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统天下-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中秋佳节将近,此时的京城之中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烈了,商家们在准备着趁着中秋佳节好发一笔财,而老百姓们也在呼朋唤友以相聚,而离家在外的一些游子们也在这两天陆陆续续的赶回来了。就是不打算回来的这个时候也会写上一两封家书差人送回来。
内阁处,此时的朱厚照正在召集大臣进行着中秋佳节之前最后一次的议政。六部的尚书、左右都御使以及内阁大臣谢迁以及李东阳全都来了。
众位大臣来到内阁之后发现内阁首辅刘健竟然没有出现,顿时大为惊奇,不应该呀,这内阁就是刘健的主场,大家来这里议事他不应该不出现了。
而朱厚照拿出一份奏折说道:“不用找了,刘先生今天没有来,这个是刘先生上奏请求致仕的奏折,奏请父皇之后我已经批了。”
“什么?”这个消息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掀起三米巨浪一样,顿时惊得众位大臣目瞪口呆,刘健身为内阁首辅,朝中第一人,他要致仕了之前怎么没有一点风声啊,还有皇家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答应了?
谢迁第一个拿过那份奏折看了起来,“刘阁老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致仕。”看完奏折后谢迁想着众人说道。
这下子众人更加怀疑这里面有鬼了,刘健年老这一点谁都不否认,毕竟在座的众位论其年龄来都没有刘健大,论其年龄来刘健现年就已经七十四岁高龄了,在明朝这也算是少有的高龄了,但是要说刘健身体为由致仕,在座的却又都不相信。刘健年龄是最老的,但是不客气的说即便是在座的年龄比着刘健小得多,但是身体上面比着刘健好的也没有几个。
基本上京城里面的人都知道刘健虽然七十多岁的高龄了但是现在仍然是每顿饭食不下三碗,而且走起路来也是虎虎生风的。可以说刘健的身体绝对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所以当谢迁说出刘健奏请致使的理由之后所有的大臣都认定了这里面一定还有着隐情。而几个反映比较快的达成都已经猜出来原因了。
前段时间朱厚照这个太子和刘健不对付的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而现在刘健一致使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这一点。
朱厚照在外领兵作战的时候以内阁三位阁老为首的大批大臣曾出言反对过孝宗退位、太子即位的事情。这件很明显的反对自己的事情,朱厚照这位太子不可能毫无反应,如果朱厚照真的要是还无反应了,那么无疑便会在众位大臣的心中留下一个软弱可欺的影响了,这还没有即位呢就已经让大臣们看不起了,那等到即位之后大臣们会对你恭恭敬敬的吗?
明朝的皇帝本来就很难掌权,要是朱厚照再没有一点动静的话将来还如何掌控朝堂,如何实行自己的改革了。所以朱厚照必须要对这些人展开打击,他得露出自己的獠牙告诉那些打算在将来架空自己的大臣们自己也是会反击的。
即便刘健为大明朝勤勤恳恳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厚照还是要拿他开到,谁让他是朝中权势最终的人呢,而且他还是最不希望朱厚照现在登基的人。
借助整顿边贸朱厚照在地方上第一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八个知府、二十多个县令、五个边军卫指挥使、三十多个千户长被处死,家人被流放,以及数十个商贸世家的上万人被杀,朱厚照第一次在大明内部展示了自己的铁腕,这极大地威慑了大明地方上的势力。
而现在刘健的致仕便是朱厚照对朝堂之上的大臣们的一次警告。要说也是改着刘健倒霉了,本来之前虽然朱厚照一直想把刘健弄回家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借口,毕竟人家刘健干得好好的也没有什么过错,朱厚照也不能随便撤了他不是。但是偏偏这一次整顿边市的事情却让朱厚照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在朱厚照命人搜集到的参与贩卖违禁物品到草原的各大势力之中很碰巧的找到了刘家的身影。
有一句话叫做虎父无犬子,用以称赞对方的儿子,但同时也有一句话把那个无字去掉了,虎父犬子。
这个用在刘家恰恰合适,想他刘健英明一世,但是却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刘健的三儿子刘承便是朱厚照此次找到的突破口。
刘承出生在刘家靠着父辈的权势虽然自身才华不行但是也谋到了一个差不多的官职,蔚州知府,刘承都已经快五十岁了才谋得了一个知府的官职,这一辈子也就是那样了,很难在升上去了,但是靠着父亲刘健的权势最起码一辈子也是无人敢轻视的,但是偏偏这个刘承却不满足于此,刘承知道自己在官场之上很难有所作为于是便把心思放在了金银之上了,在任蔚州知府的短短四年时间内刘承不但在自己的治下搜过银两十数万而且就连边贸上面也有他的影子,在卖给鞑靼的好几笔军事物资上都是他经手操办的。通过这几笔贸易刘承可是赚了不少的银子,但同时也给朱厚照留下了打击刘健的证据。
在锦衣卫查到刘承的事情之后,朱厚照并没有像对待其他那些犯案的官员一样直接逮捕,毕竟刘承是内阁首辅的儿子,要是他的事情捅出去了产生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到时候天下人要怎么看待朝廷,所以出于维护朝廷的意思,朱厚照选择了秘密处置。
刘承犯了事,刘健这个当父亲的不可能不被牵连进来。在得到刘承的罪证之后朱厚照便一直在等待一个和刘健摊牌的机会。而三天前朱厚照等的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三天前自动上书请辞的刘承回到了京师,而朱厚照也在当天晚上差人将刘承的所有罪行全都告知了刘健。
两天之后也就是昨天刘健上书请求致仕的奏折正式秘密的送到了朱厚照手里。朱厚照的意思刘健看的很明白,以不公开他的儿子的罪行为条件让自己主动辞官。即便是心有不甘但是刘健也是无可奈何,要不然到时候一旦刘承所犯的罪行被捅出去了他刘健的颜面何在。
朝中的重臣哪一个不重视颜面与名声啊,特别是刘健这样的权势最重而且年纪也最大的人,更是把名声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刘健宁远自己主动放弃权势也不愿意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养不教父之过,刘承出了事他这个做父亲的绝对跑不了。
而刘健辞官总的给个理由啊,要说自己犯错误了肯定不行,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抹黑吗,所以刘健就以年老体弱为借口。刘健可不管其他人信不信,只要朱厚照承认了就行了,你要是不行就找太子殿下去。
而朱厚照得到刘健的奏折之后当天便去孝宗那里,刘健是孝宗一手提拔上来的大臣,这要走了怎么也得经过孝宗的准许不是。和朱厚照之前料想的一样,孝宗一听说刘健要辞官了,说什么都不答应,在孝宗看来刘健是朝中重臣,还是自己的老师,并且刘健的身体状况孝宗自己清楚,绝对没有问题,历史上刘健可是活了快一百岁才死的,现在才七十多岁身体的确是好着呢。所以孝宗说什么都不相让刘健辞官。
不过朱厚照也有朱厚照的方法,朱厚照就说了一句话:“父皇,刘健再干一年内阁大臣那么到时候他当内阁大臣的时间就比父皇在位的时间还要长了。”
到底是刘健和孝宗再亲也亲不过朱厚照,孝宗的天平还是不可避免的偏向了朱厚照。朱厚照说完这句话孝宗便点头答应了。
得到了孝宗的准许,朱厚照可是再也没有一点顾虑了,直接就批准了。
“怎么,众位大臣有异议吗?”看着还是不愿意相信的大臣们朱厚照问道。
“没有,没有。”朱厚照这一问,所有人立马否认,谁都不是傻瓜,谁不明白刘健辞官的真正原因啊。说要是敢有异议估计用不了多久就是下一个刘健了。
第二百二十八章 君主便要有威严
刘健致仕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在在做的大臣身上便立刻产生了一丝之前不曾有过的畏惧之感,在大明这二十年里,由于孝宗的仁慈所以在往常孝宗很少处置大臣,有时候即便是有一些大臣犯了事孝宗也会饶恕他们,这样让孝宗得到了一个好名声,毕竟大臣们最喜欢的就是像孝宗这样的君主了,在这样的人下面当官有安全感。
不过孝宗不曾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在大臣们赞扬孝宗的同时,他们眼中对于君主以及皇室的畏惧确实越来越弱了。这对于孝宗以、朱厚照及皇室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现在还是封建社会的明朝,皇室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就是维持皇室的威严,作为皇帝首先必须要让大臣们心有畏惧。古往今来真正名传千古世人皆知的君主哪一个是善与之辈。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曹操、杨坚、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等等,从古代到孝宗时期为止最出名、最被赞扬的君主也就是这几位。但是这几位却有哪一位是善与之辈。不管他们表现得多么英明,死在他们手上的大臣都不计可数。即便是最被人们称赞的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杀了多少人,之后又处置了多少支持自己哥哥的大臣。魏征那是命好,不过其他的人就没他那么命好了。而在之后唐太宗也没少杀人。至于汉武帝、明成祖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君主来说要想有所作为首先一点就是必须要能够完全掌握朝政,就是像孝宗这样的都不行,孝宗一生之中根本就没有像秦始皇、汉武帝他们那样完全掌握过朝政,很多时候孝宗都是必须听从大臣的意见的。
而君主要想掌握朝政必须要做到的就是让大臣们畏惧你。一般能够成为明君的君主在见识以及对朝政的处理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君主和大臣处的位置不同,所以也就决定了他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不同,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件事情,但是大臣们的看法却和你不同,就像汉武帝北伐匈奴一样,当初大臣们大都是反对的,毕竟被匈奴压着打了那么长的时间了当时的大臣们已经畏惧了匈奴了,他们是十分的不看好和匈奴开战的前景。
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位一般的君主便很有可能最后屈服于大臣了,你掌握不了朝政就只能按照大臣们的意思行事,但是唯独汉武帝这样的君主却可以坚持北伐。因为大臣们畏惧汉武帝,即便是心里反对但是明面上也不敢说出来。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汉武帝没有北伐匈奴那现在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的情况?
大臣和君主天生便是对立的。大臣们在心里就不害怕你,试想到时候大臣们如何会听你的话,哪个人没有一点私心啊,一旦你实行的某项政策触犯到某位大臣的利益了,到时候人家绝对联合一帮子人去反对你,这个时候你如何做,大臣们都不怕你,你除了最后屈服还有什么可做的。所以想要有所作为的君主一定要让大臣们畏惧你,这样即便是他们在心里反对你他们也没有胆量说出来,因为他们怕你。
一般能够让大臣们畏惧的君主都能够完全的掌握朝政,就像当年成祖,谁敢说个不字。而当你掌握朝政之后你便可以依照着自己的方法来实行你实现想好的政策了。
对于朱厚照来说现在的他最缺少的便是在朝堂之上的威信。最起码朱厚照在朝堂之上那些大臣们的眼里绝对是毛头小子的角色。即便他打了几场胜仗了,即便他在地方上杀了那么多的人了,处置了那么多的官吏了, 朝堂之上的人还是绝对不怕他。朝堂,是整个大明最特殊的战场,你在外面不管多威风,在这里就是没人怕你,因为这里有它独特的行事方式。
而这也是朱厚照一直坚持要弄掉刘健的根本原因。当然如果以后有可能的话朱厚照还是会重新重用他的,毕竟论起威望、能力、忠心以及对国家的熟悉在大臣里面没人比得上刘健。只不过那个时候再用他的时候朱厚照就已经完全控制了大明了。
现在,当确定刘健已经致仕了之后,不管是谢迁、李东阳还是马文升、刘大夏他们在心地里面都突然生出了一丝的寒意,“看来以后不能像以前那样了。”在心里所有人想着。
怀着忐忑的心情,众位大臣们开始了今天的政务了。
“刘大人,现在天南、天北两省还有中亚的情况怎么样了?”
听到朱厚照询问西域的事情,兵部尚书刘大夏赶紧站出来,说道:“禀殿下,现在已经基本上稳定下来了。”
“哦,细细说来。”朱厚照说道,身为兵部尚书,刘大夏无疑是对西域最熟悉的了,毕竟这是他的管辖范围,所以他绝对要比朱厚照这个只知道大概的太子熟悉多了。朱厚照整天要关注天下所有的事情当然不可能一直把精力用在西域上面了,他也就是制定一个大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