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第330章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330章

小说: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说,目前大唐各州县,基本上都设立道观了?’‘是的,圣人。基本上目前已经将各州县原有道观进行整合,每一州县皆设立有道观。’,既然道教统一,李忱就让他们接收各州县,原有道观。

  那波毁佛行动中,其实各州县道观也受到牵连。后来虽然发还给了他们,不过又被李忱拿来统一运用。不服的,就别传道了,你自己找个山窝子猫着,别自己玩自己。

  要传道,没有经过道廷认证,统统是淫寺邪神,一律禁止。庙产也会被没收。所以各州县得道观,基本上是原有道观改革而来。

  ‘很好,有件事情交待给你。’,李忱点点头,既然各州各县都有道观了,那么这件事情就可以交给道家去办。

  ‘将军,你一定要位我们主持公道阿。’‘是阿,是阿,那人太残暴了,这样我们都活不了咯,昨天又有两个弟兄被打死。’,军营中,一些低级教官,围住一个老者说话。

  老者皮肤黝黑,长期得军旅生涯,让他脸上起了刀刻般的皱纹,两道花白却有神得眉毛,还有那宽厚仁慈得目光,让他显得颇得很有威严,却又让人亲近。

  此刻,一堆人围着他诉苦,‘将军,被打死也就算了,你没看到,前些天打得才叫惨,多少人被打各半死,那些弟兄现在还拖着一口气,也不知到救不救得回来。’,打死了,不过就一口棺木,那样半死不活的拖着,要花不少钱救治,还不知道救不救得回来,对他们来说,还不如一死了之。甚至,如果变成残废救回来了,那往后得日子该怎么过?

  老将军听着直皱眉,笔挺得身子都弯了不少,这些情况他哪会不知道,可是,‘诸位,本将一定会向少帅进言,会设法劝阻少帅,本将相信,少帅只是一时迷糊,酒喝多了。’

  ‘酒喝多了,那他活剖了孕妇又该怎么说。’,一个将士高喊,听得他一阵怒气,‘那是谣言,少帅虽然酒后品行不佳,爱吃胚胎,但是都是牛羊,绝无痴人之事。’‘谁知道,我们可不想有一个这么残暴得上官。’

  ‘是阿,是阿。’,众人齐声附合,有道事出有因,无风不起浪,说是谣言,说不定是真的,这绝对让人无法忍受得。听得众口铄金如此气愤,老将军只能安抚他们,明日他一定会去劝戒少帅,把激愤得一干人等劝了回去。

  ‘令尊果然威望卓著阿。’,远处一个帐幕中,马元武笑着看着远方景色,一群士兵围着一个将军争论不休,他转头对一个年轻人说道。

  年轻人,五官和老将很像,加上称呼,显然是父子关系,他面有得色得说,‘这是自然,家父可是非常受士兵爱戴得。’

  ‘老将军,当真是为了幽州,尽心尽力,可惜阿,若是真为军士着想,却不该…,呼,咱家却是不明白了,如此残暴之人,当初为何拥戴他为帅呢?’

  ‘怎么也该老将军接任才是。’,听到马元武这话,年轻人捏紧了拳头,又无力缩开,‘我也劝过家父了,可是家父对老帅忠心耿耿,怎么都不愿意行那…行那替天行道之事。’

  ‘老将军真够忠诚得,可惜阿…却是愚忠阿,’,马元武一边赞美,一边叹了口气,‘哼。’,年轻人满脸不愤得看着远处,那人根本不配为幽州之主,如此残暴不仁,可是…

  ‘咱家有一计…若是如此,这般这般…。’年轻人听得一脸迟疑,‘我父那…。’‘少将军,若是真为幽州百姓好,理当挺身而出,为幽州百姓除此大害。’马元武正色说道。

  ‘若是令尊不愿意,为大节,只能牺牲小家了。自古忠孝难双全阿’,一句话说得大义凛然,仿佛他真是一个忠臣义士一般。

  ‘况且,咱家有一计…。’,他突又低声下去,‘这般这般,如此如此。’,听得年轻人面色阴沉不定,最后,他手中捏紧了拳头。马元武心里发笑,脸上不动声色…看来计划又更进一步了。。

  a



第四百九十九章 广设中小学 讲故事


  李忱让吕洞宾退了下去,心内盘算着。 他把普建中小学笑得事情,交给了道家去办,让道观附设中小学校。

  别忘了,唐代寺庙本来就有设立学堂,当初李忱在寺庙中,还当过一阵子的起蒙班教师。设立在道观,这样老师有了,地点也有了,只需要教材,马上就可以开学了。

  吕洞宾沉吟了下,觉得这不是什么难事,虽然道观最初没这打算设立学校,不过也不是不能设立,反正所有道士,识字是最基本得。

  李忱小学校主要得目的,就是扫盲,教会一些基本算术,一些很基础得天文物理课程,为中学校还有技职学校打好基础,也不求多高得学问,能照本宣科就好。

  这学校根本不求什么学生能考上进士什么,对学问要求根本不大。吕洞宾觉得这不难办,只要朝廷有教材,给地方得道士、道童,作些培训,不要连照本宣科都念错,就没问题,他就答应了。

  吕洞宾,李忱不知道他是不是历史上那个鼎鼎有名得吕洞宾。会选他,还是冯惟良推荐。李忱甚至最初不知道有这个人。

  会选他,除了他对道家典籍,颇有研究外,就是他功名心思比较热切。他曾经几次考过科举,可惜都落榜了。也就是这样,才会去学道,还学有一点成绩。

  会推荐他,也就是这个人心思比较热切,冯惟良自认为是闲云野鹤,他的几个弟子差不多是如此,算是技术人,帮忙参与编篡典籍,研究道家经典还成,真要管人,他受不了。

  李忱本来也就是抱着试用得心态。后来觉得,这吕洞宾还成,管理起来井井有条,不负他所期望,便正式用他了,如今也把普及教育这责任,交给道家。

  财政困难,又要推广教育,这种事情越早越好。凡事,该做就做,不要拖。他已经耽误了些时间,其实一上台就该做了。

  人们总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育这事何尝不是。当初日本人战败,敢把全国财政收入一半,拿来办教育,连公务员薪水都不出来,他岂能用财政困难这里由推托。

  再者,他思考良久,觉得自己进入一个误区。办教育,最重要得是什么?不是教室,是学生,是师资,是教材,教室反而是最末端得。

  中国人办学校都有一个误区,海峡两岸都是如此。总是把钱花在一些硬体上,设备要最好,教学楼要最大、最新、最美观。校园占地要大,诸如此类。

  可是,这些是教育需要的吗?最重要得是,要有学生,要有老师,要有教材。他把钱花在建学校,有什么意义?哪里学校不是学校,为什么学校一定要富丽堂皇。

  有老师,有学生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不重要,最重要得根基是,聚拢学生,有老师教,然后是教什么得问题。学校?以后有机会再建好了。等日后财政宽裕了,要建学校再建学校。

  看那非洲落后国家,用草屋搭一搭,一面黑板,就是学校了。他们哪有什么教学大楼,连教室都破烂不堪。没有教室就不用学了?

  所以,他把普建学校的事情,交给道观。道观拿个光线好,坐的下学生的殿,不管他拜什么,能遮风避雨,能让学生专心上课就好。这样,他就只需要准备教材就好。花费会少很多。

  至于道观会不会趁机参一点水货,把道家典籍传授给那些学童,他也不管。当初交给道家,也未尝没有让他们趁机推广道家思想得意思在。因为他在道家思想中,参了很多维护生态,探索世界得奥秘得很多观念。

  什么天人合一啦,破坏自然将来自然会反扑,一切罪恶又会回到人类身上。还有,要探索这宇宙得一切,才是道,探索越深,越契合大道。万事万物皆有道…,算是为科学研究铺路了。

  完全压在道教身上也不行,可以考虑佛教。道教的扩张,已经引起了佛教得恐慌,虽然李忱上台以后,就没有禁佛了,不过佛教势力要恢复,还需要时间。

  况且,李忱是不禁佛,但是也下了些禁令,先禁止用同铸大佛,这点非常严格,绝对禁止,查到了,那间寺庙要封掉,庙产要没收,僧侣一律还俗。

  此外,也禁止寺庙设立戏场,这点和宋朝一样,宋朝瓦舍兴起,便是因为下令禁止在寺庙设立戏场,才导致民间娱乐场所兴起。这点对佛教伤害有些大,禁止设立戏场,等于狠狠断了佛教船叫的一条途径,和部份收入来源。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错,李忱收税已经收到丧心病狂。所有寺庙得庙产,这也包括了道教。庙产只有一部份可以免税,其他部份都要纳税。李忱才不甩什么方外之人的说法。

  不光是庙产,因为全大唐都在收间架税,寺庙得房舍也要收税,一分一毫都别想跑掉。还有,每个僧侣度牒,都要收钱。

  李忱大肆分度牒,想要就有,财政困难,卖度牒赚钱,补贴朝廷。可是呢,每张度牒每年都要缴钱得。

  一张度牒目前很便宜,可是每年都要重新申请,重新申请又是一份钱,像以前那样,申请一份,便终身有效,那是过去了。当然了,李忱为了便民,推出五年、十年优惠牒,不过买五送一什么的,当然是没有得。

  这点道教也是一样,没有例外。不过道教得到大唐扶持,有一定免税额度。这点比较优惠。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小事。朝廷力挺道家,道教的得兴盛,才是让他们真正恐慌的大事,已经有很多僧人6续进京,要求像道家一样,进行改革,李忱还在考虑中。

  现在想来,既然佛教想要跟道教一样地位,那你们自己去搞,朝廷不支持,不反对,看你们能作到什么程度。如果办得好,朝廷办中小学,佛教也跟进,那么不是不可以考虑,给佛教一点优惠什么。

  此外,他还准备下旨,让各地自行兴办中小学校,教材统一,资助办学者,会有奖励。也不求他们资助多少,只要有人肯赞助,找各地方,肯买些教材就好。师资什么,有人肯支持最好,没人支持,他完全可以自己找到师资。

  就是那些新军军士,未来完全可以充任老师一职。教中学不够,小学校应该够了。

  至于学费问题,暂定是全免,每人会几本教材,这也是免费。目前情况来说,要收钱,大概很难。毕竟不是针对科考的学堂,很难吸引人尽来,只能希望,吸引一些有心向学得学生,还有那种家长供不起上私塾,但是让孩子上个几年学还可以得家庭。

  未来目标还是全民至少三年义务教育,目前是没办法,师资不够,也没钱。只能暂且这样了。

  处理完政事,他回到了内宫。几个毛孩子跳着、笑着,冲了出来,大声叫‘爸爸,爸爸。’‘乖。’,李忱蹲下身,一左一右抱起两个粉雕玉啄得孩子,一人亲了一口,还拿胡子去扎他们,弄得他们不断左躲右闪,笑声不断。

  ‘爸爸,我也要。’,两个略小得孩子抓住李忱裤脚,讨抱抱,李忱蹲下,把他们抱起来,也是一人亲了一口。然后把两个小点的娃娃抱在手里,大点的跟在脚前转来转去,父子五人这样走了进去。

  这些都是李忱得孩子了,只要下了朝,处理完政事,他就回宫,抱孩子,看得跟出来得杨二直皱眉,‘圣人,先人有云,君子抱孙不抱子。’

  杨二为人最古板不过,老是劝李忱不要这样宠孩子,李忱老是不厅,小红在一旁偷笑,苏小小手里抱着一个娃,也是笑咪咪得看着。晁氏扶着郑氏走了出来,笑呵呵的说,‘要抱就抱吧,自家人,有什么关系。’。

  李忱得内宫非常小,基本上就是以前得一半而已。这一半,还要扣除了延英殿,宣政殿,还有绫绮殿,几个议事的地方,就更小了。

  过了当初的新鲜感,李忱早就对大明宫那么大,感到不耐烦了。那么大的宫殿,维护得人力也多,花费多,又麻烦,如今宦官剩下不多,全是健妇,要维持这么大的地方,很麻烦。

  以太液池为分界,以北都被拿去公用了,学校啦,翰林院什么的。剩下的地方小归小,宫殿也不少了,在他看来够住了。

  地方小了,一家人也经常待在一起。不会各分东西,也没那么多烦心事,几个孩子,平常都是自己得母亲在照顾,几女基本上都有些学识,照顾孩子、启蒙孩子没问题,大点的就会送去上小学校。

  ‘今天有没有乖,有没有听妈妈得话。’‘有,我最乖,我有帮妈妈打扫。’,爸爸妈妈,自然是李忱教孩子们念得。

  宫殿小,一家人住的挺其乐融融得,几个孩子也没那么多勾心斗角,整天玩在一起。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