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刺明 >

第215章

刺明-第215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准回到浮山城不久,准备将第一协补充满编,同时着手组建第五协,忽然接到了杨致远送来的消息,说是登州府的战兵,大举向田横岛发动了进攻。根据他的观察,官兵的数量,有差不多五千人。

  不过,亲自指挥明军出征的,不是登州游击宋德钢,而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登莱巡抚杨文岳、登州府知府曾化龙、莱州府知府孙之獬、登州参将杜胜远,都在其中。杨文岳和刘泽清,都亲临前线。本来两人在栲栳岛观战即可,但是两人都坚持,要亲自到田横岛上面去。

  看来,田横岛这根弦,果然是撩拨了不少人啊!


第260章 水稻丰收在即,冬小麦开始播种

  九月底的浮山城。秋风送爽,稻穗飘香。春天种下去的水稻,差不多就要丰收了。看着一浪浪的金黄色的稻穗,不断的在微风中有节奏的起伏,张准的心情,自然是非常好的。当然,浮山城其他民众的心情,也是非常好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

  九月二十三日,一大早,张准就带着农科司的管事老田头,还有其他几个农科司的种田能手,到浮山所的四周视察。农科司的全称是农业科技发展司,顾名思义,任务自然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老田头是浮山所最有名的种地能手,远近闻名,张准于是提名他担任农科司的管事。其实,按照张准本来的意思,宋应星应该是农科司最适合的管事。可惜,宋应星现在还没有到来浮山城。只能由其他人先接手了。

  春天播种的时候,浮山所总共是五万多亩的稻田。其中,原有的田地三万亩,新开垦的田地两万亩。后来开垦的田地,由于错过了季节,暂时是无法播种了。现在,这五万亩的稻田都已经全部丰收在即。按照老田头的估算,平均亩产量,应该有三百五十斤左右。按照这个亩产量计算,丰收时浮山所将获得超过一千七百万斤的稻谷。换算成石,大约是九万石。

  这个粮食产量,在以前的浮山所,是从来没有过的。浮山所以前,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四万石左右。这充分说明,分田分地到每个人以后,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搞好自己的田地,争取尽可能高的粮食产量。毕竟,税率是固定的,粮食的产量越高,自己提成的数量就越大。

  当然,张准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打了大量的深井,积极推广科学种田,组织大家合理的使用农家肥。也是重要的原因。以后,随着更多的荒地被开垦为田地,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亩产量的不断提升,这个粮食产量还将不断的被刷新。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张准的心里,一路上都是美滋滋的。

  每亩收取四十斤的赋税,大约是二百万斤。节省一点使用,可以用很久了。护卫队一天的粮食消耗,也就是一千五百斤左右。现在的自己,必须经常的留意,粮食的供应是否充足。必须经常的留意,从哪里可以买到大量的相对便宜的粮食。结果,大量的银子,都被用来购买粮食了。或许三四年以后,自己就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民众的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也有很多的好处。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卖钱,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大大的加强浮山所的各种肉类供应。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饲养家畜是不可能推广的。最多养养鸡。养猪是很耗粮食的。没有粮食,家畜的生长速度也很慢,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的猪肉,每斤还要五十文钱,实在是太贵了。

  当然,浮山所的赋税收入,不是大头。每亩四十斤的赋税,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灵山卫的农庄收入,才是真正的大头。惦记着灵山卫的农庄,张准在视察过浮山城周围的田地以后,马上来到了灵山卫。

  说起来,灵山卫还真是一个比较怪胎的存在。灵山卫和鳌山卫,其实就相隔了一个麻湾,民众的心理,却是完全不同。这里的军户,不敢分田分地到自己的手上,生怕遭受到朝廷的报复。但是,在张准名下的农庄干活,却是非常的积极。张准的大农庄计划,在灵山卫的推行,非常的顺利。当地的大部分民众,都顺利的转化成了屯丁。

  根据方宇、窦山白的报告,二十个大农庄,每个农庄的发展势头,都相当的强劲。想到年终的奖励,屯丁的干劲,都是前所未有。要说每个农庄的管理人员中,最轻松的人是谁,自然是那些监工了。基本上没有他们需要驱赶才去干活的屯丁。

  灵山卫的军户。对于种植水稻,兴趣不大,他们种的还是传统的冬小麦。九月份正是冬小麦的播种时段。冬小麦播种下去以后,要到明年的夏天,才有收获。因此,在九月份的灵山卫,是没有粮食可以丰收的。至于之前收获的冬小麦,都让王健给处理了。张准拿下灵山卫,缴获到的粮食,其实不多。

  事实上,整个灵山卫,眼下都是非常缺粮的。农庄的屯丁,每天发放的粮食,完全是提前支付的。难怪他们会选择作为屯丁。成为屯丁以后,粮食的压力,都在张准的身上。屯丁只要干活,就有粮食收入,不需要等到粮食丰收的时节。要是分田分地到个人的手上,粮食压力就转嫁给他们自己了。他们想要获得粮食,就要等到冬小麦丰收的明年六月。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想要获得充足的粮食,难度还是很大的。

  换言之,在明年的六月份之前。张准肩头上的粮食压力将非常的沉重。灵山城极其周围,差不多有三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农庄的屯丁。屯丁的数量,大约是两万人。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两斤粮食计算,光是屯丁每天需要发放的粮食,就要四万斤左右。

  幸好,浮山城周围的粮食产量,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张准也时不时的可以缴获到部分的粮食,填补巨大的亏空。同时,还可以从江南源源不断的运来粮食,不断的投放到灵山城周围。基本上,每隔三天的时间。就有粮食商人,用大船将粮食一船一船的运过来。

  尽管沈凌菲的生意受到了阻拦,她本人也到了崂山水月庵去给娘亲做法事,暂时放下了手头的生意。不过,黄四郎和郭明泰,主动的将一些粮食买卖事务接了过去。他们从淮安府购买部分的粮食,通过陆路运送到夏河寨前所,然后转运到灵山城。此外,他们又派遣自己的得力手下,到江南去主动联系粮食商人,请他们将粮食通过海路运到麻湾,然后在这里卸货。

  沈凌菲的船队,也暂时归到他们的名下,用来运载购买来的粮食。杨国华的两艘猪肚船,也加入了运输粮食的大军。五艘船,总的运载量有四千石左右,换言之,一次可以运载接近八十万斤的粮食。不断的往来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的粮食需要。

  其实,淮安府的粮食产量,也是相当不错的。运河的两侧,基本上都是肥沃的稻田。淮安府的南面,就是扬州府。扬州府周边地区,向来都是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运河从这里经过,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扬州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和粮商。从江南运往京师的粮食,也是集中到这里的。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崇祯七年的粮价,还没有开始飙升,每一石的价格大约在一两三钱左右,远远未达到后来每石粮食四两银子的天价。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黄四郎他们从江南送来的粮食,要比沈凌菲送来的,每石都高出至少一钱银子。没办法,他们以前很少涉足江南市场,在江南没有什么背景和关系,对于这样的凯子。江南的粮食商人肯定是要宰一刀的。张准暂时还无法伸手到江南市场,只能是忍着痛挨宰了。

  同时,郭明泰和黄四郎还接手了玻璃生意。他们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将玻璃销售到南直隶的淮安府,以及山东省的兖州府、济南府、东昌府,以及河南省的归德府,河北省的大名府等地。这些地区的大户人家,还是相当多的。他们对玻璃的追求,也相当的强劲。因此,张准生产的玻璃,基本上没有积压。只要一出炉,就被卖出去了。

  由于技术和保密方面的原因,张准目前的玻璃产量,并不是很大。每个月的出货量,大约在二十箱左右,其中大小各一半。每个月销售玻璃的总收入,大概是八万五千两银子,刚好用来购买大约六千石的粮食。事实上,张准辖区内,每个月需要投放的粮食,只要二千石就足够。因此,只需要动用玻璃收入的三成,就能够满足购买粮食的需要。至于其他的七成,还有精盐和其他的各项收入,就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了。

  当然,要是粮食能够自给自足,张准就能腾出相当部分的财力,来加快其他各项设施的建设。比如说,造船。比如说,研究大炮。这些,都是很耗钱的。尤其是造船。海军基本上是用钱堆出来的。想要尽快的建成有一定作战能力的海军,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山白,冬小麦的播种情况如何?”

  张准来到灵山卫以后,开门见山的问窦山白。

  窦山白是新任的灵山城城管司管事。方宇主要负责军事,窦山白主要负责民政。他原来是已经搬迁到浮山所的,后来又搬迁了回来。他们以前都是灵山卫最穷苦的那个群体,对于张准的支持力度是最高的,追随张准的立场也是最坚定的。


第261章 五千万斤粮食

  进入九月份。灵山卫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冬小麦的播种。一直以来,鳌山卫的主要农作物,就是冬小麦。明年六月能不能获得粮食丰收,很大一部分因素,就要看今年秋季播种的工作力度了。因此,各城的城管司,都不敢掉以轻心。窦山白是灵山城城管司的第一任管事,当然更加的小心在意。

  “种子都已经发放下去。”

  “初步估计,冬小麦的播种面积,超过二十四万亩。”

  “现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全部投入到了冬小麦的播种事务。我已经召集每个农庄的管事、副管事、执事、监事开会,要求他们在播种期间,日夜都要守在农庄里面。必须在九月份将全部的田地都播种完毕。”

  窦山白一项一项的向张准介绍情况。

  作为灵山卫城管司的管事,窦山白对下面农庄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农庄的运转,非常的畅顺,屯丁的干活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以前,一个人一天。只能播种一亩地,现在,一个人一天,至少可以播种二亩地。在所有屯丁的努力下,大半的农庄,播种面积都已经超过了七成。因此,他不怕张准来检查。

  “你们做得很好!开好了头,以后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

  “二十四万亩的播种面积不错!但是,还不够!在播种以后,还要积极组织屯丁,开拓更多的田地!力争在明年秋天的冬小麦播种时,播种面积能够达到四十万亩!后年,达到六十万亩!再后年,达到九十万亩!”

  张准热情的鼓励说道。

  窦山白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的。

  随后,窦山白陪同张准视察了好几个农庄。

  军户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所有的农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和上次张准到来灵山卫时候的冷漠相比,张准这次总算是见到了一些愉悦的笑容。原因很简单,他们可以吃饱了,可以养孩子了。每个屯丁每天可以获得两斤粮食,家里只要有三个屯丁,收入就相当不错了。

  事实上,大部分的人家,家里都有好几个屯丁。大人吃剩的粮食,足够家里的小孩吃的。因此,各位屯丁家里的小孩。也都吃得饱饱的。吃饱了,自然就多了笑容,玩耍起来的时候,也是虎虎生威。当初张准刚刚到来的时候,基本见不到小孩玩耍的情形。

  当然,心情的放松,也是重要的原因。张准在鳌山城打败鞑子的消息,已经逐渐的传播开来。从鳌山城传来的有关打败鞑子的消息,总是成为灵山城最热门的话题。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有大量的人在谈论此事。每当有人摆开龙门阵,旁边总是围了很多的听众。

  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张准他们是如何打败鞑子的,他们也不可能去过战斗的现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个壮烈的故事,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吸引来大量的听众。

  尽管有些人的描述非常的荒唐,只要细细的想一想,就能觉察到其中的漏洞。但是,没有人琢磨这些漏洞。他们享受的。只是打败鞑子的快感。至于是如何打败鞑子的,并不重要。灵山卫的民众,对于参军并不积极,他们只需要知道结果就可以了。

  在反反复复的饭后谈资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