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打进来早就动手了,岂会闹得天下皆知还不出兵攻城的。当然,为保险起见,还是要做好二手准备,陛下最好能提前准备好军队粮秣。万一前方烽火燃起,能马上发兵北上,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有理,朕也只能尽力而为了。”哲宗想起高太后不由皱了皱眉头。又道:“我之所以让你去易州,还有一个原因是杜子骞曾在那边经营过一段时间。李江北与袁汶二人虽难堪大用,但易州把总曹方甚是忠勇,也许是个可用之材。”
说起杜子骞,徐诚忻多少有些遗憾,本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二人一起去前方杀敌,偏偏他在这个时候受了伤。而哲宗也是很看重他的,杜子骞年幼时曾是哲宗的侍读,关系自然非同一般。现在事情也商议得差不多了,便让徐诚忻顺道去看望一下杜子骞。
“爱卿即刻回去准备准备,三日后开拔北上,待你得胜归来,朕亲自设宴为铁卫营庆功!”
“谢主隆恩!”
拜别了哲宗,已经过了戌时五刻,大约现在的晚上八点多。想想今天的事有点多,干脆让两名亲兵先回营地,告知刘武自己明日再回。
徐诚忻离开皇宫直奔杜府而去,一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正是晚上最热闹的时候。徐诚忻一路看着满街的行人,忽然有些迷惑起来:自己一个现代人,阴差阳错地跑到古代。现在又要为了这些古代人上战场,与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打仗,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我一个局外人参合进来有必要吗?历史会因为我的这些行为而发生改变吗,又能有多少改变呢?
算算自己来宋朝也已经差不多一年了,对后世的各种记忆越来越淡,各种语言、行为习惯也越来越符合一个宋朝人的习俗。只是他的骨子里还是将自己与这个时代划分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是汉人、都是炎黄子孙。一开始只是努力想让自己活下来,过得好一点,随后又一步一步被逼着往前跑,他甚至没有仔细想一想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最后他又想起了自己在这个时代交的朋友,还有最亲密的家人沈晚晴、紫瑶、月儿等,瞬间为自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觉得自己已经属于这个时代了,因为这里有许多关心他、在乎他的人,就算为了他们也要保护这片土地、保卫这个国家。
“这当然是有意义的,”徐诚忻自言自语地说:“不管我能改变多少,至少要保护好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说罢,他抖擞精神,挥起马鞭直奔杜府。
杜子骞的杜府位天瓦林巷北段,与徐诚忻的新家相比显得冷清了许多。按现在的房产标准徐诚忻那儿是市中心,杜府只能算三环的样子,但这里更适合居住。
杜子骞的老爸杜中师现为正三品开国伯诸正大将军,听着威风,其实也是个闲职。因为自澶渊之盟后少有战事,偶尔有些边境冲突朝廷也不放在心上,根本用不着将军出马。也就是仗着年轻时立下的一些功勋,他才不致于被朝廷遗弃。
杜中师也是个聪明人,如今的世道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朝廷之中从上到下都是重文轻武,同品秩的文武官员在大街上相遇,向来都是武官让道,让文官先行。这已经是朝廷的一种制度,所以当年范仲淹受命北上抗辽时,硬要以文官的身份去指挥战斗。
这已经不是谁重谁轻的问题了,简直就是在歧视军人,在这种制度下怎么可能有强大的军队,怎么能不被人家欺侮。徐诚忻也是因为长期呆在铁卫营,又不用跟各处官员打交道,所以体会不深,否则以他的脾气早就跟人家干起来了。
杜府的下人一见徐诚忻也没通报,直接将他带进正厅,不一会儿杜中师便面带微笑的迎了出来。徐诚忻对这样的老将军还是很尊敬的,规规矩矩地行了礼。二人先后落座,丫环上茶,寒喧几句便进入正题。
“贤侄今天可是来辞行的?”老杜竟然一语道破他的来意,让徐诚忻大感意外。
“咦,老将军神机妙算,莫非你还学过算命?”
“哈……”老杜笑道:“老夫还能猜到你是刚刚见过了陛下,然后才来的。”
“晕,”徐诚忻叹道:“老将军,我拜你为师吧,这招教我得了。”
老杜摇摇头也叹道:“老夫在家中枯坐十余载,每日冷眼旁观这京城的大小之事,若连这点玄机都看不透岂能领兵打仗。”
第87章:拜访老杜 '本章字数:3300 最新更新时间:2014…09…05 07:00:00。0'
徐诚忻以前也想到过,杜子骞这么一个在朝中没有一点势力的年轻人,凭什么这么得到皇帝的信任。今天凭着杜中师的几句话便让他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老杜这个是个老油条在一旁指点,杜子骞混起来自然是头头是道。
别看杜中师沉寂多年、一声不响,其实时时关注着朝中的动向。他非常清楚军人的前途只有在战场上获取,而朝廷一直不敢动武,任凭敌国各种挑衅,他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早年他也曾上过一些折子,力陈其中的要害,但他所有的折子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不得不放弃初衷,等待机会。
几年下来,他是看出来了,高太后只善于守业。她的一生只把目光聚集在国内,注重的是勤政、清廉。而对于国外,不要说野心,只要人家不来惹她,宁愿低下半个头来。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在这样的统治者手下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
当然,杜中师也不是光为了自己的功名前途着想。军人从来都是比较强硬的,他与朝廷的对外决策完全相反,每年都能听到辽人杀掠宋朝边民的消息。后来西夏眼红了,也开始学着辽人来宋境抢财物,并提出岁币要求。近几年听说连倭国这样上不了台面的岛国都开始向大宋伸手了,一想起这些他就怒火中烧,恨不能披坚执锐,踏平夷族。
杜子骞上面有两个兄长,都在战场上死于辽人之手。对于杜子骞,亲戚朋友都建议他应该学文,一来为杜家保存一脉香火,二来将来也容易谋取功名。但杜中师执意不肯,一拍着桌子斥道:“学文何其多也,吾辈若不奋起,谁人可守疆土?!”
杜中师家教极严,反正自己闲赋在家,亲自当起了老师,兵法武艺一下不落下。后来宋哲宗登基,哲宗早慧,他也早有耳闻。凭着他的这点脸面,为杜子骞谋得个侍读的差事。因为高太后那里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不如另辟蹊径,及早经营这位未来的大宋统治者。
杜子骞也不负他的期望,用老杜的一些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哲宗。哲宗也是个孤立无援的人,他与杜子骞父子成为朋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随着宋哲宗不断的长大,杜中师埋在心里的希望也开始萌芽。特别是今年杜子骞已经受命组建铁卫营,随后北疆与辽人的关系骤然紧张。哲宗这边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参预朝政,看起来前程一片光明。
在北方戍边的将士,有一些是杜中师的老部下,应他的要求,时常给他送点消息来也是很正常的。今天代州和易州送来的折子是什么内容,他早已一清二楚。哲宗最迫切的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凭着老杜对他的理解,不乘此机会搞点动作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一见徐诚忻黑夜来访,也就猜出一个大概来了。
恨只恨杜子骞伤的真不是时候,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带不了兵,白白浪费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不过杜中师也是个久经风雨的过来人,只当机缘未到,只要人还活着就好,心中并不无怨愤。这位徐诚忻,虽然觉察不出有何恶意,但他一直无法将此人看透。倒也不是徐诚忻的道行有多深,你说一个古代人,再怎么厉害也无法弄清楚一个现代人的真正想法。
“贤侄此去北方可有什么打算,这一上战场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千万不可大意啊!”
徐诚忻歉虚地笑笑,说:“其实我只是去作秀的,并没有什么危险,嘿嘿。”
“作秀?”
“就是装装样子,有便宜就拣一点,随便杀几个辽人就回来了,反正朝廷是不想打仗的。”
“贤侄万万不可这样想,”杜中师断然回道:“老夫从未听说过上战场还可以装样子的。战场之上哪有什么便宜可拣的,辽人能随便杀得了的?老夫大小战役参加了不下百场,之所以能活着回来就是因为深知骄兵必败的道理。”
徐诚忻心中一凛,想想自己果然是轻敌了,要不是杜老将军提醒,说不定就闯下什么祸事来,赶紧起身称谢。
杜中师又道:“还有一点贤侄须得牢记,此去北方不管你铁卫营杀了几个辽人,哪怕是只砍了一些牧民,回来后也一定要大张旗鼓的加以彰显。”
“这怎么好意思呢,”徐诚忻讪讪地干笑几声道:“我再怎么不长进也不能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
杜中师凑过来,低声说:“贤侄须得清楚,这功劳不是给你的,这是在为陛下讨功劳,可懂了?”
徐诚忻一想果然有理,叹道:“今天这趟我真是没白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晚辈多谢老将军提携。”
杜中师手捋长须看着他,一会孺子可教的欣慰之色,叹道:“老夫半生戎马,身经百战,浑身上下刀痕累累几无完肤,二子更是战死沙场。我杜家虽用命北疆,却换不来边疆片刻安宁,常叹我朝兵微将寡。观贤侄统兵颇为得法,更难得的是能力排众议、身体力行、不畏强辽,有这等少年英雄,实为我大宋之幸啊!”
徐诚忻被他夸得不好意思了,嘿嘿笑了几声说:“您老太客气了,我其实也没那么好。倒是令郞子骞武艺高强、能力出众,我看他天生是个当将军的料。对了,他现在病情怎么样了,我去看看他吧,过几天就要走了,也得跟他告个别。”
“犬子已经苏醒,正想找你说说话呢,贤侄随我来。”
卧房内,杜子骞的精神恢复了不少,但还是很虚弱,正靠要床上休息。见徐诚忻进来,面上一喜道:“小明兄来得正好,我正有事要找你。”
徐诚忻见他浑身无力,脸上少有血色,斥道:“找你个头啊,好好养病才是正经。现在铁卫营的事有我和兄弟们,你不必担心,待你养好了病咱们再一起上战场杀辽人。”
杜子骞虽是上级,但他说起话来从不客气,杜子骞早已习惯了他的脾气,不仅不生气,反而感到有些暖意。嘿嘿笑了几声道:“铁卫营有你在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只是想问你李列的事怎么样了,可曾问出什么来?”
徐诚忻今晚本就打算去审问李列的,忙到现在倒把这事给忘了。皇帝交待的事必须先办,李列的口供只好等下次再说了。这事办得隐秘,放在李文汉那里应该不会有事吧,便把事情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
杜子骞听了沉吟片刻道:“依我看,此事并不简单。小王爷那儿我是信得过的,于公于私他都不可能与外人勾结……”
“小王爷,”徐诚忻莫明其妙地问道:“谁是小王爷?”
杜子骞奇道:“赵谏啊,你刚才不是说了嘛……”见他一脸茫然,失笑道:“你不会不知道赵谏乃是润王赵颜的嫡子吧,他虽说行事低调,但在京城士林也素有贤名,你没听说过?”
“听说了,”徐诚忻郁闷地说:“现在听说了。”
赵谏那厮待人接物如此歉虚,哪里有小王爷的气派,难怪他想不到。想了想那天似乎也没怎么得罪他,至少在表面上还是说得过去的,才略略放下心来。随即又对自己有些懊恼,怎么连这么重要的人都不知道,哥真是白混了。
其实这事也不怪他,宋朝祖制皇亲国戚不得参预朝政,这也是为了提防兄弟互戕。当然给他们的待遇还是非常优厚的,那意思说是说:你们安心享受家族赐予的荣华富贵吧,政治上的事就别插手了。所以别说赵谏,就是他老子赵颜也很少能在朝中说上话。至于士林中的事,徐诚忻向来没兴趣,冷不防来个小王爷自然不认识了。
杜子骞看他表情就已经猜到几分,暗中好笑却也不点破,继续说:“我与那接头的探子交手,他的武功不俗自不必说,让人可疑的是他的刀法路子全然与契丹武士一般。”
徐诚忻不懂武艺,但杜子骞的话他是不会怀疑的,怕的就是辽人的探子。事关重大,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杜中师道:“这事与契丹狗决脱不了干系,搞不好京城之中早已有了他们的内应。如此看来,辽人的野心不小,岁币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了。”
“岁币,”说起这事徐诚忻就不爽,恨声道:“总有一天要让他们吐回来,吃了我们多少,便要加倍偿还我们多少。老将军放心,李列是长公主亲自送去的,我想殿前司是不敢大意的。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