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卑鄙在汉末 >

第165章

卑鄙在汉末-第165章

小说: 卑鄙在汉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颊馕焕灼莸摹7凑驼饷戳侥甓喙Ψ颍勖浅麓蠊偃司鸵幌伦佣嗔撕枚喔鍪迨宀⒆逍肿宓堋⒅抖杜I踔粱故侵端锒端锱裁吹摹! 
  妈的,老子明明是21世纪的好青年啊,怎么在东汉就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亲戚啊。这些来认亲的人,简直让陈大官人头都大了几倍。要是不理睬吧,可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在汉代那时,一个家族中富裕的支派,是有扶助贫穷支派的义务,如果对这些家伙不闻不问的话,是会影响声誉的。但是要理睬这些家伙吧,可谁架得住这么多亲戚呢?  
  来自现代的陈大官人毫无这方面的经验,简直被这些“便宜”亲戚搞得快焦头烂额了,只得召集心腹商议。还好陈举的心腹手下里,还是有几个都是出身大家族的,有应付这种事情的经验。在他们的建议下,陈举仅仅收留那些有一定能力的,至于那些一般的就要么给点钱打发走,要么就随便找个什么地方安置一下。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就行了。  
  可是像陈寔、陈珪这种非常牛逼的支派上门认亲,可就不能随便打发了。陈寔这样的大牛就不用说了,陈珪这家子的来头也绝对不小,陈珪的伯父就是前太尉陈球,自己又是沛国相,还有个弟弟陈瑀是朝中的尚书仆射,标准的官宦世家。  
  当然,以陈珪这种身份,也根本不用到陈举这里打秋风,他来认亲主要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出于对陈举的景仰。由于《自然科学》的广为传播,陈大官人现在可称得上一代宗师了;再加上治理东莱的政绩摆在那里,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另一个原因嘛,自然是为了大家熟悉之后,便于在官场上互相照应,一家人再怎么总比外人好说话啊。(这种事情虽然不是绝对,但多数情况确实如此,古代人比现代人更加重视血缘关系。)陈大官人又不傻,当然也想得到这点,在朝中多几个当大官的亲戚,有什么不好呢。大家都是二千石高官,一方大员,以后要是有个什么事,互相声援一下,也是好事。更何况,这爷俩可都是人精啊,都是高智商的人物。在另一个时空里,他们爷俩可是把吕布那个膨胀版汤哥当猴耍的人啊。而陈登更不得了,只是凭着几千人马,就多次阻截了孙家的北上,把孙家的一干人折腾得都没了脾气,连孙权都差点被抓。要是能收为己用,那可是大大有得赚的事情。于是乎,尽管陈珪和陈举,一个是下邳陈,一个是广陵陈,(还是自称,天晓得是不是),可出于各自的考虑,双方一拍即合,就这么成了堂。于是,陈大官人就多了陈登这个便宜侄儿,而颖川的陈群和陈忠,更是在陈登之前,就叫他叔叔了。随着认亲的潮流,南阳的陈震、汝南的陈到、广陵的陈矫(8岁,在元元小学就读)这些个正太们,自然也先后成了他的便宜侄儿。 
  当然,其他地方的亲戚也绝对是少不了的,比如纳粹党的骨干、西河郡主簿——陈琳也是广陵的,当然就顺理成章的成了他的便宜堂弟。这些亲戚还仅仅是陈举精心挑选的极少部分,要是真的来者不拒的话,叫他叔叔伯伯、族兄族弟、侄儿侄女等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起码都可以编成一个师以上。  
现在的陈大官人,一下子就从原本的孤家寡人,变成了拥有好的亲戚的世家子弟(广陵陈氏是当时有名的世家)。这些事情虽然让他头大,不过也是好处居多。在那时,如果背后有个庞大的家族支持,可以得到人员、资金、社会关系网等各方面的支持,一旦有了这些东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第184节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在那个时候,大量任用宗亲作为属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还很多都是占据了要职。看看当时的势力就知道,曹家、孙家、袁家、公孙家、士家、马家等,那家不是一窝子一窝子的。很多诸侯们发家的初期,最重要的助手往往都是宗族亲戚。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理解,不但中国如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那些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们,总有一种天生的信任和亲切感。而绝大多数的血亲之间,总是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这在古代中国更是如此。陈举现在也不例外,短短两年间,就多了一批叔伯、、侄子等各色“家族”帮手。在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这些“家族”帮手的确也比较尽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再说陈大官人也不是傻瓜,就算有那么一些蠢材笨蛋、跑来混饭吃的主,也都被他以各种借口打发走了。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陈大官人现在士大夫阶层的地位,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不少。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人,除非本人确实牛逼得不得了,否则是很难被上层社会认可的。虽然,陈举以前已经很牛逼了,但是在重视家门的氛围中,还是显得有些底气不足。现在有了广陵陈氏这块牌子,顿时锦上添花,在士大夫们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  
  客厅。陈举陷入自己的思考中,他那些便宜侄儿也没打搅他,都老老实实的坐在一边等候着。在这种场合,如果长辈不说话,小辈可不敢先开口的。  
  好一会儿。陈举才回过神来,这才注意到自己的一帮便宜侄儿,正眼巴巴地等着自己开口呢。心里却有些奇怪。眼下这帮小屁孩是准备来干什么呢?居然还来得这么整齐。于是,陈举有些好奇的问道:“各位贤侄,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陈群连忙站起来说道:“叔父,陈震和陈到两位兄弟,现在都是在元元中学就读。但是他们更愿意从军报国,所以想转校到虎贲兵法研究院,学习兵法军务。还请叔父准许……”陈震和陈到都是一脸激动的表情,期盼地望着陈举。  
  这两个小子自从去年到了不其之后,就被虎贲军校给迷住了。雄壮的军乐、漂亮的制服、威风的铠甲、矫健的坐骑还有各种做工精致的武器等等。这些东西对小屁孩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再加上陈登地大办鼓吹,这两个家伙顿时就产生了转校的想法。但是他们因为初来乍到,不好意思自己提出,就请求陈群等哥哥前来求情。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允许就是,明天你们就可以去虎贲了。不过,你们可得重新学起,就作为四期的学员吧。”随即,陈举又严肃的说道:“不过,你们可得有准备,在虎贲里面就读,训练是很辛苦的,纪律也很严格。如果你们吃不了苦,不遵守纪律,我一样会把你们赶出虎贲,知道吗?”  
  陈震和陈到顿时高兴的站起来,激动地保证道:“谢谢叔叔恩准!我们都能吃苦的。保证不违反纪律,绝对不会给叔叔丢脸的……”  
  “呵呵,希望你们能做到。”陈大官人微笑着点点头,又对陈登说道:“陈登,你现在就是他们的学长了,等会晚饭后,你就给他们两个讲授一下,虎贲的校规和各种注意事项。”  
  陈登高兴地回答道:“我知道了,叔叔!”又眨巴着眼睛说道:“叔叔,我想不如弄个小型宴会,算是庆祝小震和小到转到我们学校,好不好?”说完,还向陈群等人挤了挤眼睛。  
  对于陈登的小算盘,陈大官人可是清楚得很,这小子经常找各种理由上门蹭饭。于是笑道:“宴会?呵呵,好吧,我今晚就备下一桌家宴,再把陈矫那小子也叫来,让你们几个兄弟庆祝庆祝吧……”看着陈登眼里的得意,陈举又笑着补充了一句,“但是,不准喝酒!”顿时让陈登的笑容僵在脸上。这些能经常到陈举府上玩耍的便宜侄儿们,都是他精心挑选过的,起码也是二流人才。在另一个时空中,这几个小屁孩都是排得上字号的人物。  
  陈群这位内政天才就不用说了,他弟弟陈忠也是个当时著名的学者;陈震官至蜀国地卫尉,曾作为刘备的特使,和孙权签订了瓜分天下的协议(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属蜀。司州地区,以函谷关为界);陈列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什么表现,但是在正史上,却是个相当牛逼的猛人。他是蜀汉仅次于赵云的大将,蜀国最精锐的部队——“白耳兵”的统帅。据说刘备夷陵败后,几百名白耳兵就挡住了追来的近万吴军。就连陈矫这个小正太,也是在另一个时空里,当上了魏国丞相的家伙。而在这些便宜侄儿里,陈大官人最喜欢的就是陈登这个小子。陈登和他老爸都很有才能的高智商人物,尤其是陈登这家伙,更是那种把别人卖了,这人还得高高兴兴的帮他数钱的人精。在光荣的三国里,绝对把这爷俩的能力弄低了(才80几)。陈登不但把吕布当猴耍,连袁术、孙策这些个诸侯,也被他耍得晕头转向、团团乱转。就算比不上郭正太那么老奸巨猾,也绝对差不到哪去。  
  连阿瞒这么精明的人物,当时都是把“东方之事”都委托给了他。刘备那个大耳儿更是对陈登欣赏得很,他在参加刘表的一次人物评论会时,把陈登着力吹捧了一番,更因为许汜这个*****犯贱,说陈登轻慢他。还引起了刘备一段非常精彩的辩护词。在当时,能被阿瞒、大耳儿这两大巨头同时看好的人物,绝对是扳起指头都数得出的。  
  而且,这小子不但一肚子鬼主意,还是个文武兼备的奇才,无论民政、军略都有不凡造诣。他曾在徐州主持农业开发,让徐州在几年内就“粳稻丰积”,实在是有着不输于国渊的农业才能啊。而且,他对水利建设也颇有心得,在射阳县留下了爱敬陂(陈登塘)这个著名的水利设施。他在水力方面的能力,估计也仅次于同时的郑浑郑文公而已。(狼一直搞不懂,郑浑郑文公明明是著名的水利专家,标准的豪门子弟,为啥总有人认为他是铁匠,还是奴隶出身呢?已经不止一本YY小说这样写了。)  
  在军事上,陈登也是相当厉害的角色。在他担任广陵太守时,正是小霸王孙策最出风头的时候。可就是这位横扫江东的小霸王,却在数千守军地广陵面前,连连吃憋、屡屡碰壁。连续几次出动数万大军,都是损兵折将。不得寸进,输得灰头土脸。当孙策最后一次进攻广陵时,输得更没面子,十万大军被陈登杀得落花流水,挫尽军威,连主帅孙权都差点被抓。  
  对于这样的人才,要是不赶紧抓住的话,那就不是陈举了。再说,这小子的性格活跃,主意又多,很合陈大官人的胃口。因此,这个便宜侄儿很受陈举的喜爱,也是太守府地常客。 
 
  光和六年(公元1834年),二月十七。东莱郡,新不其城,合作所。  
  新不其城是陈举等人根据后世的城市格局规划的,各个功能区的布置都很合理。城市正中自然是太守府,太守府正前方是广场,左右分别是郡丞府、郡长史府、不其县令衙门及县丞、县尉的衙门,而广场对面则是“东南西北合作所”,这个新鲜地机构。有朋友会问:前面几个都好理解,可这个“东南西北合作所”又是个啥玩意儿呢?  
  其实,这个“东南西北合作所”只是简称,它的全称应该是“东莱、南海、西河、北海四郡事务合作所”。并不是什么正规的官府衙门,而是这几个关系密切的地方政府,自发搞出来的地方政府机构,主要负责处理一些政务协调、工作联络、通商通航等事务。这个创意当然是陈举的,他是根据后世的“地方办事处”的功能设置的。而且,它除了负责协调、联络等工作之外,还有一项汇兑的功能,这是根据唐代的“飞票”而来。比如,有南海的商人在东莱出售了一批货物,他就可以将钱存进“东南西北合作所”。合作所收到钱之后,就开具一张用密码书写的凭据,盖章签字之后撕成三份,一份存底,一份给存款人,一份由官邮送到南海的合作所。到时,存款人就可以悠哉游哉的回到南海,再以凭据从南海的合作所中提出存款,其中只需给予两边的合作所,各百分之一的手续费即可。而东莱的商人,也同样可以在南海这样干。各郡合作所之间的收支,刚每半年结算一次,帐目互相抵冲,多退少补。这样一来,最后由官府组织押运的资金,就少了很多,成本大大降低。 
   这项非常方便的业务一经推出,就大受好评。不但受到商人们的追棒,就连好多游学旅行、出门办事的人也非常欢迎。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腰缠万贯”出门,可绝对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当然,作为主办者的四郡政府,更是利用合作所进行政府采购什么的。而且,由于要及时将汇票发往目的地,还使得它具有了邮政快递的功能,各地政府甚至还和合作所来传递公文、急需物品什么的。当然,这个功能只对官府内部开放,普通人还得靠驿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