:“这里需要特别把M50的情况作一个交待,是因为李家山古墓群中,大型墓葬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到目前为止,仅存在于M50打破M51之上。
  而且M50出土文物在器物的组合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滇式的青铜器物逐渐消失,执伞跪俑、桶型贮贝器等已不见,更多出现的是铁制兵器,如长铁剑及铜洗,金制饰器的成色,和后来中日联合发掘的M85一样,已经大不如其它大墓所出土的文物了。
  此墓的时间,应该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表明此时的滇国贵族、政治上的权力已经逐步衰落,经济实力也大不如从前。”
  

第一百零一章 侧坐莓苔草映身
更新时间2014…7…9 11:43:14  字数:3801

 2013年9月11日11:00云南李家山
  佘巳火稍微喝了口水,继续说道:经过40多天、艰苦细致的野外工作,出土的精美随葬品,一件接着一件地顺利起取,然后包装、装箱、押运……考古队忙的是不亦乐乎。
  1992年的春节、在等待中匆匆的过去了,考古队重返李家山。在进行M51、M57的清理的同时,调配一部分民工,在山顶偏西南一带开方探寻,很快M68、M69两座、大型墓葬的位置确定下来。一下子同时清理4座大墓,这在古滇国考古史上是空前的。
  因为M51、M57两墓坑内的填土,在春节前已经揭取了一大半,所以很快这两个墓的清理工作就大见成效——千年前古滇贵族的富有和王者风范,通过丰富的随葬品、再次展示在大家面前。
  从两座墓的清理来看,需要指出的是、M51出土的三骑士铜鼓、桶型驯马贮贝器、蛇型镂孔器等,为这次发掘出土的众多精品中的精品,6只成套出土的编钟、则再次向世人证明了云南,自古便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员。
  在此我们拿李家山M51与晋宁石寨山M6作一个比较。石M6因出土有一金质滇王之印——此印即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的汉武帝封给滇王的那颗印——而名重一时,石M6也出土一套编钟,与李M51是一样的。
  李M51的分期,我们在已经发表的考古简报中,把它定在西汉中至晚期,就是说与石M6一样,都在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之后。
  但令人费解的是、两墓出土器物的“贫富差距”是如此明显,拥有滇王身份的石M6却不如李M51。同时,李M51的墓室与这次发掘的其它大墓一样,都是凿在岩石之中。
  就像北方的秦始皇陵一样,不握有强权,是不可能营造如此规模的陵墓的。滇的小王们也是如此,因此,我们推断李M51的墓主人,生前很可能也是一代滇王。
  历来都有这么一种说法,即石寨山墓地是滇王及家族墓地,而李家山则是滇贵族或大臣一类的墓地,经历了这次发掘,对比一下1972年李家山的资料,以及晋宁石寨山历次发掘的情况,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挖出老牛干事的活儿来了”一声喊,就象在工地上刮起了一阵春风。透过这栩栩如生的物件,宛如看到了古滇国兴旺的畜牧业。滇人凡遇重大之事都要剽牛,以示隆重和热烈,不多来两下子那活儿,哪来那么多牛呢?
  喊声来自围观M68、M69清理的人群,那些日子就是这样:惊叹之声此起彼伏,疲劳也随着这一声声的喊叫而消失。
  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古丽、大声问道:“老牛干事的活儿?老公,这是什么意思啊?”
  起灵想了想,严肃认真的回答道:“就是一只公牛为了繁衍后代,趴在一只母牛的屁股上。”
  古丽看了看后面虎视眈眈的姑娘们,笑着说道:“不就是交配吗,说的这么复杂干什么啊?咱们好几天没有干事了吧,老公,你想不想干事啊?”
  受过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起灵,讷讷不语,那个叫嫣嫣的姑娘跳了出来,撅着屁股、不屑一顾的说道:“说这么多的废话给谁听呢?好像是谁没有干过事一样,哼哼,要是我现在就干事,说干事就干事,我还不怕你看呢。”
  教授们吓得是偷偷的笑起来了,古丽将军吓得是拉着起灵就跑。
  佘巳火笑了笑,接着说道:“看着这些形状各异、不同题材的扣饰,让人心醉其独特的铸造工艺和采用写实手法。
  大量铸就的这类装饰用品,都是滇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经历的、生存、战争、狩猎的场景,以及男女之间的肌肤之亲,都可以凝固于一件饰物之上,常挂于腰际或贡奉于庙堂之上。
  从工艺上来讲,这类器物不可能在世间、流传有第二件相同的东西,除非那是假的;另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来说,没有儒家文化的束缚,没有陈规陋习的条条框框,这也就是滇文化、能够独树一帜的奥秘所在。”
  对于M69,应该在整个李家山古墓群的发掘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仅仅因为它是目前滇文化考古发掘大型墓葬中,已知的唯一的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