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贺文瑞似乎想通了什么,却仍然还有些疑虑,“你是说,些许几户退租就能倒逼大户们降租子?”
这疑虑不是没有道理,按后世的说法,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你不租地种,自然有的是人想种。
“一户两户自然没什么作用,大人,但若退租的户数多了呢?十户,二十户,甚至三四十户地退,而且还没人愿意接着种地,您说他们会不会降租?”宋献策问道。
“怕是得遇上大灾荒,才会出现这种情形吧?”这一次是李智把大多数人心中的疑惑问出来的,其中包括贺文瑞,就像陕北那样,从去岁至今,一直有人不住外逃。
不过真遇上这种情况,就是一般的中小地主,都得逃难,降不降租的,真没什么意义,反正没人会留下来种地的。
宋献策仿佛知道大家心中所想,笑着摇头道,“不不不,我所说的,可与灾荒无关,而是红薯土豆推及开来以后的情形。”
稍稍停顿了一下,宋献策接着说道,“大人,请您设想一下,假设一户人家租了十亩地,全都种上红薯,一季的收获是一万斤,交朝廷田赋五百斤,再交五成的租子后,还能有四千五百斤的粮食,留足两千五百斤的种子费用,最后自己净剩两千斤的口粮,一年两季下来,就是四千斤,怎么都比原来一年亩产百斤粮食的日子好过多了,对吧?”
贺文瑞点点头,这个帐很好算,现下的百姓,一年就是什么都不用缴,也不过才千斤粮食的收获。
“这里面朝廷的田赋和种子费用占了三成,就是说,田租的上限是七成。。。”
宋献策正要接着往下说,不料被贺文瑞打断了,“七成不可能,怎么都要给百姓留些活路,不过心狠的家伙,收到六成,甚至六成五是很可能的。”
毕竟一成就是一千斤粮,哪怕只剩半成,一年两季也有一千斤粮,一家人可以勉强度日了。
宋献策笑了,斩钉截铁地说道,“贺大人,愚以为五成的田租是极限,一旦到了六成,必将出现大量退租,甚至逃租的现象。”
“何以见得?”贺文瑞知道关键之处来了,不过他还是没能想的明白。
“关键之处,就是志哥刚才所说的,红薯土豆的长处…不挑地了,百姓随便在某处荒地种上两亩红薯,除去种子费,一年能净收三千斤的粮,不用缴田租,甚至因为地处偏远,连田赋都省了,两相对比,贺大人,您觉得他们会如何选择呢?特别是在保安州,买咱们的种子又方便。”
“弃租的人多了,大户们的地没人种,贺大人,你说他们会不会降租呢?”宋献策最后问道。
贺文瑞恍然,自己的确是忽略了这点,有了这么好的种子,耐旱不挑地,百姓完全可以弃熟地不种,去山林之中种荒地,就像。。。就像眼前的涿鹿商社一般。
“言之有理。”贺文瑞点头赞同,说到底,还是红薯土豆的惊人产粮量,让百姓不甘心被盘剥而已,事情的走向,很有可能如宋献策所说,大户们不得不降租来吸引人。
但是,此事另有不妥之处,身为官员,贺文瑞本能地想到了志文他们不曾留意之处。
正文 第441章 作保
宋献策的看法贺文瑞是赞同的,山中荒地即便有主,也很难收到田租。
这些地方的拥有者,不是皇亲贵戚就是富贾大户,要是普通粮食,在荒地上,一亩地可能连几十斤的收成都没有,想要以此维生,谈何容易,有些许人开荒种地,豪门大户一开始未必会上心,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手能顾得上来。
若是种红薯土豆可就不一样了,收获大得惊人,等开荒蔚为风气,成了规模以后,这些人恐怕才会重视,但估计那时已经晚了,一旦派人来强行收田租,多半会激起民变。
想到这里,贺文瑞暗自警醒,自己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否则推广神物的功绩,就全被民变给抹杀了,看来上任之后,得敲打敲打这些豪门大户,让他们不可过于贪心,田租嘛,五成就差不多了。
要是敢有不听他招呼的,哼哼,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真当他这知州是吃素的?绝不能听凭豪门大户的贪心疯狂滋长,将百姓赶向深山。
“贤侄啊,这三成的费用到底高不高,不是你我说了就算的,归根结底,还是得种地之人认可才行,”贺文瑞将思绪拉回,又说回到了费用的问题上,“若他们觉得高了,我等在这里商议得再好,却又如之奈何?”
他虽然贵为保安知州,却也不能强迫大众购买涿鹿商社的种子去种。
“总有那么些人愿意尝试的,贺大人,”志文答道,“哪怕只是极小一部分人,今年一旦丰收,足以成为突破口。”
这番话听得贺文瑞眼神大亮,“怎么?贤侄,涿鹿集有人愿意以按你们定的价钱,买种子种地了?”
“正是如此,贺大人。”志文点头道,“的确有那么三四户人家,虽然迫于其他人的压力,不敢公然表态,但是私下里和我们接触过,愿意在收获后,以三成的粮食给付费用。”
“好!”贺文瑞一拍大腿,神情兴奋,他相信,一旦丰收,这三四户人家必将成为其他人家的眼红对象,自己一俟回到州府上任,就在全州内大力推及开来,每一镇每一村,只要有那么几家愿意接受涿鹿商社的这个费用,带头莳植,明年春耕之时,应该没什么人会不愿意种了。
“但我没有答应他们。”
“这。。。这却是为何?”贺文瑞闻言,差点炸了,要不是顾忌那关系他声名的神物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一瞬间都有翻脸的冲动。
“大人稍安勿躁。”志文急忙安抚,他年岁虽小,却也是心理成熟之人,贺文瑞虽然平时不动声色,但今日之事的冲击太大,有些失态,被志文看出心思也不奇怪。
“贺大人,这就是第二个阻碍了。”志文解释道,“这些人家都是家徒四壁,别说提前付给我们种子费用,就是让他们拿点稍微值钱的家当来给质当给我们也做不到,空口白牙,就要把种子拿走,这叫我们如何放心?”
“这。。。”
“若是他们分文不出地就得了种子,一旦传将出去,更多的人势必会来找我们,都要如同他们一般,不出任何代价地将种子拿到手,贺大人,此种情形下,涿鹿商社该如何自处?”志文逼问道。
“这。。。”
“全都给么?一旦收粮之后,没有几家人如约归还种子费用,贺大人,我们商社虽然不小,却也经不住这种折腾,只给一部分?那该给谁不该给谁,当如何判定?”
“这。。。”
“一旦百姓觉得我们不公平,少不得还会引发骚乱,大人,我们虽是您所说的义民,恐怕也镇不住他们,也不能因为这个事儿,就对这些平民百姓动刀吧?”
“贤侄。。。此言有理。”贺文瑞一边擦着脑门上的冷汗,一边飞快地琢磨着该怎么办。
他这才发现,眼前这个比宋献策看上去还要小些的少年,也是个不简单的角色,这一连串的发问,问得他哑口无言,特别是最后可能引发骚乱的说辞,更是触动了他。
尽管他觉得以涿鹿商社的实力,应付一镇的平民不成问题,不见血想必也能轻松将其拿下,鸡鸣山一战给他的印象委实过于深刻,但甫任知州,就出这种事儿,不但与他推及红薯土豆的初衷大相径庭,也难免被言官弹劾。
一个是关系到他身后声名的神物,一个是推及它们会遇到的阻碍,甚至会因此引发民变,影响他今后的官声官途,到底该怎么办呢?
难道就此放弃?贺文瑞可不甘心。
对了,志文刚才不是说仅凭义民二字,镇不住百姓么,那自己就派衙役,甚至官兵来助阵?自古民不与官斗,有了这些人,想必镇民们就能老实了。
不行,还是不妥,志文不是说了么,给谁不给谁,着实不好判定。
那就全都给?只要保证涿鹿商社在收粮后能收回种子费用不就行了么?自己是官,手下有衙役官兵,不但要让他们助阵涿鹿商社镇场子,还要将他们放出去,紧盯那些拿了涿鹿商社种子的人家,一俟粮食成熟,就督促他们上缴三成收获,若有不从,拿了法办便是。
至于涿鹿商社这边,只要有人愿意种,让他们发种子便是,自己以州府的名义作保,保证他们在收粮后,能拿到该拿的种子费用。
其实只第一次需要这么做,一旦丰收,州府就可抽身而退了,还想继续种的,自然得把上一季的粮食拿出部分来购置种子,收获如此之多,再说没钱没粮要赊账就说不过去了。
想到这里,贺文瑞有些兴奋地说道,“贤侄,我有一策,可将这层阻碍给除了。”接着把他的想法这么一说,说完哈哈笑道,“有州府作保,事后还有衙役催费,你就不用担心了罢,再推诿的话,可就说不过去了。”
“是是是,大人明见千里,州府既然要造福百姓,我们涿鹿商社自当鼎力相助。”志文嘴里这么说着,心里却是乐开了花。
正文 第442章 知州离去
在见到贺文瑞与周承允之前,怎样推广红薯土豆,却又要保证涿鹿工会的利益,一直是萦绕志文心头,却又一时无法解决的大事之一,没想到知州大人亲自到访商社,在见到贺大人的那一刻,志文心里就有了主意。
那就是让州府作保,甚至让州府出面,在粮食丰收后催缴费用,这是一举三得之事,州府、乡民、商社三方皆能得利。
只是如此想法,却不能自己主动提出来,像贺文瑞这等人都是人精,甫一见面,志文就提出这等要求,难免使其疑虑,甚至心有芥蒂,反为不美。
是以志文一直在做局。
从涿鹿商社到涿鹿山,虽然没有时机,也为了避嫌,志文与周承允并未详谈,对贺大人此行目的并不明了,但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他自然明白这位贺知州看重涿鹿商社的原因,无非是想利用涿鹿商社的实力,帮他在保安州稳固权力,甚至更进一步,过州府而不上任,反而跟着周承允到涿鹿商社涿鹿山巡视,就很能说明问题。
志文再三提及红薯土豆的产量,耐旱易种、一年两收的特性,都是为了引起知州大人的兴趣,在连年的天灾之下,没有什么比粮食大丰收更能凸显政绩,稳固人心的了。
随着志文一步接一步的引诱,贺知州果然落入了觳中,现今更是如了志文的愿,主动提出了由州府作保,并在收粮后负责催缴费用,怎能不让志文在心中乐开花。
志文与贺文瑞的想法一样,万事开头难,州府其实只需第一次这般做便可,以后就全凭百姓自愿用粮购种了,不想种的,那也由得他们,不过志文相信不会有这种傻瓜的。
其实志文多少还是料错了,贺文瑞最终与他们达成共识,他的计谋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功劳,大半是贺大人自己心甘情愿踏进这个所谓的圈套的,大幅增产的粮食,以及能在青史留下的身后名声,才是真正的推手,这一点,就是志文所不能理解的了。
既然已达成共识,剩下的细节,自然就由双方的幕僚师爷等人详谈了。
当晚,在涿鹿山,以周承允志文为首的涿鹿商社,设宴款待了贺知州一行人,其实这顿宴席本该在知州大人初临山中时就请的,只是那会儿事尚未济,贺大人也没有这等心思,故此拒绝了。
现下心事已了,贺文瑞再无牵挂,自是点头应了,涿鹿山诸人敬酒频频,贺大人虽未醉成酩酊,却也被灌得直到翌日日上三竿,方才爬起来。
又耽误了两天,双方大体敲定了合作的细节,其中第一步,就是尽快安排衙役到涿鹿集,并知会当地总甲,将州府作保,到涿鹿商社免费领取种子一事宣扬出去。
涿鹿商社除了如约发放种子,自行登记在册外,为了保证粮食丰产,尚需派遣有经验之人出山,教导山外之人如何种植,争取在第一波就把名声打出去。
毕竟红薯土豆的栽种方法很有些不同,除了翻地施肥外,尚需分割育苗,缺乏经验的话是种不好的。
两天后,贺知州总算带着自己的人,满意离开,到州府上任去了。
随行的还有十几个蒙人骑兵,由巴根带队,他们将一路护送贺大人到良田屯堡,贺文瑞一开始并不同意,他为了以示清廉,随行者稀少,护卫也没有。
但志文与周承允等人坚不让步,贺文瑞半推半就地允了,这一路上不但难民众多,就是被涿鹿山打散的流匪也不少,好不容易有了个靠山加盟友,他们可不敢大意,真要出了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