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甲天下-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守卫准备像以前那样,向来人要好处费的,但是一看这信封底下夹带了自家老爷的令牌,当下二话不说接过令牌就飞奔进去,直接撞在了胡公子的身上。
“狗奴才,你没长眼睛吗?”胡公子气的一脚把守卫踹倒在地。
守卫连忙跪下叩头:“少爷饶命啊,刚刚门外有一个人送来的一样东西,要小的交给老爷,此事万分紧急,所以小人跑的快了,少爷饶命。”
“什么东西?”胡公子抓过守卫手里的东西一惊,连忙回头看着自己的父亲:“爹,你的令牌怎么跑到别人的手里啊。”
“能有为父令牌的也只有沈从老板了,看样子应该是他送来的书信,快拿过来。”胡惟庸一惊,也是有点意外沈从会突然送一封信过来。
打开书信,胡惟庸眉头一皱,只见书信上面写着这么几个字:大人的使命已经完成,不若及时归去田野吧。
“这话是什么意思,爹。”胡公子看完书信也是一愣。
胡惟庸摇摇头:“使命已完成,这么说,听他的口气是想要一脚踹开老夫吗?把老夫用完了就想甩掉老夫?”
胡公子听完也是气氛不已:“是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爹,这种人应该给他一点教训。”
“怎么教训呢?为父以前和他干过很多事情,可以说是绑在一条线上的蚂蚱,如果他出了问题,为父恐怕也难逃其咎。”胡惟庸眉头紧皱,此刻,他有把柄在沈从的手里捏着,他也不敢乱来,然而心里终究是气不过。
“爹,先别管这个了,不如先拜访了李善长大人之后再说吧。”
胡惟庸点点头:“正应如此。”
而此刻沈从则带着手下得力人员来到了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李善长的家。
李善长到底是开国元勋,因此他虽然被告老还乡了,但是门前还是挺热闹的,各地拜访的乡绅是络绎不绝。
按着道理说,告老还乡之后应该安分守己,不要和当地的官员走的太近,然而李善长居然也不避嫌,就这么派人接待,在沈从看来他要么就是没脑子,要么就是故意而为之了。
派人送上了一份厚礼,守门的连忙笑着回答:“这位公子是要拜访我们家老爷吗?你这份厚礼可以说是表明了你的诚心,也应该是第一个见老爷的,但是此时此刻在你们的前面还有一位贵客,恐怕你们需要等待片刻啊,不介意吧?”
沈从点头一笑:“当然不介意了,只是小哥不知道这位贵客是?”
“这个……。”守门的吞吞吐吐的。
沈从连忙从怀中摸出两块银子递给守卫,守卫笑嘻嘻的接过了。
“这位公子,到底是明事理之人啊,实不相瞒,这位贵客是丞相的公子。”
“公子?他第一次来吗?”沈从大感不妙。
“不,他来过好几次了,而且丞相胡惟庸大人也来过好几次,他们算是好朋友了。”守卫连忙殷勤的回答。
沈从心中一惊,自己到底是来晚了,当下又拿出两包银子递给二位守卫说:“两位小哥行行好,能不能让在下先见李老爷,插个队呢。”
“哎呀,按理说丞相的公子我们是不能够得罪的,但是公子的银子又这么的可人,那我们兄弟两就为了公子冒险一次。”掂了掂分量,两人就立刻许下承诺,并且立刻就带着沈从绕路去了书房。
至于身后七人则早就凌空跳入了李家书房顶梁,暗中保护沈从安全。
沈从稍坐片刻,门外就响起了脚步声:“我这个老头子都一把年纪了,没官没职的,能够帮助你们什么呀?”
“丞相大人,别来无恙呀。”门被打开了,沈从冲着李善长微微鞠躬。
李善长一愣:“沈从?怎么是你?你居然没死?”
“在下为什么要死呢?在下还没有活够呢?大人快进来吧,在下这次请来是有一件事情要告诉你,想必大人应该不会把在下赶出去吧。”沈从嘿嘿一笑,态度对李善长十分恭敬。
李善长对沈从却很不待见:“你居然能够进入我家,想必肯定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我老头子怎么会赶你出去呢,而且我老头子也想要看一看你今天要唱什么戏?”
沈从呵呵一笑:“大人,你真幽默,只是大人不知道你的杀身之祸即将来临了吗?”
“哼,老夫自从丢掉官职的那一刻起,早就把生死看的很淡了,又何来什么杀身之祸呢,反正我老头子早就不想活了。”李善长冷哼一声,居然是出乎意料的平静。
这让沈从有点尴尬了。
“大人年纪大了是不想活了,但是你的儿子呢?你们李家的后代呢?大人不怕你们李家就此香火断绝吗?大人就不怕九泉之下你们的老祖宗不来找你索命呀。”沈从笑眯眯的阐述着,更是一点也不在乎,反正死的不是自己。
李善长却是终于淡定不了了:“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大人不好奇丞相胡惟庸为什么派他的儿子来找你吗?而且如果在下没有猜错的话,大人似乎和丞相大人已经冰释前嫌成为好兄弟了。”沈从看着李善长问道。
“和你有关系吗?”李善长也没有否认,而是冷冰冰的说。
沈大笑几声:“没有关系,那也得发生点关系!胡惟庸把朝廷搞的是乌烟瘴气,难道陛下心里没有反应吗?大人虽然在老家,但是想必朝廷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瞒不过你的眼睛的,你就不想说点什么吗?你和这样的人走近,不怕自己有杀身之祸吗?大人真的以为免死铁券能够救你一命吗?”
“老夫今天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希望你能够如实回答。”李善长这个时候的目光突然变得睿智起来:“据老夫所知,胡惟庸能够当上丞相,甚至几次都化险为夷,背后可正是因为有你的操控,既然你费尽心机的除掉老夫后,帮助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今天却又为何说这些,听你的口气你似乎是要放弃胡惟庸了?”
被李善长说穿了自己以前做的种种一切,沈从也就不否认了:“大人此言差矣,在下是一介商人,做什么事情肯定是讲究利益的,当时在下之所以帮助胡惟庸当上丞相,那是因为只有他当上丞相后,这才符合在下的利益,也只有这样在下才能得以保存自己做更多的事情。如今在下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利益,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看着一些人而死去,今天来是想要破解这个局。”
章节目录 132,李大人,在下助你下贼船
“你不觉得你说这话很虚伪吗?你亲手布下了局,如今又要破这个局,你到底什么用意?你是想危害大明吗?”说到这里,李善长猛然加重了语气。
沈从冷笑一声:“刀都已经架到大人的脖子上了,只要皇帝陛下稍微用一点力气,那么大人的脑袋就可以立刻搬家了,话说都这个时候了,大人还在为皇帝陛下考虑,在下可真为你感到悲哀。”
不理会李善长的表情,沈从继续自顾自的说:“这场局大人猜的不错,在下的确参加了,但是在下不是主要的布局人,否则在下何必这么东躲西藏偷偷摸摸的吗?”
“那么你说这个布局之人到底是谁?”李善长心里一惊,如果沈从真的是布局之人,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真的没有必要东躲西藏,可是如今他也是东躲西藏。
“莫非真正的布局之人是皇帝陛下吗?”李善长终于是说出了那个名字。
沈从点点头:“没错!正是皇帝陛下,皇帝陛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废除丞相制度,而胡惟庸就是很好的借口。要不然大人离开丞相位置之后,按照能力来说应该是刘伯温接手丞相位置,但是事实却不是,虽然胡惟庸在沈某的帮助之下当了丞相,但是大人你要搞清楚在下只是一介商人,没有能力干涉朝政的,在下可以出谋划策,但是不能决定谁是丞相,大人你明白吗?”
“听你的口气,皇帝陛下也中意胡惟庸吗?”李善长一思考,脑袋也转过弯了。
“大人你想想,凭借胡惟庸如今的所作所为,难道皇帝陛下没有能力借助这些罪过杀了胡惟庸进而顺势废除丞相制度吗?”沈从毫不留轻的说。
李善长叹息一声:“是啊,皇帝陛下有充足的借口,不过你今天前来拜访老夫,就是说这些吗。”
“不,在下是来救你的。”
“救我?”李善长一愣。
“没错。”沈从点点头说:“胡惟庸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他并不笨。随着自己行为的一步步出格,他肯定对皇帝的畏惧也越来越大。然而皇帝陛下却并不对他下手,这让他有了不祥的预感,他还是比较了解皇帝陛下的,陛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从不妥协。”
“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胡惟庸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那就是拉人下水,当然,这个办法并不是在下给他出的,这几年时间在下一直在塞外。”说到这里沈从连忙撇清自己的关系,这个办法他真没有给胡惟庸讲。
“你继续说。”李善长用心听着,也慢慢的想到了一些。
沈从点头继续说:“在胡惟庸看来,要想不被皇帝杀掉,那么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与他站在同一边,所谓法不责众,皇帝总不能把大臣都一网打尽吧?”
“至于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先找好对象,然后封官许愿,大家一起吃个饭,沐个浴,然后搞点娱乐节目,情感交融之后,找一个双方都关注的话题谈话,这期间是要投入点感情的,如果谈话中能流下点“真诚”的泪水,那么效果会更好。”
“这一套下来,双方就成了铁兄弟,然后就是结盟发誓,有福必然共享,有难必然同当,大人不也是如此吗?”
沈从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胡惟庸的拉人本事了,如果细细分析一下拉人下水这个词,就会发现其中问题很多,如果要去的是什么好地方,是不用拉的,下水还要人拉,可见这“水”不是油锅就是火坑,正所谓“有危险你去,黑锅你背”是也。一旦有了什么麻烦,誓言就会转变为有难必然你当,有福自然我享。
沈从看过史书,据史书记载被胡惟庸这一套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一批重臣,一时之间朝中都是胡惟庸的眼线。
但胡惟庸并不满足,他还要拉拢一个最重要的人——李善长
因为李善长不但德高望重,身上还有一件难得的宝物,那就是免死铁券,免死铁券这玩意,在明朝,皇帝给大臣最高的奖赏就是免死铁券,其作用是将来大臣犯法,锦衣卫去家里杀人的时候,只要你没丢掉(估计也不会有人丢),而且在刀砍掉你脑袋前拿出来,就可以免除一死。
很多的大臣为自己脑袋考虑,都费尽心思想搞到一张,因为无论什么金券银券都没有这张铁券顶用,那些有幸拿到的,就会放在家里的大堂供起来,逢人来就会展示给对方看,似乎有了这张铁券就有两个脑袋。
而李善长就有这样宝贝,而且还有两张,所以胡惟庸拼命巴结他,这两张铁券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胡惟庸不能拿去自己用,但李善长不死,自己就有了靠山。
不过在沈从看来这张铁券的作用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铁券是皇帝给的,就像支票一样,能否兑现要看开票的银行,皇帝就是开票行,他说这东西有效就有效,他说过期就过期。很难想象皇帝下决心杀掉某人,会因为自己曾经开出的一张口头支票改变主意,用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我捧得起你,就踩得倒你!”
换个思维来看,这其中的变数也很多,皇帝不一定非要杀你不可,他大可把你关起来,打你个半死,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找人害你一下,然后报个暴病而死。这样既成全了他的名声,又遂了心愿,一举两得,不是我不守信用,实在是你没福气啊。
而当时的胡惟庸和李善长都非常看重这两张空头支票,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水平和朱元璋比起来真是差的太远了。
当胡惟庸暴露出他的企图后,李善长并未理睬他,因为他和愚蠢的胡惟庸不一样,他亲眼看到过无数的英雄豪杰都败在朱元璋的手上,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可怕,不会犯和朱元璋作对这样愚蠢的错误。
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选择的小人物,现在居然不自量力,要和朱元璋较劲,甚至现在还要拉自己下水,事易时移啊,他坚定的拒绝了胡惟庸的要求。
胡惟庸这个人看问题不行,看人倒还是有一套的,他发现李善长不吃他那一套,便开始走亲戚路线,恰好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儿女亲家,于是胡惟庸便把李存义拉下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