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 >

第230章

唐太宗-第230章

小说: 唐太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觯岽倭胗诘ぼF粢晃Фㄖ罚缡咭猿蓫B。既无秀峙之势,本乏方霞之资。承坠宇之残露,挂低空之断丝。尔乃参差绝谳,葳纡短径。风暂下而将飘,烟才高而不瞑。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鼓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尔其移芳植秀,擢干抽茎,松新翠薄,桂小丹轻。细影杂兮俱乱,弱势交兮共萦。才有力以胜蝶,本无心而引莺。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何纤微之同景,亦卑细以相成。于是换浮欢于沉思,赏轻尘于胜地。俯蚁垤而有余,仰终南而多愧。非为固于九折,庶几亏于一篑。卿夕玩而朝临,足摅怀而荡志。

赋兴于汉朝,如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人皆逞一时之瑜亮。到了后世,赋渐渐成了一种堆砌僻字,无限铺陈,令人难以卒读的文体。到了唐代,赋因其了无生气,已是强弩之末。李世民对赋本无好感,认为《汉书》中将赋收入,实在无聊。不过他认为在抒情吟物时,可以适当写一些小赋,还是能够恰当表达人之心情的。

李世民写罢,群臣细细观赏,免不了一番颂扬,李世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说道:“罢了,此赋与众卿之诗一样,无非是些应景之作。此赋难道能高过枚乘的《七发》吗?大家因此能图一时愉悦即可。嗯,时辰不早了,今日在于卿宅中玩赏一日,实属不易,该是散去的时候了。”

阎立本在众人吟诗作赋之际,独自在一旁绘成一幅《赏园图》。画中李世民居中,其他四人分居两旁,众人凝神或奋笔,或思索,人物面貌甚是传神。李世民观其图画,心中忽然又来了思绪,说道:“玄龄,我朝建立至今,其间功臣亦亡去不少。朕想依《十八学士图赞》故事,做《功臣画赞》悬于凌烟阁内,供众人瞻仰。你以为如何?”

房玄龄答道:“陛下此意甚善,悬功臣像于凌烟阁供百姓瞻仰,亦为教化的一种手段。”

“如此,就由你传旨吏部办此事,由你主之。阎卿,这绘画之事,就由你领之。这赞语嘛,褚卿已致仕在家,不再劳烦你,可由遂良继之。”

众人躬身领旨。

房玄龄回衙后,立刻让吏部开具了二品以上官员的名单,第二日将之呈给李世民。李世民阅罢,不悦道:“玄龄,朕让你开列功臣名单,你怎么随手拉来如流水账一般的名册?如其中许多人,固然到了一品,难道他们都是功臣吗?”

房玄龄惶恐不安,轻声道:“臣不知如何取舍,只好请皇上御览。”

“所谓功臣,即是有大功于国者。像你列来的名单中,未有秦叔宝的名字。叔宝兄为国力战,竟然伤重不治,未能见到如今的繁华天下,他难道不是功臣吗?”李世民将名单递给房玄龄,接着道:“你将此单拿回去重新拟来。凡对立国有功者,对治国有功者,不拘官秩大小,皆可上榜。”

房玄龄接过单子,小心翼翼道:“臣记得贞观元年,陛下曾下旨定功臣的实封,臣就依上次的格局拟出名单若何?”

“糊涂!上次定功臣的实封,以裴寂居首。裴寂不过得随机缘佐高祖在太原办了一些事,此后他恃宠而骄,几至误国,岂是功臣?还有,那次定实封,参与玄武门事者毕竟多了一些,若继续偏重他们,如今的满朝文武如何能服?”

房玄龄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他回衙后费了数日时间,将太原首义时、建国征战时以及贞观年间的重要人物筛选了数遍,最后从中挑选了三十六人,亲自誊写了一遍,然后进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这次还算满意,手握朱笔在上面勾勾点点,然后抬眼说道:“玄龄,你怎么不把自己写在上面?你若不是功臣,谁又是功臣?贞观元年时,淮安王认为你与如晦为刀笔吏居其上而不服,朕当众驳斥了他。朕这样做,非是因私爱,实因你与如晦对国家有大功。”说完,他郑重地将房玄龄的名字添在上面。

李世民观看着上面的名字,仔细推敲其中是否有疏漏,果然,他想起了什么,问道:“玄龄,张亮和侯君集的名字为何没有在上头?”

“臣亦想过此事,又想张亮因罪问斩,侯君集戴罪赋闲,若将他们加为功臣,恐于其他功臣的名声有碍。”

李世民摇摇头道:“张亮有罪问斩,那是他晚节不保,然他武德年间稳镇洛阳,实有大功,贞观年间主政各州,也办了不少好事,朕不能因恶隐善。同样的道理,侯君集昔年征战勇猛,近年来有平吐谷浑、吐蕃、高昌之功,此为大节所在,亦不能掩其功。”说罢,他将张亮和侯君集的名字也添在上头,这样,上榜功臣为二十四名。他们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秦叔宝。

二十四名功臣之中,如今已有十三位逝去。除了前述的杜如晦、虞世南、魏征之外,殷开山逝于武德五年,刘政会逝于贞观元年,屈突通逝于贞观二年,张公谨逝于贞观四年,李孝恭逝于贞观七年,柴绍逝于贞观九年,秦叔宝逝于贞观十二年,段志玄逝于贞观十五年,张亮逝于贞观十六年。

房玄龄观罢李世民增删的名单,觉得意犹未尽,问道:“陛下,臣以为刘文静在太原时实有首功,似可列为功臣。”

李世民叹道:“朕岂能不知啊!刘文静于立国有大功,然他毕竟由高祖定罪诛之。朕即位后予以平反,让其子孙荫其职俸,若再定其为功臣,高祖的面上便不好看。”

房玄龄不再言声。

李世民起身走到侧案前,那里有备好的笔墨纸砚,他边走边说道:“玄龄,此事抓紧办。这样吧,朕亲拟此诏,今日就发出去吧。”他在案前微一凝神,挥笔疾书,很快书成《图功臣像于凌烟阁诏》。

诏中阐明了此二十四人为功臣的理由,一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代表的在立国、治国过程中谋划大事的栋梁之臣;二是以虞世南、萧瑀为代表的学识渊博、忠直德昭的重臣;三是以刘政会、屈突通、秦叔宝、尉迟敬德为代表的响应太原首义,此后南北征战的武将群体;四是以魏征、唐俭为代表的犯颜直谏、尽心理政的贞观能臣。二十四名功臣中,有武人背景的人占去大半,可见李世民对立国时浴血奋战的人还是很倚重的。

诏令下之后,阎、褚二人最是忙碌。阎立本绘画,褚遂良写赞。

半月后,图画及赞语皆成。阎立本画成了高一丈、阔八尺的巨幅画像,将其贴在用木框撑起的白细布上。图画下面,有一尺的留白。褚遂良饱蘸浓墨,凝神将钦定的赞语书写在各自画像之下的留白上。如此,图赞即成,然后被悬于明亮的凌烟阁内。

那些日子,来凌烟阁观看二十四功臣图赞的人们如同潮涌,此番情景,胜过正月十五灯节时的热闹。京兆尹得知了这里忙乱,急忙带人赶来,奈何其人手太少无济于事。京兆尹无奈之际忽然想起了常何,遂三脚并作两步前去求援。常何听说其来意,苦笑道:“北军的职责是防卫宫城,现在你让去帮助维持街道秩序,若皇上知道,定会责我不知轻重。”京兆尹着急道:“常将军,这怎么会是小事呢?如今满城百姓似乎皆集于凌烟阁旁,那里离宫城不远,若发生骚乱,定会殃及宫城。再说了,若如此局势下去,定会伤亡人命,皇上悬功臣像为的是教化百姓,百姓因此而伤,非是皇上之意。常将军,若非事态紧急,下官怎么敢来恳求。”常何听言后不再犹豫,当即亲自带着五百宿卫赶到现场。

这五百宿卫的服饰与众不同,加上他们皆手持枪刀,确实有震慑作用。常何指挥宿卫将人们疏散到道路两侧,中间空出通路,然后让人们列队入阁观看。

常何如此指挥疏导人群,用时近二个时辰。京兆尹见事态平息下来,对满头大汗的常何拱手道:“常将军今日真是救了下官的急,下官感激不尽。走吧,请常将军带领这五百宿卫兄弟到青云楼去,下官要款待你们。”

常何眼见衙役们已能指挥人们按序入阁观看,就招呼五百宿卫返回宫城,对京兆尹说道:“罢了,你好好地在这里瞧着吧,千万别出乱子。朝廷有制度,不许宿卫们受人招待。何况五百人入青云楼宴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你衙中没有这笔钱额,靠你的那点俸禄,让家人这月吊起脖子吗?省省吧。”

京兆尹作揖感激,躬送常何离去。

百姓入阁观看,感觉非常新奇,他们就在阁中议论万千。

“哦,这个是秦叔宝,这个是尉迟敬德呀。人言叔宝面黄,敬德面黑,此图画果然是这般颜色,看来传言非虚。嘿,门神画上确实就是他们二人呀。”

其同行之人哂道:“当朝画师以阎立本手艺最甚,门神由其所画,出自一人之手,难道还画成二般模样吗?”

“我听说,武将最猛者,以罗成为甚,怎么这图画上没有他呀?”

“什么罗成?都是以讹传讹!讹传罗成者,其真名为罗士信,于武德五年战死。唉,若其不早逝,其后再建功立业,肯定能入此图画之列。”

“瞧你,好像万事通似的。知道燕公李艺吗?李艺本姓罗,被高祖赐姓为李,罗成即是燕公李艺的大公子。”

“你又错了。罗艺祖籍襄阳,自小在云阳长大,而罗士信为齐州历城人。你瞧,他们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又怎么被你扯成了父子?再说呢,罗艺谋反叛逆,而罗士信累受朝廷褒扬,若他们为父子,朝廷诏告中为何一字不提?”

那人顿时哑口无言。

数名文士模样之人观罢图画,大为感叹,一人叹道:“都说当今圣上胸怀博大,宽仁待人,看来此言非虚。历来君主,最忌功臣自傲,不好驾驭,因而防范甚严。昔汉高祖取得天下,基本上将功臣诛尽。开国君主犹如此,何谈其他?由此看来,当今圣上远比前代君主宽宏。”

旁边一个点头道:“是呀,我听说画中的尉迟敬德起初就居功自傲,甚至将礼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的一目几乎打瞎。当今圣上数次厉言劝说,而不降罪,终于使尉迟敬德言行收敛。若此事甚确,当今圣上可谓宽宏至极了。尉迟敬德现官为开府仪同三司,官至极品,看来圣上难忘其功啊!”

李世民听说凌烟阁那里的盛况,几次想亲自观览,又想自己一去,势必要将百姓驱走,如此就扰了百姓的兴致,遂强忍了数日。这日阴云低垂,天空淅淅沥沥下起雨,到了午后后半晌,李世民唤常何先去凌烟阁看看那里的人有多少,常何很快来报:“几日春雨连绵,前来观看之人本来就不多,到了后晌更加稀少。臣知道皇上欲入阁观看,已让宿卫将剩下的游人劝走。”

李世民闻言后起身就走,说道:“走吧,我们快去快回。常何,你即刻派人去传玄龄直接入阁,让他陪朕观看。”

李世民乘坐辂车缓缓驶向凌烟阁,这样可以免受淋雨之厄。马蹄踏着雨水,溅起的水珠飞扬起来,雨丝中多了一些声响。李世民透过小窗观看外面的雨水,心想春雨贵如油,有了这场好雨,对今年的收成大有裨益。他回忆自己即位之后的年成,除了贞观元年、二年多旱灾、水灾以外,贞观三年、四年关中大丰收,开始改变以前钱粮缺少的状况,此后,贞观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风调雨顺,连年丰稔,粮价已跌至斗米两钱!李世民想到此,遥望前方的凌烟阁,念及其中所图画的功臣,感叹道:“风调雨顺使自己占尽了天时地利,然没有如此多的文臣武将平定天下,治理天下,纵有好年成,亦难以形成如今的太平盛世!”

辂车缓缓停下,李世民迈入凌烟阁内。就见功臣图画的排序依自己诏书顺序而悬立,第一幅是长孙无忌,第二幅是李孝恭。看到李孝恭的英武之像,李世民对身边的常何说道:“孝恭兄一生英雄,立功无数。常何,你知道他最可贵处是什么吗?”

“赵郡王在李靖辅佐下,一举荡平江南,使大唐版图完整,臣以为此为赵郡王最大的功劳。”常何武人出身,对李孝恭也非常钦敬。

李世民摇头道:“非也。孝恭兄身为皇族之人,又立有不世奇功,然其从来不居功自傲,平素谦虚待人,淡泊处世。一个人的心性往往随环境而变,孝恭兄始终保持淡然心情,是为其最可贵之处。”

常何斜眼向后面的画像瞟了一眼,那里有尉迟敬德圆睁虎目的画像。尉迟敬德与李孝恭相比,其功业要逊于李孝恭。尉迟敬德恃功而骄,李孝恭却不事张扬,二人相比,确实能看出差别来。

说话间,房玄龄匆匆进入阁来,其面上兀自挂有雨水,可见其行色匆匆。他向李世民拜道:“臣闻听皇上召唤,即匆匆赶来,毕竟还是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