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华第一帝国 >

第351章

中华第一帝国-第351章

小说: 中华第一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军于今夜开始机动至彼尔姆,攻击那里的敌军,第九军明夜开始向切尔尼机动,第十七军明夜开始向乌里扬诺斯克机动,第七集团军今夜开始向赛兹兰至卡米辛一代机动,行军途中必须要保证隐蔽,夜间行军,白天隐蔽,第六军听随我的命令行事,第五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于四天后晚十点钟,所有部队必须对预定目标起攻击。”布鲁西洛夫命令道。

  “那么由谁来担任主攻方向呢?”一名将领问道,必须要搞清楚主攻方向,不然他们还怎么玩?拼死拼活到最后却是佯攻?

  “主攻由第六军负责,全力进攻喀山,但喀山只是一个相对主要的战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敌军前来,一旦日军入网,那么第五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便会迅的穿插到敌人身后进行攻击,扰乱敌人的运输线,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三天不败,那么此战就有极大的可能获得胜利。所以,任何一个点,都是主攻,也请你们能够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不要在将以前的那种想法拿出来。”布鲁西洛夫说着。

  他的这个战术其实就是套用了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套路,由相对较多的兵力去进攻喀山,吸引敌军前来喀山,此时其他地方的防备必然会出现松懈,这时候其他人就有了机会。而此时,他手中的第五集团军将会迅的穿插到后方,让整个战场乱作一团。

  如果是以往,俄军最怕的就是战场太乱,但是战场稳定的情况下,局势于他们不利,唯有打乱整个战场,他们才有可能浑水摸鱼,前一任司令官就是将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所以才会败的那么彻底,如果他能够早一些摆正位置的话,怕是也不会走到如今这一步了。

  历史上,在一战的时候,布鲁西洛夫就是使用了这种战术击破了奥匈帝国的防线,并且在布鲁西洛夫的带领下,让奥军在八个月内损失了七十四万兵力,虽然这个结果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奥匈帝国的愚蠢,但是布鲁西洛夫的指挥还是很精彩的。

  但是,让布鲁西洛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刚刚下完进攻命令的时候,就在他准备了三个月,打算起反攻的时候,莫斯科却给他送来了一道让他无法接受的命令。

  “司令官阁下,莫斯科急电。”

  ‘砰……’布鲁西洛夫狠狠的将这封急电拍在桌子上,满脸的愤怒与不甘。

  沙皇竟然命他停止进攻,停止一切军事活动,并任命他为和谈特使,在喀山与中华帝国皇家6军进行前期的和平商议,另外莫斯科会派出专人前来进行和谈,而布鲁西洛夫目前唯一的任务就是,确保手中的六十多万军队不再受到任何的损失,并且尽快的与中华帝国皇家6军进行接触,双方一旦达成和谈协议,那么布鲁西洛夫必须立即调二十万俄军回援莫斯科。

  虽然很愤怒,但是布鲁西洛夫却很清楚莫斯科这么做的目的,套用一句前清慈禧太后的老话,洋人打仗,要的无非就是钱和一些土地,但是有些人要的可是大清的江山。

  现在的沙俄政府,跟当年的清廷差不多处于同样一种情况,中华帝国要的不过是钱财和土地,反正也打不过,给他就是了。但是那些乱党们可是想着将沙俄政府推倒的,这他喵的哪能行?必须狠狠的打击,绝不手软。

  再加上中华帝国同意和谈的消息被传到了莫斯科,这也让沙皇松了口气,并且立即命人统治布鲁西洛夫,禁止他做一些蠢事。

  领土没了可以慢慢的抢回来,江山没了还指望什么去抢?

  “乱党误国!”布鲁西洛夫暗恨着说道,旋即往椅子上一躺:“刚才的命令取消,散会,各干各的事去吧!”

  进攻命令被取消,有人欢喜有人悠,但是大多数俄军士兵还是高兴的,起码他们不用再去送死了,开战两年,俄军在战场上至少战死了六十万,要不然的话,现在战争都推进到俄国的大本营了,他们岂会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对于这些不想去死的人来说,只要不打仗,丢领土什么的随你的便,爱怎样就怎样,他们巴不得天天就这样混下去呢。

  而布鲁西洛夫在郁闷了会儿之后,则是派出了自己的副官,让他亲自带队到喀山去跟中国人进行接触。

  中京,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展,甚至事情展的局面,要比前期他们预想的还要好。

  原本王思锐预计的是三个集团军在喀山与俄军进行最后一场决战,彻底的消灭俄军的反抗精神,然后列宁的布尔神维克那边在得到了自己的支援之后,兴许还能够推翻沙俄也说不准。

  但是谁能想到,当初为了拖延时间,随口开了个吓死人的条件,俄国人竟然答应了可以谈一谈,而这种时候他们这边也不好拒绝,毕竟条件是你提的,现在你又否定,这在国际上对于声望的打击还是很严重的。

  而谈一谈对于中国来说,好处要大于继续打下去。因为这样一来,沙俄政府就有精力从前线抽出大量的兵力回援,去围剿列宁的布尔神维克,恩,就让他们狗咬狗,就让他们不断的内耗。

  其实现在想一想,如果能够将俄国变成历史上民初那段军阀乱战的情景也还挺好的,毕竟列宁的布尔神维克在之后组建的苏联,王思锐还是有很大的戒心的。

  所以,为了能够尽快的停战,王思锐则是直接将谈判的地点定在了喀山,前期让军队将领先接触,尽快的达成停战协议,然后好让俄军有机会把兵调回去镇压内乱。另一方面,则任命一位副总理带队,乘坐火车前往喀山进行具体的和谈。

  前期双方的会谈很顺利,布鲁西洛夫的副官得到了准确的回应,接下来中国将会停止一切军事进攻,一切等到后方的谈判团过来再说,同时也希望俄军能够克制,如果双方在停战期间生擦枪走火,那么战争就只能继续进行下去了。

  最终,布鲁西洛夫的副官带着这一条保证屁颠屁颠的返回了司令部,而布鲁西洛夫则是有些怀疑,但是为了安抚莫斯科,他只能先命令自己带来的第十四军先行返回莫斯科,反正坐火车的话,也就一天的时间就差不多了,随时都可以支援。8



506:移民新政策


  谈判的事情王思锐并不担心,在战争中中华帝国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那么在谈判中也没有理由会吃亏,而目前反倒是在内政方面让王思锐比较担忧。

  随着国家的强大,各种政策出台,战略的布局,要想完全按照王思锐的既定方针走下去还是有些难度的。

  而近日,工业推广的事情得到了认可,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国内的工业状况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到处都是正在筹建的新兴工厂,到处都是在工地中干的热火朝天的老百姓。

  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就是移民方面,工作却陷入到了极大的困难之中,响应的百姓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政府已经开出了只要移民巴西,或者移居帝国新在俄国打下来的土地,保证每人至少可以分到三十亩地,并且由政府帮忙建设房子。

  有地种,有房子可以住,但是响应的人却依旧不多,各地移民署门前更是冷冷清清的,除了工作人员以外,更是连个人影都见不到。王思锐还是远远的低估了华夏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情怀,更是让他们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不为所动。

  其实这个也怪不得别人,当年南方百姓移民东南亚,那纯粹是因为国内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外出打拼,现在国内发展的很好,不缺吃不缺穿的,谁还会愿意离开故土到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地方去打拼?

  所以说,要怪也只能怪国家发展的太好了,让百姓们不想再到更远的地方去重新开始。

  可是那些新打下来的土地难道就这么慌着?美洲的布局就此宣告失败?这绝不是王思锐想要看到的局面。中华帝国有四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王思锐看来,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太少了。

  因为国内还有大片的无人区,主要遍布在西北地区,而俄国新打下来的地方虽说事宜耕种,但是却太过偏远,加上环境因素,所以导致耕种频率不如国内现有的土地,老百姓本就不大愿意离开故土,一听说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就更加不愿意去了。

  但是这项政策又必须要进行,王思锐也不想去用强迫的方式去逼迫百姓移民,那只是最后没办法的时候才能用的手段,而现在,他只能用一些更加诱人的条件,去引诱百姓进行移民。

  而各地也是被下了死任务,除了不准强迫百姓移民之外,其他的方法随便你用,按照各省人口数量的不同,下达了相应的移民人数,不过最终的总计划是,在未来五年内,向北方新打下来的的地方移民一千万,向巴西移民两百万。

  而分配到各个省份,也是各自领到了几十万到一百万不等的移民人数指标,其中三个人口大省,山东,河南,四川,分别领到了一百二十万万的任务指标,其中二十万是巴西移民指标。

  以前因为上面没有开口,所以他们也不敢在下面瞎胡扯,万一兑换不了该怎么办?但是在移民方面受到阻力之后,上面也渐渐的放开了更多的政策,给百姓更多的利益,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那里。

  徐利友只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收入不高,但勉强能够度日,家中还有五个弟弟和四个妹妹,除了最小的妹妹还没成家以外,其他的都成了家,如今工业多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但是也无法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就业。

  徐利友这一大家,也只有他在政府上班,担任最基层的办事员,然后就是他的三弟徐利鹏前些日子进入到了运通运输公司工作,其他人基本上只能在地里刨食,尽管一家只有两个人有正式工作,但是紧凑着点的话,他们这一家人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家中人多,所以徐利友也被分到了劝说大军当中,而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劝说自己家人选择移民,而因为在办事处上班的原因,徐利友也有一点小小的权利,就是他的家人可以直接领到去北边的名额,而不用远渡太平洋到巴西去生活。

  其实徐利友也并不想走,但是上面却说的很清楚,作为政府职员,连你都不愿意去,那么还怎么去劝说其他百姓?并且向徐利友保证,但凡是他劝说的人,到了那边以后可以被分配到一起,大家相互有个照应,而且徐利友的办事员身份,到了那边以后也会被晋升为主任,说白了就是负责一片区域的正常工作,类似于他们办事处的主任,负责当地大大小十余个村的事情。

  所以,徐利友心动了,倒不是权利大了,而是工资高了,主任的工资是他现在的三倍,而且以后还有很大的晋升空间。

  但是在劝说家人的时候,徐利友却遇到了严重的问题,他的老父亲几乎已经跟他成为了仇人,现在更是见到徐利友就直接绕着走,两人根本就不照面,这让徐利友很被动。而今天上面又下了新政策,这个政策让徐利友眼前一亮,瞬间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转机,于是,当天下班以后,便直接回到了家中。

  将一家老小,六十多口人聚在一起,打算一起商量一下这件事情。不要以为六十多口人很多,虽然已经不少了,但是在这个年代,这个家族人数并不算多。

  光是九个子女七个成家那就是十六口人,外加老两口,以及二十多个孩子,这就有四十多口人,另外弟妹、妹夫什么的也都是附近的,徐利友也提前让人通知他们今晚开会,所以这一大家子人口可是着实的不小。

  老爷子抽着旱烟,瞪着眼睛走了进来,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一言不发,也不去看自己的长子,虽然他很不想来,但为了大儿子的面子,他还是的来,当然了,听不听那是另外一回事。

  “爹,您说您怎么就不能好好的听我说句话呢?”徐利友有些郁闷的说着。

  “听什么听?老子告诉你,打你老子祖上十八辈就在这过日子了,要走你走,老子是不走。”老爷子气呼呼的一拍桌子,站起来就想走,但却被一旁的母亲给拦了下来。

  “以前不想走,那可能是担心到了那边以后生活没有保障,而且又远离故土,心里有些舍不得,但是现在国家又出新政策了,我们这一大家现在是什么情况你们也都知道,家里也就我跟老三有个正式的工作,日子虽说也过的去,但其实也就那样,这次的迁徙,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也是个机会。

  我就这么跟你们说吧,上面已经答应我了,这次只要是我劝动的人,到了那边以后,咱们还住在一起,而且我也会被升任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