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脑海中浮现出大学时关于日本经济讲座时,那位讲师提起的日本经济展起源,李子诚的眉头一皱,如果**公司能迅展起来,工业产能迅增加,便很有可能斩断日本的工业经济展,那样的话会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一战时,各国机械输出的停止,使得中国企业为扩充产能只能进口日本机械,而本国商品产能的不足,又促使国内只能放弃因二十一条而起的“抵制日货”,使得日本货占据了中国的市场,可以说,正是中国的市场滋养的日本工业,而最终,被中国市场滋养的起的日本,又为独占这一庞大市场入侵中国。
而反观中国,尽管欧洲列强由于集中注意力于战时生产以及运输船只短缺,减少了对中国的出口,从而为华资工业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机会。尽管及早向国外出了设备的订单,生产设备仍主要来自国外使得大多数新工厂的开业不得不等到战争结束,订购的机器实际到达之后才开工,而这时却又恰好错过了宝贵的黄金展时期,而战时积聚利润,又被工厂采购设备,资金的耗尽使得企业无法抵御战后外国资本的低价倾销,从而造成战后民族资本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市场,正是市场改变了中国两国的最终命运。
假如说,**公司现在能够全面展自己的机械制造业,那么就可以在两年后,向国内企业提供足够的机械设备,这样便可以阻断日本机械的输入,而中国轻工业崛起的同时,又可以阻止日本轻工产品的输入,甚至可以向国外出口,在国外同日本货争夺市场,按照这种思路,就应该是……**生产机械、国商专注轻工,两者一但合力,再加上国内抵制日货的大前提,日本工业经济根本不可能再有一战时急剧膨胀。
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假如说,中国的轻重工业都数倍于日本,那么日本还敢于入侵中国吗?
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一个连锁反应的时候,李子诚突然现**,不对,准确的来说是自己,自己现在即将开创的事业,不仅仅可以为中国打下一定的工业基础,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变历史,挽救数千万中国人的生命
“对,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就在心里对自己这般自语的时候,李子诚却听到穆湘玥在那里开口说道。
“谁能保证两年以后就会有很大的市场,现在咱们就像是拾漏一样,用分期付款去和外国洋行抢市场,等到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咱们一定会面对他们的倾销,到那时……”
“不用担心”
李子诚笑摆了下手,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晚了。
“市场大的很,只要这两年,咱们能撑下去,就能不用担心将业,咱们现在要专心办好下面几件事,一是到1915年元月,咱们要把铁路修到西安,这是重中之重,这样咱们的将来就能顺着铁路把沿线工业带的产品铺到陕西,甚至甘肃、四川,第二件事,就是港口,这两件就基础建设,交通不解决,商品就运不出去,设备也运不进来,第三件就是要把钢铁厂建好,生产设备需要大量的钢铁,嗯,还要建一家电解铜厂,生产电机还需要铜,第四件事,就是机械厂必须要尽一切可能扩大,第五件事,就是机车厂和造船厂,这两件也要抓紧时间办,这两个和铁路、港口是相辅相成的……”
接连一股脑的吐出公司未来两年要办的事情时,穆湘玥在合笔记录的时候,却把眉头微微一敛。
“这些工程要是办起,恐怕资金方面会有问题尽管公司的资金充足,但是如果要办这些事情,恐怕还是有些紧张,更何况现在公司还准备办一家银行,银行也需要占用大量的准备金,而且还有一系列的附属中小型配套工厂,资金充沛是保证工程进度的唯一前提,而且,”
穆湘玥又一次把话题转到了之前两人的争论上。
“你还要办大学,还有中小学教育,这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或许……”
不待穆湘玥把话说完,李子诚便把打断他。
“学校不能停,这些学校是保证未来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根本保障,没有他们,咱们根本就不可能在未来七八年内实现真正的膨胀式展,宁可少办一座厂,也要保证沿线的教育推广,还有大学的建立,没有钱,嗯……”
沉吟片刻之后,李子诚又继续说道。
“等明年咱们的工厂一个个的开始投产了,可以考虑用企业作抵压,抵压给银行贷几笔款子,即便如此,咱们也要把这个教育办下去”
或许是怕穆湘玥还不能理解自己的用意,李子诚又语重心长的说道。
“藕初,你知不知道,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嗯?”
“人才”
学着葛大爷的腔调,李子诚重重的一哼。
“只要咱们抓住了这两字,公司的未来就会前途无量,这人才不单单是指将来培训出来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技术工人,这几年,咱们要是能培训十万中学生,五六年后,公司至少能得到六万熟练技术工,两万五千名技术员,一万名教师、基层管理人员,还有五千大学生,这些人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啊”
一声感叹之后,李子诚又认真的说道。
“所以说,教育,教育才是强国之本哪我的穆藕初同志,所以……”
认真的的看着穆湘玥,李子诚继续说道。
“我准备过几天去一趟青岛,专程去和德国人谈合办大学的事情”
(第二更了,提前求二月份月票)。
第109章 德华大学
第1o9章德华大学(第一更)
在青岛最为知名的学校,就是地处火车站西南威廉皇帝岸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尽管英美教会很早就在中国建立大学,但是这些学校却一直未得到清政府的承认,只有这所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对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高等学堂。
高等学堂的校园一直延展至海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里上学是幸福的。它面朝大海,风景优美。推开一扇窗,就是一幅画,而最能让让学生感到幸福的,恐怕就是是他们享受着高人一等的特殊待遇。
在青岛,这片德国人的租借地上,德华分治,德国人对一般中国人有着很多的限制,但对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则另眼相待。每个学生持有胶澳总督放的特殊护照。拿着这张护照,一些列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禁区”,他们也可以随便进入。
德国提督楼附近的公园,是提督夫妇散步的地区,严禁闲人进入,否则即予拘捕处罚。但该学堂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入,汇泉林场,严禁当地居民进入,如误入林场被林警现,即被殴打,但是高等学堂的学生却可以在林场内随意游玩。
尽管这是清政府和德国人合办的大学,虽说这里的课程采用的是“科学+孔子”的教学模式,但是这间大学的创办者以他们素来闻名的严谨态度,将德国学术的研究方式与现代学科的分类体系引入到这所学校,这里传袭感染了传统德国大学对知识的神圣崇敬,弥漫着功利、宗教的纯学术氛围。
充分的学术自由、第一流的德国本土学者教授,德语教学、德国慕尼黑皇家拜仁高等技术学校的原版教材,尤其是一些享有声誉的科学家的加入,使得高等学堂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都可以与当时德国本土的研究水平相提并论。最终铸就了这所亚洲第一流的高等工科学校。
手持着德国胶澳总督府开具的特别护照,步入德华大学的校园时,李子诚忍不住打量起这所学校,这所学校规模并不大,甚至还不如一所中学,如果拿后世的标准来看,甚至还不如一所小学,至少在学校的建筑规模上。
“董事长,那栋楼就是德华大学的教学楼”
叶英明手指着校园南部的一栋二层高的楼房说道,董事长会亲自来青岛,着实出乎他的意料,而这次他还是专程来德华大学,为此,他甚至特意向总督府申请了不受限制的特别护照,而总督府的办事人员一听名字,立即开具了特别护照。
“盛名之下啊”
想着办理护照时,那位总督府的亨尔斯秘书脸上流露出的神采,叶英明不禁又看一眼身旁的董事长,谁能相信董事长会这么年青。
朝着那楼顶为四坡斜顶的楼房看去,李子诚只是点一下头。这次来青岛目的就是为了和德华大学谈在连云港合办一所分校的事宜,之所以自己亲自来青岛,就是怕别人把这次事办出差池来,现在自己可是一天都不愿意等,最好,能今天就敲定协议,明后天就把学校办起来,不过,这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连云港那边不过才开始着手在公司用地之外购买学校用地。
就在这时,远处的操场上却传来一阵口令声,隔着树丛看去,只看到2o名中国学生正在德**官的口令指挥下,肩肛步枪踏着德式正步。
“这是……”
眼前的这一幕,只让李子诚一惊,这是在干什么?这是不是高等工科学校嘛。
觉察到董事长面上流露出的诧色,作为一个“青岛通”的叶英明连忙解释道。
“董事长,这是学生们在上体育课,该校课程大都仿效德国,所以在体育课中有军操训练,现在咱们国内的大学、中学也是如此,只不过这里的枪、弹都是由学生自行保管”
叶英明的解释只让李子诚一愣,会有这样的学校,对于此时教育处于茫然无知状的李子诚只是点下头,管他们怎么教,自己需要的只是一所真正的理工大学
“咱们直接去拜访凯贝尔校长吧”
作为学校的监督,格奥尔格?凯贝尔每每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打量着这所规模并不算大的学校时,都带着一种浓浓的自豪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大学才会成为全亚洲第一流的,丝毫不逊于德国本土大学的高等工科学校。
“可惜,海军部无意扩建这所学校”
想到海军部多次回绝自己要求扩大学校建议,格奥尔格?凯贝尔便总会生出一些无奈,因高等科则全部由德国教授用德语授课,恰与山东基督教大学形成鲜明对比。以至许多中国青年把到该校学习视同留学德国,争相报名,结果求学者年年激增,以至于苦于接收。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监督的格奥尔格?凯贝尔自然倍受鼓舞,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德国希望在中国找到一种文化扩张的稳定和秩序化的方式,把其建设成从各方面对中国人进行“德国化”教育的基地,利用青岛没有英美势力的竞争,以“现代教育的最好大师”身份展现在中国人面前,最终培养中国精英的亲德意识。
原本面对这种中国学生争相报名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扩建,同时扩大招生,但是自己的提议却被海军部否决了,尽管这是一所由德国和中国人创办的学校,但是德国却是经费的主要提供方,每年常办经费13万马克,而中国人只负责的4万马克。
“在现阶段,在海军同英国进行军备竞赛期间,扩办高等专门学堂无疑是不智的行为……”
最终来自本土的由赫赫有名的“大海军主义”倡导者、主管胶澳租借地事务的帝国海军署国务秘书梯尔匹茨的亲笔信,彻底的打消了凯贝尔想要办一所真正的“德华大学”的念头,办一所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没有钱,自然也就不可能建成他心目中的大学的。
可是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及海军部官员的凯贝尔,却一直无法放下“德华大学”的野心,甚至于,在这所学校内,之所以要求学生们称学校为“德华大学”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学缔造者”的名衔在诱惑着他。
“一百年后,所有人都会忘记格奥尔格?凯贝尔,可只在德华大学存在,世人就会记住格奥尔格?凯贝尔”
当心底的这个声音再次响起时,凯贝尔却又无奈的叹口气,也许,再过几年,自己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
“凯贝尔先生,**公司的李子诚先生来了”
“哦,快请他进来,不,我亲自去迎接他”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在某种程度上凯贝尔非常佩服这位“明家”,所以才会在听到李子诚拜访时会显得有些激动,原本在得知李子诚来到青岛的消息后,自己还曾想邀请他来德华,可没想到,现在他竟然主动上门了。
刚一走出办公室,凯贝尔便看到站在办公室外的一前一后的两个中国人,望着站在前方的那个穿着黑色呢绒大衣的年青人,凯贝尔的脸上挤出了笑容。
“李先生,欢迎您来到德华”
凯贝尔说的是中文。
“你好,凯贝尔先生”
李子诚说的却是德语,虽然德语并不算流利,但还是让凯贝尔一喜,连忙改用德语说道。
“我一直想邀请您在合适的时候访问德华,可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