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第一盗 >

第289章

大宋第一盗-第289章

小说: 大宋第一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慕华骑着一匹黑色骏马,一群卫兵前呼后拥朝曹彬的府邸走去。

    路上不少开封府的百姓指指点点,许多人想要往前挤,只是为了能够见谢慕华一面。看看这个名气大的不得了的人物,到底长的是什么模样。

    还有许多算命的先生,不管平时是不是装瞎子了,只管远远的去看着谢慕华的脸蛋,跟自己学的相学对应一番,什么天庭开阔,鼻梁饱满,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不是能算数,以后可就不好说了。

    谢慕华苦笑一声,这倒不是自己想要扰民,看看大伙儿这激动的情绪,挤起来的话,都能把自己挤死。而且,开封府里还不好说是不是有敌对势力想要把谢慕华杀死。

    卫兵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努力推开想要挤过来看热闹的老百姓。许多打扮成便衣的侍卫,混在人群之中,冷眼监视着熙熙攘攘的人们,要是发现任何不寻常的异动,就要马上出手制止。

    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后世那些领导们,天天都神龙见首不见尾了,这出门一趟,多糟践人啊。谢慕华无奈的想道。

    换了是以前,谢慕华还能自己带几个人满大街溜达一圈。可今时不同往日了。只要不是傻子,都是知道,现在大宋谁当家?可不是坐在龙椅上的小皇帝,而是这位手握大权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

    就快要到曹府了。在前边带着路的侍卫说道:要不要我们先过去通报一声?

    不用,曹相公应该知道我要来。谢慕华随口吩咐了两句,索性跳下马来,坐在高头大马上,虽然身边还有骑兵保护,不过依然给自己一种随时可以成为箭手狙击对象的感觉。一种难以名状的憋屈之感,让谢慕华心里十分难受,还是自己走几步踏实。

    快步走进了曹府的大门,曹家上下当然认识谢慕华是何许人也,老老实实的躲在一边,书童带着谢慕华等人朝大堂走去。转眼之间,曹彬已经迎了出来,笑道:居然要谢相公亲自来访。

    谢慕华跟曹彬礼让了一番,两人携手进了正堂,分宾主坐下,一旁侍女奉上茶点便知趣的退了下去。

    谢慕华诚恳的说道:曹相公,不瞒你说。现在是收复幽燕的最好时机。大同被攻克,封闭燕山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杨老将军可以和休哥力拼。契丹人东西两路首尾不能相顾。冬天的时候,契丹人刚刚遭遇雪灾,粮草供应十分困难。种种机缘之下,要是现在出兵攻打幽燕,胜算便有了八成。

    曹彬也是打了一辈子仗的人,听到谢慕华的说话,十分赞同,沉吟道:走桑干河,封闭燕山,再攻克幽燕,的确之选。

    是啊,所以我还有一件事要做,做完了,我就要亲自带队前去幽州,主持幽州战役了。

    谢慕华的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神色:萧燕燕亲自坐镇幽州,契丹主力如今云集燕赵。这一仗只要打赢了,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从此以后,契丹就再也不足为患。

    曹彬诧异的问道:谢相公现在还要做哪件事?

    这位老臣子一下子就想歪了。在他看来,朝政已经平静了下来,军队差不多都捏在谢慕华的手里,要做的事应该不是很多了。难道说,谢慕华非要自己当了皇帝,然后御驾亲征幽州?去赵光义?

    这件事,我一个人是绝对做不完的。需要曹相公等军中大将鼎力相助。谢慕华严肃的说道:事关军队。

    曹彬心中莫名其妙一个激灵,军队自古以来就是一柄双刃剑。就说三国时期好了,曹操掌握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没有称帝,地位已经等同于皇帝。后来,司马家依样画葫芦,将曹真等人消灭之后,掌握了整个魏国的军权,篡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个帝王,如果捏不住自己的军队,那就只是个空架子。可是历朝历代,能够把军队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帝王,其实并不是很多。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唐末藩镇割据,打得烽火连天的局面了。

    谢相公请说,老夫洗耳恭听。曹彬既然有了疑惑,也就不再自己乱猜了,索性等着谢慕华自己说出来好了。

    谢慕华思索片刻,这才开口道:还是先从赵普说起吧。从唐末开始,藩镇割据,各方势力,只要能掌握兵权的,纷纷自立为王。有些人,尽管没有自立,其实也跟自立是一样的。唐主完全成了摆设。这样的局面,直到太祖皇帝基本上统一中原才算结束。这里边,曹相公的功劳十分宏伟,是我们汉人的大功臣。

    曹彬听谢慕华说到他的得意事,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辅佐赵匡胤,灭国平天下,本就是曹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谢慕华接着说道:当初太祖皇帝开国,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进言太祖皇帝对藩镇大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立国之后,赵普进谏太祖在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大宋的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藩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赵普这个人,本事是有的。

    他的办法其实不错。枢密院有发兵权力,却不统兵。三衙领军,可是没有皇帝的命令和枢密院的公文,连一百人都未必能调动出来。兵部,权力被枢密院和三衙分去不少,已经形同虚设了。所以我准备对军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次改动。

    谢慕华这段话刚刚说完,曹彬就问道:改?其实,我虽然是被剥夺了统军的权力,心里多少是有些不服气的。不过,这个办法,却是把军权全部集中在皇权上的最好办法。

    所以,我不是要一下子全部将他打破。而是要做一点点改良。谢慕华得意的笑了笑。

    其实,宋军的体制已经十分接近于现代军制了,三衙几乎就等于中央军委,枢密院担当的是国防部的角色。而士卒的轮防和将领的调动,也颇有可借鉴的地方。

    在整个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之中,这样的军制,是仅次一例。

    可惜的是,宋朝的皇帝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宁可把数十万大军放在开封府,看着他们烂掉,腐朽下去。空有好的体制,却没有用到正点子上。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谢慕华的做法,就是要将后世中国的军制,修改一番加以利用:我本意是把大宋按照军事区域,划分成五块。开封府不会长久的作为都城存在,迁都洛阳,有虎牢关为屏障,有黄河天险,有物产丰富的中原大地。这里,我准备用作中央直属军区。河北、京东,要肩负起北上抗辽的重责,他们的任务最重,士卒也最为精锐。这里就单独化作一块。西北,平定民族纠纷,像另一只拳头,顶住北方游牧民族的腹部。东南,商业发达,物产丰富,可以用作水师基地。西南,要不断朝西南方扩展,交趾不光是我们的目标。缅甸等国,不能仅仅是用一个属国的名头就打发了我们。千百年之后,再看我今天的决定,或许就能验证到是非对错了。

    曹彬其实并不是很想把那些小国都给吞并下去,他们很穷,路程又远,并不好管理。要是真的把缅甸等东南小国都吞并下去的话。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宋每年要花费很多钱财去治理这些地方,潜移默化,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国度。真的值得吗?

    可是看到谢慕华那张毅然的脸色,曹彬住了口,那就做吧。

【第八章 募兵制】

    谢慕华看到曹彬的神色,就把他的想法猜了七八分,接着说道:其实为了防止将领专权。现在大宋的募兵制要改。

    兵贵精而不贵多。

    这句话,曹彬是十分认同的,苻坚八十万大军被数万东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曹操以少胜多打出官渡之战。随后又在赤壁之战作为反面教材证明了兵多不是取胜的关键。

    宋军只要能保持完整强悍的战斗力,能够维持着赵匡胤建国之初那支铁血雄师的本色。这样的军队,有三十万人,足够挑战契丹了。

    中原地方很大,如果说每地均要驻防的话,需要的军队数目的确不少。但是谢慕华提出的军区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每个军区都要负责自己辖区的安全。其实内陆怎么可能有外敌入侵呢?最多是有人造反罢了。

    造反这种事,谢慕华是十分明白的。按照中国人的性格,不是逼得一点活路都没有,谁也不会去做杀官造反的事情。朝政只要清明,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造反的人,就几乎不会出现。

    而且,五大辖区之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中央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内地的叛乱。若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种庞大造反趋势,一点点小人利欲熏心,想要做出什么勾当来,那要消灭他们,实在是太简单了。

    主要的军队维持在三十万之间就行了。

    谢慕华侃侃而谈:保持军队的素质,重在练兵和实战。而保持军队的数量和质量,就要不断有新人涌现,不断有老人离开。咱们大宋的军制,按照现在的规模发展下去,很容易就形成了冗兵,对于军队素质的提高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我想把军队的年龄控制在十八岁到三十五岁之间。

    曹彬有些犯愁,宋军现在的体制问题在于宋朝继承的是唐末五代的传统,采用募兵制作为国家兵役制度的主体。

    募兵制本身对军队的战斗力并没有不利影响。在募兵的战斗力方面,唐后期以募兵为主的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甚至由于其高度职业化而更胜府兵一筹,河北地区的藩镇正是依靠这些军队而将契丹等民族挡在塞外;至五代时期,周世宗大败辽军靠的也是全面募兵制招来的雇佣兵;宋朝太祖太宗时期,全国更是清一色的募兵,但战斗力同样很强,两次北伐的失败是宋朝指挥方式、临敌决策和后勤保障上出了岔子,而不是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宋朝的募兵制在招募方向上有着严重问题。其招募的对象经常是一些市井流氓、强盗;同时自北宋开始,每逢灾荒年,朝廷就要从灾民、流民里面大量募兵,以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

    这种做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起义暴动的危险,但从长远上讲,这也给军队带来巨大的战斗力下降问题。同时,由于宋朝朝廷不考虑已有的军队数量,无限制地募兵,吏以所募多寡为赏罚格,诸军子弟悉听隶籍,禁军额员多选本城补填,故庆历中内外禁、厢军总一百二十五万,导致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军费支出上的巨大黑洞。

    军费开支巨大,训练费用就开始匮乏,使得宋朝在军队的训练和纪律管理方面非常疏忽。军队在招募之后,没有严格的训练和纪律,导致产生严重的**。

    在军队编制上,宋代实行禁军和厢军两级体制。其中禁军是正规军,主要的作战任务由他们承担。而厢军名义上是军队,实际通常只从事工程、运输等等后勤任务,甚至经常担任各种杂役。

    其实按照谢相公的想法,也不是不可行。只是突然进行这样的整改,整个禁军就要面临大裁军。提取精兵是一方面。可是让他们放马归山之后,如何安置这些已经退伍的官兵,就是个问题了。曹彬愁眉苦脸的说道。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谢慕华自信满满的说道:军制要改,兵员素质要提高,阵痛只是一时的。从长远来看,那是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地方的官员要积极配合军队建设。别的不说,现在大宋的人口并不算多。我们可以鼓励不适合留在军中服役的官兵去开垦荒山。他们开垦出来的土地,即为私有,只需要朝国家缴纳一些象征性的钱财,以后按年朝地方交上基本的赋税,便可以永远的持有下去。我相信,这样可以激励许多人去开垦荒田。

    曹彬点了点头,谢慕华这个想法是十分现实的,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混战之后,如今大宋的人口还真的不算多。相对来说,土地还是够用的。

    假如谢慕华真的能够对契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从幽燕以北,直到上京,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就可以控制在汉人的手中。那些土地,哪怕养活几百万人都行。契丹人不种田,难道咱们汉人还能不会种田吗?

    许多官兵向往的都是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农民只要有了地,就什么都不怕。他们离开了军队,生活依然有保障。大宋并不缺钱,现在还有日本的金银源源不断的送过来。给予退伍官兵适当的安家费,是绝对做得到的。

    谢慕华看曹彬接受自己的意见,接着说道:除了种地之外,我们也要鼓励年轻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