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商甲天下 >

第40章

一商甲天下-第40章

小说: 一商甲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运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常常是一个得罪,合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

    洪武朝发生了许多大案,在这些大案中,有许多豪强世家受到牵连。史籍上说: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族,刬削殆尽”,“一时富室或徙或死,声销影灭,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狠毒,那可不是一般的狠,只怕有那些富人受得了,还好自己迁居到了海参崴。

章节目录 78,回大明

    无奈的叹口气,沈从也是有点头疼,海参崴这个地方才刚刚发展起来,当前看根本没有啥可以留恋的,只能起一个港口转移的作用和沈家第二集结地的作用,如果要维持沈家的富有,那是必须还得回大明的,毕竟大明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而且现在还有很多沈家商铺在大明放着呢。

    虽然如今的黄金家族被大明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已经破灭,但是不久以后瓦刺就会强大,这倒也可以继续牵扯朱元璋。

    况且如今也已经把沈家的财富转移到了海参崴,沈家的外贸生意也因为海参崴的存在而得以继续延续,就目前的处境来看,沈家也是挺乐观的,不会因为朱元璋的强力打击而一蹶不振了。

    海参崴这边暂且安定了,思前想后,沈从决定回大明整顿沈家商铺,在海参崴这里倒腾,那是什么前途也没有的,更何况沈家的一部分人也在大明,并没有跟着他过来海参崴,更何况海参崴发展的财力还得需要在大明的沈家产业来做支持。

    “看来,历史还是不打算放过我啊,我还得在历史的长流中乘风破浪啊。”沈从仰天长叹一声。

    如果自己穿越过来是一个贫民之子那该多好,只要发挥聪明才智赚钱养家娶老婆当地头蛇就行了。

    现在倒好,穿越成了富二代,这本应该是一个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身份,结果却偏偏是一个在皇帝黑名单中划了着重号的富二代,当然了凭借自己的能力想要逃脱皇帝的爪牙那也是很容易的,可现在却是有一帮人需要自己去负责,还不能撒手不管。

    沈从打算这次回去以后,要立刻和朱元璋手下的谋士结好关系,这些人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危,为自己提供更多的信息的。

    这以后还是要在大明混的,也注定是离开不了大明,所以就必须和官方打好关系,毕竟现在有了港口,却是没有可供交易的货物,而可供交易的货物几乎都在大明,只有得到了官方的帮助,沈家以后的货物运送出入关卡才能方便。

    第二天一大早,沈从把几个得力助手召集起来,仔细的交代了一番。

    “明天我就启程回大明了,这里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在这里好好的发展,不要折腾太大的动静,更不要参与女真人的内部矛盾,维持现状就好,以后得发展规划等我打通了大明的渠道,那么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沈从不得不对这些人仔细交代一番,毕竟这里处于女真人的范围,距离朝鲜王朝也近,看着很安全,其实背后也是浪潮暗涌,当然,和在大明的处境相比,只要沈家在这里规规矩矩的,不惹是生非,那自然是没有人招惹。

    临行前沈从又给女真首领送了财宝,委托他们好好照应,收了钱财自然替人消灾,女真人当然是满口答应。

    这次回大明,沈从带人直接取道山海关奔着燕王朱棣的领地而来。

    离开大明是去年的秋天,现在回来已然是春天了,闻着百花的芬芳,看着北平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沈从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到底是中原好啊,人多热闹,不孤单。”

    “是啊,老爷,到底是中原好。”身后的几个下人也是点点头,这些日子一直在东北,气候太冷了,简直要命,想吃各种小吃也是没有,哪里能比得上中原的繁花似锦呢。

    找了一家酒楼住下,沈从就窝在这楼底下开始听闲话,掌握现在的有用信息。

    “陛下这次动用雷霆之力,铲除了许多的地主,我家分到了不少的土地,陛下真的是太好了。”

    “你可拉倒吧,土地是有了,但是税收一分没有少,甚至还得多交税,这到底是什么事儿呢,更要命的朝廷还低价强行收购粮食,百姓要怎么活呢。”

    “这还不算要命啊,你知道吗?这更要命的是某些官差趁着抄地主的家的机会,也顺道抄了不少我们同村人的家,否则我们也不至于流落这里,无家可归了,本来属于我们的土地,现在全被官差占领了,他们简直就是新的地主。”

    “就是,按理说蒙古人都打败了,我们也应当休息了,怎么还要交粮食,还强行收购?你是不知道,官差来我家几乎是要吃人了。”

    听着百姓的议论,沈从笑而不语,整顿地主阶级是没错,但是相应的也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再加上大明连续用兵,劳动力亏损严重,短时间内是很难回本的,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个好,可并不是为了人民,而纯粹是为了他们老朱家的统治。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得天下后,吸取了元朝的教训,作为一个起自社会最底层的皇帝,他看到了老百姓起事,自有不得已的地方。

    所以朱元璋在南京南面称王以后,很是关注农民问题,鼓励农民开荒,规定,凡是新开垦的荒地,免租税三年;由于连年的兵荒马乱,土地荒芜,人口急剧减少,他颁布法令,凡是无人荒地,只要“报备”以后,谁开垦了就是谁的,他人勿得庸议;大力减息减租,让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后,留下来的粮食还能够度过冬天,也就是说农民的粮食只能自给自足,剩下的必须给国家。

    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削减各地租息,但单单不包括江浙一带,据说是因为当年江浙人士对张士诚的支持太大,几乎害得张的兵船拿下石头城。这个故事按理说可信度不大,不过江浙一带税负一直重于其他地区却是不假。

    对农业的重视,是因为朱元璋来自农村,也许是受了在饥荒年份的商人囤积之苦,朱元璋对商人有着天生的厌恶。如果朱元璋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个厌恶也许不要紧,但是他是皇上,在封建社会,他代表着法律。

    所以,在明初,商人的日子过得就有点凄凉,全然不似宋朝时候的风光,朱元璋对工、商的抑制,整整影响了中国的进程:在宋代发展的较好的以商为纽带的社会经济运作,经过元朝的破坏、和明初的抑制,基本已经销声匿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新占据中国经济生活的绝对统治地位。

    明朝的专求农业在当时恶果已经出来,抑制工矿业和商业这些回报较高的行业,稳定了农业,防止了土地的大量兼并,但是,社会分工相应受到抑制,到明中末期,官家居然连铸钱的铜也没有了,只得熔化作为文物的青铜器。

    “唉。”想到这里,沈从叹口气有些无奈:“朱元璋如果是农民,那一定是一个好农民,但是当了皇帝治理天下可真真是不咋的哈。”

章节目录 79,能给丞相李善长添堵的人

    酒楼里吃完饭,沈从也听不出什么别的有用信息了,便带着两个小厮乔装成一个文生公子的样子在这北平城开始寻找沈家的商铺。

    沈家不愧是富甲天下,沈从对于父亲沈万三很是感激,因为这一圈巡游下来,沈从发现沈家明面上和暗中的商铺加起来几乎占据了北平的半壁江山之多,如此庞大的产业倒也是难为了沈家的先祖了,只是到了自己这一辈的手里,能不能守住这些商铺呢?

    明面上的沈家商铺是有名有姓的,凭借沈记良好的信誉经营着巨大的利润,当然沈家如此庞大的产业自然会有人惦记,所以沈家为防止产生重大的灾难而特地设置了许多暗线上的铺子,这些暗线的铺子的生意比起明线来那就是差了许多。

    找了一间暗线的药材铺子走了进去,里面倒也是人来人往,好不生热闹。

    沈从拿出一枚印章递给了小二:“把你们老板找出来吧。”

    小二接到这枚印章,原本嬉皮笑脸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双手还回印章:“爷,您稍等,小的这就去找老板。”

    说着一溜烟就没有了动静,不一会一个年轻公子急匆匆的从里面跑了出来,目光询问的看着沈从。

    沈从点点头冲着老板一招手,二人直接奔着对面的茶楼要了一间雅间开始交谈。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啊,倒是让沈某惊讶。”沈从本以为老板是个中年人才好,却不想也是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

    青年人嘿嘿一笑:“老板别取笑我了,因为我爹出去给人瞧病了,而你现在刚好来了,所以小二把我给叫了出来。”

    “奥,对了,老板,南京那边传来消息,在丞相李善长的建议和主持下,朝廷现在开始对沈家的商铺强行夺取经营权,如今南方地区明面上的沈家商铺已经全部成了朝廷的了,一直找不到你的踪影,所以现在是一盘散沙,估计下一个区域就是北方区域了。”

    听完禀报,沈从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皇帝对我们沈家看不顺眼,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以前朝廷没有铲除富商地主,是因为蒙古人的威胁还在,朝廷需要地主们的帮助。如今蒙古人破灭了,皇帝自然会卸磨杀驴,毕竟人家是皇帝,而且已经铲除了这么多的地主富商,现在自然而然要对沈家开刀了。”

    “老板,你赶快拿一个主意呀,南方地区已经被朝廷接管了,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毕竟您已经把沈家的力量从南方收缩到了北方,影响还不是太大啊,但是如果北方的地区沦陷了,那么沈家就真的难以喘过气来了。”青年人看着沈从,眉头紧紧的拧在一起。

    “是啊,北方一沦陷,那么就没的玩儿了。”沈从也清楚,如果朝廷把沈家明面上的商铺给全部接管了,那么沈家距离灭亡就真的不远了,毕竟沈家这些年来的发展中,商铺是其财富的来源,商铺没了,那就类似于人体没有新鲜的血液了。

    “李善长啊李善长,你真是我的克星,如果你不死,那么我的脑袋就真的坐不稳了,为了我的脑袋能坐稳,你是时候消失了。”沈从双手紧紧的握着扇子,眼睛里杀机显露。

    李善长不死,那么沈家仍旧会被折腾的鸡飞狗跳,李善长人称汉时萧何,足智多谋,后勤工作做的特别好,更是懂得管理国家事务,深谙经商生财之道,这也正是李善长能当前左丞相的原因。

    当然了,只要李善长没有了,那么朱元璋等于失去了一个左膀右臂,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于经商啥的根本没有任何的思路,到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再通过手段把商铺拿回来。

    要处理李善长,自己如今是一个商人,肯定定然是不能亲自出手的,想来想去,沈从脑海里闪过了一个人影,当今能对李善长正大光明出手的,除了皇帝以外还只有他了。

    沈从阴阴的笑了,刘伯温这个人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首先和自己有点交情,其次就是刘伯温还真是李善长的死对头。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太祖朱元璋主要是依靠两支力量开创帝业的,一支是他最初起家的家乡武将谋臣,号称“淮西功臣”或“淮西勋贵”,其中包括徐达、常遇春、汤和等能征惯战的将领,以及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陶安等运筹帷幄的文士。另一支则是以宋濂、刘基等人为代表的浙江文臣。

    这正是大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淮西集团的领头是李善长,浙东集团的首领正是刘伯温。

    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时,正是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比如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