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风流 >

第842章

庶子风流-第842章

小说: 庶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股能够做官,所以他们就作八股,宋朝的时候,若是凭着一篇策论可以做官,宋时的读书人就读策论,唐时的时候,读书人若是能靠诗词可以做官,他们就会费尽心机的去作诗词。”

    “这……才是真相,这求取功名的路上,压根就不曾有半分其他的心思,只有一样,就是得到功名!”

    “无论用什么样的情操,还是情怀来掩饰和遮掩。做官,才是根本。”

    叶春秋仿佛一下子揭破了夏言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初八股改制,骂声一片,为何?因为绝大多数人,花了半辈子心血在研究八股,现在突然废黜了,那些八股作得好的人,顿时就失去了所有的优势了,他们失去了利益,当然要痛骂,当然要闹,当然一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凄惨模样。”

    “到了后面,新政实施了,其实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好机会,可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却是沉默的,当然,也有些人,也难免是有着一些人会跟着激进之人骂上几句。夏部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新制虽然推出了,可到底是什么模样,没有经历过考试,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因此,这些人是沉默的。有的人骂一骂,其实也不过只是为了显示一下自己对商学和律学的鄙夷,显示自己的人格高尚罢了。”

    “可是夏部堂似乎忘了一件事了,这一次春闱后,有多少读书人得到了好处,那是足足录取了三万人,三万人有了官身,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有的人,本身学识就高,有的人,即便是误打误撞,就得到了官位,这在当初考八股的时候,这是何曾有过的事?从前能做官的,不过是进士,满打满算,两三百人,至于举人,亦是少数,多少人考了一年又一年。夏部堂乃是幸运儿,可是天下九成九的读书人,却没有你这样的幸运,到了今日,你可知道这新制,对许多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吗?是希望!一个真正可以让许多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正因为如此,这世上有绝大多数的生员,从前已经没有了继续考试的希望,可因为新制,他们又重新拿起了书,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这一科没有中,可是下一科,下下一科,只要自己用了功,希望就极大,他们不再因为落榜,而屡屡遭人嘲笑,也不再因为落榜,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了八股,却不能学以致用,结果……落魄地去做其他的营生。”

    “可是……可是……”夏言依旧不服,他不服气啊:“可是本官明明记得,这一科之后,依旧有许多的读书人对这新制是痛骂不已的。”

    “是真的痛骂吗?”叶春秋笑了,只是这笑显然带着几分嘲弄的意味,道:“夏部堂,你真的错了,那些沉默的人,受了这么多年四书五经的影响,自然而然会对律学和商学有那么一点点鄙夷的,所以……他们虽然暗地里在读商学和律学,虽然他们一个个摆出一副自己鄙夷商学和律学的模样,你道是什么?”

    “我来告诉你吧,因为这些读书人都很精明,他们懂得闷声发大财的道理,他们知道,朝中有我叶春秋在,有陛下支持,有王公支持,所以这新制肯定是要继续施行的,既然新制无法动摇,那么他们为何要维护新制呢?所以新制旧制之争,他们大多懒得理会,若是有人问起他们支持学习四书五经,还是经史、商学、律学,他们势必要冠冕堂皇地说一句,四书五经才是圣人的道理,可是……读书人有一句话,叫做言不由衷,反正天塌下来,自然是有人顶着的,他们支不支持都无所谓,反而会说上几句四书五经的好话,这样在人前,可以显得光彩一些。”

    “只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们闷声读书,寄往下一次恩科能够考取得了那梦寐以求的功名,夏部堂竟然会跳出来维护旧制。其实这也没什么,他们依旧还是不在乎,因为他们以为,夏部堂不过是个小角色,不至于动摇新制的根本,还有三年,又是一场考试,自然而然,还是抓紧读书要紧;可是他们还没有想到的是,夏部堂在这场辩论之中,竟是占了上风。这个时候,他们终于开始焦虑了,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此时会跳出来,因为他们觉得,即便占了上风,陛下和本王总有办法的,可结果,却是令他们大失所望,夏部堂实力惊人,居然能够与百官一道表明立场,而本王的回答,却只是一句无话可说。”

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珍重

    夏言的身躯已经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甚至已经能够猜测出叶春秋接下来要说的话了,可是他依旧有些不敢相信,不相信人心居然是如此,只是在隐隐之中,他又感觉很有道理。

    叶春秋看着他复杂的神色,叹了口气,才继续道:“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是真正的急了,你想想看,这一次科举,有三万人中榜呢,眼看着就要外放为官了,固然许多人未必有什么大好的前程,可是一辈子能衣食无忧,一辈子可以做个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却也是足够的。但若是朝廷废黜了新制,那么他们又算什么呢?他们岂不是里外不是人?朝廷还会不会外放他们,又或者,朝廷会不会让他们重考?”

    “从前废黜旧制,八股作得好的人,便是旧制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要闹,他们要痛哭流涕;可现在,这三万人,又何尝不是新制的铁杆支持者?若是让他们重新去考,他们可有必中的把握吗?他们必然是没有,他们眼下就已经得到了他们该得的了,可是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得到的东西,已经作废了。夏部堂,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样?”

    “还有,那些从前默默无闻的读书人,他们早已对科举失望了,已经不打算继续考下去了,这些人,占了读书人中的绝大多数,有数十万人之多,他们早就改了别的生业,从前的时候,庙堂里发生的事,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也极少跑去发表什么意见,无论朝廷发生什么,他们也至多只是附和别人的想法,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意愿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这也是为何士林里声音大的,永远是那些名士,那些鸿儒,那些才子,他们一面倒地痛斥新制,是因为他们有既得的利益;可是夏部堂忘了,那些默默无名的人,也是读书人,新制让他们燃起了新的希望,一科三万人,而且不再是考四书五经,所有人全部又回到了一个,未来的三年,谁若是更花心思读书,就能高中,此前学了再多的东西,也是无用的,本王深信,这一科之后,已经有无数人买了商学和律学的书,也有无数人在拼命地背诵商学和律学,那些学习八股的书院如今早就无人问津了,现在开设的商学、律学书院,却是人满为患,夏部堂啊,这些人已经开始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时间开始读商学和律学了,可是现在朝廷朝令夕改,他们还能活吗?”

    “本来这科举改制实行得还算相安无事的,可是这个时候,你夏部堂非要带头要求朝廷将这新制废除。那三万高中的人,再加上这数十万觉得大有希望的人,此时此刻,会肯和你夏部堂干休吗?”

    “本王若是全力支持新制,或许还好,可现在,本王已经抽身而出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这些抱有希望的人,已经失去了安全感,他们开始害怕了,而人一旦害怕,一旦到手的利益会失去,那么就会有人站出来,更多人会同去,这天底下,九成的读书人,才不管你什么四书五经,还是商学、律学呢,谁能给他们乌纱帽,才是最要紧的。而恰恰,我给了他们乌纱帽,夏部堂却想将这乌纱帽从人家头上摘了,所以本王才说,夏部堂真是勇气可嘉啊,换做是本王,有人想要虢夺本王头上的王冠,本王非要和对方拼命不可,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想必……这些读书人,现在心里也是如此想的吧。夏部堂现在唯一该祈祷的是,就是被夏部堂要摘了乌纱的人,还是讲道理的,可不要到时候……闹出点什么杀人放火的事来,今儿本王该说的都说了,言尽于此,就此珍重了!”

    叶春秋已经说完了,便也没有心思继续留在这里,长身而起后,倒是很是同情地看了夏言一眼,朝他作揖,最后珍重二字,甚至隐含着担心的情绪。

    他是真的有点担心夏言,说实在的,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断人官路又何尝不是?夏言这一下子,不等于是要杀几十万读书人的父母了?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夏言的脑海里转过千丝万缕,可已是身如筛糠,他终究是意识到,叶春秋说的话,是对的。

    他……糊涂啊,当初居然没有想到这一层,那些该死的百官,都是和他一样的糊涂,都以为士林里,那些名士和鸿儒的声音,就代表了所有的读书人,被他们所误导。

    更该死的是,他哪里想到,那些穷秀才和一辈子壮志难酬的书生们,心思会这么深,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做了一个巨大的误判,这……

    他张口欲言,想要说什么,可是叶春秋却已经不理会他了,转身便走,告辞而去。

    他愣愣地看着叶春秋离开的身影,半响后,一屁股瘫坐在椅上。

    可是才片刻功夫,门子带着哭腔,跌跌撞撞地走了进来,道:“老爷,老爷,不妙了……礼部部堂……礼部部堂,传来了消息……传来了消息,说数千上万的读书人,群情激愤都围了礼部部堂,他们都在高喊,说是要砸了礼部,说这朝廷有奸贼,有奸贼,说老爷……说老爷是……”

    后头的话,门子不敢说了。

    可是夏言哪里还不明白,这不敢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脸色异常蜡黄,眼眸显得漂浮不定。

    事实上,他是无惧叶春秋的,因为他自认自己做的事,绝对正确,自己就是比干,是魏征,哪怕就因为如此得罪了叶春秋,他大不了,官儿不做了,至少自己可以名留青史,可以成全身后之名,自己的子子孙孙,都可以受人敬重,所以他一丁点也不怕皇帝,更不怕叶春秋,可是……

    他怕的,恰恰就是现在这般,现在这本以为会支持自己的天下读书人……居然……居然……

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惹怒我;后果很严重

    读书人,听起来是知书识礼的群体,可在这大明朝里,这又代表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发挥起来,是人人惊心。

    说起读书人滋事,自太祖以来,可谓由来已久。

    太祖在的时候,还能镇得住场面,可到了后来,由于士人的地位水涨船高,何况从前的读书人,大多都有生业,可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却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随着社会越来越富足,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天下生员,有数十万之众,这还是考上了功名的,没有考上功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偏偏朝廷所需的官职只有这么多,绝大多数读书人既无法从事别的营生,却又拥有巨大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拥有特权,且又游手好闲的人聚众一起,总是隔三差五的闹出事端来。

    江南那儿,有一窝蜂的读书人将锦衣卫直接丢进河里溺死,国子学里,更是隔三差五总要闹出一点学变,若是遇到了什么争议极大的事,这些人也是毫不手软,有人振臂一呼,立即聚众数百上千,闹万事之后,便又呼啸而去。

    偏偏这些人,比寻常的小民的斗争手段要高明得多,百姓若是活不下去了,扯起旗子,号称某某仙人,抄家伙就反;他们却是不反的,总是打着吾皇万岁,干掉奸贼,或是以打贪官污吏的名义。

    如此一来,谋反的罪就难以坐实了,而他们所针对的人,往往只是一人,除了那成了众矢之的的人之外,其余的官员,没有任何影响,总不能整个朝廷都为一个‘奸臣贼子’去出头吧,思来想去,只好牺牲你了,于是这时候,宫中委派一个钦差,以青天的名义,顺势严惩这位被针对的大臣,再嘉勉读书人心系国家云云。

    如此一来,读书人闹也闹了,不必承担什么干系;而朝廷呢,也得了一个革除弊政,气象一新的美名;唯一倒霉的,也就是那个惹了众怒的大臣了。

    当然,也不是读书人反什么都不会有后果的,若是寻常的狗腿子,自然是照章办理,可若是他们运气不好,偏偏针对的是王振、刘瑾,甚至叶春秋这样的人,后果就不同了,厂卫一出,四处侦缉,总要一群倒霉鬼要被拿去杀鸡儆猴。

    可即便如此,对于这些令人头痛的读书人,朝廷依旧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其实也和朝廷本身有关,每一个高高在上的大臣,本身其实就是读书人,对于名声极为爱护,这读书人最讲究的就是提携后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