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庄-第5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面是有一条船,银色的,只有大约三丈长,一丈宽,高不过一丈如梭一样的小船。
一道道巨浪打去,那船冲破一道道的浪花,向着华亭急速而来。
“好快!”港口的负责人感慨的说了一句。
“目测至少比大船快五倍。”负责观察的哨兵也在一旁回答着。
转眼之间,那船已经靠近华亭,港口的负责人大喊着:“速去通知狼将!秦王殿下到。”
可那船却没有丝毫要进港的时候,从港前没有半点减速就进入了江口。在距离不到五里的远的地方,才可以更进一步的看清那船的样子。
完全不同于大唐任何一种船。
大唐的海船全部都是后半部分更大,更重一些,将船头微微压起。
这船却是船头大,船尾几乎是空的。。
船上没有旗帜,只要船上有秦王府的近卫军的徽章,船最高处,戴着大护目镜的秦王李曱元兴将自己绑在一根铁柱上,双手紧紧的抓着一个圆盘。从望远镜上可以看得清楚,秦王李曱元兴一直在咬紧牙关,双手上青筋暴起。
速度好快,至少有每个时辰二百里。
一眨眼的功夫,那船就消失在视线之中,顺着长江逆流而上。
风雨之中的长江,水流湍急。不到半个时辰,李曱元兴就追上从华亭出港逆流而上的船队。李曱元兴没减速,他的目标是苏州城。
裴喜吃力的走到甲板上,先是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绑在柱子上,然后拿出两只旗子吃力的挥动着。
二千三百吨,大唐真正远洋战舰上,早就有人发现了这条船。
负责旗语的士兵足足看了三遍这才看清旗语的内容,冲着内部通话的铁管大喊着:“那小船上是秦王殿下,旗语是陆军旗语。意思是大船走前面,小心水流之中的巨大伤害姓飘浮物。”
“回话……”船长还没有说完,旁边的二副就说道:“殿下已经超过我们头船三里远了。”
那船长放下望远镜:“那应该就是传闻之中的超速快艇了,纯钢的船身!听说王霸将军有可能得到第一条。”(未完待续。)
第830节神兵天降四【第二更】
快艇进港,苏州港内柜爷就在这里等着李曱元兴。
“坏了四台!”李曱元兴下船之才几乎站不稳,裴喜等人连自己走下船都不能。还是席君买带人扶住了李曱元兴。
说实话,李曱元兴真的很心痛,这条船可以说是大唐工业的一颗摧残的明珠。
没有一点点现代的原装物品,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唐制造。
八台柴油机,硬是让李曱元兴这一次报废了四台。不用检查,李曱元兴也知道。那是全功率动转、润曱滑跟不上抱死了。
听到李曱元兴这么说,柜爷当下就教训了一下:“什么时候了,还为这点东西心痛。”
李曱元兴从长安将这船吊下飞舟下来到风雨小的沂州,然后从沂州开足马力花了一天的时间狂奔到了苏州。这可以说已经是大唐最快的速度了。
会议之中,李神通以下,淮南道大半的高官都到了。
“工部的几个人怕是要等明天了,晕船!”李曱元兴很简单的解释了一句之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李神通却说道:“秦王殿下在,一切没问题!”
大地图上已经将路线标识了出来,需要开挖的没有预计的那么多,可以借用原先的运河,还可以借用一些原本就地势底的地方。
“这周边所有的州县,能调用的人力都已经调足。八十万人,挖出一条六十五里长,深一丈,宽三丈的水道来。只要开始引水,这水道肯定不足,所以周边肯定会被淹。我们正在计算的是,再挖深,还是两边推土,那个更好。”
“再挖深一丈,宽两丈。”李神通也是下了狠心了。
大唐皇帝李二给他有过亲令,只要这次他尽全力抗住了,就允许他告老,澳洲黄金海岸就是他的。上下官员都会有重赏,百姓为救灾付出的损失国库补。
“那拼一下吧!”李曱元兴也认为更宽,更深肯定更好。
而且将来也可以作为一条运河使用,而且有二丈深,载重千吨的大船都没有半点压力。
杭州府尹这时站了出来:“殿下,杭州与嘉兴二十六个商会联曱名捐钱一百六十万贯,粮一千万石。”
“派捐了?”李曱元兴冷着脸反问了一句。
杭州府尹脸色如常:“殿下,没有派捐。天灾降临人非无情,这是自愿捐的。只是他们也有些许的私心,有两个小请求下臣已经答应,这也是为我杭州以及周边八百里百姓造福。”
杭州府尹拿出一份图。
李曱元兴只扫了一眼就明白了。
他们借这次排洪,请求挖的更深更宽一些。将来他们会在外围再挖一道,然后修石堤。顺便在几处建上可以停靠五百吨海船的深水港。
“去告诉他们,要修港就按二千吨的标准去修。这次洪水过后,可以让这条运河断流,然后修河、修堤。运河入口的石碑上留名!”
留名呀!
古人重名,有许多善人捐钱修桥,不要官曱府的赏赐,也不要任何免税,只想在桥头立一块石碑,然后写下某某捐建此桥之类。
席君买这时靠近柜爷:“贤皇,医官说再给一刻钟,那些工部的官员就能够清醒过来。”
“他们醒了,就告诉他们,明晨开工。八十万劳工,就算是排着队,不用手拉手,就是人挤人,也能排成两排,从这条运河这头排到那头去,不惜一切的赶工。告诉那些倭人,他们家里被倭岛的大和贵曱族抢了,信或者是不信,将来自然有个说法。他们这次在挖运河上拼了命,老曱子就发给他们大唐的牌牌!”
“得令!”席君买运足力气回应了一声。
武曌却在旁边也喊了一句:“谁敢在工地上混工,还想骗爷爷发的身份牌,就砍了脑袋挂起来。”
李神通这时给旁边的总督府长史说道:“速去依皇叔与明月公主的意思,制定一条规矩出来,然后让所有挖河的人知道,些许奖励不是问题。”
李曱元兴有些累了,在他们讨论细节的时候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秦王李曱元兴就象是主心骨,有秦王在,人心就足,百姓就什么也不会怕。
武曌把自己的小披风盖在李曱元兴的身上,轻轻的握着李曱元兴的手。心中却是感慨,作一个上曱位者真的不容易,负责肩负的实在太多了。
苏州以南二十里处,一处丘陵地带,几位大将军站在高坡上。
“想那三国演义之中,八百里连营也不过就是这般气势吧。往年,遇到洪水就是我等都要逃命,谁敢站在这里对抗天灾呀。”
“战洪水,这心中却也有一种热血!”
“其实热血也罢,命令也罢。本将最欢喜的却是过苏州之时,想当年本将也带兵路过苏州城,部队距离苏州城绕道三里,苏州城还是人人关门闭户。城外连只岛都躲开了,他娘的,只当本将是土曱匪呀。可这一次,同样是准备绕城三里,可苏州百姓却是出城十里相迎,比朔方之战大荣归还让人欢喜呀!”
众将都是点了点头。
百姓们不再害怕当兵的,这样的改变足足用了四年时间。
从洛阳大水,百姓带着怀疑等待求助。到现在,大军出现,百姓看到大唐军服,就如同看到了希望。
“报,命令下。秦王殿下已入苏州城,明晨动工。工部匠师会在凌晨之前,将各分段方案送至各营区。秦王府令,各将军回营,分段负责制。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快!贤皇殿下与明月公主殿下提议,淮南道总督府令:倭人愿为大唐抗洪拼命者,授予大唐子民身份。其余详细奖罚明晨前送至各营区。”
“得令!”几位大将军同时回应后,正准备离开。最年长的那位说道:“明天开始大干了,今晚上开伙加餐,给倭人也来一餐好的。”
“有理!”几个大将军都作了回应后,快步离开。
各营都是以军队为主力,全部军事化管理。粮食不差,这里本就是大唐的大产量区,而且还有来自南洋的米,可以精粮放开了吃。
一口口的大锅摆开,准备开始作饭。
倭人依然是单独的营区,他们也一样准备开始作饭,大锅搬出来。正准备从库里把作饭的用的食材搬出来的时候,几乎是同时,每一营都有两个穿着大唐军服的人入营。
这些人,一人只是唐军的后勤兵,也就是以前的辅兵中的伙夫。另一人则是懂倭语的,原本就是调派过来帮助管理这些倭人的。
大唐军人可以认得军服的区别,倭人却认不出来,只是知道,有这样衣服的人都是大人物,必须听话。
“清空食材仓库,所有的都扔到外面去。”懂倭语的人在下令。
倭人不敢反抗,赶紧组织人手去搬空仓库,可一想到他们吃的东西会被雨水淋着,泡着,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谁想到,那位继续说道:“将饼粮拿去喂马,将肉全部倒进河里。你们有新粮。”
一队大车在泥泞的道路上靠近这里,一听说有新粮食,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却让人心中有一种希望升起,当下就有三个百人队奔出去帮着推车了。
还有一个百人队快速的架起了一个有雨棚的通道。
一袋又一袋的大米,全是雪白的精米。一扇又一扇的猪肉,一车又一车的精菜,还有那些他们不认识的东西。一个个灰色的小球,似乎是能吃的。
就是那句话,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
倭人来大唐已经不是头一天了,就算是他们吃的伙食比在倭岛的时候好太多,可也知道和唐人比起来,也差太多。那灰色的小球,似乎叫土豆,那是唐人很贵重的一种食物,至少奴曱隶这种级别是不能吃的。
能吃到土豆,那代表着他们比奴曱隶身份高了。
大锅,在唐军厨师的指挥下,大包的香料倒进去,整包的雪盐往里倒,乱刀砍成小块的猪肉、根本来不及细细的切碎,乱刀砍的。
猪肉烧土豆,猪肉白菜炖粉条。大唐军队最出名的上等名菜,与平民名菜。
排队领饭,大半碗的白米饭。然后一大勺猪肉白菜邺粉条,然后一小久猪肉烧土豆。
就说这猪肉烧土豆,作法是倭人想也想不到的,先是倒油,然后整包的雪糖倒进去。油热之后再往里扔一大把红色的东西,然后姜、葱段。最后才是把肉放进去,小火炖了足足半个时辰,整包的雪盐后,又倒入一种黑色的液体,然后才是土豆。
红烧肉,大唐独有!秦王府出品!
许多倭人捧着碗,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看起来,闻起来,比他们所知道大唐工人吃得还好。
土豆,有肉的土豆才是真正的美味。
这小小的灰色小球,竟然如此美味,怪不得是大唐珍贵的食物。
肉更不用说了,倭人有几个在倭岛吃过肉的。
别说是普通倭人,就是倭人贵曱族也没有几个象这样大碗吃肉的,普通的,最低贱的倭人捧着肉碗,许多人是流着眼泪在吃饭的。
苏州这边是准备大干了,晚饭一餐上等好饭,就是在给明天存力气。
可洞庭湖那里,苏珊瑚却真正遇到了麻烦。
船已经开不动了,船的四周光是缆绳挂的木排就是十几亩地那么大的面积。船的动力已经不足以带动这些木排,而严重的是,船的吃水深度已经超过最高上限三寸了。(未完待续。)
第831节神兵天降五【第三更】
洞庭洞的百姓没有几个不会水的,也没有几个不会玩船的。
当他们注意到这些穿着大唐军服的女子在不断的注意到船舷之时,许多百姓也去查看着。
原本以为是船破了,船里在漏水。
可真正懂船的人,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至少在道理上是一样的。看着那船身上明显的有留下刻度,特别是刺目的红色部分已经降到水线之下的时候,他们懂。
这船的吃水已经到极限了。
当一个老者步履蹒跚的移动着船边,吃力的往船舷上爬着的时候,许多老人都动了,都开始自己下船,往木排上转移。
“不用下船,这船撑得住!”苏珊瑚大喊着。
其中一个老人笑了:“女娃娃,你是大唐的军校没错,这船上你官最大没错。老头子十二岁就下水捕鱼,别看这船大,老头子也懂船。这会风雨小些,要是有大雨,风再大些怕是这船就撑不住了。”
“能,能撑住!”苏珊瑚也完全是嘴硬了。
海军条例上严格的规定,水线就是死标准,绝对不能超过水线。因为李曱元兴的船还没有往远海去的,眼下只有南洋水线、东海的夏天与冬天海水,还有淡水水线四个标准。
现在已经是超标了。
对于五百吨载重的船来说,超过三寸当真已经非常危险了。
苏珊瑚劝也没有用,还是有几十个老人下了船。可几十个老人能有多重,这船上已经挤了上千人,再加上缆绳的拉力,木排可是比船低太多了。五百吨载重的船,几十个老人的重量对于减轻水线压力根本不起作用。
天又黑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