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权将-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夫子,你说得真好。”突然,一个调气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吓了他一跳。
“莹姐,你怎么过来了?”张贵会心笑了笑,若不是张娘子帮他整理课件,就凭他能忙得过来吗?江陵的建设和发展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自己费尽了心思才想了大学时学的一点统筹学,以图使得江陵的发展更加有条不紊。
“我的课都讲完了。”张娘子笑了笑,道:“官府的那些人更加能够接受,奴家可比你轻松得多了。”
“呵呵,辛苦莹姐了。”张贵有点歉意,张娘子平日忙得不可开交,自己还要拉她一起受罪,要知道学一门新的课程,还要教会别人,这虽说不上难过登天,但暗地里张娘子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机。
“也是胡说的。”张娘子笑了笑:“奴家把小本子给了他们,也不管他们懂还是不懂。”
“好你一个张贵,竟然躲起来弄出了这么大一场动静。”一个爽朗的笑声在耳边响起。
“君实,你怎么过来了。”张贵能够听得出是陆秀夫的声音,源于后世的影响,张贵对陆秀夫颇为尊敬,见他有责怪之意,连忙道:“小事一场,倒是惊动君实了,矮张确实有些不务正业了。”
“看你说得。”陆秀夫和张贵是老熟人了,倒可以开他的玩笑:“看不透啊,看不透啊,想不到张大人如今也是一派宗师了。”
“这算是心学还是理学呢?”陆秀夫打趣说道:“我看这既不是心学,也不是理学。”
“这是客观唯物主义学问范畴。”张贵非常认真说道:“既不是心学,也不是理学。”
看到陆秀夫的表情,张贵严肃说道:“心学,理学,无非都是强调心所想的作用,但是矮张问你,这世间上的一切,是否都是真实可观的存在。”
“真实可观的存在?”陆秀夫倒有几分疑惑了。
张贵还不想把话说得太深,大宋还是理学的统治,自己还没到扛起大旗和传统作对的时候,还不是到打倒一切、推倒一切从来的时候,现在若是举起大旗和他们作对,必然会分散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自己有时间还不如想想怎样对待鄂州的蒙古人。
到了冬天,蒙古人哪里能消停?北方太冷了,南方刚好合适。若不是现在长江以南炎热的气候,说不定伯颜这位好同志,早已憋不住了。
自己也不敢忽视啊,蒙古汉军越来越壮大,而自己还没有来得及整合江陵和沿江的军事,万一现在打过来,自己还亏不亏啊。
“可观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心所想与可观存在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决定心所想,心所想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可观存在第一性、心所想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可观存在,心所想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不懂吧,不懂就算了,老子上了一天的课,肚子早已经饿得不行了。”张贵笑了笑,道:“莹姐,走,我请你吃饭。”
等陆秀夫醒过来,一脸得意的张贵已经走远,身边突然响起:“陆大人,张大人究竟是什么一个人?”
陆秀夫转头,看到同样是一脸疑惑的叶梦鼎,连忙拱手作揖道:“叶老什么时候来了。”
“不但叶老来了,连老夫也在。”叶梦鼎的身后,走出谢枋得:“刚才你们的谈话我们都听得清清楚楚。”
“张大人,张大人这是一个新学派啊。”
“唉,”叶梦鼎让陆秀夫不要多礼,道:“君实,你和张大人相处的时间最长,你认为张大人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把这个学问抛出来,难道张大人真的想创立一个新的学派?”
陆秀夫摇了摇头,道:“张大人不是让君实不要说出去吗?君实跟从张大人相交良久,初时觉得张大人行事果断,用兵如神。”
“后来在均州时又觉得张大人统筹兼顾,一身杂学让人敬佩。”
“再下去,又发现他博学强记,擅长文学,一身学问不在君实之下。”
“到现在……”
“君实,君实实在是想不通,张大人是什么人。”陆秀夫叹气,道:“不过君实知道一件事,张大人所做的一切,绝对是对大宋的百姓的好。”
第二卷 正阳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
第二十二章缔造江陵(2)
清晨,赶在火辣辣的日头还没出来前,郭老头早早就出了门,洗脚上田的婆娘追上来:“孩子他爹,早饭还没有用呢。”
“工场有。”郭老头头也不回,一个劲儿就往城西郊外走去,按照他如今的身份,原本也应该招呼马车接送才像样子,可是郭老头辛劳了半辈子,觉得走上三四里路再也平常不过,所以就把工场派给他的马车打发回去了。
张大人虽还没正式入主江陵,可是从均州涌过来的商人已经显示了他们独特的魅力,买早点的小店里有赠送的江陵日报,郭老头抱歉的笑了笑,取走一份。
郭老头来到工场,早饭还没开始,正好可以歇一会,看一下均州小报,也就是如今的江陵日报,现在总算是认识了几个字,常用的三千字眼下是不可能全认识的,毕竟一大把年纪了,学起来费力得很,当初郭子让自己跟他一起学,现在郭子都认识三千字以外的字了,自己十个字也只认为三四个,其他连猜带蒙,也能蒙对一两个,不过这样一来江陵日报也能看得半懂。
江陵日报今日教的是“刻”字,刚好和自己的手艺有关,郭老头格外来精神,把“刻”字临摹了十几遍,然后又让弟子教自己仔细念了几遍,觉得差不多的时候,早饭也上来了。
早饭不简单,一个鸡蛋,一碗白粥,一根油条,两个馒头,葛老头吃不了这么多东西,把两个馒头分给身边的两个弟子,这些弟子都是从均州书院出来,他们不愿意参加科举,官府就把他们安排在自己身边,一是协助自己,二是学点东西。
郭老头倒没所谓,解囊相授,反而觉得两个学子跟自己学东西是一件好事,郭子是不会再学“刻”字的手艺了,工程队的事够他忙乎了,而且他的兴趣也不在这方面。
总不能让这门手艺就这么失传了?难道不是吗?再说因为自己带了两名弟子,官府每个月还会补贴自己四两银子,钱现在看来自然不算多,但也是自己的一份苦劳。
郭老头满意了。
郭老头的刀很稳,别人都以为他砌墙好,其实他刻字的本领更高。以前没认识字时,只能按照别人写的字临摹,总算能够弄一个模样,就是这样,别人也是夸他是一等一的高手。
张大人不但接见了自己,更是亲自传授了他“五笔结构”,现在就算不会写的字,也能勉强弄出一个结构,有一个样子。
工程队现在有郭子看着,郭老头也算是洗脚上田,真真正正的当上了城市百姓的生活,只是他终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再有他年纪也并不大,平常老百姓这个时候还顶一个劳动力呢。
“师傅,这石碑是您老刻,还是由弟子来?”身边一个年轻人,拿着一张纸,纸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
郭老头看了一眼,连忙道:“我来,我来。”
象山书院要重建,就在山丘之下的山脚,陆家把山脚下一千多亩的土地,一口气捐献出去。这是一个大工程,由他们郭袁两家领头,联合了江陵所有的工程队才接下来。
为了保证质量,调配各个工程之间的关系,主管修建新象山书院的人由均州军直接接管,均州军派出人员,组织各个工程队的头领,分派任务,调派物质,工程才能组织起来。
按理说要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消耗的物质将会不计其数,所用的银子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单凭官府之力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完成?
均州这一年来虽然赚了不少银子,可是眼看入主江陵,按照张贵那花钱如流水的功夫,相信再多的银子也会被花得一干二净,指望朝廷给钱,不知道又是猴年马月的时候了。所以掌管均州财政大权的陆秀夫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钱,出力倒可以,均州军的士卒现在闲得很,不用白不用。
但张贵的办法多得很,他先是在江陵日报发表了题为《发展教育,强我大宋》的文章,阐述了重修象山书院对江陵,甚至对大宋的影响,然后号召江陵、均州、房州一些大户人家捐献资金,并且自己领头捐出了全部家产约莫一万两银子。并成立了一个叫做重修象山书院募捐处的单位,专门管理募捐到的资金。
张贵向来大手笔,当初荆湖置大使李庭芝找上门就是毁家纾难,倾家荡产,现在又是这样,明眼人看在眼里,心里也有数。
于是,均州一地百姓商家纷纷解囊,葛氏裁缝店是第一个响应捐款的商家,一口气捐出了三千两银子,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第二天江陵日报就把这个消息当作头条刊登。当然其余个人和商家也附上了名单,等于帮他们做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广告。
这个法子还真不错,郭子也用工程队的名义捐了一百两银子。直到现在,据说捐款还源源不绝,郭老头也只看到数不清的大树、转头和琉璃瓦源源不断的运过来,从来没有看到缺钱的时候。
郭老头洗了手,擦了一把脸,锋利的刀,稳定的手,认真的雕刻每一个字:
宋咸淳十二年,荆湖置大使张贵张至诚命令文漳文天瑞重修象山书院,更名曰:象山大学。张贵张至诚时任荆湖置大使、均州节度使、均州军都指挥使、沿江招讨使,文漳为均州军指挥使,状元文天祥之弟,为记之。
江陵府之西,有山曰象山,居民鲜少,市喧不闻,泉甘而木茂,壤厚而田腴,诚一胜境也。有诗云: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
谆熙十四年,陆九渊陆象山修“象山精舍”。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
象山精舍以“尊德性、明本心、教做人”为宗旨,每每讲求“立志”、“求道”、“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本心”学术,做到了“养吾心浩然之气”、“临大节而不可夺”。
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历时五年,来见者二三千人,考中进士者有二十六人。宋淳熙十五年春,理学泰斗朱熹曾写信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绍熙二年,陆九渊奉召知荆门,临行嘱托傅季鲁代为主掌,并望其将精舍扩成书院。
为了缅怀先贤,弘扬陆学,陆九渊的高足弟子杨简的得意门生江东提刑袁甫,于绍定四年破土动工扩建象山书院,该年冬书院落成。院内有祭文安(陆九渊)、梭山(陆九韶)、复斋(陆九龄)三先生的祠庙一栋,学生的斋舍百楹,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象山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
闻诸故老,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泮池,其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客二层,层各七间,两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今其地犹以黉门名,而断碑尚卧田中。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千顷;故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今重修之,木之结构,精致古雅。白墙青瓦,反宇飞檐。蒸湘名胜,画刻牖扉。朱陵洞诗,千秋吟咏。青草桥酒,一酌古今。长廊碑刻,以观沧桑。广西移杏,可见遐龄。立草桥,看石鼓,江流百舸,山拥群楼,书院广场,桥连一体。仰大观楼,气势恢宏,前立孔子铜像,以瞻儒祖之尊。楼设讲坛,壁像七贤;阁有藏书,以备读者。
百年书院重修,一代英雄崛起。施仁政以复兴,启后昆而励志。身磨体魄勤磨墨,书读圣贤细读人。人之正,以义抗威。官之正,瘦己肥民。处窘者,焉能改节。仁爱者,以民为本。从戎者,为国献身。主政者,登极思麓。国心乡思,魂牵梦绕。崇仁义而尚德,备方圆则有成。皓月升天犹照水,闲云出岫总依山。世呈明时倡国学,天降大任于吾曹。学丰翅羽远,足胜旅途长。
重修象山书院一文既出,憾江陵。士绅、商铺更是踊跃募捐,一时成为风尚,此乃后话。
仅过了两年,文漳已从一个鲁莽的小年轻,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小将,在均州军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但纵使这样,谁也想不到主持重修象山大学的担子会落在自己身上,就连自己也想不到。
象山书院曾是大宋四大书院之一,这些年虽然破落,但名声依然在,现在的心学虽远远比不上理学在朝廷上吃得香,但是心学的学徒依然活跃在民间,只是这些年来没有一个可以振臂欢呼的人。
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