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扬明 >

第37章

乱世扬明-第37章

小说: 乱世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天南装作是第一次来昌化,准备去黎区贩货的小商贩,打听这里情形如何。掌柜说,昌化县城的正式名称是昌化千户所城,县衙只不过是借地方办公而已,军队才是这城市的真正主人。因为是军队驻地,千户所虽然破败不堪,好歹也能拉起二三百人的队伍,所以这里还算太平,海盗很少上昌化来,来了最多也就是在岸边打点水,抢几头羊什么的,县城周围的水田都是千户所的。

    至于黎区,掌柜说这里山多石头多,还有许多恶疾,一般人不大愿意上黎区去。黎人半月一个月的就结伴进城来卖点土产什么的。总得还是挺太平的,没听说有抢劫杀害汉人商贩的事。

    眼见双方聊的不错,夏天南乘机要求他介绍个向导,掌柜满口答应,“这事容易,我给你找个人。”

    掌柜给他们找的向导是他货栈里的伙计。黎人虽然不是吃人生番,但是黎区山高林密,气候多变野兽蛇虫出没,又有种种瘴疠,汉人往往视为畏途。一般人前往黎区,都要请“熟黎”做向导。

    这个伙计虽是个汉人,母亲却是本地的黎人,本姓王。他不但精通黎族的语言,而且其舅舅家就住在昌化江中游,道路人情都很熟悉,是个极合适的人选。因为从小学徒当伙计的缘故,虽不过十几岁,人情世故极为熟稔,开口就带三分笑。

    夏天南自然不能说他们是去找铁矿的,便说自己这伙人是去黎区收购药材的,并给了五钱银子的工钱。向导当货栈伙计一年没几个钱,这一下就是五钱银子进账,登时眉开眼笑。

    准备妥帖,一行人便从县城出发,沿着昌化江向上游而去。出发之后,众人才发觉请向导的决定是多么英明。

    在这荒芜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可以称之为地标的东西,昌化江是条枯丰水季落差特别巨大的河流,这使得在旱季要寻找它的真正河道变得很麻烦,雨季冲出的河道不但宽而且十分散漫。星星点点的积水潭和径流随处可见。从向导口中得知,这昌化江入海口是一个喇叭状,分为南北两个天然港口,他们登陆的是北边的港口,因为港口的泥土呈黑色,被当地人称为乌泥港。

    一行人沿着道路前进,这里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属于整个琼州最热的地方,虽然现在接近年关了,属于冬天,不过气温仍然不低,一行人走了十几里,居然还出汗了。

    眼见江中水势略大,沙丘亦越来越少了,知道已近内陆地区。地形愈发崎岖,两岸多半是丘陵,起伏不定,山丘与河岸之间,有零星的平地,不少都被开垦成了水旱田地。那些没开垦的地方,是大片的荒芜的草地。期间散落着一些村寨。向导说这些都是汉人的或者汉黎杂居的村落。

    林伟业一路上暗自记下路线和沿途可以取用淡水的地方,并关注着何时能发现石碌河——这条昌化江的支流在地图上显示是在距离昌化江入海口上游四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找到这条河之后再溯流而上,走上二十公里左右就是石碌矿山了。

    第三天,勘探队来到了昌化江中游的一个黎寨,这里就是向导的母舅所在的寨子。一行人决定在这里歇脚,打听下面的路程情况,王伙计对过了黎寨之后的道路就不甚熟悉了。

    这个黎寨和临高的黎寨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是门口的文面的黎族妇女和他们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还真得很难和本地一般的汉族村落相区别。

    这里的村寨很大,将近百余户人家,房屋罗列整齐。村外的河畔平地尽数开垦成了水田植水稻,不象其他地方的黎族那样种“山栏”,看得出无论是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都要高出其他黎人一些。这里男人都梳一个发髻在脑后,戴耳环,女人用黑白相间的布巾缠头,不分男女都穿一种黑色的对襟无纽上衣。

    据王伙计介绍,这里的黎人叫美孚黎,这个名称也透露出了他们是岛上的后来者,“美孚”是他们的自称,意思是“住在下路的客人”,显然他们的到来要晚于其他黎人。

    美孚黎在昌化江两岸占有较好的田地,能够种植水稻,不种“山栏”。纺织技术也优于其他黎人。美孚黎的原始公社成分很少,社会差异明显,有祠堂,修族谱,排班辈,宗族间还有矛盾。

    这里河水已丰,水很浅,但是清澈见底,岸边满是高大的乔木。走近了见树枝下都挂着累累的大豆荚。林伟业大为好奇,忙叫众人看。

    王伙计笑了:“这是皂角树,有什么稀罕的。我们家乡下村边多的是。”皂角就是本时空的天然肥皂了,明朝人洗衣服、洗澡都用它。

    一行人来到寨门口,早有守寨的丁壮过来盘问。因有王伙计引路,加上又带来了盐和铁器,自称商贩,轻而易举的便进了寨子。

    。。。


第六十八章 石碌之殇(二)



    虽然不是真的来当商贩,不过这个身份是很好的掩饰,一行人也忙将带来的东西摊开,一袋袋雪白的海盐,铁制的锄头、犁,让围观的黎人看的眼热。

    围观的人中有许多年轻女子,叽叽喳喳的说笑着,颇有青春萌动的气息。可惜美孚黎也有文面的习俗,让夏天南和林伟业对少数民族少女的绮念破灭了。林伟业暗自庆幸,幸好符南英没有纹面,否则自己肯定接受不了。

    王伙计对夏天南说,再深入山区,自己对地形也不太熟了,可以让自己的舅舅带他们前往。他舅舅平日靠采药打猎为生,因为常去县城卖野生动物皮,会说些汉话,交流上不成问题。

    王伙计的舅舅姓黎,叫黎木青,他对这些人要去昌化江上游有些奇怪,这地方就是黎人也很少去。如果说要采药的话,上游的山岭上有得东西,附近丘陵上也采得到。

    “对,去石碌岭,您知道这地方不?”林伟业问。

    “没听说过。”黎木青回绝的干脆无比。夏天南的心顿时沉到了谷底。

    林伟业不死心,继续比划道:“山下有条河的,流到昌化江里,就叫石碌河。”

    黎本清还是摇头。林伟业想到了一点,抱着最后希望问道:“那这里有没有出绿石头的山?”

    所谓绿石头,就是铜矿石。而石碌这个地名就来自铜矿石。因为海南当地的黎族和汉族在说话的时候都习惯把修饰词后置以表述名词的习惯,所谓石碌,其实就是“绿石”。

    石碌岭最早被人注意,不是因为铁矿,而是这里的地表有露天铜矿石。清代以来一直有人采掘盗挖。直到1935年,琼崖实业局派人到石碌岭调查铜矿时,才第一次发现石碌最丰富的的矿储是铁矿石。

    “有,有。”黎木青恍然大悟,“你们是要去亚玉岭!”

    夏天南自然不知道什么是亚玉岭,但是林伟业是知道的,大学时有些模糊的教科书内容一下清晰起来了。

    “对,对,就是亚玉岭!”林伟业连连点头,心想自己真是糊涂,石碌这个地名是清代才开始使用的。现在还是大明的天下。

    第二天一早,众人便乘当地的竹筏往上游去了,从水路走比走陆路快的多。因为正值枯水期,水量不大,水流很平缓,用竹篙撑船上溯并不吃力,只是经常要经过乱石浅滩,众人常得下竹筏推行才能过去。有些地方乱石滩露出了水面,还要把竹筏抬过去才能继续前进。

    行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竹筏终于到了后世被称为叉河镇的地方,当然此地现在还是一片荒芜的草原。水流变得很浅,竹筏不止一次的擦到了河底的砂石。至于石碌河,这条昌化江的支流现在根本不能行船,只能勉强淹没人的脚踝而已。

    一行人决定在此弃船登陆,众人一起动手,把竹筏都拖上岸来。据黎木青说,沿着这河往上游走,再走个十多里路就到了。因为天色将晚,大家就在这里宿营休息,准备第二天一早再出发。

    第二天,他们早上五点钟就都起来了,匆忙吃过早饭重新上路。大家继续沿着河流向上游走去,七拐八弯的,中午时分,他们终于到达了山脚下,清澈的河水从前方的一条山谷中缓缓流出。

    “这里就是亚玉岭了。”黎木青指点着。

    林伟业知道到地方了,他顺着黎木青指的方向看去,是一座红褐色的山峰,这一带应该就是著名的海南石碌磁铁矿了。

    林伟业一阵激动,石碌铁矿啊!这个中国最大的露天富铁矿,平均含铁量51。2%以上的磁铁矿储量将近三亿吨!还伴生着钴、铜、镍、银、硫、白云石等多种矿石,要不是这里不产煤,石碌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型煤铁复合体基地了。

    众人手足并用,花了差不多整整三小时到达了山顶。这里眺望出去,一眼望不到头的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头,近处都是热带稀树草原植被,远处森林繁茂。

    林伟业仔细观察了周围的土壤和植被情况,山坡上的土壤都是比较典型的南方红土,没有特别的矿石露头。这个铁矿虽说号称是露天,上面也还是覆盖了好几米的土壤。

    林伟业取出锄头,根据以往勘探铁矿的经验,选择了一处地方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磁铁矿石了。他敲下一块,目测了下,果然是不可多得的富铁矿。换个北面的山坡再挖几处,还有了更让人兴奋的发现,挖出了带翠绿色的石头——铜矿石。

    见果然发现了铁矿石,还有铜矿石,夏天南激动不已。他开始关心开采的问题,“这么大一个山头,开采起来难度不小吧?”

    “开采倒是不难。”林伟业回答道,“要是彻底无视矿山安全生产的法规条例的话,给我五十个工人就可以了。纯手工操作,只干白天一班,每人每天出矿石2吨是没问题的。一天就能出100吨矿石,全年就差不多是四万吨铁矿石了。当年日本人占领海南岛,在石碌开矿的时候,每个工人每班14小时,定额是8吨。当时的矿山除了有少量的风镐之外,也谈不到有多少机械化采掘。”

    一年四万吨铁矿石!虽然不知道这铁矿石炼成生铁是多少,不过夏天南还是笑的嘴都歪了。

    林伟业没这么乐观,他估算了一下开采量和运输的难度,沉下脸说:“现在矿石是找到了,但是根据我们从登陆到这里的路线来看,铁矿石的运输是个难题,本来昌化江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可惜石碌岭并不在昌化江畔,石碌河虽然能够通到昌化江,但根本无法行船。直接走水路有些困难,枯水季节昌化江上游水深根本不够船舶通过,不然当地人也不会用竹筏做交通工具了。难怪当年日本人占领了石碌铁矿后,要从石碌修铁路到八所,再从八所出海。”

    。。。


第六十九章 柳暗花明



    根据林伟业所了解的石碌铁矿的资料,当年日军铺设这条55公里的铁路线,动用工人数万人,历时5个月才完工,工程尤其艰巨。沿线共修建桥梁17座,还有涵渠178座。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或者铁架结构。宝桥石碌之间还修建的一座隧道,全长250米。八所本是一座小渔村,为了适应万吨级以上的矿石船进港,扩建为人工港口。整个石碌开发包括矿山、铁路、港口和发电厂,一共动用劳工14万人,死伤工人数以万计。

    听了林伟业的介绍,夏天南的心慢慢凉了下来。

    林伟业说的路线,他一路上也看到了,走陆路运送铁矿石到乌泥港,按现在的人力和沿途路况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水路也是很艰难,一旦到了枯水季节,昌化江上游水位较浅,稍大点的船舶完全无法通过。

    这么一来,好不容易找到了这座宝山,却因为运输的问题无法顺利的开采,岂不是空欢喜一场?穿越以来,虽然碰到过几次生死的考验,但是无论是开设工厂还是炼铁造枪,一直顺风顺水,这次石碌之行,是夏天南遇见的最大的挫折。

    夏天南抱着侥幸问道:“等到丰水季节再运行不行?”

    林伟业回答:“丰水季节一般在雨季和春季气温升高的时候,冬季前后都是枯水季节。保守估计,一年最多只有半年的丰水期。不过丰水季节水位有多高还需要考察,能否过船还是未知数。如果走水路,石碌河那么浅指望不上,那么就必须以人力运送铁矿石至昌化江边,然后装船,亚玉岭到最近的叉河口也有12公里左右。这路上还有个变数,如果途中有太浅的河床,连丰水季节都无法过船,要么把装船的路线延长,要么重新卸载然后在合适的地点重新装船,这么一来运输就更复杂了。还有一个问题你必须考虑,到达乌泥港前必须经过昌化县城,县太爷和千户大人是不可能看着你私挖铁矿的,你还必须把昌化县打下来。”

    林伟业说的很客观,丰水季节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