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风1276 >

第493章

汉风1276-第493章

小说: 汉风127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最后北宋年间还有人从地里挖出来,并献给了宋徽宗,可从金兵入关,徽钦二帝作了俘虏,就再没有这块传国玉玺的消息了,南宋朝廷是没有传国玉玺的,自己刻了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当然,如今的大汉帝国自然也没有。
  陈淑桢不会问楚风为什么知道传国玉玺的下落,她无条件的相信夫君,楚风既然说在这里,那么就在这里。
  “现在我相信,刚才冒险是很值得的了。”她笑颜如花,很为能抢救传国玉玺而骄傲。
  “不,”楚风摇了摇头:“我很后悔,因为对我来说,你比传国玉玺还要贵重的多!”


第582章 授命于天,既寿永昌
   不同于陈淑桢的淡然。雪瑶可是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鬼灵精,楚风只好把传国玉玺的故事和盘托出。
  原来当年徽宗得到传国玉玺不久(猫注:关于传国玉玺最后一次现世的说法很多,明孝宗、清乾隆时均有人呈献给皇帝,但这两次都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两位皇帝自己都认为是赝品;相较之下,宋徽宗那次是得到“官方承认”的最后一次,本书从此说),便有了金兵南侵的靖康之变。
  眼见是个国破家亡山河沦丧的局面,徽宗皇帝虽然昏庸无道,毕竟还是想把赵宋皇朝延续下去的,除了令康王赵构——也即是后来的南宋高宗有机会就趁乱逃走、重振旗鼓以外,城破前还令忠臣李若水以金匣封装传国玉玺,沉于金明池通往汴河的水道之中,以最大一颗柳树的位置为记。
  其后,兵荒马乱,宗泽等虽短暂恢复开封,不久金兵再次南侵,“搜山检海捉赵构”,高宗皇帝连性命都差点不保,哪儿有空去找寻国宝?之后一百多年,开封为金人占据。捞取传国玉玺就更不可能了。
  传国玉玺藏于金明池水道底的秘密,从宋高宗赵构口中开始代代相传,只有南宋历代皇帝、太后知晓这个秘密,并把让国之重宝重见天日,中兴华夏的重担一代代传下去。
  然而,西湖暖风消磨了斗志,故宋君臣从来就没能收复开封,军队距离开封最近的一次,还是朱仙镇上岳武穆——就在开封城墙遥遥在望之际,十二道金牌让一切流血牺牲变得苍白无力,之后,就再也没有一支打着故宋旗号的军队,能够看到古都开封雄伟的城垣。
  代表着天命的传国玉玺,就一直沉没于水底淤泥之中,不见天日,一直静静的等待着它的主人……
  楚风崖山大战,救了杨太后、末帝赵昺等君臣文武性命,可随即又半强迫的收编了行朝舟师,并使小皇帝赵昺颁布退位诏书,杨太后虽然是个没有野心的妇道人家,未尝不存着点痴心妄想,就一直没有将传国玉玺的事情告诉楚风。
  直到楚风破获邓光荐等人密谋暗杀楚风、杨太后、赵昺,立跟随杨琏真珈做了小喇嘛的故宋恭帝赵显为帝,杨太后终于明白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惟有人们彻底忘记故宋,她和赵昺才有可能保得平安,于是感激之下。她将传国玉玺的秘密对楚风和盘托出。
  接下来汉元之间连番大战,汴河中也满满一河水,根本没有时间来排干水、发掘玉玺,楚风忙于戎马倥偬,毕竟战场上实打实的胜利才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他便将传国玉玺的事儿抛于脑后了。
  直到郭守敬筑坝阻断上游来水,又蓄满金明池准备放水冲刷淤积泥沙,楚风才有想起这事儿,登时着了急:玉玺沉于水道之底,还有位置可循,要是郭守敬放水这么一大冲,不知道会冲到哪儿去了,只怕这传国至宝就要永沉河底了!
  啊~~雪瑶长舒了口气,轻轻拍着胸口,脸上还有几分失惊之色,然后就目不转睛的盯着民夫们发掘满是淤泥的河道。
  楚风暗笑,女人都对这金啊玉的特别敏感。
  郭守敬整修水利,汴河中水已经排干,民夫们就在金明池连接汴河的水道底挖掘,三注香的时间过去了,靖康年间铸造的兵刃。锈迹斑斑的倒是挖出来不少,至于金匣玉玺嘛,连个影子都没见。
  围观的开封百姓已有窃窃私语,郭守敬抹了抹额头的汗珠。
  雪瑶也有些担心:楚风当着这么多人挖掘河道,要是没有挖出来,那可不止是丢脸的小事,河底有玉玺已经不少人知道了,要是这次挖不出来,人家不说你没有找对地方,不说你运气不好,而说大汉没有承天受命,所以天命至宝不得现身,那可就有好看了!
  “会不会被水冲到别处去了?”雪瑶终于忍不住问了句,她看见有些地方已经挖到河底下很深,淤泥挖完,露出河床土了。
  瑶鼻微皱、秀眉微颦,雪瑶惴惴不安的小模样,逗得楚风一笑:“黄金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一十九点三克,远远比水、比泥沙都重,只要不是郭守敬这样故意炸坝放水冲刷,是绝无可能冲走的。”
  郭守敬擦了把额头的细汗,定了定神,也道:“所谓沧海桑田,一百多年了,河床土层必有变迁,那金匣极重,必定沉到土层中去了,咱们耐心等候,一定能挖出来。”
  耐心等候?雪瑶差点哧的一声笑出来了。郭老先生三注香的时间里,已经喝了四盏茶,擦了五次脑门上的汗珠,耐心这两个字,实在和他的表现相差太远。
  倒是楚风,不仅没有一直盯着工地,还谈笑风生,显然已是胸有成竹了。
  果然,只等了五分钟,就有一处民夫发出欢呼,几位民夫抱着个四四方方的物事朝彩棚这边奔过来,那东西不过一尺长短高下,看民夫抱着费力的样子,份量自然很沉重,乌漆麻黑的淤泥被擦掉了几处,更是露出金灿灿的光华!
  哈哈,传国玉玺!楚风笑得像得到了新玩具的小孩子。
  “切!‘雪瑶竖了竖中指,“还以为你一点儿不担心呢!”
  怎么能不担心呢?这可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至宝,荆山之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秦王扫六合、苏秦张仪、王莽篡汉、西晋代汉、八王之乱……我们民族的多少历史、几多文化,围绕着它展开呵!
  擦干净金匣上的泥沙,在匣子正面的金纽上一掀,楚风便打开了金匣的盖儿,质地温润的玉玺正静静的躺在匣内。精致绝伦的盘龙印纽,玉石质地晶莹剔透,氤氲着宝光霞气,美得令人目眩神迷!
  楚风当仁不让的抓起玉玺,只见左上方一角果然缺了,用黄金镶成,正是王莽篡汉时太后用此玺投掷所伤,翻开印面,弯曲盘绕的篆文透着古拙质朴的美感,旁边的郭守敬不由自主的念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都被这华贵的宝物吸引了,自秦代开始一千五百年的皇朝传承中,它始终处于被争夺的核心位置,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的威力早已深入人心。
  开封这些官员们早已从传说中知道了传国玉玺的意义,现在面对拿着玉玺的大汉皇帝,他们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变得飞快,要竭尽全力才能克制住双膝跪地的冲动——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冲动究竟是对着伟大的皇帝本人,还是他手中握着的传国玉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陈淑桢有些警惕的问道:“应该这么处理这玉玺?放在临安故宋皇宫博物院展览,和成吉思汗的苏录定战旗一样吗?”
  “当然不,华夏文明的结晶,怎可与野蛮杀戮的象征并列?”楚风头也不抬的否决了,专心致志的用手指、用手掌感受着玉石的温润,那种抚摸权力的美妙感觉,简直让人沉醉其中。
  蒙元除了破坏之外,毫无建设可言,它的苏录定战旗,不过是死亡恐怖的象征;华夏的传国玉玺,则是文明的见证,即以最初使用它的秦朝而论,车同轨、书同文、开发岭南、筑万里长城,之后使用它的历代,更有汉的强盛进取,魏晋的文采风流,大唐的盛世华彩……与北元的苏录定战旗相比,真正一个在九天,一个在九地了!
  “那么,楚兄要使用这枚传国玉玺吗?”陈淑桢见楚风爱不释手的把玩着,所以有此一问,看着夫君对传国玉玺的喜爱,她心头有些忐忑不安,这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宝物,但愿不要让他……
  楚风正沉迷于宝物的美丽中。
  千百年来,这至高无上的权力让多少英雄豪杰竞折腰,拜倒于权力的魔咒之下。得之者得天命!
  “使用它?”楚风喃喃的自言自语,陈淑桢欣喜的发现,他的眼神渐渐从狂热变得清澈,最后终于斩钉截铁的吐出三个字:“当然不。”
  将传国玉玺郑重的放回金匣,楚风竟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开封官员们也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能把眼神从那宝物上挪开了
  “将它安置在临安故宋皇宫博物院中,设一高座安放,北元苏录定战旗,高丽金冠,从东瀛皇宫中得到的剑、镜、玉,新柯沙里的湿婆神蛇形弯刀,这些自敌人手中缴获的所谓圣物,通通供在下面,”楚风自信满满的道:“而且,将来会有更多的供物放到它的台下!”
  好啊,绝妙的主意!陈淑桢觉得,自己的夫君总是充满了智慧。
  可让她吃惊的是,楚风再一次伸手到黄金匣中,握住了象征天命的传国玉玺!
  难道?
  楚风信步走到彩棚外,数万开封百姓目光所及处,将传国玉玺高高举起,展示给百姓们看。
  一千五百年密藏于深宫的至宝,就这样呈现在开封父老眼前!
  陈淑桢微笑着点点头,楚兄,早已是通晓治政之道的帝国皇帝了——虽然他有时候会惫懒得像个小坏蛋。
  汴河两岸,不知是谁带头,爆发出一阵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583章 北国之春
   郭守敬再一次点燃了导火索。那一点火头滋滋响着钻进了埋藏着成捆烈性炸药的炸点,一瞬间,好像时间变得黏稠,变得凝固,巨大的爆炸声中,一座土山拔地而起直冲天际,然后迅速的回落地面,远离炸点百丈外的成千上万开封百姓,同时感觉身体像过电似的颤栗不止。
  待冲击波消逝于土层的传导中,炸点上空腾起了蘑菇状的硝烟云团,云团之下看似坚不可摧的堤坝瞬间溃破,金明池中积蓄着的水,终于得以发泄被禁锢已久的重力势能,从溃口磅礴而出,飞花碎玉、声如奔马,竟有几分壶口大瀑布那种天河倒泄的威势。
  喷涌而前,好似万马狂奔,河底深色的淤泥被潮涌的万钧之力席卷而起,在潮头上欢快的跃动,随着水流冲向了远方。
  恂恂儒雅的郭守敬,此时像一位挥斥方遒的大将军。调度机宜、指挥若定,待金明池水位渐渐降低,他又放起连珠号炮,上游方向便将经黄河围堰澄清的水放入,继续冲刷河道淤积。
  “果然不愧为留名于月球环形山的惊才绝艳之士!”楚风暗暗点着头,情不自禁的带头鼓掌欢呼——我华夏民族掌握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力,从灵渠到郑国渠,从都江堰到京杭大运河,何等辉煌!
  万民欢腾中,雪瑶的樱桃小嘴微微张开,看着激流冲刷的威势蹻舌不下,陈淑桢则握住了楚风的手,慨叹道:“风从虎、云从龙,十年以降,诸如郭守敬、文天祥、李鹤轩等等豪杰之士,效命我大汉皇帝者多如过江之鲫,楚兄何愁匈奴不灭、黄龙未捣?”
  大汉九年元月,大汉帝国不但得到了授命于天的象征,传自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皇朝大秦的传国玉玺,再一次增强了承天受命的政治凝聚力,全国交通建设也在过去的日子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郭守敬先以炸药清理河道,再引黄河水入围堰,澄清后刷洗汴河淤塞,自金代以来只能通航平底小船的京杭大运河中路汴河河段,再一次扬起了白色的风帆,响起了两岸运河纤夫富有独特韵律的纤夫号子,从今往后。京杭大运河不但成为了从江南临安到燕云北平的南北大动脉,还从它的中路分出支路,直通中原河洛。
  从洛阳到长安,经潼关、风陵渡原有通衢大道,还是曹魏时开辟,历经千年的风霜,沿途官民悉心养护,至今路况完好,楚风便令郭守敬顺着通衢大道铺设马车轨道,预备让火车的前身——有轨马车成为连接关中地区和河洛中原的主干线。
  当然,这是远景目标了,还在轨道修筑期间,江南地区的粮食早已经大运河一路运到洛阳,然后无数辆四轮马车在官道上奔驰,把粮食和军需品运往长安。
  从长安到草原腹地包克图的秦直道,也基本上修复,当年秦朝征发百万民夫,耗时四年完成的工程,大汉帝国在路基大体保存完好的基础上,利用犀利的钢制工具和无坚不摧的炸药以及少量混凝土,一个冬季就完成了修复工作。
  帝国的道路建设决不仅限于此。山峦起伏的南岭,过去大秦皇朝开发岭南而开掘的灵渠故道,无数畲汉民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