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毒清 >

第647章

毒清-第647章

小说: 毒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名琛?此人成吗?”

“叶名琛久居两广,熟识夷务,近期朝廷要与洋夷开战,叶名琛合适!”

见杨老三不说话,彭蕴章只能自圆其说了。

“嗯!杨三哥的意思呢?”

果然!还是这杨三哥啊!看着皇帝,彭蕴章也无话可说了,这杨老三厉害啊!

“叶名琛?虽说与我有些嫌隙,但此人处理政务还是较为严谨的,陛下觉得叶名琛如何?”

大事儿之上不为四色棍做决断,就是杨猛勾住四色棍的手段,四色棍很享受这种感觉的。

“那就叶名琛了,匡师傅,让礼部那边给彭师傅议个封赏吧!”

“臣遵旨!”

彭蕴章告老的事情定了,这位即将离任的军机首辅,也将江南大捷的折子,和部议的曾左冯三人的封赏呈了上去。

“好!江南大捷,三五个月之内,大事抵定。那之后朕就可以专心与英法洋夷开战了!

这曾左冯三人的封赏也合适。拱卫江南、甘陕、直隶。就靠这三那支人马了!”

看着一口应允的皇帝,彭蕴章有些绝望了,也不知杨老三给皇帝灌了什么**汤,这事儿要是换做以前,就算是答应,皇帝也该问一问的。

“陛下,如今国内大局已定,也该昭告天下。朝廷要与英法洋夷倾力一战的事儿了。

之前张家湾、八里桥之败,也该大白于天下了,战争就要花银子,战争就要死人,这举国上下,也要有毁家纾难的决心呐!”

彭蕴章的事情说完了,杨猛也就接着四色棍的话茬说了起来。

“嗯!杨三哥的话很好,诸爱卿怎么说?”

“臣等附议!”

如今的皇帝,但凡说到了杨三哥,那就是金口玉言了。谁也是说出不同意见,就离着倒霉不远了。后补入军机的成林,就是这么黯然离开军机的,有了前车之鉴,谁敢捋虎须?

“好!这事儿彭师傅一并办了吧!叶名琛进京的这段时间,匡师傅就代为处理军机之事。

郑亲王、怡亲王、杨三哥留下,其他人跪安吧!”

留下了三人,四色棍便开始真正的议事,若是彭蕴章没有告老,这位置还有他的一个,如今就只能留下杨猛三人了。

“杨三哥,此战战势可对朝廷有利?”

长毛贼刚刚消停了一下,又要面对英法联军,四色棍的心里,如今是有些畏惧英法联军的,虽说厌恶洋夷,但张家湾、八里桥的战事比江南剿匪惨烈了许多,四色棍如今只是有些极端,并不是傻子,虽说京师有五十万人马,但英法联军也是有可战沙俄二百万人的精锐之师的。

“嗯……难说!但此战必开,肃顺之事还要遮掩一段时间,正好趁此战来消弭影响。

如今的朝廷的钱粮虽多,但因为长毛贼的缘故,这民心,也散乱了许多,借此一战,不仅可以练就一支强军,也能将大清上下的民心民意聚成一团。

内外蒙的事情不就是极好的表现吗?此战之后,大清上下必然是铁板一块的!

再者说了,此战是在咱们家门口开打,朝廷背后是四万万大清百姓,英法两国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一两千万,败咱们又能败到哪里去呢?

正巧两位王爷也在,京师城外的五十万人马,陛下领十万,两位王爷各领十万,僧格林沁领十万,臣带着十万人,与英法洋夷决战与京津一带!

咱们君臣合力,一致对外!”

杨猛的说法是极为提气的,但让端华、载垣、僧格林沁带兵,四色棍是不信任的,而端华、载垣的脸上也露出了惧色,带兵是好,但要看是什么时候。

如今这年月,皇帝不信任身边的满臣和王公,带兵就是取死之道呐!瞧皇帝那脸色,阴沉的都要滴出水来了,应了这事儿只怕死的也快啊!

再者僧格林沁、肃顺、桂良,在张家湾、八里桥一带败得惨不忍睹,十万八万的人马眨眨眼的功夫就死没了,即使皇帝允了,若是战死在沙场多冤?

“陛下,我们兄弟文不成、武不就,做些闲差还差强人意,这战时带兵,只怕误了国家大事呐!”

杨老三这货,你示忠也不能拿着咱们两位当枪使啊!瞪了杨猛一样,端华一个劲儿的摇头,坚决不接这样的差事。

“郑亲王说的不错,咱们俩兄弟,给陛下和部堂打打下手还面前,亲自操刀上阵,只怕折了我大清的威名啊!

这样吧!我们俩,就做部堂的督粮官如何?”

载垣也是出了一头的白毛汗,扯什么犊子呢?杨老三这王八犊子说啥不好,偏偏要说带兵的事儿,如今皇帝最膈应的就是这王爵带兵,不见那僧格林沁都不怎么受待见了吗?提这事儿,简直就是没眼色。

“陛下、两位王爷,杨三的如今的差事,本就扎眼,再带着京师外的大队人马,只怕惹人非议啊!

今早彭中堂提醒了杨三一声,杨三一想也是如此,如今的杨三揽的差事太多,只怕各地的督抚不忿呐!”

杨猛的意思,四色棍、端华、载垣都清楚,无非是避嫌而已,但如今这世道可不止四色棍信不过外人,端华和载垣,也是被自己的亲弟吓怕了,这是人不是人的,只要手里有了兵权,就想着谋朝篡位,自雍正帝时的年羹尧算起,到如今的桂良、官文、肃顺,只不过这汉将变成了满将,世易势移,如今这世道外人倒比自家人可信呐!

“三哥,不必多说,战事已近,临阵换将非是吉兆,杨三哥朕是信任的,除了杨三哥,朕也不信旁人。

就如杨三哥所说,剿贼灭匪已经不足以转移旗人和百姓的视线了,如今朝廷需要打这一仗!

咱们君臣合力,一致对外!”

一听杨三哥又要避嫌,四色棍也急了,从武汉三镇到九江,从九江到广州,杨三哥一直在避嫌,到了京师也是如此。

提军机首辅,找自己的对头,带兵打仗,让满人的王爷掌兵,在四色棍看来,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自己与杨三哥一体同心,有什么必要去避嫌呢?

“那咱们就君臣合力一致对外?”

“嗯!君臣合力一致对外!”

“对!让那帮蛮夷瞧瞧咱们八旗爷们的血性!”

“嗯!也让那帮蛮夷瞧瞧咱们大清百姓的心志!”

第七百八十五章军情网(上)

打内战,或许杨猛找不到合适的由头,但对外作战,由头很多,从二十年前的庚子一役两千万两的赔款说起,到如今变乱江南的太平天国,都是可以与洋鬼子挂上钩的。

两千万两的赔款,在老百姓的耳中就是一个天价,而朝廷为平定太平天国,所支出的军费,以及战乱之中损失的钱粮,也是一个巨大而恐怖的数目。

老百姓生活困苦,朝廷的税赋极重,有了这两大由头,老百姓的愤恨,也就会从大清朝廷身上,暂时转移到英法洋夷,或是其他洋鬼子身上。

百姓是精明的也是愚蠢的,当大部分人都有吃有穿的时候,这样的视线转移很有用也很有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朝廷的税赋也将变本加厉,当税赋再次变得不可承受的时候,如今发起对外战争的大清朝廷也就到了落幕的时候了!

之前彭蕴章组织了再进的翰林们,对这些进行了包装,杨猛选了几十份很能鼓舞人心,增加百姓仇恨外洋情绪的文章,连同以四色棍的名义起草的举国之力、一致对外的檄文,发到了大清所辖的所有地方。

从江南到漠北,从东南沿海到西南边疆,除了在云贵川藏,这样的檄文是以杨家的名义发出的,其他地界,都是以大清朝廷的名义发布的。

如今大清直接控制的地域,行政还算是清明的,肃贪加上杨家的地方政权。可以很好的执行军机处所发布的政令。

即使大清所属的府道州县。扭曲了这些政令。杨家所属的地方政权,也会在乡镇村寨这一层级,将变相扭曲的政令,纠正过来。

政令可以及时准确的传达并执行下去,让整个大清,成为了一部可怕的战争机器,江南、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华北,这些地方聚集了大清绝大多数的百姓。数亿人为了保粮,固河修渠,这样的工程进度也是极为可怖的。

根据杨家底层政权的反馈,杨猛预计除西北之外明年大部分地区的庄稼,都不会受旱灾水灾的影响,没了大面积旱灾水灾,即使粮食略有不足,加上些别的东西,总归是饿不死人的。

若是西门子、诺贝尔等人,能顺利的带回化肥的大规模生产方法。那大清粮食的自给,一两年之内。就能勉强办到。

欧洲的种植技术,米利坚的种植庄园模式,西山和明湖也在慢慢的整理之中,云贵川藏所属的西南一带的大牲口,也在陆续的往外走,尚算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足以在三五年之内,让整个大清的牲畜数量,连年翻番,三五年之后,待这些大牲畜可以用于耕作了,那可以节省出来的人力也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量。

勉强可以连通鲁豫甘陕的黄河水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货物的流转,以及减少运输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若是西北、华北、华中平原一带的铁路网能建成的话,可以节省的人力数量,也是可怖的。

用水渠、化肥保粮增产,用牲畜、运河、铁路节省人力,那整个大清,可以闲置出来的壮劳力,将是以千万来计数的,矿场、工厂、军队,都不足以消耗掉这批壮劳力,那杨猛也就有了对外大举移民的基础。

但是,这些都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即将到来的京津一战的胜利,一旦京津一战败了,后果也是极为恐怖的,有了沙俄佣兵的参与,一旦此战败了,不仅京津不报,直鲁热河也难保,东三省更是沙俄的囊中之物。

这次战争,英法俄三国或许觉得自己投入了足够的筹码,杨猛这边何尝不是呢?与南方相比,北方更不容易受到攻击,杨猛选择在北方开战,一是地利、二是天时、三是人和,但有了这些,杨猛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一旦此战失败,北方不保,相对于北方,更容易被攻陷的南方也就不保了,京津一战,如果一败涂地的话,那大清就是第二个印度,属国一样的殖民地啊!

四万万百姓也是财富啊!几年十几年下来,大清还会剩下多少人?英吉利又会用大清百姓的生命,创造多少财富呢?

京津一战绝不能败,一旦败了,杨猛是没有退路可走的,死再多的人,杨猛也要保证京津一战不败!

胜利或许有难度,但用人口填出一个不败之局,杨猛还是有十足把握的。

天时地利人和,在京津一带,杨猛都是占有的,这是国战,杨猛之前的手段也用上了,人和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天时,开战之时,必将是京津一带最为寒冷的时候,即使欧洲人习惯了寒冷,但寒冷条件下作战,即使是精锐的老兵,也难以发挥出相应的战力,杨猛这边的新军和民团,虽然都是新兵,虽说也会受寒冷的影响,但寒冷可以拉低双方的兵员素质差距,在兵员素质上强过经历过战争的欧洲老兵,杨猛之前也没有这样的想法。

只要韦驼子的新军,能在初战之中,站住了脚跟,那此战即使不利,也是个烂摊子,大清与英法俄四方的烂摊子,而战争在京津一带拖延下去,最终胜利的只能是大清了。

地利,一是杨猛这边对京津一带地形的熟悉,大清的闭关锁国,也就有这一点好处了,对于大清的地形,英法俄或许有些了解,但那都是外围的,一旦深入京津之后,那里的地形就需要提前侦察了,临时侦察,细致是保证不了的,不细致就有漏洞,有漏洞就是弱点就是战机。

这第二就是交通的便利,大运河可以连通直鲁直到江南、西南,有了驳船有了大运河。江南、西南一带的兵力。之多半月时间。就能投入战斗,有了大运河,杨猛就能源源不断的从江南、西南,调集兵力、征集粮食,这大运河是京津一战绝对主力的后勤通道。

西北一带,也是连通京津的,还有蒙古、东三省,几乎全国之力。都能聚集于京津一带,就地利来说,英法打的是局部战争,而杨猛打的是国战,这对战争来说,无疑是胜利的有利保证。

天时、地利、人和,杨猛都占了,但这些对他来说,还是有些不足够的,大清。再怎么说也是落后的,虽然有了优于英法联军的德莱赛后装枪。但对于火器和枪械的应用,即便是久经磨砺的新军,也是落后于欧美各国的。

欧美的火枪、火炮已经使用了数百年,之间没有间断过,而从前明到大清,康雍乾三世,对于火器的运用却是以扼杀为主的,在欧洲,或许小孩子也知道怎么使用火枪,但在大清,在京师外面的五大营之中,许多士兵,对于火枪依旧陌生,在他们眼里,火枪还是不若大刀片的,这就是差距,运用上的差距。

一旦战争开始,许多时候,对于火器的灵活运用,将决定一场局部战争的胜败,一败再败,杨猛就要丢了北方,对于火器的熟悉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