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37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37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构沉思片刻,对于这些问题,赵构早已洞悉一切,为了避免宋徽宗怀疑,只能佯装思考一下,信口拈来道:“大宋日益衰弱,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寥寥数语:一是,大宋国内只吃空饷之人太多,政治不稳,各个都中饱私囊,忠君爱国之人甚少,大宋政治不稳;二是,朝中大臣你争我夺的就是权力,不顾天下黎民百姓的死活,为官不作为,为政不清明,官官相护,形成朝中各个团体,以致于动着一人则惊扰其他人,让他们有所防备。”

  “父皇隐藏在幕后,让世人看见父皇荒废朝政,沉浸书画,方能从暗中观察一切。如果不暗中处理事务,要是明面上处理,就会激怒这些朝中七横八落的利益纠葛。那时,朝野震动,天下黎民百姓必然会再次受到,后有金国虎视眈眈,朝中政权大乱,就会给外敌入侵的机会,故而父皇逼不得已之下只能避其锋芒,主要还是朝中大臣结党隐私,明知他们这些人罪不可赦,却又不能暂时忍着,以孩儿之见,此乃真正的一国之君,能容常人不能容之事,一切以天下黎民百姓为重,又以长远目光考虑,眼下也只能装聋作哑,声色犬马。”

  “以孩儿的建议,大宋之所以会出现两党之争,前有两派,后有两党,又有高俅一伙人,祸乱朝纲。一切的原因,都是在朝中大臣武将甚少,势力式微,文官自鸣得意之时,不曾发现真的发生战乱,百无书生无一用。如果是文武平衡,那么一切兴许就不会发生,大宋方能昌盛繁荣。”

  赵构说完,宋徽宗大吃一惊,赵构所说的一切。虽然没有语言尖锐,说的也是事实。他的目光不禁看向了赵似。但是,赵似双手一摊,摇摇头。宋徽宗便知道赵似没有真的没有泄密,赞赏道:“字字珠玑,不错!大宋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太祖,只因太祖忌惮武将,以致于武将地位一日不如一日,有些人甚至弃武从文,以文学见长。只不过,这些人只会纸上谈兵,要是真正上了战场也于事无补。”

  “只可惜,朕是赵家子孙,不敢违背先祖遗训,只能任由事态一步步的走到今时今日的地步,朕有愧先皇,有愧先祖。朕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却苦无方法。只能彻底的改变大宋,让大宋更加混乱,然后再有人崛起,带领大宋子民走向新的道路。”

  “朕以为没有任何希望了,不曾想到你的出生,给予朕最后的希望。朕想十三弟已经告诉你有一位道长给予一则箴言。那位道长便是你在半路上与你相识的,也就是陈抟道长,九死一生格局,只有出现一位雄才大略之人方能破除此劫,朕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那人是师傅?”赵构惊讶不已,然后又惊疑道:“父皇,您的意思是同意孩儿入朝为官?”

  宋徽宗微笑的点点头,道:“朕答应你,让你入朝为官!”

  赵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高兴不已。自此以后,赵构便可以真正的入朝为官,掌控朝中实权,这样的话,他也算是完成周侗的嘱咐之一,心想:“入朝为官这是第一步,一切就从这里开始改变!不论你是谁,只要危及大宋江山社稷,我都不会答应,哪怕是历史的高太尉。不论你是何人,我也要铲除你这个隐患,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的大宋,让大宋再次崛起,此乃毕生追求,也是我的期望,谁敢阻挡,一律除之!”


第五十二章 临朝听政


  宋徽宗赵佶答允赵构的请求,准予他入朝为官。赵构态度鲜明,担任武将职位,不论高低,一律可以。与此同时,赵构与宋徽宗、赵似商量,到:“父皇,武举考核不日便要举行,孩儿想成为此次武举考核的监考官,不知父皇以为如何?”

  宋徽宗、赵似两个面面相觑,狐疑道:“你想要成为此次武举监考官?那你可知道武举考核与科举考试乃是大宋两大要事,非一般官员能够担任,需德高望重之人方可!”

  “正因为武举科考非常重要,才好有机会真正进入朝堂之上,孩儿的心愿是想成为元帅,率领大军护我大宋江山!”赵构从容地说道,“只可惜,历年来朝中担任武举监考官人皆是文臣,私心甚笃,借此机会打压武将,无法得到朝堂重要,故而想要改变,平衡唯有重用贤能,狼子野心之人当以雷霆手段除之!”

  “另外,孩儿想担任武举监考官,乃是深思熟虑。既然孩儿想以武官入朝为官,那便要得到武将支持才行,唯有武举考核才是唯一途径,以表父皇重用贤能之人,朝中虽有宗泽等元帅,他的不在朝中,镇守边陲,如何能与文官相匹敌!”

  赵构洋洋洒洒地说了许多,又从怀中取出周侗交与自己的信件,道:“这份信乃是师傅临终前交与我,还请父皇、王叔过目!”

  宋徽宗、赵似好奇地拆开,看了以后,赵佶苦涩的说道:“在朕的治理下,居然有人想要发动起义,朕之过也!”

  赵似也沉默了,赵构给他们两人看的就是之前卢俊义写给周侗的书信,其中包含了聚义之人的名单。但是,赵构不知道,这些人之中也有数位与赵似同朝为官,私交甚笃。

  赵构安抚道:“父皇,此事不必过于担心!孩儿要成为武举监考官,就是想挑选贤能之人,然后亲自领兵前往水泊梁山。如果能将他们一群人收服,招安至朝中,必定是一大助力。并且,这些人之中十有八九与先师有些旧情。只要孩儿亲自率领大军压境,悄无声息的处理此事,天下黎民百姓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与我们有利,大宋江山方能安稳,然后与这些人一起与高俅为首的势力周旋到底!”

  宋徽宗叹息一声:“一切就依你的意愿去办,你早些休息,明日在朝堂上朕再下诏书,任命你为此次武举考核监考官!”

  赵构心急火燎,着急赶路,还真的有点疲倦了,他告辞回去休息。一路上,他都小心翼翼,以免被人看到。片刻后,赵构便来到居住三年的房间,再次回来时,他的心里多了几分惬意、安宁,舒舒服服的躺在床上,不一会便睡下了。

  “皇兄,你决定了?”赵似冷不丁的说道。

  宋徽宗点点头,道:“老九能担当重任之人,大宋江山社稷唯有寄托于他身上才行。”

  赵似赞同的点点头:“老九的确有此能力,这次回来后变得更加老练,就算是朝中大事,皆可有条不紊的分析出原因,这份心思众多侄儿之中无人能比。但是,臣弟担心的皇后娘娘,他们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要是真的闹起来,恐怕后宫生变,与大宋不利!”

  宋徽宗莫不点头称是,他也知道皇后的势力近几年发展迅速,朝中多数大臣都站在她的身后,支持嫡长子继承皇位。在赵佶心中唯一的人选便是赵构,只因皇长子赵恒与高俅来往甚密,他也早已到了加冠之龄,赐封为王。

  赵似担心的事情不无道理,就算是赵佶自己身为皇上,有时候也身不由己。如果少了这些大臣支持,那么他便是光杆司令,也就没有任何实权,皱着眉头,沉声道:“皇后那边的事情的确有些麻烦,就连朝中大臣纷纷与长子靠拢,数次提议立下皇储,朕也是烦心不已!”

  “既然如此,那该如何是好?”赵似说道,“皇兄,还有一事!老九在回宫途中询问我关于山庄之事,被我搪塞过去,我想是时候告诉他了。”

  宋徽宗摇摇头,叹道:“此事暂且不提,时机尚未成熟。若是贸然告知,又或是让老九手中握有太大的权力,就不会明白人心险恶,让他多多磨练才行,待加冠之后,再与他说,想必比现在道出要好很多。”

  赵似点点头,想想也觉得赵佶说得对,正想继续说着,气血攻心,急忙用手捂住胸口,脸色煞白,嘴脸溢出丝丝血迹。

  “咳咳!……”

  宋徽宗说道:“你的伤势还没有完全康复吗?”

  赵似擦掉嘴脸的血迹,淡然道:“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这个伤永远的留在我身上,早已习惯了!”

  “十三弟,这些年多亏了你在。若非你在的话,朕一人也是独木难支!”宋徽宗感叹道。

  “皇兄,臣弟的伤势,你就不必担心了!”赵似笑道,“无论如何也得撑到那个时候,不然我又有何面目面见父皇呢!”

  宋徽宗、蔡王两人不是同母生的,也是一个父亲的兄弟。两人拥有共同的志向,只不过赵似上次病重差点死去,那次虽然未死,也留下旧患。每逢阴雨天气就会隐隐作痛,此次也不知何故,为何会发作,要不是赵似学过武功,身体异于常人,恐怕早已死去。只不过硬朗的身体,近几年也日益衰弱,宋徽宗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又无可奈何。

  次日,宋徽宗便一改往日的作风,不再沉浸于书画之中,早早上朝。文武大臣惊愕不已,数月不上朝的宋徽宗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就连高俅都有些诧异:“怎么今日皇上临朝听政?”

  宋徽宗重用高俅,让他平步青云。高俅也不负重望,愣是以太尉的身份,执掌朝政。事无巨细,一律由他代皇上处理,俨然权倾朝野,犹如蔡京一样,甚至超越了当初的蔡京。并且,众多文武大臣都以高俅马首是瞻,蔡京没有做到的事情,高俅做到了。

  当初,蔡京势力庞大,就连宋徽宗忌惮三分,不敢做得太过,忍无可忍之下,借助其他大臣的手,将他除去。蔡京走得是独领风骚,让所有人都畏惧,在朝中树敌太多,才会树倒猢狲散。

  高俅吸取蔡京失败的经验,与众人一起分享,走得是委婉道路。并且,高俅对宋徽宗忠心耿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让他在百官之中口碑甚好,与他作对之人甚少,就连宋徽宗都抓不到他的把柄,根本就没有办法处置他,更没有任何借口,只能任由高俅的势力一天天的扩大。

  如果只是处置高俅一人,宋徽宗还是可以做到。只不过,处置他一人简单,要想连他的势力连根拔起,那就困难了。如果处置不当,便会死灰复燃,朝野震荡,就连百姓说他是昏君,到时大宋必然经历一场大的霍乱,只能倚重高俅,自己埋头钻研书画艺术,心情却越发沉重,终日寝食难安。

  宋徽宗端坐在龙椅上,一身金黄色的龙袍,威风八面,昂首挺胸,淡淡的扫视一眼群臣,见他们呆若木鸡地神情,威严道:“上朝!”


第五十三章 委以重任(一)


  众臣齐声高呼三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徽宗道:“众卿家平身!”

  众人微微站直身子,瞪大眼睛看着神清气爽地宋徽宗。宋徽宗使了一个眼色,身旁的太监慌忙向前走了三步,用他尖锐的声音喊道:“众卿家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朝中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愿上前奏请,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在站在首位的高俅。众人的目光全部落在宋徽宗赵佶的眼里,见众人的目光齐齐聚在高俅身上,不禁眉头一皱,转眼间又消失不见。

  高俅若有所思地低垂着头,心想:“今日皇上有些反常,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宋徽宗兴致大起,出现在朝堂上,让高俅有些怀疑,也觉得有些不同寻常,却说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只是低垂着头,不知众人的目光看向自己。

  宋徽宗见众人都不愿说话,轻轻移动着身子,微笑道:“既然众爱卿无本可奏,身为太尉的高爱卿在朕不在朝期间,事无巨细全部都由你处置,不知高爱卿有本上奏与朕?”

  高俅恭声道:“臣无本可奏,不知同僚可有本?”

  众人急忙齐声道:“臣等无本可奏!”

  宋徽宗微微一笑,就像是早已知道他们会这么说似的,也不生气,道:“既然爱卿无本可奏,那么朕今日与众位爱卿说几件事,你们且听好了!若是有任何疏漏,贬官一级,扣除一月俸禄。”

  众人连忙抬起头,洗耳恭听,就连高俅都认真的听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宋徽宗缓缓从龙椅上站起身来,负手而立,迈着沉稳的步伐一步步的从台阶走了下来,就连太监想要搀扶都被他回绝。

  “朕沉浸于书画之中,甚少上朝,近年来多亏了爱卿从中辅助,故而朝纲井然有序,百姓丰衣足食,再次多谢爱卿!”宋徽宗缓步走到高俅面前,衷心地称赞一声,众人也跟着附和,高俅心里有些得意,想要谦恭几声,赵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接着说道:“自今日起,朕每日都会上朝。凡是涉及大宋江山社稷之事,事无巨细一律上奏与朕。若是知情不报者,当以欺君罪论处。”

  “此事是第一件事!”宋徽宗瞥见众人惊愕的神情,淡淡的说道:“怎么,诸位爱卿像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