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有这样的成就,中国人始终不是航海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宋朝,尤其是南宋,才真正重视过航海。甚至到了清朝,满人的颟顸,禁海政策让中国人的航海事业在无寸进。
这样就给人一种错觉,中国人不会航海,因此西洋人的软帆,一定比硬帆好用,数百年不间断的航海事业,一定是正确的。可事实上呢?中式硬帆真的就不如西式软帆吗?其实不然。
李忱仔细回想那些模糊的记忆,软硬帆很多优缺点,辛船首说过了。李忱想起他很多没提到,或是没意识到的。
其实就帆的效率来说,硬帆大于软帆。软帆不要看着大,可是很多风力都被浪费掉了。因为互相遮挡,加上对于伯努力定律的应用,软帆比较缺乏,所以硬帆实际上是超过软帆的。
别的不说,就拿20世纪的帆船来说好了,帆船竞技,很多船用的都是硬帆。硬帆因为足够坚固,不会变形,所以可以很好的利用风力,也可以做的小一点,让船帆不会彼此妨碍,每张帆都都尽量吃饱风,甚至,硬帆比软帆好操作,
嗯?你说西洋人不是笨蛋,西洋人一直维持他们的软帆,必然有他们的优越之处。当然也是有的,前面说过,软帆可以做的很大,这样在风的利用上,可以增加一点。
中式硬帆不行吗?主要是中式硬帆因为可以很灵活的转动,所以没办法用支索,软帆是属于横帆,不能转动,可以利用支索使的桅杆高度增加,藉此增加帆力。
想到这里,李忱咬牙,这是理由吗?因为不能使用支索,无法像西式横帆那样,藉由增加帆的面积来增加帆力。
当然不,技术问题而已。真正的让中式硬帆无法取代西式软帆,是因为技术问题,中国如果能持续研究,持续发展航海,这种问题不是无法克服的。
既然没人做,就我来做,我就不信,我有生之年,无法让中式硬帆,航向全世界。
第两百七十六章 怎能忘了日本呢
‘中国人,不能再落后下去。’。
谈定了船长,他会帮忙募集船员。当然,李忱还要过目一下。然后李忱就离开了船场,也没有去明州,,直接就打到回扬州。
不是说要接老苏的班吗?为何要这么麻烦?万一对方不肯怎么办?万一老苏早就有接班人,或者说哪个老朋友要接手他的事业,那岂不是没戏?所以李忱打算,如果苏莱曼有这个打算的话,他就接手他的航路和那群员工。
如果苏莱曼已经跟人家谈定,或是已经有人要接手,那就趁现在的交情,自己雇人,到时候跟他跑一趟。就算到时候能接手,了不起就是多条船而已。
快要夏天,太阳照在人身上已经有点热了,只是李忱没什么感觉,一路上,李忱都还在想中、西式船帆的事情。李忱很迫切的希望,他的航海能带来些改变,让中国人重视航海技术,海洋,是财富,在千年以后更是灾难的来源。
我们不是无法避免,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成果,在目前来说,这是独步世界的。为什么,为什么就这样放弃了。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进步,甚至在人家长足进步的时候,我们还倒退了?中国人地大物博,不假外求?
不要说那些所有明代以前穿越客梦寐以求的土豆。就说香料好了,中国就没有香料。这些东西的原产地都在南洋,然后东边的岛国,有大量的白银、黄金,等着我们去发掘。
在16、17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单靠东亚的三角贸易,就可以赚去大把利润。香料运到中国,比运到欧洲近多了,香料在中国也很值钱的。从中国换来瓷器、丝绸和茶叶,又可以运回欧洲大赚一笔。甚至不要跑远,运到日本,在从日本运白银到中国,就能大赚一笔。
突然间,李忱手一紧,然后差点翻下马来,因为他手一紧,把缰绳也收紧了,马惊的人立而起,差点把李忱给掀下马。众护卫大惊,纷纷靠了过来,以为李忱怎么了。
‘无事,无事,某突然想起一些事情。’,李忱稳定了惊马,便又安慰护卫,继续前行,只是李忱嘴角的笑,怎么也消不下去。
对阿,日本,我怎么忘了日本呢。李忱差点狂笑出来。中原往返日本的利润是很大的,不要看地方近,利润也是不小。
可是现在唐代,跑日本,也就是跑倭国的恐怕还没多少。何解?李忱是想到,中原货物在日本很畅销,不管是瓷器、丝绸,日本都没那能力生产,也没心思去研究。所以直到清末,日本一直是中原货物的倾销地。
只是,在唐代,似乎还没被开发出来。不是日本现在日本不喜欢瓷器和丝绸,也不是大唐无法生产,而是日本人买不起。
也不能说完全买不起,倭国遣唐使回去都会夹带一些货物,都很畅销。问题是,倭国没什么出产,能在大唐换钱的。所以日本航线都没什么人跑。只有倭国人自己弄一点来。
那什么时候,倭国贸易才入了中国商人的法眼呢?好像是在宋朝。那个时候宋日交流频繁,甚至还有倭国女子来大宋借种。证明那个时候倭国贸易才兴盛起来。
凭什么兴盛?李忱记得很清楚,宋朝时候,因为火药的使用,要从倭国进口硫磺,除了硫磺,还有铜矿、木材,有来有往,才造成宋日贸易密切。
至于现在嘛,往返日本的贸易一定不多。因为现在要往倭国,还是件很难得事情。日本有几次的遣唐使,都因为遭遇海难无法成行。
连大和尚鉴真想去日本传法,都去不了。鉴真为了东渡,总共六次才成功。虽然这其中有几次没出海成,可是还是有几次出海了,却遭遇海上事故,去不成。所以,现在日本贸易李忱几乎肯定,还是一片处女地,等的他去开发。
李忱感觉,暖和的阳光好像都渗入他的身体里面了,李忱感觉到一阵由肺腑发出的愉悦。
中日贸易,他要定了,他甚至想的更远,日本的几大金山、银山,他记得好像开发的都很晚,什么佐渡的金山,石见的银山,他不肯定何时被发现,唯一肯定的是,绝对不是在唐代。如果他能。…
如果他能掌握在手里,那中国能不能提早进入金银本位时代?中国好像直到了明中叶,才逐渐走入了银本位时代。
李忱缓下了马速,让一行人都缓了下来,他开始思考中国人何时开始使用银两。不光是明代,好像在宋朝,就因为银的大量流入,开始能当交易单位。民间还是使用铜钱,但是大额交易,开始使用银锭。
甚至出现了银票,让人可以从钱庄兑换银两。澶渊之盟,也规定了宋朝要用银两进贡。在此之前,中国不是没有产银矿,只是产量不足够当做货币。
没听说宋朝有发现什么巨大银矿,那么能有这么多银,大概是从日本进口的。侧面佐证了,唐日贸易目前的不发达。因为他记得澶渊之盟,是宋朝立国不算太久的事情。
而那个时候可以订定每年十万两银,大部分又从倭国进口。可见得宋日贸易兴盛。可是唐代,他至少目前很少听到倭国盛产银的事情。也就是说,中日贸易,大概是在五代到宋初之间开是兴盛起来。
虽然有点武断,可是李忱肯定自己推测的八九不离十。他要加紧了,八九不离十,万一偏差一点,说不定唐末就开始了,他现在离唐末还有多久?不肯定。也就是说他现在必须加紧了。
‘等回去就先让人打探一下。’‘什么?东家要打探什么事情。’,李忱自言自语,一旁的王天,以为李忱跟他说话,急忙问道。
‘没什么,我们快走吧。’,发觉自己马速缓了下来,李忱加紧催缰。‘还好是骑马呢’,他重生前,骑车有时会走神,也因此出过一点意外。好在现在是骑马,不比骑机车,机车只要催油门,它就跑,不管前面有什么。
马儿好歹是生物,懂得趋吉避凶,不能走它不会硬闯,除非你遮住它的眼。甚至,老马还会识途呢。
结果李忱理清思路,下定决心要开展唐日贸易后,又开始走神了。
第两百七十七章 万年根本大计
李忱又给自己找了个非要出海的理由。掌握金银山,对整个大唐很有帮助。有什么帮助?不就是李忱自己多点钱而已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唐的一个困境是,钱慌。实行两税法,可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征收不到多少钱,都是征些实物了。没办法,就是没钱阿。
如今的大唐,短陌现象严重,八百文当一千文用。然后什么劣钱都出笼了,百姓把它折三,甚至折十来用。
货币不足,会产生什么危害呢?很简单,经济萧条。资源大量闲置,产能无法增加。
亚当史密斯得国富论说的很透彻。货币本身或许没什么用,不能买东西,它什么也不是。可是货币可以当做一个交易的标准。
货物本身会损坏,可货币不会。假如今天货币不足,大家只能以物易物,那产能势必无法增加,就没办法大量生产,因为交换不便。交易量也会萎缩,税收就收不上来。
如果能提早使用金银币,像后世那般。对整个国家,对人民的帮助都是无可估量的。
像是征税,直接取用银两,可比铜钱,甚至是实物简单省事多了。银两保存、运输起来都比这两者方便,单是国家便可以在税收上省事、省钱。
所以,李忱必须要出海,要掌握日本的金银山。明末就是因为外界流入的白银不足,导致社会紊乱,算是间接促成了明代的崩溃。李忱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种现象重现。明知道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还不预防,他干脆撞豆腐自杀好了。
或者,不要说金山、银山,日本也有很多铜山。如果大力开发,大唐钱慌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任何一点有可能改变大唐现状,让大唐更好的方法,他都不会放弃。
又奔驰了半路,天色将晚。一行人在客舍落宿了。夜晚,李忱又在看他的图纸了,这张图纸,梁快也有一张,就是李忱未来的新船的样子。
这船,辛船首只是觉得怪,他是没看到图纸,只有看到目前的半成品。假如他看到这张图纸,大概会说,这什么东西阿。
这船,已经长宽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6。李忱还让船首设法保持空心,船只船首的部份,被特别设计成密闭的空心船首。
没错,李忱完全是依照后世,大航海时代帆船工艺的最颠峰时期,速度最快的飞剪船模式来设置的。如果能够成功下水,这船的速度有达到他的预期,这技术已经领先世界一千年。
能达成这样的结果,李忱也是很惊喜,要知道,西洋人自从地理大发现之后,便不断开始进行船舶技术的改良。到发展出飞剪船,大概花了有三百多年吧。
李忱相信,只要这船造了出来,历史又没太多变动的话。一千年,中国人在航海技术上领先一千年,是不是能征服海洋,让中国走上一个不同的道路?
不过,李忱在这船,下的功夫还不只这个。会被叫做怪船,因为这船长脚了。或者说长鳍了。李忱在船的两侧,加了类似鱼鳍的东西,这是二十世纪才应用到船舶上的技术,减摇鳍。
飞剪船的速度快是很快,很是很颠颇,虽然能够乘风破浪,可是稳定性不佳。而有了这项技术,可以在不影响速度的前提下,增加稳定性。这已经不是一千年了,足足领先世界一千两百年。
这些是船体,而关于船帆的部份,在与辛船首讨论过后,李忱决定还是用中式硬帆比较好。硬帆相对于软帆来说,其实差就差在没办法做大。
硬帆真的比软帆差吗?李忱不以为然。从客观来看,不要说现代,就拿帆船时代的极致,飞剪船来说好了,仔细看它的帆,早就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种一块的大帆,中间很多小的支架,横衍,看起来像不像一节一节的硬帆?
硬帆比起软帆,相较之下有省人力、好操作、廉价、风力利用率高的优点,遇上暴风雨,必须落帆的时候,比软帆还要快。
唯二的弱点,第一落帆快,起帆就慢。其二,无法做大。但是李忱相信,如果不是中国人因为停滞航海时期太久,像西洋人那样,持续的发展航海事业。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是问题。
‘蝴蝶帆,应该暂时可以吧,反正已经领先世界一千年,将来总有超过的机会。希望吧,希望吧。’,李忱看着图纸,又收了起来,嘴里说着只有他自己懂的话。
对于硬帆做不大的问题,李忱提出了一点改进,不要用普通这样挂的,而是左右张开。远远看过去好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