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家的小娇娘-第4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告诉我这本书是你写的。”
老太太在旁边笑着看自己孙子的窘样,也不说话,倒是左宙舟一阵期期艾艾之后,居然很是理直气壮地拍拍胸口:“爷爷你可别小瞧人……”然后声调从气势十足的高昂陡然降低了好几个音阶,一下子变得不那么自信起来:“虽然说我不是作者,但可是为真正的作者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的!人家已经说了。这本书出版发行以后,会特别在作者下面注明资料收集整理人的名字,所以说这本书也有我的心血,不行么!”
老爷子闻言眼睛也大了一圈,像是在看火星人一样,可随机就噗嗤一笑,很是玩味地摇着头不说话了。
……
转眼间就到了12月的月底,想起前世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起来的圣诞节。杨一就觉得还是现在比较好,虽然在东南沿海的一些一二线城市里,也开始出现了过圣诞节的苗头,但这种苗头终归还只是小范围内流行。比如一些外企的白领阶层,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中间,想来那些中西部的内陆城市。应该是还没有这个习惯的。
不过他倒也没有打算,仗着自己重生者的优势。就去打压这些国外的舶来品,有些东西比如说畅销书。他知道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它们的火爆,但对于莫名其妙就成为了华夏人必过节日的圣诞节,这个节日是如何兴起的,他就不明白了。就算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见识,也只能依稀说出一些模糊的理由,比如说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之类。而这种大形势的走向,恰恰是他身为重生者也无法改变的。
所以不能改变,就等着日后的享受好了,杨一石民族文化的提倡者,但显然并不信奉民族文化沙文主义,所以对于圣诞节情人节一类的洋玩意儿,也就是想到了就感慨一下,并没有其他的打算。
他现在的注意力,全都放在离年底的图书大派送上面,再过三天,就是新的一年,而在元旦伊始之日,阳一文化在越州最后的狂欢就将上演了。以后即便随着阳一文化航母集群的壮大,可能还有产业会落户越州,回到这个阳一文化诞生的地方,但那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些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永远找不回来。
“杨总,杨总你是不是找了什么公关,怎么你的章 《亮剑》 还没有正式出版, 《解放军文艺》 上面就在为你的书宣传造势了?”兴冲冲找过来的,是阳一出版的老夫子赵书仁,因为杨一身份的特殊,所以一般情况下由杨一撰写的作品,都是不经过出版社编辑部那边,而是由罗戈或者是伍石负责操作,拿到印刷厂那边直接付梓出版的。可现在他却脚下生风般冲了过来,显然也是有什么事情给激动到了。
“您老喝口茶,坐下来慢慢说。”看着赵老夫子挥舞着手上的一本杂志,少年不由得哑然失笑,这位老人当编辑也是大半辈子的时间了,看一旦看到图书业和出版业有什么重大新闻,仰或是阳一出版又发现了什么好书,他都会满腔热情地找上自己聊上一阵,也算是把一辈子心血都投入这个行业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杨总,你可别说这件事情你不知道,刚刚我问过罗总了,他说章 《亮剑》 是他去印刷厂那边负责的,可宣传方面并没有插手,就连上了 《解放军文艺》 ,都是我跟他提到了他才知道!那你说,我不来找你还能找谁?”赵老夫子平时在工作场合下,都是称呼杨一为杨总的,显得很是正式,不过私底下,两人倒也有些忘年交的架势。现在看杨一还是一副老神在在稳坐钓鱼台的模样,老夫子顿觉这家伙的嘴脸如此可恶,简直存心吊人胃口。
“我看看上面怎么说的……”
赵书仁虽然“恶狠狠”地瞪着杨一,但无奈老人一辈子和书本打交道,怎么都表现不出来那种凶神恶煞的气势,发现自己这一套对少年不管用以后,他也只能没好气地端起茶杯,静待杨一看完报道再说了。章 (未完待续。)
第481章凭借力
“英雄总是契合于时代而生的,所以华夏古语言之,时势造英雄。然而一个脱离了时代的英雄,又怎么能算作是真正的英雄呢?当杨子荣,铁梅,阿庆嫂已然渐渐远去,而新的英雄尚未诞生之际,我们才遽然惊醒,原来不是我们不再需要英雄,而是那些英雄渐渐脱离的时代。看不到时代的影子,又如何能让新相信那些英雄是真实存在过的呢……”
“作者对于一个人民军队将领的塑造,显然是极其成功的,这种成功表现在主人公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人格优点之上,但是更表现在那些同样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小小缺点上面。或许用缺点来描述,并不是太恰当,而已人格的多样性来表达更为适合。基于这些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你我他都可能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作者杨一把一个小说中的角色,成功转化为了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
“而在个人写作的成功之余,他也同样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我们的英雄不再是那些为了任务和职责进而显得缺少几分‘人味儿’的机器,而是一张活生生的面孔。主人公个人的存在经过无限放大以后,反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成为了群体印象的代表……”
前面的评论不像是政治化军事化的产物,倒有些像是掺杂了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抒情。杨一咧咧嘴,目光直接转移到落款上面,才发现是解放军金陵军区某部文工团上校的文章。难怪带有这么鲜明的文艺气息。不过这一篇评论能放在一本全军杂志的第二页,显然也是获得了上级部门的审批才对。
而在这片评论的下方。还有一则消息,为了让全军指战员和战士们深刻学习亮剑精神。也为了丰富基层连队的精神生活,金陵军区已经指定了章 《亮剑》 为基层连队读书项目的重点推荐图书。
“哟,这不跟我们炎幻网一样的性质吗?”看到这一则消息,杨一顿时就笑了起来:“看到没有,还是总编特别推荐,有了这一道命令,我估计章 《亮剑》 的销售还能再上好几个点。”
赵书仁见杨一终于发话了,赶紧盯紧了少年:“你到底是在哪里抱上的大腿?连这种级别的刊物都撰文帮你发话了?”
杨一就摇摇头:“只能说是机缘巧合而已,我可没有抱上什么大腿。赵老您就醒醒吧,章 《解放军报》 和 《解放军文艺》 ,你以为真是我发发话就能上去的地方?也就是一个朋友想要给自己谋点儿福利,当做是特殊渠道的敲门砖,所以在把我这本小说推荐给了他的家长。不过那种能影响军队宣传系统的大人物,想来也并不在乎我们这点儿感激吧?他们觉得这本书不错,所以也就拿到上面推广了,仅此而已。”
听杨一这么说,赵书仁一开始的激动也渐渐冷却下来。回到了往常那种冷静思考的状态:“那倒也是,既然这么说,这种助力也只是可一不可二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次我们要借好这阵东风。把章 《亮剑》 乃至于阳一文化的名头好好打出去。”
杨一就点点头,其实赵书仁不提醒,他这位来自后世的“营销高手”。也绝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
“怎么样,你看。相关的营销计划书已经在这里了,你看看还有什么遗漏的没有?”罗戈是这次章 《亮剑》 销售计划的操刀人选。因为“跟在”杨一身边日久,胖总自认为也把杨一的营销手段给偷师了个**不离十,于是在计划书敲定的那一刻,就很是兴冲冲地找上杨一,要让对方看看自己的大作。
可是当杨一看到了上面的什么广告效应,什么场地选址等等一系列以前自己用过的老套路之后,不由得很是失望地摇摇头,语重心长道:“这个……这个……罗哥,你要学的东西,好像还很多啊。”
“什么意思!”胖总顿时就大怒了,一张肥脸险些抵到了杨一额头上。
“自从左宙舟的长辈介入并且为这本书说话以后,这就不再是一本商品了,你要把它当做是一种‘筹码’来看,亏你家都是当大官的人,居然连自己祖辈父辈十分之一都没有学到,难怪仕途无望只能转而在商业上面发展,而且还是半吊子……”杨一心情大好之下,也不介意和罗戈开开玩笑:“我猜你家里对你肯定很无语,如果他们知道你现在的想法的话。”
“那你说怎么弄?我不都跟着你学的吗?”胖总不服气了,他决定要是杨一不能说个一二三出来,自己也不介意给他点儿颜色看看,让这小子知道什么叫胖子之怒。
“还能是什么?白送啊,送给军队,当然,现在国内部队数量这么多,把我们卖了也就刚刚满足军队的需求,就从金陵军区送起吧,当做是军民共建的项目,至于接下来嘛……”
杨一话还没说完,旁边的罗戈已经呆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微微翕张的嘴巴都有些合不拢了。
是啊,他怎么就没想到呢,送点儿图书的成本,跟送给军队的大人情比起来,那还能算是成本嘛?如果在现在这个档口,在军队高层将领对于章 《亮剑》 第都毫不吝惜自己赞美之情的档口,阳一文化以军民共建的名义送上一批图书,那么能不能弄到一张护身符先不说,光是在某些强力人物心中留下的好印象,就足以值回送出去图书的票价了。而且这个动作不是炒作胜似炒作,如果能够考虑的更全面一些,难说就不是阳一文化的一个契机,一个被宣传部门树立为典型的契机。
果然是妙招啊,果然是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厉害!”不用说,胖总刚刚还满心不服气的念头。现在已然是荡然无存,只剩下莫名的兴奋和对杨一的敬仰之情。要是他也知道后世的网络流行词。现在多半是要求着少年收下自己的膝盖才对。
旁边伍石相比于罗戈的表情,倒是显得更为坦然一些。因为在最初听到杨一的这个想法时,他自己就是这种表情:“能把畅销书和商业活动做成主旋律的,也就是我们杨总了,我现在只有一个看法,杨总你就是为图书业而生的人。”
只是一个图书业?我是为了华夏文化好吗?杨一在心中轻轻一笑,并没有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表示,而是敲了敲桌子:“说起来,我这也算是有点儿发国难财的意思,借着刚刚过去的这一场洪水。普通民众们对于子弟兵的好感又重新回到了一个高点上面,所以才想到了这样一个法子。如果操作得当,不但是来自军队方面的采购,普通读者那边也会是一股强有力的购买力。当然了,具体怎么样去做,还要看接下来的行动。”
可是接下来的行动,已经不需要阳一文化再去劳心劳力了。
在罗戈出面,通过自己家的关系以及左宙舟的搅和,和金陵军区方面搭上线并且表示了要支援基层连队图书馆建设后。国内有关章 《亮剑》 的热潮,再度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面。
先是解放军报的消息,相比于文艺性质更加浓厚一些的章 《解放军文艺》 , 《解放军报》 第显然具备更加明显的政治优势。而当一篇作者署名为总政某部某领导的文章,在这份报纸的第三版上面发表时, 《亮剑》 就已经彻底脱离了单纯的文学畅销书身份。转而变成了一种无法无视的现象。
“小说并未回避历史,也不去刻意营造一个传统的正面人物形象。但正是这种不粉饰不盲从,着眼于真实的历史和最为朴质根本的人性。才让这样一个革命军人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而这部小说的出版,也标志着军队文学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果说以往的样板戏已经让观众们感到了厌倦,那么我相信这部小说绝对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
这个面向全**队的机关报纸,第三版是国内新闻,而按照惯例,只是介绍一本抗战小说的文章社评,应该是放在第十一版长征副刊上面才对。
位置的变化,也隐隐透露出一种上层对于这部小说的看法。
很快,继总政方面这个本来就是以宣传为本职工作的部门之后,总参谋部,总装总后,都陆续有各级将领发表对于章 《亮剑》 的看法。而从军队媒体上看,在 《解放军报》 明确表示了对 《亮剑》 的好评,以及顺带提到了阳一文化军民共建的深明大义举动后,很快就有 《环球军事》 、 《华夏国防报》 、 《军事记者》 等等一系列军委机关的喉舌,开始对 《亮剑》 进行全方位大深度的报道。别说军队这种性质的存在,在对外宣传上本身就只能有一个声音,甚至从这些实名署名的评论上看,这些军人对于 《亮剑》 的真实看法,也是充满了相当程度的好感。
而这种好感,也很快就从军队方面传染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媒体上。
这一次首先发言的是章 《人民日报》 第,虽然只是发表在文艺副刊上面的文章,但能够登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