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逆流伐清 >

第136章

逆流伐清-第136章

小说: 逆流伐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员是现成的,讲武堂那些未能正式毕业的,朱永兴挑选了一百五十名,组建了教导大队,下辖六个中队,进行了为期七天的突击培训,以及三天的实战演练。

这些教导队的成员已经在讲武堂学习过,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的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再经过针对性的灌输,算是勉强可以达到朱永兴的心理要求。没有多余的时间了,只能先派出去使用,然后再进行不定期的轮训深造,或者由留在朱永兴身边的教导一中队定期派人予以教导提高。

在朱永兴心目中,固然希望有更多的识字有文化、理解力强的军官充实部队。但对于军队中勇猛杀敌的士兵的擢升,也相当重视。以军功为提拔依据,不仅公平,而且对于激励士气、鼓舞士兵英勇作战,都是大有作用的。何况,现在的文盲、土包子,经过培养,日后也未必不能成为高级将领,甚至身跻名将之列。

战争年月,时间总是显得紧迫,朱永兴也象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样,难得有闲。偶尔闲下来,得到休息的也只是身体,脑袋里还思来想去,转个不停。

而刚刚送走教导队,朱永兴只来得及抽时间往蒙自城外的镜子工坊跑了一趟,作了些技术上的指导,便又要面对清军有可能的进攻。

“这是半个月来抓获的第几个清军密探了?”朱永兴微皱起眉头,一时想不起来具体数字,手指在桌案上轻轻叩击。

军情司已经升级为情报部,人员大大增加,职能也进行了细化,分成海外司、国内司。而国内司人员既多,职能也最齐全,又分为情报搜集局、分析局、行动局等部门,还有各地逐渐增加的情报站,俨然已经是最大的部门。

“回殿下,这是第十三个。”国内司副司长叶虎躬身答道。

“十三个,在滇东战区便有七个?”朱永兴目光闪了一下,移到桌案上的地图上。陷入了思索。

“据情报,曲靖清军正征召民伕,并有向陆良、师宗、罗平三县调动兵力、运输物资的举动。”叶虎继续补充道:“昆明清军似乎也有行动,但还没有进一步的具体情报送到。”

“楚雄呢?”朱永兴抬头问道。

“有数千八旗兵离开楚雄,行进方向似是昆明。”叶虎工作严谨,回答得简单而干脆。

如果我是吴三桂,在兵力并不充足的情况下,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会把进攻的方向选择在哪里呢?朱永兴起身走到屋角的沙盘前,注视着沙盘上表示敌我双方占领区域的红绿小旗。思索良久。有了自己的判断。

楚雄、昆明、曲靖,这是清军有可能发动进攻的起始点。楚雄受到滇西和滇南两面的压力,无论向哪面进攻都不是很有利;昆明呢,如果向南进攻。则不得不防备西南、东南明军的威胁;曲靖。或是发动进攻最有利的。西面是昆明友军。东面是贵州和广西,只需面对南面的明军。

曲靖清军由陆良、师宗、罗平一线南攻,昆明清军由可向东南进兵。在宜良和石林与曲靖清军拉平战线。只要能压迫滇东明军后退,对昆明的战略威胁便会大大减弱,接下来便可进攻昆明南面、西南面的明军……

吴三桂变得谨慎了,这是朱永兴浮起了第一个念头。这种打法固然稳妥,但却是耗时费力。也许吴三桂意识到想一举解决滇省明军已经是不大可能,过于激进的战略,象元江之战那样,易遭到失败,空自损耗实力。

但真的就是如此吗?朱永兴又不敢确定,在沙盘前转来转去,一抬头,看见叶虎也凑了过来,不禁笑问道:“永年,你怎么看?”

叶虎犹豫了一下,说道:“下官估计楚雄八旗兵调往昆明,是替换昆明守军,使吴三桂能调动更多的进攻兵力。然后和曲靖清军一起出动,进攻滇东我军。”

朱永兴点了点头,尽管叶虎的判断和他差不多,但依然不是最后决策的依据。滇东南多有岩溶山区,地形复杂,喀斯特岩溶地貌突出,山峦连绵起伏,河谷、沟壑纵横交错。这样的地形地貌,显然对清军的行军和进攻是不利的。当然,滇省多山,地形复杂也并不是否定的依据。

“殿下。”叶虎见朱永兴举棋不定,便在旁小心说道:“清军进攻何处,倒也不必急下结论,只需令军队多加提防便是。下官这便回去,令手下继续打探,搜集情报,或可提前知悉清军之布置。”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笑道:“永年所说正是万全之策,清军未动,吾便如临大敌,犹疑不定,实在是不够沉稳啊!”

“殿下睿智谋深,是以亦比旁人想得深,想得远,却不是不够沉稳。”叶虎很会说话,听得朱永兴心中高兴。

叶虎告辞走后,朱永兴又在沙盘前思索了一阵,突然展颜一笑,心中豁然开朗。

一直希望明军能有积极防御的意识和战术,自己却恰恰忽略了其中的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此简单,怎么就想不起来呢?朱永兴抛开清军会在何处进攻的念头,仔细思索明军该在何处反攻,才是最有利的。

清军选择滇东南为突破口,自有一番道理和权衡;而明军要反攻牵制,一眼看上去,最有利的地方则是在楚雄。滇西有晋、赵二王,南面再增加兵力,便可对楚雄构成两面夹击之势。而且,楚雄的八旗兵向昆明调动,是不是有空虚之嫌,可趁机而动呢?

至于进攻滇东南的清军,自然不能轻视,可也不必太过担心。把兵力进行调整,形成纵深防御,逐险必争,让清军用尸体铺路,清军又能在复杂的地形地势,以及累累的伤亡下,挺进多远的距离?

这个时代军队的通讯水平,行进速度,无疑又使清军难以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疾攻猛进的程度。在滇东南的第一线,可以减少兵力,只要在敌人开始进攻时予以拖延牵制,提供预警,使清军的进攻势头减缓,丧失了突然性,使可使明军发挥防御的长处,形成消耗战的局面。

这边是以韧对攻,那边便可以攻击弱。楚雄的满洲八旗又如何,弓箭骑射倒比火枪、火炮更好对付。若是龟缩城内,那更好了,明军的破城手段和武器,将让他们大开眼界。

兵力的调整应该马上进行了。朱永兴的目光移到了昆明南面,这里有峨山、石屏,山多林密、道路难行,又有元江屏障,清军想必不会再陷于此地。

这样明军便可形成两头重兵的大钳形,西钳可趁虚攻楚雄,东钳可挡清军来攻。没错,处处防守,均匀用兵,这也是被动防御。有虚有实,有攻有守,才可称得上是积极。

朱永兴的思路打开了,灵活了,类似的成功战例也浮现出来,供他参考、选择,新的作战计划慢慢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

第六十七章广西战局,威压慑服

从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来讲,对于积极防御,朱永兴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能提供参考的也多是红军反围剿、抗日战争、国内战争时期的战例。但军队组成不同,素质不同,武器不同,朱永兴也不敢乱用。所以,他给各战区指挥部下达的命令比较简单,便是要他们仿效伍子胥疲楚误楚之计,袭扰当面的清军。

这样一来,命令就好理解,也好执行了。再加上各教导队已经奔赴各战区,除了轮训下级军官外,也将给明军的战术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还要大量推广使用地雷这个武器。特别是滇东南战区,朱永兴将兵工厂所造的地雷进行了倾斜调拔,使其抵挡清军进攻的力量更强。

同时,朱永兴还给滇南战区和滇西战区送去了书信,要他们调兵遣将,加强楚雄西面、南面的力量,以待时机。能否攻取楚雄并不重要,但却不能放松压力,不能让清军从容调动兵力。

滇省局势暗流涌动,敌我双方都在袜马厉兵,积蓄物资,准备进行新一轮的较量。而广西战局则正按着事前的计划在发展,迅速占领了思明州(崇左)后,明军没有直接向东攻击南宁,而是向北拓展,接连占领安南、广西接境的上石西州、下石西州、龙州、太平州等地,显出要与滇东南战区联成一片的态势。

…………

金龙镇十字路口的墙壁上,贴上了一张醒目的布告:……一切夷汉百姓。吾皆视为大明子民,欲以善政待之,欲使之不受欺辱贫苦……今吾大明王师欲解万民于水火,东征西讨,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广西……尊重夷人风俗,纪律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买卖,价钱交付十足。凡吾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踊跃入伍、襄助。消灭鞑虏,驱除暴政,以共享安乐生活。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流传。大明朝廷留守岷王世子朱!”

几个不同民族的明军士兵站在布告下。轮流用不同的语言大声宣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百姓。

布告是朱永兴亲自所定。比较通俗,没有了那些之乎者也。本来就是给老百姓听的,弄得文绉绉的。读起来费劲,听起来不懂,跟没有差不多。

人群中有汉人、苗人、僮人、瑶人等民族,还有赤着双脚,披着羊毛织成的斗篷的彝人。

“驱除鞑虏,皇明万岁。”几个明军士兵终于念完了布告,振臂高呼,但下面的听众却没有应和,眼光里充满了惶惑和好奇。

“只要会喊这两句,便有一两盐巴可拿。有参军入伍的,每家发盐巴五斤,分田十亩。”明军士兵不以为意,这种情形已经遇到了多次,到最后还不是全都改变了。

听到盐巴两字,人群中起了阵骚动,虽然不多,可关键是白拿啊!就如同卖东西搞赠送一样,不管是什么,不拿白不拿。当兵入伍,更是有五斤盐巴,十亩田地呢!

“驱除鞑虏,皇明万岁。”几个明军士兵再次高呼,然后再次鼓动,指点着,不远处早已经支起了竹棚,一车车的盐巴堆积,一排明军已经做好了发放的准备。

人群中飞快跑出两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来到棚下,装模作样地询问一番,高喊了口号,然后各自捧着一小包盐巴,喜滋滋地嘀咕片刻,又跑向招兵处。

这么简单哪,在榜样的力量下,还在犹豫的人们纷纷奔了过去,立时便响起了南腔北调的喊叫声,“驱除鞑虏,皇明万岁”。

五斤盐、二十亩地,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对于贫困的百姓来说,那便是一人当兵,全家不饿。滇、桂、黔交界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亦是贫困地区,到了近代犹未改变,何况此时。

当然,想得到这些好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当了兵,便要奋勇作战,若是畏怯逃跑,则家属也要受到处罚。朱永兴的意图也很明确,给你土地好好生活,同时也将你的利益绑到了土地上,将你的家眷亲人与你在军中的表现联系起来。

先分附逆官员家田,再分官田,不够再在安南调拔,还可化盐为钱,从目前暂且保留的土目、土舍手中赎买。朱永兴经过了计算,给广西战区规定的兵额为三万,以田、盐代饷,再加上所铸的铜钱,还是有把握保证供应的。

“俄耶要当宾。”一个彝人挤上来,怪腔怪调地说道。

这个彝人身材又高又大,头上黑布缠头,打着赤膊,光着双足,只围着一块麻布,肤色黝黑,站在那里,就象半截铁塔似的,样子十分慓悍威武。

一个彝族明军立刻走上来,充当翻译,一问一答,然后再转述给旁边的书记官。

哈布,男,二十二岁,彝族,身高六尺一,家有一妻二子一女……书记官刷刷记录着,却被一阵喧哗声打断。

招兵点旁边放着几根五十余斤的大铁棍,算是体检的器具,只要能举起来三次,便算是合格,简单而快速。一个壮汉不仅举了起来,而且还能挥舞自如,引起了旁观者的欢呼。

哈布见书记官移目观看,不由得眉头一皱,不满地哼了一声,大步而去,抓起一根铁棍,也舞动起来,比那个壮汉更加自如。舞了一阵,方才扶棍立定,脸不红、气不喘,立时引起了更大的叫好。

“身体健壮,力大无比……”书记官呵呵一笑,提笔写完,拿起块号牌向哈布招了招。

哈布将铁棍一扔,快步过来,接过号牌,连比划带说,“田呢,二,二十亩,害有,盐巴,吴紧。”

书记官被这怪腔调逗乐了。叫过彝族明军给这个莽汉解释清楚,又招手叫过下一个。

另一边,以盐换粮的棚子前也人头攒动,甚至还有头上蒙着侗锦挑着担儿的侗族妇女,挑起担儿颤悠悠地走得象流水一般。

尽管家里穷,但吃糠咽菜也能对付过去,可这以盐换粮的好事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赶上的。所以,很多百姓都打着这样的主意,把家里的粮食尽量多拿出来一些,换取便宜廉价的盐巴。

“又搞定了一个土官。”龙州知州赵显吾刚刚送走黄姓土司。转身回屋。不由得冷笑起来。

予先取之,必先予之。把食盐的专卖权暂时分散给予当地土司,这是朱永兴的一个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