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倾宋 >

第704章

倾宋-第704章

小说: 倾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げ可惺椋獬嘶抵猓隙ㄒ采俨涣斯鼐丛诠俪∶拦龃騝待人接物的本事,只是他平日里不喜欢这样作罢了。

    作为六扇门的统领,马廷佑最不能做的就是和朝廷官员来往过密,这绝对是触犯了陛下的大忌,更何况是郭守敬这样执掌将军山火器工坊以及大明所有新式器械研发和生产工作的朝中一等一大员。别看郭守敬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但是他的存在绝对不容忽视,正如大明工部对北伐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一个道理。

    而马廷佑的夫人顶着风时常过府,尤其是这几日走动颇为频繁,都已经到了如此地步,郭守敬就算是榆木疙瘩也知道这位马夫人绝对不是自己前来的,更或者说甚至就连马廷佑都没有让自家夫人如此频繁过来的道理,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在马廷佑的上面还有给他发令的人,让马廷佑根本不用害怕陛下的怀疑。

    而这个人自然只可能是叶应武本身。

    之前郭守敬对于这种妻妾之间相互拜访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此时此刻他细心一想,就知道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了,这分明就是陛下通过马廷佑在给他提醒,甚至可以说是陛下在提前布局。

    至于陛下真正想要的人选,此时郭守敬也能够猜测到了。马廷佑是不可能的,身为六扇门的统领,他只能隐身于暗处,不适合如此光明正大的走到台前做一个少傅,更何况马廷佑相比于李叹或者黄镛,更是年轻,如果搬出马廷佑的话,恐怕很多人都会有意见。

    但是马廷佑不合适,不代表马家就没有别的人了。

    而若是将那个人举荐出来,确实能让大多数人无话可说,并且也确实符合陛下的心意。

    当下里咬了咬牙,郭守敬向前一步:“启禀陛下,臣确实有一人选,为大明江西行省安抚马廷鸾!”

    整个朝堂上顿时一片死寂。

    叶应武只是微笑不语,看着郭守敬,看来郭守敬还是有点儿脑子的,不过实际上叶应武也没有指望着郭守敬能够根据这一点儿小小的暗示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是他知道郭守敬的性格,如果郭守敬能够确定下来,那么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推荐,如果他心有疑惑,那么这话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的,作为一个研究机械的大匠,郭守敬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更何况叶应武知道郭守敬不傻,这么明显的暗示,就算是郭守敬细细思考一阵子也能够想的出来。

    可以说这是叶应武让郭守敬帮的忙,也是对于郭守敬的考验,毕竟工部尚书不能只是一个科研狂人,叶应武以后还多有用得到他的地方的。

    而看着陛下的神情,郭守敬知道自己说对了,当即轻轻呼了一口气,心中则不由得感慨一声,陛下还真是好手段啊,这样一番估计昝万寿他们都有被打的措手不及的感觉。

    至于自己说出这话是不是就代表自己彻底踏入这漩涡之中,郭守敬并不感兴趣,更何况自从叶应武把他从大牢之中请出来的那一刻c将那些图纸在他面前缓缓铺开的那一刻,他郭守敬实际上就和叶应武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就算是踏入这旋涡又有什么区别?

    只要叶应武还在,那么风雨自然而然就落不到他郭守敬的头上。更何况郭守敬很清楚,只有叶应武能够带给他他想要的,也只有叶应武能够带给大明这个国家c华夏这个民族其所需要的。

    冲着叶应武郑重一拱手,郭守敬不慌不忙的说道:“马相公才学自是不必说,而其为人刚正不阿,又是前朝曾经和太上皇c陛下以及江相公等同进退起对付贾似道这等祸国奸臣的能臣,想必对于马相公的能耐,陛下比臣还要了解。”

    叶应武含笑点了点头:“郭相公之举荐,甚合朕心啊!”

    至于昝万寿等人,已经脸色大变。马廷鸾是什么人,他们很清楚,前朝能臣,能够以年纪轻轻而位居高位,成为江万里一党的核心人物之一,之后又历任吉州知州c江南西路转运使c江西行省安抚,是叶应武一直留在自己起家根基之地的重臣。

    可以说在各地行省都存在世家和朝廷的官员对峙的情况,但是只有在江西行省,这里的官员都是叶应武当年留下的老底子,全都是忠诚于朝廷的班底。

    而这一次世家千算万算,甚至考虑到了李叹这个变数,却忘了叶应武手中能拿来救火的,可不只有李叹一个人,还有江西行省的诸多官员。这都是叶应武这些年辛苦留下来的种子,而很显然现在就是用到它们的时候。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倾宋》第九卷汉唐业 第六百六十八章 宣父犹能畏后生

    如果说朝廷和世家一切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恐怕就是南京城这几个大世家煽动百姓到钟山脚下抗议的事情。可以说正是这一件事将所有世家推到了叶应武和朝廷的对立面,而叶应武也出人意料的直接采取行动,一夜之间将这几个率先动手的世家直接拿下。

    可以说叶应武的雷霆手段让很多人都目瞪口呆,但是也彻底断掉了世家和朝廷之间携手并进的最后一线可能,之后双方就只有真正的“兵戎相见”。这个案子虽然不能算是一切斗争的根源——根源更应该归于世家感受到自己利益受到威胁而对朝廷的不满——但是绝对是这斗争由暗流转化为漩涡的推动力。

    而现在叶应武将反击的点又落在了这个案子上,分明是有始有终的意思。虽然不知道这个案子到底是怎么判下来的,但是昝万寿而或者张全,都很清楚,这必然是对世家的沉重打击。毕竟三名主审都是站在叶应武这一边的,怎么会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夏士林看也不看昝万寿他们或多或少投过来的目光,他手中的这一份奏章就像是一本判决书,不仅仅是代表着京城世家的命运,更代表着叶应武为天下世家选择好的命运。

    叶应武微微颔首,夏士林当即开口念道:“‘钟山百姓经人唆使聚众闹事’一案,经由大明刑部尚书夏士林c吏部尚书汪立信和御史台监察御史陈宜中共同审理判决,决定判处主犯杨琦流放安南,九族之内家人财产一并抄没充官,从犯周亮c马贺流放大理,因其涉案较浅,只抄没三族直系家属财产,判决书臣如数抄录在奏章上,还请陛下过目。”

    唆使百姓闹事这种罪过,可大可小,如果向大处说,就算是定一个谋反的罪名也没有问题,而如果向小处说,最多就是一个扰乱治安。而夏士林他们做出的判决并没有和之前判决吴革那样狠辣,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照顾”到了犯人的家属,要知道在之前判决吴革等人谋反大罪的时候,家属实际上都是减刑了的。

    既然叶应武这一次想要对付世家,那么世家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谁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把和这几个人有关系的所有亲属连根拔起,因为正是这么多人织就的一张大网构成了整个盘根错节的世家势力。按理说以流放安南和大理这样的罪过——现在单单就流放来说,最严厉的是流放辽东和南洋岛屿,尤其是之前南洋海军舰队发现的“澳洲大岛”——并不算得上什么大罪了,甚至现在的安南和大理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停靠地,一个是大明重点经营建设的吐蕃和南洋屏障,绝对算不上荒山野岭,而且有了海上的飞剪快船和陆地上的直道,甚至都算不上很遥远。

    所以实际上从这个审判结果来看,对于主要当事人的惩罚算不上重,尤其是相比于吴革等人当年遭受的凌迟,不过从抄没九族和三族财产家眷来看,这惩罚又绝对算不上少。毕竟一个世家的主体就是直系的三族,然后再由直系三族向外延伸,形成一个枝繁叶茂有如大树的世家,而将三族抄没,基本就等于将这个世家的支柱打断了。

    这几个当初跳出来引起整个斗争的世家,算是彻底完蛋了。

    昝万寿面无表情的听着,这几个京城的世家实际上都算不得什么庞然大物,毕竟南京城的重建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这些曾经在建康府发展的世家自然不可能有太大的力量。可以说他们只是被所有世家推在前面的第一批牺牲品,对于这几个世家倒下了,昝万寿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这些家伙既然傻乎乎的被利用成这个样子,那也没有什么好怜惜的。

    现在昝万寿更关心的叶应武会采取怎样的下一步行动,一向喜欢先防守,再猝然发难网打尽的陛下,绝对不会仅仅局限在收拾掉京城的这几个世家。

    此时此刻的昝万寿,已经做不了其余的,只能静静等待命运的宣判。

    “诸位卿家可有异议?”叶应武淡淡说道,随手翻着奏章,实际上这奏章他已经看过了,更甚至这样可大可小的案子,根本没有必要弄到这大朝会上来解决,平日的小朝会实际上就可以做出判决,毕竟那些辛辛苦苦赶过来的地方官员,十有八九不会在意京城中几个家族的兴衰,更甚至如果没有朝廷邸报的话,很有可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京城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

    “那好,准奏!”叶应武顿了一下,点头说道。

    他话音未落,礼部左侍郎廖莹中大步站出来:“启禀陛下,臣有本要奏。”

    一双双目光几乎同时落在了廖莹中身上,廖莹中是什么人,他们可都清楚,当年贾似道的左臂右膀,可以说贾似道的政令基本上都是通过廖莹中来进行的,其中就包括田亩制度改革,曾经遭受很大的阻力,而正是在贾似道的支持下,廖莹中和翁应龙全力推动改革,最终落实下去,只可惜这改革的好处还没有收到多少,贾似道就已经彻底沉迷于后乐园的山水酒色之中,不问政事,而廖莹中和翁应龙也就没有办法更进一步,只能全力维持这样的格局。

    可以说廖莹中是世家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当年他对世家造成的打击和伤害,世家是不会忘的。而廖莹中当然也不傻,是叶应武在这乱世之中保住了他的性命,又是叶应武让他重新回到朝廷中枢,这样的恩情廖莹中可不会不管不顾,更何况对付世家本来就是廖莹中必须要做的,毕竟朝堂上的斗争同样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廖莹中可不会天真的以为自己不去招惹世家,世家也不会找自己的麻烦,现在的世家只是满头跳蚤自己挠不清楚,一旦等他们缓过气来,就是来清算和廖莹中的旧怨c和陈宜中他们新恨的时候,所以趁着现在廖莹中可不介意全力以赴彻底将世家打倒。

    更何况叶应武早就已经写好了剧本,现在廖莹中需要做的,不过就是照本宣科。

    昝万寿暗暗咬牙,廖莹中突然跳出来多少让他有些吃惊,毕竟在之前他们一直以为李叹是陛下专门拉来的救火队员,而现在才意识到,实际上李叹只是叶应武做的一个迷惑他们的活靶子,当他们把一切关注都落在李叹身上的时候,其余的官员便会全力以赴反击。

    现在这冒出来的廖莹中便是其中之一,虽然昝万寿不知道廖莹中想要说什么,但是无论是廖莹中早就名动天下的能力和才学,还是他礼部左侍郎的身份——在礼部尚书暂时空缺的情况下实际上就是代表礼部——都容不得昝万寿小觑。

    廖莹中当即朗声说道:“陛下,在过去的两年之中,臣走过了我大明江南c两淮和川蜀,受陛下之所托考察各地百姓之生计c州府政策颁布发行之情况,当然还有各地学堂c道路等建设之情况,江南华夏曾有之半壁江山,今日繁华昌盛更胜往昔,而两淮c川蜀c河洛的大明新收复之土地,重建也是如火如荼,然臣以为,我大明想要进一步向前,当务之急还是人才,更或者说是应当如何培养出对大明有用之人才。而臣所见,读书考取功名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但是实际上朝廷用不到这么多的士子,反倒是很多其余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

    廖莹中说完,大多数的官员们脸上神情都是变了变,如何培养人才,古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好的人才才能够保证王朝的永世兴盛,而现在朝廷采取的科举考试制度,是继承自隋唐和前宋选拔人才的制度,到现在已经有六七百年了,可以说已经发展到完美的程度,不知道廖莹中此时提出“如何培养人才”,所为何意?

    邓光荐皱了皱眉,刚想要站出来,他身边的刘辰翁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的衣袖,狠狠摇了摇头。邓光荐怔了一下,本来还想要说什么,不过似乎感受到大殿上越来越凝重的气氛,终于还是退了回去。

    对于这个廖莹中,邓光荐说实在并没有什么好感,而廖莹中此时提出这个问题十有八九是想要批判科举制度,这让邓光荐这个接受正统教育思想这么多年,又是主管教育的官员如何能忍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