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替明 >

第212章

替明-第212章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良心,什么光头,这些东西,对于目前在张家口能活命的这些人可能会介意,但晋西那些灾民会介意么?

哼,只要给他们一口吃的,就不信他们还会讲什么良心,怕什么可能存在的马贼。对于这点,范永斗很是自信。

他正想着,忽然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就在他眉头一皱的时候,门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道:“老爷,小人回来了!”

一听这话,范永斗便知道是二管事回来了,心中一喜,当即吩咐他进了书房。

那二管事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显然是刚到就直接奔书房来了。他脸上堆着笑,向范永斗禀告道:“老爷,小人不辱命,人手已招足够,个个都是壮年汉子,身手都还过得去。”

“可都是灾民?”范永斗紧追一句问道。

二管事点点头,马上回答道:“老爷放心,都是灾民来的。他们虽表面不说,可小人能知道,他们对朝廷都是恨之入骨。灾荒之年,不但不赈灾,还要他们交赋税,害得他们家破人亡。”

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丝讨好的笑容继续道:“这次人手可是随意挑,小人都是选了好的。特别是其中有一人叫赵云轩的,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这一路过来,小人观察了。聪明、能干、说话讨人喜欢、特别是精通算数之术,是个不错的苗子。”

范永斗听到人手问题解决,心情一下好了不少。又听到二管事推荐人才,不由得颇为感兴趣,当即吩咐道:“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你带人过来看看。要是可以,来历又没问题,倒是可以重用。”

453株连之罪

这赵云轩其实就是叫天军的孙云轩,他奉胡广之命,来为范永斗效命,进而接触建虏,获取有关建虏的情报。

这个任务是众多特局情报人员所领取的任务中最为凶险的一个,同时也是价值最大的一个。这也是他当初给赵月雅保证,要是他能平安回去,必然是立下大功的原因。

以他的聪明才智,在来的路上展露出才华,巴结上二管事来说,并不是难事。至于范永斗这关,他又是有备而来,事先胡广又针对八大晋商和辽东建虏的一些情况,有过一番介绍,他要获取范永斗的信任而重用,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能活着回去,堂堂正正、风风光光地迎娶赵月雅,是孙云轩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最大的动力。

而他所一直牵肠挂肚的赵月雅,此时也在根据地内,终于把她几个月的成果呈现到了胡广的面前。

就在胡广的办公房内,赵月雅和塔娜两人分坐在胡广的对面,她们都有点惶恐地注视着在看初稿的胡广。毕竟这是明文律法,一国之根本,自己起草的如何,还真是心中没底。

这根据地内的人文习惯、首领作风等等,全都于关内不同。甚至可以说,与史书有记载的任何一个国家、教派等等都不同。这就让赵月雅根据上次会议总结出来的律法建议和结合《大明律》定出来的这个初稿,心中没有一点底。

虽然有塔娜这个首长的妻子参与,会好一些。想到这个,赵月雅的心中就浮现出一个词:后宫干政。

但是,这根据地内后宫干政的事儿不要太多,妇女全都出来做事,这……这……

赵月雅想着,脑中就有点乱。她毕竟是官宦人家出身,从小的教育,有很多在这里都被抵触、被推翻。

他正想着,胡广忽然有了动静。只见他放下手中的稿子,抬头看着两人,笑着道:“都还可以,有一些细节,我想再给你们一点意见,然后修订后再开会讨论定稿。”

这也就是说,这个初稿基本上就这么定了。赵月雅和塔娜听了,都不由得惊喜。要知道这律法一旦定了,要是叫天军以后真成了气候,她们两人必定名垂青史。

两人之中,特别是赵月雅,内心更是激动。因为塔娜相比她而言,是胡广的正妻,又是掌握着留守部队,这种身份和权力就注定了叫天军如果成了气候,她是必然能史上留名的。

而赵月雅自己则不同,她只是官宦家的一位普通千金。原本的命运中,她最好的结局就是才子佳人式的那种。可没想到,叫天军攻打保德州城,自己为护家人而由此改变了命运。

如果将来叫天军要真成了气候,不说像太祖一样统一天下,就是占据草原自成一国,自己也会如同开国的李善长、刘伯温般的存在而留名青史。想起这个,赵月雅就有点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胡广见自己说完之后,她们两人面显激动之色,却都不说话,便自己接着往下说道:“总纲这部分,最好是单独列为一册,是最基础的律法。其他所有律法,都必须符合总纲的要求。当然,这个总纲的内容还需要完善,我们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慢慢一步步完善便是。”

塔娜和赵月雅听了,都是点点头,没有说话。

总纲这部分,其实没什么好讲的,大部分都是会议当天胡广的建议。他拿起有一部分稿子又看了下,然后就用着指着那些道:“这个刑法的具体细节,我建议改这几处。”

这部律法,主要是赵月雅主编,塔娜只是从盘建议,在定稿之后又由塔娜翻译为简体字,并按照叫天军内的规则进行书写。

从倾注的心血上来说,赵月雅是最多的。听到胡广说要改一些细节,她当即抿着嘴,集中精神听着。

“你看这谋逆大罪,不要写我,要改为叫天军。而且我们不兴搞株连,没必要搞株连九族……”

胡广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两人吃了一惊。对于塔娜来说,反应还小了点。毕竟在她看来,叫天军就是胡广,胡广就是叫天军,没什么区别。

可对于赵月雅来说,胡广和叫天军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如同大明朝和崇祯皇帝,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来说,对于谋逆这一条,针对的是皇帝,也就是皇权。首长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赵月雅稍微一想,倒是自己想到了一个答案。她认为,眼下叫天军还只是蜗居草原一隅,直接称王称霸还为时尚早。这恐怕也是首长不想让人知道他的雄心,倒也符合太祖皇帝当年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想到这里,她就把这个疑惑抛之脑后。

但她还是有问题想不通,当即建言道:“如若不株连九族,何以震慑心怀不轨之徒?”

胡广一听,微微一笑反问道:“难道株连九族,就能让人不造反谋逆了么?”

“但这不一样,要是……”赵月雅不服气,还想辩解。

胡广伸手摇了摇,阻止了她道:“你想说什么我知道。但我想告诉你的是,人命最重要。不能因为族中有人干坏事,就要连同其他人都一起杀掉。毕竟每个人的出身,都是他自己无法掌握的。我们的原则,做了坏事一定要严惩,但没做坏事,就不得无故牵连!”

胡广说到后面那句话时,脸上已没了笑容,而是非常地认真。

也正是这份认真,让赵月雅知道了胡广的对于这事的决心。她想了想,便住口不言了。

因为她不是皇帝,想着要是八杠子之外的一个亲戚造反,然后要被牵连,自己和所有的家人都要被株连。对她来说,还真不如没有这诛九族的惩罚。

对于这个实行了几千年的刑罚,到底是震慑了多少人不造反,还是逼迫了多少人跟着造反,还真不好说。或者对于这个刑罚来说,也只有皇帝才会欢迎,这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454强大的京营

胡广只是微微停顿了下,让赵月雅和塔娜有个思考的时间,然后就继续说道:“还有,这些刑罚,比如剥皮、凌迟这些,就没必要了。观大明一朝,刑罚算是重了,可效果如何,是不是?”

赵月雅听了,心中也颇有点无可奈何。再重的刑罚,也挡不住官员心中的贪欲。她也只是参考大明律,定下了这些刑罚,并没有多少创新。作为女人来说,她本能地对这种酷刑有抵触。

眼下听胡广说了,她不由得开口道:“那依首长之见,该改为如何?”

胡广其实对于这块内容已经想过,因此他马上就回答道:“我提个意见,赵小姐先参考斟酌下,回头再整理一份给我看看。”

“第一,对于经济案件,也就是说贪污受贿等等和钱有关的罪犯,一定要十倍罚之。比如敢贪污一两银子,就罚他十两,罚得他倾家荡产。对于贪财之人来说,人活着,钱没了,这是最痛苦的事……”

塔娜和赵月雅一听,都有点哑然,这话简短直白,却道出了爱财之人的软肋。

“当然,除了罚款之外,还必须有刑法处罚,这就和那些触发刑法的杀人犯罪之类一起说。”

胡广说起这些的时候,脸色就有点严肃,显得很认真:“这些人,必须剥夺一切作为合法子民的权力,关押劳改,视情节轻重干各种不同程度的脏活、累活甚至危险的活,用他们的余生多少为国家做点贡献。”

赵月雅听到这里,暗自吃了一惊。首长的志向,就是要改朝换代,这言语间就不经意流露了出来。

不过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精神还是注意听胡广的提议。

“什么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扯淡,对于罪大恶极的罪犯,就是要他们生不如死,后悔当初犯罪!”

胡广说到这里,声音稍微大了点,重点强调道:“这里注意一点,所有罪行,如果利用别人的好心而犯罪。比如假装摔倒讹好心去帮忙人的钱财,这种就要罪加一等。因为一旦形成惯例,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我希望我们为之努力的新国家中,人人都有一份爱心,和谐,稳定,犹如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般。”胡广说到这里,心中又稍微叹了口气才道,“这种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我们在指定社会规则的时候,必须有这样的一个导向。”

赵月雅所受的教育中,自然也有这样的教育。因此她也向往,当即点点头道:“首长,奴家明白了。”

塔娜倒是没说话,毕竟她只是辅助。听着夫君有条理的一条条说着,她心中就是满满地自豪。

胡广又和她们谈了一些之后,才让赵月雅再去改稿。这个明文律法相当重要,不是之前的那些改革可比。

而工分制的改革都要花那么长时间,还反复修改才正式实施,更何况这明文律法了!胡广对此事的态度,就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就在胡广为未来蓝图画框架的时候,远在明国京师,和他同年的崇祯皇帝,终于有了一件让他开心的事情。

这事情,就是奉旨协理戎政兼代总督京营戎政的李邦华,上奏说可以随时接受皇帝的检阅。

一直以来,崇祯皇帝都为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而担心。一件最为明显不过的事情,就是辽东被一群野蛮女真给占据,明军被迫只能据城而守。

眼下得报,他自然很高兴,马上就定了次日检阅京营。

当天晚上,在无奈编撰历书的徐光启竟然也收到口谕,让他明天随驾一起去检阅京营。这多少说明,崇祯皇帝还是看重徐光启,心中对他的话多少也是记在心里的。

第二日,虽太阳高升,但已是深秋,寒风阵阵,京营校场的各处旗帜,被寒风吹得“哗哗”直响。

校场上站着的军士,虽然看似五大三粗,一个个孔武有力的样子,可一个个却缩着身子,站那骂骂咧咧的。

在校场点将台上,自有京营总督襄城伯李守锜等武将在看着,不过他们却不管眼前事,只是躲在棚子后的座位上低声说着事情。

“襄城伯,要不我们趁着陛下来检阅的时候,阴他一下,让他出丑,如此便会失了陛下的宠信。”一名心腹将领低声向李守锜建言道。

京营是为勋贵、文官和内监三方面共管。在平时,一般其实是勋贵和内监的地盘,文官对于武事很少真正插手。

但这个李邦华却与别人不一样,竟然还真当回事,要革新京营,操练人马,除各种弊端。这等于是断了勋贵和内监的财路,他们又怎么会配合。

李守锜看着校场上站着的那些银枪蜡烛头,过了好一会后,才摇摇头道:“不妥,当今圣上乃是少年天子,很是重武。要是校场检阅出现纰漏,只要李邦华请罪,怕是陛下会让他再行操练,对于我等很是不利。”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下,脸上显出一丝阴毒之色,冷声说道:“要么不做,要做就要让他无法翻身,明白么?”

这心腹将领一听,心中一凛,当即应了一声,不敢再多言。

没过多久,锦衣卫的大汉将军拥着天子仪仗出现在门口,旌旗林立,声势浩大。

校场上夹着风声的嘈杂声一下没了,台上的李守锜也赶紧去迎驾。看着李邦华意气风发地陪着崇祯皇帝而来,心中却只是冷哼。

检阅开始,随着李邦华的号令,台下京营人马便开始了操练,接受崇祯皇帝的检阅。

李邦华就陪在皇帝的身边,对着台下指指点点,说着什么。另外一边的京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