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人追述,袁克定其人,与他的父亲一样,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不爱打牌不爱玩麻将。对女人也没产生过惊天动地的爱情,都是小女生哭着喊着要求嫁过来,嫁过来就嫁过来吧,不过是家里再添一个姨太太,总之是对女色也没有什么务求必得的心思,就是喜欢读书思考。
于是袁克定就在德国读书学习。他涉猎甚广,无书不读,举凡历史、人文、科技、杂烩,逮到什么读什么。正读得入神之际,驻德公使梁敦彦来了:小袁啊,最近忙不忙?不忙的话,明天有个饭局。
袁克定说:唉,又是饭局,这次是哪个冤大头请客啊?
梁敦彦答:这个冤大头可有分量了,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原来请客的是德国皇帝,袁克定心里纳闷,就问:是小威啊,他为啥要请我吃饭?
梁敦彦解释说:这个啊,是这么回事。你看国际形势,是这个样子的,如今欧洲诸强争起,并逐天下,目前势力最强的,是德国和英国。德国和英国不对付啊,你看我不顺眼,我瞧你不对劲,总之是敌对情绪非常强烈。这样双方都要拉人入伙,德国人想拉几个马仔,修理英国佬。英国呢,当然也要拉几个马仔,修理德国佬。欧洲这边的人手都已经拉完了,于是两家都去亚洲拉人。亚洲最先崛起的是日本,可英国佬先下手为强,已经把日本拉了过去,和日本结盟了。德国人到了亚洲,东瞧瞧西看看,只能拉中国入伙了,所以呢,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对中国的政局非常关心,请你吃饭,就是这个原因。
是这样啊。袁克定说:你跟小威说一声,到时候我一定去。
到了饭局那一天,袁克定坐了辆老爷车,到了德国皇宫,就见前面仪仗队已经排列整齐。礼炮哐哐哐乱放一气,军乐队奏响激昂的军乐曲,然后请袁克定上马,检阅仪仗队。
说起当时的德国仪仗队,堪称独步天下,仪仗兵都是英俊的小伙子,骑着高头大马,身穿古典服装,威风凛凛,皇家气派,让袁克定大开眼界。
检阅过仪仗队,德皇把袁克定请到大殿,洋葱、沙拉、马铃薯流水般地被摆上桌来……德国人在吃的方面不太专业,没办法,对付着吃吧。
袁克定只好硬着头皮啃洋葱,就听德皇说道:袁公子啊,你看我们德国,很牛气吧?很强大吧?可是我告诉你,以前德国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以前的德国啊,细说起来就俩字:悲惨!悲惨,真是太悲惨了。
有这事儿?袁克定瞪大了眼睛,表示怀疑。
有!德皇说:你知道我们国家有位伟大的作家叫歌德吧?歌德,就是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那个,就是写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浮士德》的那个。他曾经悲哀地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就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小袁啊,大作家歌德的意思是说,我们德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是条虫,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啊。
这么可怜?袁克定听得目瞪口呆。
比这更可怜!德皇继续说道:知道我们国家的那个谁吧,那个弗朗茨·施纳贝,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猜他是咋说的,他说:在欧洲所有的民族当中,德意志人由于居住空间上的地理条件,成为了一个负担最为沉重的民族。
咋个负担沉重法呢?袁克定听不明白。
想知道咋个沉重法吗?小袁,你听我说!德皇威廉二世站起来,高声朗吟道:
法国人和俄国人占有了陆地,
海洋是属于英国人的。
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
德国人的权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吟过诗,德皇双目含泪,身体颤抖,慢慢地坐了下来,对袁克定解释道:这首诗,是大诗人海涅写的。
到底出了啥事?怎么德国人写诗的写诗,写书的写书,全都表现得那么痛心疾首呢?
这是因为三十年战争。德皇告诉袁克定:一百年前,也就是公元1414年,教皇在康斯坦城召开了史上最恐怖的神代会,与会代表75000人,会议整整开了四年,还有许多代表没轮到发言。没轮到发言怎么成?代表们全都急了,就闹起来说,这么多代表,不让说话不行,都让说也不行,干脆换个法子,看看什么地方有空地,进行一场战争算了。代表们四处一看,嗯,德国这地方不错,也别挑挑拣拣了,就去德国打吧。于是欧洲诸国,蜂拥着杀进了我们德国,稀里哗啦打了起来,这一打,就是整整三十年,史称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啊,德皇站了起来,激动地说道,这三十年的漫长战争,硬是把我们德国给打残了,正可谓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你的国家再想强大,再发奋努力,也挡不住不怀好意的邻居们,在你家里连摔带砸三十年。
袁克定不明白:那欧洲人为什么都要跑到你们德国来打仗呢?
德皇瞥了他一眼: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吗?我们德国人,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是条虫,不团结啊,当然是任人宰割的啦。
那你们现在咋个就团结起来了呢?袁克定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帝制!德皇掷地有声地告诉袁克定,正是因为德国实行了帝制,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也统一了行动,所以我们德国人站起来啦,德国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
【03。只是心眼不够用】
听说德国是因为帝制而强大,袁克定的心,不由得怦怦狂跳。这时候,德皇凑近过来,说道:大公子,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必须要走属于自己特色的道路,要想强大起来,非得走帝制路线不可。连个皇帝都没有,你强大个屁啊?等你回家后一定要告诉你爹,就说中国必须要实行帝制,不实行帝制,那中国还叫中国吗?如果你们迷途知返,从错误的民主共和道路上,返回到正确的帝制道路上来,那么我可以保证,德国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们的。
德皇这段话,对袁克定的心理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那么话又说回来,这个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他怎么就这么关心中国,非要逼着中国人走帝制道路呢?
这个问题细究起来,也挺没劲的。因为在中国青岛,有德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租界,但是随着日本人的势力在中国不断扩张,此时德国和日本已经形成敌对状态,所以德国人非常紧张,就想赶紧找个好点儿的法子,让中国强大起来。
中国一旦强大,与日本分庭抗礼,势必会与日本人形成冲突。所以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才能有效地制衡日本人的势力,这就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想法。据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中记载,为了让中国快点儿强大,快点儿实现帝制,德皇威廉二世操起笔,写了封特别长的信,托人秘密转交给袁世凯。信中说:赶紧着,为了中国,为了你们中华民族,你赶紧当皇帝,机会稍纵即逝,你再不快点儿当皇帝的话,中国就完了。老袁,你肯定不希望中国完蛋吧?肯定不希望中华民族被除名出地球吧?那你还犹豫什么啊……诸如此类,总之就是这个意思。
与此同时,德国人的对头日本人,也在考虑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考虑的结果是,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来找中国外交次长曹汝霖:老曹忙不忙?不忙咱们摆摆龙门阵。
曹汝霖问:你怎么想起找我摆龙门阵了呢?
日置益说:是这么回事,前几天我闲着没事翻报纸,翻到这么一件事,早年的时候啊,我们日本文部省出台了对留学生的管理规定,留学生非常不满。于是孙文领导的同盟会就号召留学生罢课,归国。据我看到的资料记载,当时的留学生罢课是都罢了,归国也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等到真要归国的时候,却一个个都躲了起来,只有你老曹,傻呵呵地真回来了,你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曹汝霖道:这问题你还要问,我老曹傻呗,缺心眼呗。人家说罢课我就罢课,人家说归国我就归国,没想到人家只是说说而已,就我老曹当真,真的回来了,学业也耽误了,真是郁闷啊。
哦,原来是你老曹缺心眼。日本公使点点头道:那这事可就怪了,别人的心眼都那么多,就你老曹心眼不够用,怎么弄到最后,你反倒当上了外交次长,那些有心眼的留学生,反倒没混出个名堂来呢?
曹汝霖道:这个啊,是这么回事,这里边有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做人不能太精,太精了反倒把自己算计进去了。因为那些人只顾算计人,而我只琢磨事,结果我被他们算计了,逛回国来了。回来之后呢,正好慈禧太后要搞宪政,可国内的人哪懂得啥叫宪政啊,留学生是懂那么一点儿,可他们光忙着在国外算计人了,没工夫回来。就我这个多少懂点儿的回来了,于是慈禧太后就约我吃饭,商量宪政的事儿。饭局之前,袁世凯找我,跟我说了两件小事,让我终生对他感激不尽。
啥小事啊?日本公使问。
曹汝霖道:是这个样子的,当时袁世凯找我,告诉我说,见慈禧太后,是要下跪的,那老太太一谈起国家大事来,眉飞色舞,东拉西扯三四个小时也不稀罕,所以赶紧去琉璃厂买套上好的护膝来,可别把自己的膝盖跪坏了。这是第一桩小事。第二桩小事是,袁世凯告诉我说,入宫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留神,因为宫里的太监心眼特别坏。你进门拜见慈禧太后时,太监负责掀门帘,他们会故意把门帘突然放下,把你的顶戴花翎打歪,让你在慈禧太后面前丢人现眼,影响到你的心情,更影响到你的前程。因为有袁世凯的提醒,我进宫门的时候特别小心,那太监刚要使坏时,我已经嗖的一声蹿进去了,哈哈,没打到……
日本公使说:你们中国人心眼可真够多的,连进个门都要算计算计。在中国生存不容易啊。对了老曹,你虽说有点儿缺心眼,可现在好歹是外交次长了,对中国何去何从这件事,你是怎么考虑的啊?
中国何去何从?曹汝霖愣了愣,这个问题太大了点儿吧?
日本公使点头:是不小,可这不是你应该考虑的吗?
曹汝霖:我应该怎么考虑?
还能怎么考虑?日本公使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帝制,当然是恢复帝制。这不仅对中国大有好处,对我们日本,也会起到正面的示范效应。现在我代表日本政府,向你提出严正交涉,请中国立即恢复帝制,日本方面将对此给予全力的支持与协助。
这个……太扯了吧?曹汝霖惊得呆了。
【04。东北来了红胡子】
话说日本有家报纸,叫《朝日报》,这家报纸从1914年9月起,就开始全面报道发生在青岛的日德战争。
报道说,旭旗不动舰船静,山东草木识威风。在井上太尉的指挥下,日本护卫舰运送陆战队取路青岛,山本分队长、岸川分队长及寺田分队长率所部登上小艇,拟于龙口南端之海滨登陆。不想小艇入水之后,海水忽然退潮,眼见得苦无登陆之术,日本兵大怒,弃艇入水,状如飞蝗,分拨儿前进,抵达海岸之后,即行列队。《朝日报》说:我皇皇灵威,已足照耀山东之境内矣,愉快诚无极也。
日本人登陆青岛,与德国兵决战,中国方面却得不到丝毫消息。焦灼之际,忽然有个商客从胶州而来,报说青岛人民群众情绪稳定——原话是,青岛居民态度极为沉静,无论何种变局,彼辈固已预备承受。
日德战争,就在中国青岛正式拉开了序幕。上海有家《大陆报》,不晓得从哪里淘到了本由一位参战的德国人写的日记,里面简要地记述了这次战事。
战争刚开始,日本人以骑兵将校斥候队攻取即墨,这个地方在战国年间,是田单摆火牛阵的地方。而后日本空军起飞,直扑德国人在青岛的营寨,到了地方往下一看,哎哟嗬,就见德国兵正在操场上操练,不管那么多,丢炸弹。炸弹滴溜溜地落下,但没落到操场上,只是把德国兵的宿舍炸毁了一角。
德国兵很生气,举枪向空中射击,日本飞机扬长而去。
几天之后,双方正式交火。但《大陆报》称,实际上这场交火,是三家合起伙来,狂打德国兵。
哪三家?
日本人是一家,毫无疑问。英国人也来了,实际上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小规模冲突,英国人不来,这仗也没法打。而第三家,其实就是中国兵,报纸报道,参战的中国军队来自东北,因为这些人一张嘴就是干啥嗯哪,鳖羔子兔崽子,东北口音浓重,很难把他们当成日本人。
这些中国兵,有可能是日本人从东北雇来的红胡子,也有可能不是,是不是现在已经很难弄清楚,反正是已经打成了一团。
报道说,日本两艘兵舰从海上发起攻势,还有一艘英国兵舰呐喊助威。日本人是玩真的,英国人却是象征性的,表示自己也在参战,所以德国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