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海风 >

第74章

大明海风-第74章

小说: 大明海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啥需要朝廷决断的,嘉靖有时候都想,要是天下所有的官员都像小天一样该有多好,那他这个皇帝当的得多轻松啊。

    倭国的事儿朝廷是最大的受益者,即使嘉靖不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这等无异于开疆扩土的事情,他还是脸上有光的,小天绘声绘色的给嘉靖讲了一段评书,把这一战描述的那叫一个精彩,给嘉靖听的大感过瘾。

    嘉靖笑道:“好啊,好啊,这一仗不但给朝廷打出两个大银矿,也送来了数千名俘虏,这些都是精锐的战士,送到边关,那是有大用的。很好,众爱卿都说说吧,对这一战,你们都是什么看法”。

    严嵩眯着眼笑道:“定远侯这一战,不但让倭国的那个什么长的称臣,还得了许多实质的好处,比如那两个大银矿。经过勘察,这两个银矿每年足足可以开采四百多万两的银子,派出两万多的将士守卫,军饷还是倭国那边掏钱,这生意可真是稳赚不赔啊”。

    徐阶也道:“而且此举,即杨了我国威风,又能有效的遏制倭寇,当真是百利无一害,那个率先跟我大明称臣的织田信长,我看要重赏,这次回赐,可以让礼部拟一个单子出来,多赏赐一些他用得着的东西。以后,倭国这边还可以继续下力气发展么。这两座银矿就是四百多万两,要是多弄几座,咱们朝廷的日子可就更好过了”。

    一派和谐中,吏部尚书李默这倒霉催的,却有了不同的意见,也不管他和徐阶是盟友,只听他唱反调道:“陛下,臣以为不可”。

    嘉靖自然十分诧异,问道:“有何不可?”

    李默道:“金银之物,饥不能食,渴不能饮,定远侯已经从海外赚回来许多的银子了,今年秋收之后,定远侯还将有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账,朝廷缺银的燃眉之急已解,要那么多的银子有何用?这两年,定远侯赚回来许多银子,却也卖出去许多的货物,白银终究只是交易之用,货物却能吃能用,现在,去年一两银子能买的东西,今年只能用一两三钱买了,再从海外进银子,货物必然还会涨价,到时候还不是一样?咱们又为何要用有用的货物,换无用的白银呢?”

    不得不说,李默说这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什么东西多了,自然就跟着便宜,白银如何能够例外?用后世说法,这就是通货膨胀,众人听了李默的话,都觉得好像有些道理,又觉得哪里不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不对。齐刷刷的,众人将目光统统集中在小天的身上。

 第一百三十四章 前因后果(上)

    小天头疼的好像有苍蝇钻进去一样,这种死脑筋的清官,绝对比贪官更难搞,也更祸害人,最关键的是,这种人自带正气光环,天然的就站在道理的一边,你说这上哪说理去。

    要说这一年来,朝堂上最风光的人物,并不是陆炳,严嵩,徐阶这三个巨头,而是这位吏部尚书李默。

    在明朝当官是比较有意思的,这是一个潜规则最多的朝代,而所谓的潜规则,便是从来不曾流于纸面,却约定俗成,每个人都遵守的规则。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内阁’。

    另外一条潜规则:礼部尚书必入内阁,吏部尚书必不入内阁。

    为什么呢?因为吏部掌管着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帽子,官员的升迁任免,考评管理,京察外察,都是他说了算,因此,如果吏部尚书再入阁,权威就太大了。

    明朝是一个十分讲究制衡的朝代,这是一个唯一没有出过权臣的朝代,因此,如果一个人做到了吏部尚书,这个人的政治生命基本就到顶了。当然,吏部尚书权力也不小,有副相之称。

    不过,虽然吏部尚书是副相,但严嵩作为内阁首辅,人家那是真正的宰相,为啥这俩人斗得这么厉害,而且隐隐的是李默占了上风呢?

    事情是这个酱紫滴。李默,清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之前一直是徐阶冲到前面的,可是自从徐阶当上次辅之后,为官越来越老道,也越来越隐忍,身上愤青的毛病一点都不见了,当然,这其实也不失为是一种成熟。

    徐阶成熟了,不跟严嵩顶牛了,仿佛一心一意的等严嵩老死。这看起来没什么不对,毕竟严嵩已经七十三了,人过七十古来稀,何况是宰相呢,要当宰相起码不能老糊涂不是。

    这样的局面下,嘉靖也需要找一个人来制衡严嵩,内阁剩下的几个大学士实在是水了点,于是这个重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李默的头上来了。

    这李默本来就是个清流,更巧的是,他跟张经的关系非常不错,算得上是铁哥们,正赶上张经被赵文华害死,他便把账算到严嵩的头上来了,于是便毅然决然的接下了这个差使。

    如果说仅仅是这样,这李默顶多也就是给严嵩添一点麻烦啥的,不可能比去年徐阶更猛啊。他那个脑子比徐阶差远了。

    可老天爷都在帮他,今年正月的一场意外,一下子就将攻守双方调换位置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叫杨继盛的不大不小的官,也不知道吃错什么药了,居然敢冒天下大不韪弹劾严嵩。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来这个人做过兵部主事,因为弹劾仇鸾被贬,现在仇鸾被陆炳给办了,陆炳亲自办的案子怎么可能是小案子,直接给定了个谋反。这时候因为弹劾仇鸾被贬的杨继盛一下子就成了红人儿,瞧瞧人家,多有先见之明,多么忠君爱国,多么不畏权贵啊,虽说没有官复原职,他但大家都觉得这是迟早的事,甚至这就是一颗政治明星啊。

    这样的人物,明显不是个炮灰的人物,李默应该也没有办法指挥得动他来当这个炮灰。正因如此,这神经病的举动才更让严嵩抓狂。

    杨继盛选择的时机很巧,他上书的时间是正月二十三。要知道,正月十五之前,朝廷是放假的。正月十五之后,皇帝要依例给大臣们拜个年啥的,还有一大堆礼仪的东西,反正挺复杂的,等这一大套整完,基本上就得正月二十开外了。

    这时候,朝廷还是办不了事,正月里面都是年么。这个时间段,是大臣们向皇上献贺表的时间,说白了就是一个合理的拍马屁的机会,嘉靖多少也会看一看,这帮大臣臭不要脸的功夫是不是又长进了。

    而杨继盛的这封奏章,就是混在这些贺表里一块上的。

    平日,嘉靖看到的奏章都是内阁和司礼监审阅过的,但这次贺表实在是太多了,千篇一律的又没有什么好看的,再说大伙一年了也就这么一次拍马屁的机会,你给淹了也不合适,所以内阁压根就没看,直接就用大筐给嘉靖送去了。

    偏偏,杨继盛这个炸弹折子,就藏在这里面。

    杨继盛的这个折子绝对是炸弹级别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杨继盛的这个折子,严嵩就不会被称作明朝第一奸臣。公正来说,严嵩即使不是个好官,但也没坏到这个份儿上,拿他跟蔡京相比,也确实有点过了。

    杨继盛,他的前途光明远大,又不是言官,因此这就基本杜绝了他是被谁指使的可能。如果是党争,嘉靖或许也就微微一笑,就扔一边了,严嵩也未必会生气,明朝不被骂的官压根就不存在,像严嵩这样的,每年都是吏部评选的,贪污榜榜首,他早就习惯被骂了。

    但杨继盛以这样的身份,用这样的方式来上奏章,就算是给天捅个窟窿了。首先,他扫了嘉靖的兴致,大过年的给他添堵,第二,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你正常上书严嵩还能给你淹了不成?第三,这么玩儿,明显坏了官场的规矩。

    而杨继盛弹劾的内容也十分高明,其他人弹劾严嵩,都是贪污和不作为。这也是事实,嘉靖也知道,他自己虽说不怎么上朝,但从来是说一不二的独裁,也是永乐以后明朝权威最重的皇帝,他整个有主见,有能力,做事情的首辅干啥?给自己找不痛快,跟自己掰手腕么?

    杨继盛却另辟蹊径,他弹劾严嵩揽权!他弹劾了严嵩十罪五奸,但真正有杀伤力的就那一句“天下只知严嵩而不知陛下也”

    这话其实是有些冤枉严嵩的,这严嵩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嘉靖的木偶,嘉靖大帝这‘大帝’两个字可不是说着玩儿的。但即使如此,嘉靖心里也多少受影响啊,这严嵩首辅十几年,自己也不怎么上朝,万一这严嵩真的揽权呢?

    这还没完,后面的事情更精彩,跟唱戏似的。

 第一百三十五章 前因后果(下)

    嘉靖是一个刻薄寡恩的皇帝,是个权力欲望很旺盛的独裁皇帝。他不怕严嵩贪污,不怕严嵩不作为,唯独怕严嵩揽权。

    当然了,他理智上还是相信严嵩的,或者说是相信他自己,况且杨继盛这个玩法儿确实是太不讲规矩了,而且奏章中牵扯了他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于是他自然是被下昭狱。

    之后,嘉靖派人询问,为什么要牵扯裕王和景王呢?杨继盛的回答也很有意思,“除了二王谁不怕严嵩呢”这分明是要将严嵩往死里坑的节奏啊。

    之后,杨继盛生动的给全城百姓表演了一出大戏。

    他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廷杖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一位苗姓校尉也送酒一壶,劝他:“可以此吃蚺蛇胆。”但杨继盛拒绝,道:“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之后,谈笑受刑,给大伙惊的够呛。

    这杨继盛也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痛觉迟缓,受刑之后,他家人给他送药,统统都被截了,这杨继盛便用两只手当脚,一步一步的自己挪进监狱。

    这还不算,后来伤口感染了,他居然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给自己做了个外科手术,将碗摔碎,用碎片当手术刀,一片一片的把自己腿上的烂肉给割了下来。要知道,关公刮骨疗毒,还喝了点酒呢,而且人家有专业大夫开刀。

    这场面,别说看,听都吓人得慌。据说给他掌灯的那个狱卒被这场面吓得直哆嗦,杨继盛还得提醒他,说“劳驾,您别晃悠,我看不清了”。

    这事儿也不知道咋的,全城的百姓都知道了,百姓听说这天底下还有这样的人,一个个都佩服的不得了,而严嵩本来名声就不好,这下站在大英雄的对立面,自然就更是坏人中的坏人了。

    据说,杨继盛受审的时候,全城的百姓都来围观,因为人实在太多,甚至把整条街道都给堵的严严实实的。而杨大英雄,坦然的用双手行走,满脸微笑,十分大义炳然,那气场,给全城的百姓都给感动哭了。

    这下,老百姓都认准这杨继盛是个好人,是个大英雄,舆论压力极大,李默看到这样的好机会如何能够放过,自然也跟着推波助澜,徐阶估计也没少在后面使坏,一下子就给严嵩推到了风口浪尖,连嘉靖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杨继盛的这份奏折了。

    严嵩还想弄死杨继盛,可是,杨大英雄的风骨,不但感动了老百姓,连陆炳也被感动了,陆炳对有气节的文人十分欣赏,又对他自己给自己做手术的创举十分钦佩,于是,他亲自出面,将杨大英雄给保了下来,虽说还关着,但说什么也不让严嵩加害了。

    严嵩这时候一脑门子烂账,自然不会再去得罪陆炳,那不成了找死了么,于是,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杨继盛既没有死,也没有放。

    可这样一来,别说嘉靖了,就连严嵩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揽权了。嘉靖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十分偏心的站在了李默这边,正好赶上京察,李默发挥他吏部尚书的权力,将严党四品以下官员统统评级为差,并赶出了朝堂。

    严嵩这个气啊,这要是平时,他有几十种方法还击,可偏偏在这么个时候,你说你要是还手了,不就坐实了杨继盛参你揽权的话了么。没办法,严嵩人老成精,乖乖当他的受气包,还装出一副十分委屈的样子,任由李默将他的徒子徒孙统统给灭了。

    这一下,李默的威望一下子就达到了顶峰,甚至都有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每天排队给他送礼的能排到街对面去。而严嵩,则是一派凄凉景色。

    李默通过京察打倒了严嵩手下的小鱼小虾后,也有一点自我膨胀了,也琢磨着是不是给严嵩来一下子狠的,再加上他跟张经是好友,自然就将矛头对准了一身窟窿的赵文华了。这,才有了小天进京的那一幕。

    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这李默甚至都有了当朝第一人的意思,于是,他此时发难,倒也不得不让人重视,小天也必须得谨慎回答。

    当然了,小天相信,李默这话全是出自公心,即使是他自己,恐怕也是希望从小天这儿听出否定他的话的。

    这解释起来可就没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