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江山 >

第299章

一品江山-第299章

小说: 一品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不错,”对于陈恪能猜到,章惇一点不意外,闻言笑道:“正是那位‘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介甫!”
  说着看看陈恪道:“论执天下牛耳者,汝与介甫也!”
  陈恪闻言并不欣喜,而是似笑非笑道:“子厚,说客也!”


第三一九章 谁主浮沉(中)

  “呵呵……”章惇笑笑道:“这么说也无不可。”
  “看来这几个月,你是去江东,听介甫新学了。”陈恪淡淡笑道。
  “不错。”章惇点头道:“其实这两年在家乡,我虽然闭门读书,却不能不闻窗外事。在南方,王介甫的学说,可是大行其道的。”顿一下道:“当时专心举业,无暇分神细听,科举一结束,我便赶往江宁府,听王介甫讲学两月,顿觉胜读二十年之书。”
  “评价如此之高?”陈恪笑道。
  “唐季五代以来,政教废弛,儒学衰微、礼崩乐坏、圣人之道尽废、先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章惇正色道:“王公新学,可明经义、正人心、济社稷、匡大道也!”
  陈恪夹一筷子笋丝,细细咀嚼。身为宋朝知识分子,又二世为人,他看得很清楚,儒家从汉朝衰落后,便一直式微,在两晋隋唐的佛道思想冲击下,甚至有消亡的危险。但几百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佛道思想无法维护大一统、无法维持中央集权,所以这几百年来,也是历史上最混乱,朝代更迭最快的时期……尽管其中夹着个盛唐,但实事求是的说,盛唐的一部历史,就是各种对皇权的挑战史,恰恰说明佛道思想的无能。
  到了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弱肉强食更是到了极点。’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社会仿佛回到了丛林时代。
  宋太祖因缘际会,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后周政权。他看到。若不能改变这一现状,确立伦理秩序,宋朝也会很快被权臣取代。所以一立国,他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巩固内部统治上。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儒学捧起来定为国教,希望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忠君思想。能为天水一朝维系江山万载。
  但汉儒之学已经纰漏百出,之后数百年,又没有杰出人物补救。自己都站不住脚,如何担负其历史重任?
  好在宋朝科举只考儒学,把所有读书人都转变为儒生。儒生们在学习儒家典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去完善这们学说。他们很快便抛弃了汉儒伪学,只是破旧容易立新难,从赵二兴儒教到现在一个甲子,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却仍然没有出现一个赢得广泛认同的学说。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理想,缺乏凝聚人心的道德力量,必然思想混乱、人心不一,国家也就无法强大。百弊由此生焉。因此整个士大夫阶层迫切期望,有人能立新说,对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的体系,做出有效论证。只有证明儒家学说是站得住脚的,人们才会真心相信它。它才能起到收拾人心、重振纲常的作用!
  很显然,谁能建立起被广泛认同的学说,谁就会成为活着的圣人,到那时,挥一挥衣袖,便会掀起漫天的狂风。轻轻咳嗽一下,就会引来天下人的聆听。到那时,你的话就是纶音仙语,连皇帝都不得不听,你的观点,就会是千万人的思想,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心意而变!
  圣人之位空悬,引多少儒者竞折腰?多少年来,无数大儒皓首穷经、讲学一生,为的就是将自己的学说推为显学,问鼎圣人之位。
  尽管目前还无人成功,不过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已经走在了前头。
  而在这六家之中,无疑是同气相生的濂学、关学、洛学组成的道学一派,信众最为广泛。但目前影响力最大、呼声最高、最耀眼的却是王安石的新学。
  这十几年来,王安石几乎无一日不着书、不讲学,早已经门徒广大信者众多了。虽然他一直偏居一隅,但他的学说和名声,早已经传遍天下,满朝公卿无人没拜读过他的文章,许多人都是他坚定的支持者,所以他才会得到那么多破格的推荐和提拔,所以他蓬头垢面、不徇人情,会被人们看成是他非凡的表现,这里面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这就是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任命,一直在地方耕耘十几年的收获……王安石的新学为何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切中时代脉搏,并非空谈之学,而是通过发掘先王经典中的微言奥义,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依据。谁都知道,大宋已经病了,需要改革,不然会出大问题,但是庆历新政失败后,整个社会陷入迷茫和停顿,需要一个人来指明方向,王安石应运而生,自然势不可挡!
  前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准备,踌躇满志的向朝廷上《万言书》,积极倡言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计划。虽然这份《万言书》官家留中不发,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为天下所周知。
  那些对国家现状不满、希望改革的朝野人士,全都被这份《万言书》吸引住了,那‘详尽可行’计划,让人不得不相信,他就是大宋改革的设计师,也是改革能成功的唯一人选。
  这种情绪渐渐酝酿,从去岁起,要求王安石回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连陈恪远在大理,都接到王韶等人,要他上书为王安石摇旗呐喊的书信。
  想不到这才一回京,章惇竟然又来做说客,可见王安石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兜了半天圈子,你到底想说什么?”陈恪终于笑起来道:“推荐王公入朝?我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可没那个本事。”
  “先不要急着往外推。”章惇压低声音道:“听我把话说完。”
  陈恪点点头,便听章惇道:“其实,这次进京,我本不该找你,而是去找刘内翰的。”刘敞现在任翰林学士,他也是赵宗实的老师。
  “子厚……”陈恪微微皱眉道:“你已经牵扯这么深了么?”
  “做大事不惜身,认准了就要全力去做。”章惇却满不在乎道:“仲方,大宋朝未来的希望,在王介甫身上,毋庸置疑!”说着端起酒杯,略略激昂道:“介甫,担天下之圣贤也!但孤傲执拗、地位不高,急需能人佐助,方成大事。我愿肝脑涂地,辅佐他为大宋闯出一片新天地!”
  陈恪只好端起酒杯,与他共饮。
  “这是不是说,你答应帮这个忙了?”章惇目光炯炯道。
  “我若不答应,你便去找刘敞,然后到赵宗实门上求助么?”陈恪似笑非笑道。
  “不错。”章惇点头道:“这是我们本来的想法,但一来,你我是至交好友。二来,我心里不爽他们。三来,我认为,他们不会重视王公。所以自作主张,先来找你,看看你身后那位,有没有这个念头……和胆量。”
  “……”陈恪与赵宗绩的关系,已经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天下人早把他们视为一体。在章子厚这种聪明人面前掩饰,反而会疏远彼此的关系。但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尽管这似乎正是他和赵宗绩苦苦寻找的强援,但必须要把可能的后果想清楚了,才能给出答复。
  想到这,他坦诚的望着章惇,缓缓道:“我不能为他做什么决定,所以我需要问问他的意思。”
  “我现在想知道,你的态度。”章惇就像一把宝剑,仅剑芒便刺得人生痛。
  “子厚,大宋朝已经陷入泥潭,确实不改不行。”陈恪轻轻点头道:“子厚,但不知,王介甫的革新之举,准备从何处入手?”
  章惇一喜,沉声道。“王介甫说,要中兴大宋江山,道路只有一条:效法尧舜,行先王之道。”
  “何为‘先王之道’?”陈恪问道。
  “尧舜之道,至简不烦、至要不迁、至易不难。可概括为六个字:‘变法度,易风俗。’”章惇声如金石道。
  “变何法?易何俗?”陈恪追问道。
  “变朝廷过时无用之法,易朝廷因循苟且之俗。”章惇沉声道。
  “谈何容易?”陈恪轻叹一声。
  “事在人为!”章惇的声音越来越低,说出的话,却越来越大胆:“我们都认为,要想成功,须有明君贤臣,光有贤臣,若无明君,虽皋、夔、稷、契之贤,亦将一事无成!”顿一下,压低声音道:“故而,我此次前来,是斗胆为王公择君的!”
  “大宋朝只有一位君,那就是当今官家。”陈恪已经了然,这章惇没有说实话,他肯定早就跟王安石有瓜葛,而不是他所说的,只认识两个月而已。
  “当今官家因循守旧、怯懦无为,已非臣子献身之主。”章惇不屑道:“我们的目光,放在未来,放在下一任身上……


第三一九章 谁主浮沉(下)

  …
  官家这几年为了诞下龙子,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女人肚皮上。也不是没有成效,三年时间,接连八位皇女诞生,却没有一个带把的。尽管谁也不敢说,皇帝就一定不会生个儿子出来……毕竟,宫里现在,还有几个怀着身孕的,不到出生那一刻,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希望。
  但谁都知道,希望,已经很渺茫了。可等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也是鱼虾已空的一刻,只有先下手为强!宫里宫外,朝野之中,一切有野心、有想法、有贪念的人,都已经打起了小算盘。
  提前和下一任皇帝搞好关系,就成了人们渐渐不再避讳的话题……
  “现在看来,赢面在赵宗实身上。”章惇直言不讳道:“如果你们没有一争的信念,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过,将来我必尽力保全你一家!”
  强,太强了,这章惇以前还尽力收敛,如今拔剑出鞘、气场全开,给陈恪的压力,竟然有韩琦的神韵。
  他根本不容你苟且,是或否,必须给出答案!
  再含糊下去,就要被这厮小觑了,陈恪心中冷笑,端起酒杯道:“借你一句话,事在人为!”
  “干!”章惇点点头,与他碰杯饮下。
  搁下酒杯,陈恪方接着道:“但我也不是为一己私利,我们这位,确实比赵宗实更合适。”
  “怎么讲?”章惇眉心一动。
  “我也不说,赵宗实是为了当皇帝。装出来的圣人样子。”陈恪沉声道:“我只知道,我们这位,时刻都惦念着恢复燕云……”
  能有这个想法,双方就能尿道一壶里去。章惇满意的点点头,道:“我等你的好消息!”顿一下道:“但是时间不等人,不要让我等太久。”
  “没问题。”陈恪点头笑笑道:“不过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喜欢赵宗实么?”
  “原因很简单。状元本该是我的,”章惇淡淡道:“刘敞那厮为了给赵宗实造势,把刘辉……就是那个刘几。排到了我前头。”
  “原来如此。”以章惇睚眦必报的性格,自然不会再去奉承刘敞。
  ~~~~~~~~~~~~~~~~~~~~~~
  酒足饭饱后,陈恪送章惇回自己的外宅休息……章惇本来是住会馆的。但陈恪力邀他到家里去住,章惇也就没推辞。
  马车缓缓行在大街上,厚实的车壁,隔断了外界的声音。车上的两人都有些酒意,便安静的闭目养神。
  但其实,两人的心思,都在飞快转动。
  对章惇来说,他来找陈恪,确实是自作主张,一来他不喜欢赵宗实。并对陈恪极有好感……就像他说的,他觉着陈恪与王安石,才是未来能改变大宋的人。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本身天生喜欢冒险。其实出发前,他是奉命来联络赵宗实的。但半路上听到赵宗绩和陈恪出使辽国,大获全胜而归的消息,竟临时改主意,背着王安石选择了赵宗绩。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机,其行为手段就是传说中的‘烧冷灶’,或者叫。‘冷门下注法’。
  这一手非同小可,输赢之间全靠当事人的眼光准、胆子大,有双识英雄的慧眼。如果押中了,自然大赚特赚、跟着主子平步青云,因为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更加让人感念。但冷灶的意思,就是大家都不看好。大家都不看好,自然有不看好的原因,失败的可能远大于成功的。
  一旦失败,则万事休矣,毕生抱负全都成空……
  但是富贵险中求,章惇相信自己的眼光,他冷静的分析出,自己去讨好红得发紫的赵宗实,是不会有什么回报的。最重要的是,赵宗实将来,一定会倚重那些扶他登极的老臣,王介甫还是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毅然决定,去依附第二顺位、没有什么根基、看似希望很渺茫的赵宗绩。他在做这个决定时,凭的是敏锐的直觉——一个超越常人的非凡存在,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应到,另一个与之相似的人的存在。就像一头狼,很轻易就能知道对面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