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华第一帝国 >

第159章

中华第一帝国-第159章

小说: 中华第一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多军队天天住在家门口,如果不出点血的话,他们就是睡觉也睡不踏实啊。

  “这笔钱要立即花出去,只有花出去的钱,才能够为我们创造更多的资金,拿在手里不动,几个月后我们就会再次陷入困境。”王思锐冷静了下来,坚定的说道。

  “恩,我的意见是扩大纱厂和纺织厂、制衣厂的规模,并且在各地开办直营店铺,统一售价,统一管理。”王士珍说道。

  跟着王思锐的这些年,王士珍也学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所以,当王思锐下定决心要展民事工业的时候,王士珍就已经在考虑应该优先展哪一块了。

  很显然,在清朝这个工业几乎为零的时间段里,能够让他们展的民事工业显然并不多。

  而百姓最关注的便是衣食住行,食物就不用说了,他们一时半会的也管不到,家家户户都有地,吃的菜什么的都是自己种的,难不成要让国家开酒楼不成?

  住也就不说了,国家没那个时间去开客栈。

  行倒是可以考虑,只不过目前福特工厂正在大力生产T型车,这个在国内倒是有一定的销路,可问题在于,他们还要投资炼油厂,并且找到原油才行。

  况且这个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所以,唯一能够在短期内让他们回本的,也只有衣服这一块了。

  随着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加上流水线化的生产,现在一件衣服布匹到成品,只需要十多分钟的时间,这也就节约了制造的成本。

  前期在京城内投入了一批衣服,凭借着低廉的价格,效果很不错,很受百姓的欢迎。

  可即便是价格比那些裁缝铺低了近三成,可他们的利润也还是有将近两倍,这一切都是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

  当然了,因为军队的扩张,导致了所有跟衣服相关的工厂,只能全力的去满足军队的订单。

  至于利润,别提了,都他娘的是公家的东西,左手换右手的事,除了按照正常应该给乔家和邱家的利润分红以外,其他的更是一毛钱也没有赚到。

  “制衣厂可以改变一下运作方式,丰富一下产品数量等级,我们要多元化经营。”王思锐提议道。

  “多元化是什么?”王士珍有些懵圈,不过也早已习以为常。

  “就是做出几种不同等级的衣服,一种是给普通百姓穿的,这个款式不需要多好,能够批量化生产的,就是我们现在做的这种。另一种是对应中等阶级的,这个款式要稍微好一些,质量上也要更加胜于前者,价格方面也要略高一些。最后一个则是奢侈品,高昂的价格,能让那些人显示出绝对逼格的产品。”王思锐解释道。

  “报告统帅,第三军来电报,第三军已经彻底收复山西,请求指示!”未等王士珍回应,外面的电报兵便拿着电报一脸兴奋的冲了进来。

  如今,汉军的手下又多了一个省份,这一切都是他们的功劳。

  “好!”王思锐隐隐的有些兴奋,尽管早就知道了第三军的情况,但王思锐还是有些忍不住。

  事实上早在十天之前,武羊就给他来了电报,汉军已经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太原,而他埋在那里的暗子狐狸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属收复太原之功。

  其余各线也是势如破竹,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如果不是山西多山,道路难走的话,恐怕至少应该在五天之前,他们就能够收复山西全境了。

  “命令三十二师,三十九师休整七日之后,前往河南南部,其余各部就近接管这两个师的防区,安抚百姓,招募新兵。另外告诉武自诩,三十二师和三十九师暂时划归到他的第四军。”王思锐将之前的计划说了出来。

  山西虽多山,但布置五个师的兵力还是有些太多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布置两个师是正好的,但为了稳固一些,王思锐还是决定布置三个师在那里。

  而空余出来的两个师,则加入到武自诩的第四军中去准备对南边动战事。8



243:不知道该怎么作死才能失败?


  上海,这个原本的小渔村,自从被洋人敲开国门之后,上海便迅的展了起来,成为满清最富庶的地方之一,而这里,更是隐隐有成为亚洲经济中心的潜力。

  而洋人们也是看到了上海的展潜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洋人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等等因素。

  所以,无数洋人商行,银行等等纷纷进驻上海。

  随着洋人的进入,国内的一些大商人也开始将目光注意到了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在了上海。

  无数从海外而来的洋货经此地被运往全国各地,为此,财神爷盛宣怀更是成立了轮船招商局,主要以经营长江航运为主,一时间也是赚的盆满钵满的。

  只不过,此时此刻,上海却陷入到了一种奇怪的沉闷之中,在上海的空中,似是有一股巨大无形的阴影正笼罩在那里。

  这股阴影,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就连洋人,也不得不紧急的找到各国的领事,希望能够与王思锐进行交涉。

  而随着将近一周的交涉,上海的洋人们终于是得以松了口气。

  上海境内洋人保持中立,不表意见,不阻挠汉军,不支持任何政要,或是军队。而与之相随的,汉军则保证不对洋人商铺进行搜刮,保证洋人在华人身财产安全。

  洋商们倒是可以好好的睡个安稳觉了,可那些本土的商人们可就不同了。

  洋人可以找领事去跟王思锐商议,可以凭借着外交方式来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可那些本土商人找谁去商议?

  像是以往与王思锐有些交集的商人倒还稍微好一些,可那些没有交集的呢?那些将重心放在南方的商人呢?

  随着山西收复的通电传来之后,犹如一块惊石忽然间砸进了一潭死水之中,一时间,整个南方人心惶惶。

  一座位于郊区的院落内,神情匆忙的人影来来往往,若是往日,这些人来到这里必定会对这座院落的景色毫不吝啬的一番赞叹,又或者暗暗的表示羡慕,亦或者奋图强,争取在有生之年也建造一座这样的宅子。

  只是现在,战争的阴影让这些昔日的富可敌国的商人们失了心。

  盛世之下,他们这些商人们便是大爷,有钱甚至可以成为总督府的座上宾。可是在乱世,有钱却反而成为了会危及到他们安全的可能。

  若是站队早还好,就当是破财消灾了,可一旦那些当兵的看你不顺眼,那么你辛辛苦苦积攒了大半辈子的财富,就要归于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军人了。

  此刻,屋内坐了有十多个中老年人,这些都是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人,又或者是某一省份的商界大佬,像一些寻常的商人,今天是没有资格进入这里的。

  “润立兄,不知对此次兵祸有何见解?不妨道来一同参议一番?”一名有些秃顶,下额留着一簇胡须,大约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坐在椅子上问道。

  “季直老弟,折煞鄙人了,鄙人能有和见解?若是真有见解的话,怕是今日也不会响应杏生的号召了。”被称为润立的老人回答道。

  “诸位,今日所议事关重大,且关乎你我身家性命,还望诸位莫要藏拙,无论是成熟也好,想法也罢,但凡是有些念头的,今天咱们大家伙都讲出来,一起商议商议,毕竟咱们代表的也是整个南部的商界,南部商界是就此飞腾黄达,还是毁于一旦,就在近日,责任重大呐。”正中央,盛宣怀站起了身子说道。

  底下众人纷纷点头认可,今日这个会议的确事关重大,根本容不得他们打马虎眼。

  洋人可以将自己给摘出去,可是他们却没办法将自己摘出去,除非带着资产远走他国。

  可是放在现在这个时候,想要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国外也毫无根基,即便出去了亦能如何?

  “现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唯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便是抵抗到底,各自回去之后鼎力支持各地官府招募士兵,以抵抗汉军兵锋。

  这第二条便是学一学那乔仲登,我等代表了整个南部商界,若我们真诚相投,汉军那边想必也不会轻视我等。

  当然,这是老夫近日来想出来的两个办法,诸位若是还有其他法子,不妨也说出来,咱们一起商议一下,选个最合适的法子出来。

  不过老夫刚得到消息,以冯华符为的汉军第五军先锋部队已经抵达盐城,一路上可谓是势如破竹,清军毫无抵抗之力,照此进展,最迟三日,汉军便可陈兵江北。”盛宣怀说道。

  作为这次会议的起者,盛宣怀自然是要先说出自己的见解的。

  当然了,作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人,王思锐又怎会对其不管不问?

  其实今天参加这个会的代表,所有人都早已与王思锐进行了秘密的接触,而这个会只不过是想要统一一下南部商人的口径。

  一旦王思锐彻底的收拢这些商人,那么南部的那些省份将会失去一大笔财源的收入,如此,缺钱少粮的南部各省,又怎会是汉军的对手?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人,自身的实力又岂是看的?

  能够将生意做到今天这种地步的,除了需要有人的商业眼光以外,还必须要有宏远的政治眼光。

  而原本他们还在纠结到底是从还是不从?

  只是现在,随着山西被收复的消息传来之后,汉军的行为也在逼迫着他们尽快作出决定。

  要知道,山西多山,且道路崎岖难行,商队正常情况下的行进,想要穿越整个山西也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

  若是赶上天气不好,一个月能走出山西就算是好的了。

  而汉军却仅仅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闪电般的收复了山西。

  经此一役之后,对于汉军的实力,更是让这些商人稍稍的有些忌讳了起来。

  而五日前,陈兵河南、山东两地边境地区的第四军、第五军两个军共计二十余万人几乎同时南下,据说河南那边的第四军因为得到了两个师的补充,现如今已经占领了汉口,如果不是缺少渡船的话,怕是已经占领了整个武汉三镇。

  而第五军也并不比第四军慢多少,毕竟第四军是从信阳出,距离武汉并不远。

  相比较于第四军的神进军,第五军却是真正让这些人担忧的对象,毕竟第五军可是直接朝着上海扑过来的,也由不得他们不担心。

  “或许我等可以寻求洋人的庇护!”一人忽然开口道。

  “不可,此举不妙,大为不妙!”徐润站起来否定道。

  徐润年仅15岁便随叔父前往上海,19岁便获准入上堂帮账,24岁便升任主账,不久之后接任副买办。

  随后更是以惊人的手笔,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迅的积累起了大笔的财富。

  如果非要给徐润安个门派的话,那么他是属于地产派的,没错,就是靠着房地产起家的。鼎盛时期,上海每十家店铺便有一家与徐润有关系,或是直接控股,或是与他人联合控股。

  而徐润能够在这个年代便依靠着房地产,自然有远常人的眼光。

  “那汉军王思锐历来仇恨洋人,从庚子国难时期便能看出,之后虽与洋人相处还算和睦,可那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依鄙人所看,我们投靠了洋人或许会保一时平安,可一旦等他统一了全国,最迟三五年,便是我等的末日。

  眼下洋人只能依靠舰船大炮轰开我们的国门,可是在6地上,王思锐的汉军却不是清军,他们不仅打败了联军,更是单独打败了两个师团的日军,而两个师团的日军意味着什么?甲午之时,他们可是占领了整个东北的。以王思锐的傲气,我们若是投靠洋人,必将会死的更快。

  且,一旦我们这么做了,也必将遭受万人唾弃,恐怕就是死了,也找不到一处葬身之处。”徐润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其实徐润又何尝不知?他早就已经做好准备了,甚至在收到王思锐要捐爵的消息以后,便在家中准备了十万两白银打算捐爵,只不过因为汉军还没有到上海,他也没办法将十万两白银带去京城,所以这件事情也就暂时放了下来。

  以徐润那刁钻的眼光,又何尝看不出汉军的强盛?

  若仅仅只是兵强那也就罢了,可是徐润听闻,在京城那里有一座规模甚大的工业园区,里面尽是军工产业,这才是徐润觉得王思锐最可怕的地方。

  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那么汉军一时半会儿的就不会没落,而王思锐又手握北方五地,军队的军饷是不会缺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