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风-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时言,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前国家国库空虚,陛下体谅咱们的难处,怜惜天下的百姓,现在朝廷有钱了,结余充进内库,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难道还想陛下像往年一样,连赐给两位王爷的赏钱都要向国库借吗?”
这句话算是说到嘉定心坎儿上了。前年的时候,嘉靖过生日时心情大好,可能是喝多了,一口气赏了自己两个儿子十万两银子,结果当然是尴尬了。
内库里的现银,一共就八万两,还得留着日常开销。
但正所谓,君无戏言,嘉靖跟自己的儿子把牛逼都吹出去了,这要是赏不下来得多打脸呢。
于是就只能跟户部要,可是国库里也没钱,库里那点钱,都是有用的,诺动哪个都不合适,最后嘉靖无奈,只能先跟国库以借的名义整了五万两出来,这是嘉靖心中的痛,这时候听严世蕃一提,怒气值蹭蹭的往上涨。
严世蕃最后总结发言,指着李默的鼻子骂道:“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朝廷是陛下的朝廷,国库的钱是陛下的,不是你李默的。”
李默也懵了,心想,我不过是就事论事,怎么就上纲上线了呢,这么大的帽子扣在我头上,这是要害死我啊。
想到此,李默身上的冷汗一个劲儿的往外流,连忙跪下向嘉靖请罪:“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啊!”
他当然不是这个意思,银子存在国库,一旦有什么急用的话,他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可一旦存入内库,嘉靖可是个貔貅,只进不出的主,就算有什么急用,真的先支给你想来也不会那么痛快。反正是存银子存哪不是存呢,这怎么经过他们爷俩这么一说,就扯到我揽权上来了呢?
第一百八十三章 改革的前奏
嘉庆愤怒的一拍椅子,开口道:“好了,这事儿容后再议,先把明年的预算给梳理出来才是正事。”
嘉靖皇帝定下了调子,这件事也就暂时放下了。严嵩父子见好就收,也没有再提。反正,李默在嘉靖心里的这根刺已经种下了,众人虽然都同情李默,但今天却也不是说这事儿的时候。
接下来还有一场撕逼大战要打呢。
之后,小天总算知道什么叫战斗力了。能在这屋子里面站着的就没有一个是平常人,一个个的全千年的老狐狸,他们报出来的每一笔数字,每一笔花销,小天都认为十分合理,十分必要,都想点头同意。
比如兵部说,明年要修建边防,边疆的防线早就该修了,这么多年一直是修修补补的,但从来没有动过大工程。
鞑靼来一次补一次,来一次补一次,长城已经没法练成一条线了,根本就起不到太好的效果。
小天觉得十分在理,八百万两银子修长城,这笔钱是应该花的。
兵部又说,将士们粮饷太低,都不愿意当兵了,应该涨一涨。小天认为有理。兵部说,朝廷的抚恤金从来都没有发起过,应该把这些年都一起发下来,并给予一定的补偿,日后再有这抚恤金也要按时发放,这样将士们在战场拼杀时才会用命。小天认为有道理啊,也点头同意。
兵部说将士们兵器老旧,应该升级一下,这样打鞑靼才能更有战斗力,小天也是觉得有道理。
结果一算账,光兵部一家,就要去三千多万两银子,其余四部也大同小异,每一笔账报出来,小天都觉得该花。
最后一算总账,好家伙,竟然整出一亿三千多万两了,这明显是超支了啊!别说小天赚不来这么多,他就算能赚出这么多来,这么大个朝廷也总得留点过河钱吧。
小天也没招了,只能朝着嘉靖无奈道:“小天觉得每一笔都是该花的,实在是决断不出来,还是陛下圣裁吧!”
嘉靖也是无奈,这没钱的时候为了这点破钱,吵的能把屋顶都掀翻。现在有钱了,还是因为这点钱,吵得比没钱时还激烈,这皇帝可真不是个好职业。
干脆把皮球踢给小天,开口道:“怀贞,你是什么意见?说出来给朕参考参考,该花的银子多了,可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平常百姓人家过日子,也得算计着花钱不是?怀贞你觉得哪些可以今年花,哪些可以稍微缓一缓,明年再花。”
小天想这不是让我得罪人吗?他的处事原则一向是超然物外,两头不得罪,说难听点儿,这厮就是个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
这要是换了别人,肯定两边都不待见他,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在朝堂上混。可小天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这样作死的玩儿法,居然还让他挺如鱼得水的。
为了两边不得罪,小天和稀泥开口道:“臣以为,吏部说要给各大小官吏涨俸禄的事情,必须同意,朝廷有了钱,百官必须得跟着沾光。兵部想修长城,兵者国之大事,这笔钱也省不了。礼部要增开学堂,这是功在千秋的事业,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工部要修运河,这是赚钱的买卖,当然也要花。刑部要增加捕快,臣认为也是必要的,最近出海的人多了,确实也乱了一点。”
好家伙,五部大佬的提议他一人同意一条,继续道:“这些钱臣以为必须要花,至于剩下的,臣还是请陛下圣裁吧。”
嘉靖也对这小滑头颇为不屑,开口道:“照你这说法,做完这五件事,一共不过四千多万两的花费,你觉得剩下的钱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啊?”
“这剩下的钱,不如让臣截流吧!”
嘉靖情不自禁吐槽了一句:“你还缺钱?”
人同此心,一屋子大佬纷纷注视小天,似乎跟嘉靖也是一个意思。
小天在海外做事,虽说大部分的银子都交给了朝廷,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被他自己给留下了,留下的这部分,一大半要用来应付他自己的各种开支,剩下的一小半,就入了小天的私囊了。
当然小天也早就表示过,他这些钱早晚都是朝廷的,都被他用来做生意了,这些大佬包括嘉靖在内,谁也不知道他现在私囊里一共有多少钱,但以他点石成金但本事,想来这生意肯定都是这天底下最赚钱的买卖,想来一定是个天文数字,他还能要钱干啥?
小天开口道:“臣是这样想的,既然各位大人们提议的钱都该花,那就还是臣挣的银子少了些,不如将剩下的钱交给臣,让臣拿他们赚更多的钱,这样明年大人们再提案,就都能批准了。”
小天继续道:“臣以为,可以拿这些钱去占领更多的地方,一个吕宋还不能满足我大明的开销,那咱就把三佛齐也给打下来,三佛齐要是也不够,咱就把整个南洋都变成咱们大明的后花园,到时候,咱们大明的财富,一定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嘉靖这一听,大声叫好,他这一身老血,还真让小天的这几句话整的挺燃,只是开口道:“你那边的情况朕也知道一点,南洋那些猴子没有什么战斗力,以你那些兵力,足够打败他们,可是这人口你打算从哪里弄?”
嘉靖说的没错,对于小天来说,殖民南洋最大的瓶颈,不是兵力和战斗力,他那个耗巨资建立的武器岛,已经接近完工了,到时候他麾下的战斗力,一定又会提升一个档次。
他真正的瓶颈,在于他没有足够多的人手进行殖民,殖民这种事情其实并不一定要军队来做,军队打完仗该干啥干啥,剩下的事情交给普通的殖民者就可以。
后世打抗倭战争的时候,倭国人把整个华夏都给占领了,可事实上,他们一个县城,也就放几个鬼子,几个鬼子当然不可能镇压一个县城的华夏人,但是这几个鬼子后面有军队撑腰啊,只要他们出了什么事儿,就得让这一整个县城的人跟着他们陪葬。
小天想要殖民,大抵也可以如此做,但问题是他现在手上的自家人实在太少了啊!虽然现在大明人出海讨饭吃的越来越多了,但面对南洋庞大的国土面积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啊,小天就是想一个县城只放一个大明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天道:“回避下,臣有一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就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第一百八十四章 小天的改革(上)
小天的奏折递上去,嘉靖刚一打眼,就惊住了。脸色大变,连续读了好几遍,放下后双目精光闪烁,审视小天。
小天坦然相对,不一会,嘉靖便陷入沉思,想一会,拿出来看一看,想一会,再拿出来看一看。脸上极为少见的露出了沉思,凝重的神色。
好一会,嘉靖才开口道:“拿去给严阁老看看”
黄锦连忙上前,恭敬把奏折给严嵩,哪知严嵩的反应比嘉靖还大,看上去第一眼就站了起来,老态龙钟的样子一扫而光。严肃的反复读了好几遍,才放下奏折,闭目沉思了起来。
嘉靖道:“徐阁老也看看吧”
徐阶恭敬从严嵩手里接过,只看了一眼,反应也跟严嵩差不多。
嘉靖又道:“都看看吧,屋子里也没有外人。”
众人早就好奇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奏折能把嘉靖,严嵩,徐阶三人给震成这样,挨个传阅开来。
这一看,大家的表情大同小异,都没好到哪去。
原来,小天的奏折,通篇提到的只有一个群体:宗亲。
这是一封针对宗亲的奏折,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大号的炸弹,一下子将半湖的水都炸起来了,绝对算得上是石破天惊。
大明帝国的衰落,无疑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很难讲哪一条是最重要的。宗亲,天灾,人口压力,土地兼并,卫所制度的不合理,朝廷党争,皇帝不作为,晋商通匪,鞑子太强,都是压在大明头上的大山。
但毫无疑问的是,数量庞大的宗亲,绝对是这几座大山中,相当重要的一座之一。
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就给他的儿子们每个人都赋予了很大的权力,结果朱棣造反,抢了侄子的皇位。等到朱棣篡位成功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削藩,将藩王的军权收了回来,但这些毒瘤却依然存在着。
为了怕他们造反,明朝的宗亲都是被朝廷严格限制的,但生活上却十分不错,每年消耗朝廷大量的国帑,成为名副其实的寄生虫。
这些王爷们平时里也没什么事儿,国家大事更是不敢伸手,每日里除了生孩子还是生孩子,也没有其他爱好。生到嘉靖年间,这群蛀虫,已经有足足二十多万的数量了。
皇帝终究只有一个儿子能当皇帝,他的其他儿子,当然要封亲王了,亲王的世子袭爵,其他儿子都是郡王。郡王的长子袭爵,其他儿子要封镇国将军。再往下,镇国将军的儿子们,要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的儿子封镇国中尉,如此世代传承,宗室里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寄生虫,可以说是几何级数增加,而且越到后来增加的越快。
亲王的固定工资,即禄米,每年就有一万石,郡王是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其他的各类爵位,更都有数额规定,累积下来,本身就是个天文数字。另外还有每年不固定的各色赏赐,有时候甚至比固定工资还多。
御史林润曾经给嘉靖上书:天下供应京城的粮食,每年四百万石,但各王府消耗国家的粮食,每年却有八百万石。具体到地方上,军事重镇山西省,每年存留粮食一百九十万石,但当地王府消耗粮食,却有三百多万石。河南省存粮九十四万石,当地藩王消耗粮食,却有一百九十多万。也就是说,全国的税粮加起来,也填不满藩王的嘴。
除此之外,藩王们还有其他收入,人家是皇亲国戚,拿死工资多掉价呀,公务员还有外捞呢,咱堂堂王爷,怎么也得玩儿的洋气一点不是。
而宗亲们最常见的敛财方法,就是土地。
侵占民田的招数,也有好几种,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结官府指认成荒地,求得朝廷赐予,然后强行侵占。另一种叫“投献”,就是很多交不起税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
另外,没到灾荒之年,都是这些米虫行动的时候,甚至他们有的时候还会人为的制造灾荒,比如跟小天打过交道的安王。
如此一来,到了嘉靖朝,土地兼并也就越演越烈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并不夸张,事实上明末农民起义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宗亲,这些老百姓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这些宗亲逼反的。
讽刺的是,这些宗亲平日里都喜欢将粮食财富存在自己家里,农民起义后,第一个杀的就是这些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