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帝,哥罩你 >

第158章

皇帝,哥罩你-第158章

小说: 皇帝,哥罩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欢腾,百官朝贺、百姓奔走相告,比过年还热闹喜气。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辽人并不是那么可怕,他们也不过是人而已,只要意志坚决、准备充分照样可以将其打败。一时间,徐诚忻带的铁卫军和杜子骞带的北府军威望大涨,此二人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填词写诗颂扬过了。另外还一个跟辽人死磕的吕大通,一晚连下三城,在百姓们眼里简直是一个奇迹,名声大振。
  当然,百姓们嘴里津津乐道各位将军的功绩,朝中大臣们总是习惯性的把最大的功劳归于皇帝。臣下有再大的功劳也是皇帝领导有方、知人善用,这个关节谁要是弄不清就不配在朝中为官。哲宗这几天整天喜气洋洋,文武大臣们在朝中一连几天的歌功颂德,简直比秦王汉武更威风几分。
  兴奋了几天以后,北疆送来的二份折子又让朝廷争论不休起来。这两份折子分别来自徐诚忻与杜子骞,说的是同一件事,意见也大至相同,就是建议朝廷允许他们继续北上伐辽。
  在这件事上,哲宗还未打定注意。本来他的最大愿望只是收回幽云十六州,至于吞并辽国这样的壮举他只是偶尔想想,决不敢有付诸实施的胆子。如今徐诚忻与杜子骞竟然能在短短半月时间就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让他对宋辽的军事力量对比有了重新的认识,感觉打掉辽国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实现的。
  二人在上奏的折子中例举了敌我局势和力量对比,出兵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首先辽国与西夏打了将近一年的战争国库空虚、兵疲将寡,百姓厌战情绪强烈,自下而上都不愿再继续打仗。其二,大宋虽然也出兵西夏,但纯属于磨洋功,除在损失几十万兵力,基本没伤筋动骨。而禁军本就亢员,这些损失严格来说是利大于弊。其三,大宋民富,久受辽人侵犯早就对其恨之入骨,灭辽深得民心。其四,铁卫军有火器优势,辽军暂时还找不到有效的应付方法,北府军在草原历练一年,士兵做战经验丰富也可一战。其五,女真族崛起,可以大大牵制辽人兵力,使其腹背受敌……
  一条一条看下来,似乎每一条都无懈可击,看得哲宗波澜大起,不由燃起一股雄心壮志。做为一位有报负的君王,成就一番千秋伟业让世人敬仰,成为一位开疆拓土的伟人那是梦寐以求的。大宋虽然富庶,但长久以来总是边疆多事,北面有辽、夏,东面的倭国、西面蕃国蕃兵,都想来敲诈勒索。如今倭国、西夏已灭,国威大振,再若将强辽吞并,大宋将威服四海,再也无人敢越轨。
  想到这儿,哲宗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但朝中大臣大多持稳健保守的策略,幽云十六州既已收回,只需加派戍边军队、巩固边防,守住边疆即可。灭辽之事虽然不失为壮举,但风险太大、劳民伤财,实不可轻提。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是文臣,而兵部与枢密院带头,几乎所有的武官都建议乘胜北伐。一连争论了三五天也没个结果,哲宗听了三五天似乎说得都有道理,倒把他越听越犹豫不决。
  这天哲宗呆坐景政殿,正为是否出兵辽国之事伤脑筋,忽有太监来报:开国伯杜中师求见。
  哲宗一听精神一振,心想我怎么把他给忘了。杜中师早在元祐时期就算得上是哲宗的亲信,也属于那种半师半臣的关系,三朝元老啊。自伐夏回朝后一直在家颐养天年,不过以他的脾气、再加上自己的独子带兵在北方,定然不会不关切朝中大事。他戎马一生,多次与辽、西夏打仗,按理说这件事上他最有发言权了。
  “快宣!”
  不多时须发皆白的杜中师稳步迈入殿内,见过陛下、赐坐、上茶。
  “杜爱卿虽年事已高,朕看你却依旧是威风不减当年啊。不知近来身体可好?”哲宗笑吟吟地道。
  “蒙陛下挂念,老臣除臂上偶有寒痛躯体还算无恙。”杜中师顿了顿又温言道:“老臣年岁已大,能活着便已知足,小病小痛倒也不放在心上。就如打仗一样,只要能打胜仗,就算有些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点牺牲也不想付出自然就不能打胜仗了。”
  哲宗心中一动,似乎听出他话有所指。沉吟片刻道:“杜爱卿,近日朕对北疆是攻是守犹豫不定,朝中大臣也是争论不清。人道:为君者兼听则明,但朕听着似乎都有道理,倒让朕一时难以定夺。杜爱卿是三朝元老,又身经百战,朕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杜中师还是副温和歉虚的样子,缓缓道:“老臣一生戎马,对军国大略实是不太擅长,既然陛下问起,老臣就只好勉力作答。”然后装模作样的沉思片刻才娓娓道来……
  “既然陛下听着都有理,那么老臣觉得是攻是守都是对的,关键在于陛下想要的是什么。攻,陛下愿成强国之君,守,陛下愿成富国之君。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陛下可观心而取舍,不知陛下是想成强国之君威服四海呢还是想成富国之君国富民乐?”
  见哲宗低头不语,杜中师接着又道:“老臣以为治国与做人并无不同,要的无非就是权钱两样。有权势者人人惧怕,有钱财者人人讨好,便如徐诚忻徐大人所说:做人要拳头硬又要腰包鼓。但此事不易,陛下只能选一样,不知陛下更喜欢哪样?”
  哲宗呵呵笑道:“朕两样都想要,哈哈哈……”
  杜中师起身一拜,颂道:“陛下果然雄才大略,老臣拜服!”
  哲宗瞥了他一眼,道:“杜爱卿,你还没告诉朕你的建议,是攻还是守。”
  “陛下心中早有决断,老臣愚钝,不敢妄议。”
  哲宗微微一笑,道:“徐诚忻与杜子骞都是朕信赖的,依你之见,他们……没问题吧?”
  杜中师一时搞不清他这话什么意思,正思索中,外面有人启奏:章惇章太师求见。杜中师忙乘机告退。
  章惇见杜中师从里面退出来,微微一怔,随即面带笑意打了个招呼,便进去面圣了。抬头见哲宗的心情似乎不错,心中便隐隐有了些把握,闲聊几句便慢慢将话题转过来。
  “陛下,开国伯可是来劝陛下攻辽的?”
  哲宗笑道:“他倒没明说,不过是什么意思朕也是清楚的。杜家是武将世家,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那陛下可有注意了?”
  哲宗看了一眼四平八稳地章惇,道:“朝廷为这事已经争论了五天,身为当朝宰执的章爱卿是何主张朕还不知道呢。”
  “臣正为此事而来。”
  “哦?”哲宗笑了笑,道:“快说来听听。”
  章惇道:“臣这几天考虑的并不是我宋军应不应该、能不能灭辽,而是在想……徐杜二人能否堪用。”
  “此话怎讲?”哲宗不动声色道。
  “陛下想,徐杜二人各统大军,总兵力达三十余万,均是我大宋精兵。并且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又执本朝之牛耳,万一有变……”
  章惇这话一说出口,哲宗突然明白了,这天自己为什么总觉得心神不宁下不了决心。不过此事不能明说,不仅他不能提,也不能让臣下提,不然会大失人心。
  “章爱卿,”哲宗淡淡地说:“朕既然把兵权交于他们,自然是信得过的。此事以后不必再提,否则就算你是当朝宰相朕也要治你的罪。”
  章惇忙道:“臣遵旨。陛下宽厚仁德令臣汗颜,不过臣比不了陛下的心胸,故有个建议望陛下采纳。否则,就算满朝文武人人支持攻辽,臣也要誓死反对。”
  哲宗面带微笑,道:“章爱卿但讲无妨。”
  章惇拜道:“徐杜二人均立新功,陛下封赏当厚此薄彼,此其一;其二,攻辽可以,但须有言在先,命其二人各自为战,先取上京者功高,至于怎么封赏全凭陛下斟酌。望陛下采纳。”
  他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让徐杜二人互相忌恨,相互制衡。这样一来便无人敢对赵氏江山起觊觎之心,这其实就是帝王的弄权之术,哲宗岂会有不明白的道理。
  “唔……”哲宗表面上沉思,内心却是大悦,章惇果然是个杰出的谋臣,这一招可解决了朕的后顾之忧啊。
  “此计甚好,可以鞭策二人勇猛向前、努力建功立业。至于厚此薄彼那也是暂时的,待得胜归来朕必要重重犒劳他们。上京乃是辽国京师,谁能先破者……朕便封他为王--平戎王!”
  话讲到这里,攻不攻辽似乎倒成了次要问题,那么,出兵灭辽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224章 直取中京 '本章字数:2943 最新更新时间:2015…03…04 07:00:00。0'
  徐诚忻从军事上、杜中师从治国方略上、章惇从权术平衡上,三个方面给出的建议让哲宗搬掉了心头的三块大石,消除了他的所有顾虑。第二天哲宗便下旨,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税收、劳役适当增加,马匹、铁器、粮草等战略物资严格管制,必须优先供予朝廷,所有决策优先考虑军事。一时间,上至朝堂,下至寻常巷陌把目光都投向北方战场,是议论纷纷。
  徐诚忻接到圣旨时已经在武州休整了半个多月。他那铁卫营并没什么损失,最多休息上一二天补充点补给就足够了。也是为了等这份圣旨,这半个月把他们闲得蛋疼,还好没白等,发兵伐的命令总算是等来了。
  与此同时,女真族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耶律大石身为先锋首先轻松占领了外围的一座小城池--里吉,然后按兵不动等待大军到来。主帅耶律辛乙到后十分不悦,责问他为何不继续前行试敌。耶律大石分辩说黄龙府乃女心脏,此去地形复杂必有埋伏,故等大军来到后再走,敌人才不敢妄动,同时也劝耶律辛乙应先派斥候探路二十里。
  耶律辛乙不听,强令耶律大石带兵直取黄龙府。耶律大石无奈,只得带兵出发,却又不取近路,而是从北面绕了远道。如此一来大大延误了时间,令耶律辛乙更为恼怒,直接传令让耶律大石回上京等候处置,自己马上带兵取近道直取黄龙府。
  如耶律大石所料,十万大军在黄龙府附近被女真骑兵埋击成功,女真以六万兵力与辽军大战一天一夜。竟以劣势兵力杀敌四万余,而自己的伤亡不到三万。
  此时耶律大石的三万大军正在纳水附近驻扎,既不进攻也不回京,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耶律辛乙厚着脸皮让他返回协助打仗,他却尽是拖拖拉拉,几天后耶律大石反而向西行进,在泰州一带休整起来。
  耶律辛乙在女真地盘打仗,不到六万的兵力,优势尽失,退又不行攻又没把握,一时陷入僵局。徐诚忻的情报网络效率不错,消息及时送到了中军大帐。
  徐诚忻翻开地图看了看,自言自语道:“耶律大石这人倒有趣,连主帅的军令都敢违抗,蹲到泰州去做什么?”
  他正思索间,手下将士们纷纷在门外求见,徐诚忻哈哈一笑道:“这帮家伙,都等急了吧,进来吧!”
  “大帅,京城来圣旨了?”
  “大帅,圣上怎么说?”
  。……
  一帮人进了屋行礼都免了,直接打听起来。好在徐诚忻平时不在意这些虚礼,倒也不以为意,只是笑嘻嘻地看着众人。刘武仗着跟他走得最近,催促道:“大帅,你就别卖关子,兄弟们都等急啦!”
  徐诚忻顺手从桌上抄起圣旨往他怀里一塞,笑道:“自己看吧。”圣旨在别人眼里是极其郑重的,岂会轻易扔给别人看。不过在徐诚忻眼如同一封书信,大家都是兄弟,有什么可小气的。
  大家一涌而上,挤着脑袋观看起来。
  “尼马,总算可以打辽人啦,哈哈哈哈!”还没看完,董统第一个跳起来大笑。众人也是兴奋不已,一副磨拳擦掌,建功立业的时机终于到了。
  刘武是唯一一个把圣旨读完的,读完后略一沉吟,道:“大帅,我们在武州,杜将军在蓟州,估计没错的话此时他也接到圣旨了。杜将军到上京的距离比我们短许多,如果我们同时出发,必须要落后于他们,这可如何是好?”
  “我们为何不能落后于他?”徐诚忻道。
  “圣旨上讲了,先得上京者可封王,除了柴姓,这可是大宋历代来的第一个异姓王啊。”刘武惊道。
  众人一听还有这事,更是兴奋,有几个甚至建议大军立即开拔,免得落于人后。
  徐诚忻知道他们是为自己着想,当然主将封王做为部下也是十分有面子的。可徐诚忻经晚晴与章惇点拨,十分清楚哲宗的脾气,略一思索便明白其中的关系。待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才摆手道:“封不封王在我眼里没那么重要,再说我与杜子骞本是兄弟,与你们的交情也不浅,不管谁被封王都不错。”
  “话虽如此,也应当努力争取,也可以大大提升军队的士气。”陈友直建议道。
  徐诚忻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