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工程师 >

第510章

明末工程师-第510章

小说: 明末工程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京吏部尚书叶尚翰看见千军万马从道路上冲过来,吓得往后面连退几步,在官道旁边的石头上绊了一跤,摔了个仰面朝天。

  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一跤当真摔的是骨头散架。

  其他的官员们也都是慌张后退,赶紧给疾驰而来的骑兵们让出空间,生怕被虎贲军的铁蹄踩死。

  官道两侧的文官士绅们顿时乱成一片,好不狼狈。

  不过南京的官员们虽然被李兴轻视,却丝毫不敢轻视李兴。应天府知府呆呆地看着那骑兵洪流一眼,就撩着官袍前襟跑到了乐队面前,大声喊道:“大军入城!吹起来!吹起来!”

  热闹的锣鼓声顿时在城门处响起,和滚滚入城的铁蹄声汇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

  长沙府茶陵州知州衙门三堂内,附近几个州县的地方主官再次聚到了一起。

  不过和上一次的同仇敌慨比起来,这次的众官就有些灰心丧气了。三堂中的气氛,可以说是灰蔫蔫的。

  益阳县知县唐通临摇头说道:“想不到李贼竟真的出手帮助皇帝控制江南。李贼这两万骑兵往南京城中一放,江南万马齐喑。”

  众官听到唐通临的话,纷纷摇头叹息。

  这李植当真是天下文官的死敌。文官和天子较劲,他也要插一脚帮助天子。

  醴陵县的知县吴知敢撇了撇嘴,说道:“我听南京的友人说,这李植的亲弟弟李兴现在驻扎在南京,好大的架子。南京的官员上门求见,上至南京留都的尚书九卿,下至应天府的地方主官,他李兴没一个见的。”

  “李植的兵马入江南,南京的文官们战战兢兢,生怕李植哪天一个不高兴就掀起江北军的账清算南京的官员,都想讨好李兴。有送银子的,有送美人的,有送玉帛的。但这李兴忙着打猎练兵,愣是让南京的官员们全部吃了闭门羹。”

  “这李兴的两万骑兵往南京一摆,形势大不一样啊。恐怕要不了多久,李兴就要抓抗命的官员了。”

  众官对视了一阵,眼睛里都有些惊惶。

  茶陵州知州丁又贵叹了口气,说道:“已经开始抓了,最新的消息,应天府句容县知县孙庆元因为拒绝入京为官,被李兴抓进了虎贲军军营。据说李兴让人用鞭子抽这孙庆元,活活抽死了。”

  用鞭子活活抽死?

  那死的得有多惨。

  听到这丁又贵的这个消息,三堂官们顿时骇然变色,一个个都神态慌张起来。

  


第九百九十四章 立威

  善化县知县突然恶狠狠地说道:“这李植是想置江南的士绅于死地!如果我们江南的文官们畏惧后退,恐怕天子下一步就是在江南均平田赋,设立法庭了。”

  醴陵知县吴知敢恼怒地说道:“这江南又不是李植的领地,李植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长了些。”

  益阳知县唐通临无奈地说道:“如今天子聘李植的妻弟崔昌武为内阁次辅,总揽朝政。可以说是将一半的朝局交到了李植手上。”

  吴知敢说道:“即便如此,他李植也不该处处和我们士绅死斗。他在自己的领地上均平田赋是为了税收,尚有个理由。他在天子管辖的土地上和我们士绅死斗是为什么?和天下的士绅有仇么?”

  众官沉默了一会,心里都对李植的行为恨之入骨。

  吴知敢大声说道:“虎贲军只有两万人,而江南的几十万地方营兵和卫所军都听我们的,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联络各地的要员,调兵攻打虎贲军。”

  在明朝后期,地方上的军镇、卫所不但将领是文官们提拔的,而且平日里兵饷粮草全部依赖文官们拨划。这么多年下来,地方上的兵马可以说完全听文官调遣。

  所以江北军北上的时候,可以把山西和北直隶的地方军全部聚拢。

  江南的文官们因为这一层缘故,敢和天子对峙。如果天子派东厂番子到江南来拿人,江南的文官有把握调集地方将领的兵马杀了东厂番子。

  不过虎贲军来了,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堂官们此时对视了一眼,没有一个人支持吴知敢的话。

  地方上的将领都是兵痞一样的人物,虽然依附于文官,但都是没什么信义的。江北军能挟持地方军北上攻打京城,那是在士绅们力量处于上风的时候。如今虎贲军出兵了,地方上的将领们却不傻,哪一个会去死磕天下第一强军虎贲军?

  虽然南京只有两万虎贲军,但是在一镇九省还有十几万呢。就是江南的全部营兵和卫所军一起上,也不是虎贲军的对手。

  此时文官们如果想调集地方军对抗虎贲军,恐怕调集出来的兵马走着走着就一哄而散了。

  唐通临看着咬牙切齿的吴知敢,叹了口气。

  李植一插手这件事情,江南的文官们就必败无疑了。

  唐通临拱手说道:“盖了崔昌武大印的吏部文书前几天又到了老夫的官衙,老夫不敢怠慢,明日便赴京做京官。诸位,老夫告辞了。”

  丢下这句话,唐通临就自顾自离开了三堂,出衙门去了。

  唐通临一走,其他的地方官们纷纷站了起来,他们一个个都朝茶陵州知州丁又贵拱手告辞。

  最后丁又贵也借口家里有事,离开了三堂。

  吴知敢张大嘴巴,看着同僚们一个个走了,最后只剩下善化县知县和自己两个人。

  善化县知县咬了咬牙,说道:“此时李贼势大,我们且避他一避,暂且应征入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李植总有翻船的一天。”

  说完这话,他也一挥袖走了。

  吴知敢在三堂中呆立了一分钟,叹了口气,瞪着眼睛走出了知州衙门。

  ####

  崇祯二十五年六月初三,皇极殿上的早朝,从各地征调来的文官们站满了朝堂。

  李兴两万人入驻南京后,江南的文官们一个个都识了时务,北上入京了。

  到了京城,在两万京营新军和几千东厂番子的控制下,这些地方官一个个都要听天子的。

  而江南的地方主官,则被朱由检全部换成了在北直隶和山西操作过变法的文官。虽然不能保证这些官员绝对的忠诚,但至少曾经服从过,比江南的文官们就好调遣多了。

  此时的朝堂上,东厂的番子们摁着绣春刀站在两侧,对着手持牙牌的京官们虎视眈眈。即便江南来的文官们一肚子坏水,也没有一个敢在朝堂上泼出来。

  许久,天子朱由检才从皇极殿的后面走了出来。

  朱由检的身边,华盖殿大学士,内阁次辅崔昌武穿着正一品的大红官袍,手持牙牌,一脸严肃地走到了朝堂上。

  显然,在上朝之前崔昌武和天子还私下商量了一些事情。

  看到李植的妻弟崔昌武这副做派,朝堂上的文官们恨得牙痒痒。然而李植的兵威在那里,却没有一个人敢对李植的妻弟出言不逊。

  实际上,因为崔昌武代表李植站在天子身边,众官眼中的天子都份量重了些。

  朱由检看了看各怀心思的文官们,冷笑了一声。他一甩官袍前襟,身子一转坐到了御座上。

  鸿胪寺的官员等天子坐定了,一甩净鞭唱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崔昌武上前一步,大声唱道:“新任礼部主事吴知敢、户部郎中冯留山等十二人在家中妄议朝政,交游朝廷官员污蔑朝廷新法,其心可诛。臣请天子拿下此十二人,交由东厂审问盘查!若无差错,诚宜处斩!”

  说完这话,崔昌武就朝御座前的太监手上递过去一份名单。

  听到崔昌武的话,朝堂上的官员们眼睛一瞪。

  吴知敢这些天确实嘴巴不干净。他到了京城后被分配到最没有油水的礼部,做的又是最没有权力的主事,每天怨声载道。他确实找了十几个同年的老友发了发牢骚,说了新法的几句不是。

  这十几个人确实说话比较激进,说要阻止天子在江南变法。

  但那也不至于处斩吧?一下子杀十几个人?

  这崔昌武也太狠了吧?和李植学的?

  他是拿吴知敢这十二个人立威?

  众官们面面相觑,有心想出来救这些人,却被崔昌武和朱由检的气势吓到,一时都有些犹豫。

  朱由检看了看崔昌武的名单,脸色一沉,说道:“无知老叟胆敢议论新政,王德化何在?”

  “奴婢在!”

  朱由检将手上的名单朝王德化一扔:“去千步廊,将吴知敢等十二人擒下。若无差池,便按次辅的话,将这些人斩了!”

  “奴婢遵旨!”

  听到朱由检的话,朝堂上的文官们一时噤若寒蝉。

  天子废了大明朝几百年的传统,开始因言罪人,这是要做什么?

  要在江南均田赋?

  果然,崔昌武抛出了那一分名单后,接着说道:“变法大事,关系天下亿兆百姓的温饱足食。如今时机已经成熟,臣请在江南推行新法,均田赋,开法庭。”

  


第九百九十五章 压力

  崔昌武的话像是一勺冷水浇进了一锅热油中。

  顿时,整个朝堂上炸开了。

  文官们怒目相视,看崔昌武宛如看到无耻仇寇,恨不得上去手刃这个内阁次辅。

  新任兵部尚书张步凉原来是四川巡抚,在四川待了十几年,和当地的士绅们相得甚欢。他此时听到崔昌武的话,眼睛一瞪,站了出来。

  “臣以为,江南变法一事不可行。北方和江南地理不同,风俗不同,人情不同。在北方获得成功的变法在南方可能变成恶法。”

  “南方的士绅大多数书香传家的世族,以仁义为本。这些世家待佃农颇善,绝不会盘剥百姓。所以这些年南方虽然灾年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贼作乱。”

  “天子的新法,断不能轻易铺展到江南去,否则一定会激起大规模的民变。”

  崔昌武皱了皱眉头,朝张步凉说道:“以尚书的意思,这士绅逃避田赋,接受投献帮助他人逃避田赋,向小民收取本不该有的地租,将天下膏腴尽聚于自家门庭,让朝廷的税收一年比一年低,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了。”

  张步凉被崔昌武噎得说不出话来,指着崔昌武骂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朝堂之上皆是饱读诗书的大儒,个个都是进士出身,你一个秀才知道什么?”

  听到这句话,张步凉身后的文官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他们恨代表李植的崔昌武入骨,此时听见张步凉骂崔昌武出身,都觉得痛快无比。

  东阁大学士张光航听到这句骂,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说道:“张尚书,崔阁老是天子任命的内阁大学士,是齐王推举的贤才,你岂能因为出身…”

  然而张光航的话还没说完,礼部尚书杨尚贤就站了出来,说道:“治国不同于治家,治家所需唯有一杆秤,一把尺,再有一根戒木便可。但治国需要的学识见地,非饱读经史的苦读之士才能知道分寸。”

  “崔昌武童生出身,年不过三十,治家尚可。治国,实在有些勉强。”

  听到两个尚书跳出来**裸攻击崔昌武的出身,朱由检脸上一沉。

  坐在御座上,朱由检一言不发。

  崔昌武却是被两个尚书骂得面红耳赤。

  他缓缓说道:“齐王在天津尽用寒士治理地方,一镇九省打理得繁华富庶,丝毫不见什么乱子!我看天津的中学生比你们这些大儒治理的水平高得多!”

  听到崔昌武的话,张步凉和杨尚贤对视了一阵,都有些语塞。

  崔昌武一挥官袍袖子,大声说道:“圣上,兵部尚书张步凉和礼部尚书杨尚贤都曾在地方上组织捐募活动资助江北叛军,罪大恶极。此番前罪未洗,二人又在京城串联活动,试图阻止圣上在江南均平田赋,罪不可赦!”

  “臣请圣上拿下二人,押入东厂大牢中细细审问。”

  听到崔昌武的话,张步凉瞪大眼睛一吹胡子,大声喝到:“崔昌武,你一个黄齿小儿敢拿老夫?老夫在四川十几年,你拿了老夫,不怕整个蜀地尽举反旗?”

  崔昌武冷笑一声,说道:“本官不才,有齐王十几万虎贲军为援。我便要看看,四川的地方军镇有没有挑战虎贲军的勇气。”

  张步凉眼睛一瞪,猛地朝崔昌武一指,说道:“你…你!”

  崔昌武拱手朝天子一礼,说道:“圣上,此二人名为官,实为反贼。不拿下二人,恐怕天下没人服天子的变法。”

  朱由检看着崔昌武,沉默了一会,点了点头。

  王德化看到这个点头,把心一横,带着东厂番子就冲了上去,把目瞪口呆的张步凉和杨尚贤拖了下去。

  朝堂上的文官们顿时傻了眼。

  崔昌武比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