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的朝阳 >

第315章

帝国的朝阳-第315章

小说: 帝国的朝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几名城中最好的铁匠正在院角不停的挥起铁锤,用通红的铁片,修复着或断、或折的刺刀,这个街边的院落与其说是兵工厂,倒还不如说是一间铁匠铺,不过这倒也不甚准确,毕竟这铺子里除了打铁的铁匠之外,还有卷制炮竹的工匠。

这些工匠都是从各地请来的,说是请,实际上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绑”,虽然人是“绑”来的不假,可这些工匠在这里却又拿着工钱,而且他们的工钱却远超过过去,少则数两,多则数十两银子的工钱,足以让这些工匠乐意于此干活。

院角随着一声“出铁”的沉喝,那一人多高的化铁炉的炉口立即被打开了,通红的铁路顺着出铁口流至下方的沙模内。

“兹……”

铁水灌入的时候沙模冒出一股雾气,几名工匠不停的更换着沙模,不一会上百个沙模便用完了。在工匠旁边,一名穿着军装的青年却显得比那些工匠还要紧张/

敲开沙模,穿着军装的青年看到了通红的铁壳,立即将其投至水桶中,在蒸汽弥漫中,上千度的铁壳冷却了下来,从水桶里取出那黑中泛白铁壳,看着依然冒着些热气的铁壳,他立即有些紧张的问道。

“怎么样?这个壳能用吗?”

此时他的声音显得有些焦切,也难怪他会这么紧张,这铁壳是手榴弹的壳体,是造手榴弹必须的物件,而手榴弹能够自行生产,又直接关系到这支民军的将来。

“总指挥,铸这玩意比铸铁锅还容易,若是还不行,那不是打咱老王家铸锅的脸嘛!”

老工匠不无得意的笑说道着,而他口中的这声“总指挥”若是传了出去,不定会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若是搁在外地,不知会引来多少人,这穿着军装的青年人可不就是当年的浙江民军总指挥李勤玉,单就是他那脑袋,就值上万两银子。

作为民军的总指挥,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李勤玉率领着不过千余名浙江民军官兵离开杭州城,一路上有如土匪一般深藏于山林之中,最终消失于大山之中。

在深藏山区的时候,于山区向内陆挺进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补给,便行以土匪的手段,勒索、敲诈富户,不过那却是以土匪为名。也正因如此,谁也想不到,这支消失于大山里的浙江民军,会在一年之后,仍然活跃于江西山区,直到两个月前,经过一年多卧薪尝胆之后,这支曾经浙江民军才再次打出那面“日月旗”,并一举夺下了赣州城。

虽说两个月来,在李勤玉的指挥下,夺下赣州城的民军先后数次击退清军,但去年撤出杭州时携带的弹药,却在激战中所剩无几了,虽说于战斗中有所补充且缴获甚多,但最为重要的手榴弹只剩下几百枚。对于没有火炮的民军而言,手榴弹相当于他们手中的大炮,甚至之所以能够重创一标江西新军,靠的正是伏击时扔下上千枚手榴弹。

在过去的一年多之中,正是依靠着遭遇战时投掷手榴弹形成的密集火力,民军方才能多次化险为夷,也正因如此,在得知手榴弹耗尽的消息后,李勤玉立即授意这简易的兵工厂着手制造手榴弹。

“王师傅,这我还能不信您,”

说笑中,李勤玉拿起那个铁壳说道。

“就像这样的铁壳,咱们一天能出来多少个?”

“这一炉铁能制200来个壳子,能用的至少有九成,若是连着工,一天出来六七百个没问题,就是……”

那年长的师傅瞧着总指挥,虽说对方平时瞧起来很是近人,没什么架子,更谈不上官威,可他毕竟是乱匪的头领,于是便小心翼翼的说道。

“就是这铁要是跟不上来,那可就没戏了!”

可不就是没戏咋的,没有铁还谈什么造手榴弹,造什么地雷?

眉头微微一锁,李勤玉沉声说道。

“铁的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王师傅,你们只管生产就行了……”

其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岂止这一个问题,作为民军的总指挥,没有人比李勤玉更清楚,现在民军面对的问题不仅仅只是没有足够的原料生产手榴弹,还面临着其它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甚至若非早在杭州的时候,就通过制造弹丸更换底火的方式解决了弹药问题,恐怕这会当初携带的弹药早耗尽了。

“……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经费,没有足够的经费,民军就不可能招募新兵,别说招募新兵,甚至就连维持眼下的这三千多人的队伍,都成问题!”

看着面前的总指挥,福岛次郎有些无奈的说道。

“当初从杭州带出来的银子早都花完了,虽说还有几十万两存在朝鲜银行的上海分行,可那些银子一时半会的也拿不到咱们这边……”

去年随着这支队伍一路转进至江西的福岛次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中国之大,而这“大”虽说使得民军有了回旋的余地,可却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最简单的麻烦就是银饷没办法从外界运来,虽说现在没有了家里的支持,可毕竟当初他可是把一笔巨款存进了朝鲜银行,但现在这笔银子却没办法在短期内运到赣州。

作为民军的副总指挥,他自然需要为总指挥解决后顾之忧,可这个后顾之忧,却不是他能解决的,更何况,有些事情,即便是他想要去干,也得先得到总指挥的批准不是。

“银饷的问题,慢慢的解决,总会有办法的,”

默默的点点头,李勤玉的双目微微一敛,然后轻声命令道。

“如果实在没办法,那就再借个几万两,我还就不信了,那些人敢不借!”

总指挥的回答让福岛心底微微一颤,这口上说的是借,可实际上却是拿着枪杆子去向大户借。这个办法他不是没想过,但是现在他们还需要那些大户的支持。

“再说等秋税下来了,到时候这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之所以决定占据赣州以及附近的几座县城,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根据地,同样也是为了获得税源以及兵源,不过他们来的有点“晚”,这每年的正税在其夺城前,就已经为官府收走了,如此一来,想要解决财政问题,那就只有通过大户“乐捐”的方式加以解决。

但一味的向大户索要也不是办法,毕竟现在民军的根基不稳,如果对大户威逼过紧,只会令其完全倒向满清,从而不利于民军的生存,而且那些乡绅于乡间又享有很大的声望,若是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很难得到普通乡农的支持,到时候征兵、征税都是问题。

“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和他们先借点,不过一定要把这个借字讲好了!”

叮嘱一声,算是同意了问大户借钱的事情,李勤玉又询问道。

“其它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再有就是武器,现在民军虽说已经扩编为两个团,兵员增加了近四倍,可枪械数量实际上只增加了不到一倍,现在的问题就是人多枪少,赣州不比杭州,在杭州的时候,咱们可以向洋行买,可是在这……”

福岛次郎的苦笑让李勤玉无奈的摇摇头,在赣州这么偏远的地方,别说洋行了,就连洋人传教士也极为少见,自然是想买也买不到了。

“现在至多也就是能从乡间收集一些前装枪,如果想要解决的枪的问题,就非得想办法去南昌、福州那样的大城市,在本地根本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如果要去向洋行买的话,就需要考虑到银子的事情,现在,咱们又挤不出这笔钱来……”

当年在杭州的时候,大家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除去因为起自杭州藩库内充足的银饷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家里”的支援,当时东北向杭州输送了大量的军火,使得浙江民军上下完全不需要为枪械弹药犯愁,但是现在身处赣州的民军上下,在失去的“家里”的支持之后,且不说枪支弹药的供应成了问题,甚至就连粮饷都供应不上。

“看样子,咱们若是想要立足于此,就非得和家里取得了联系了……”

看着福岛,李勤玉无奈的长叹口气。

“且不说现在和家里联系不上,单就是赣州地处内陆,将来即便是和家里联系上了,这家里又如何能给予咱们支援?”

抬头看看天上,大小星点,繁密地布在天空,风吹过去,有几个星点,不住地闪动,走出指挥部的李勤玉四周看那些屋影子,颤巍巍的,好像在向下沉,向下沉。就像他这会的心思一般,想到先前福岛的说的那些问题,他不禁想到远方的“家”,想到了没有“家里”的支持后,部队面对的困境,最后却又是一声长叹。

很快家里就会知道这里的消息,到时候这些问题还会是问题吗?即便是家里会有困难,想来到时候,校长也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吧!

肯定的!校长肯定会这么做的!

想通了这一点,李勤玉便挺着胸脯开大了步子朝着走不远处的一个巷子走去。他还要去见一个人,如果不是那,或许,他们也不会从杭州一路走到这里。

(弱弱的求一下订阅和,)

第95章谋划(第一更,求月票)

这是一处环境非常幽静的院落,深藏于县衙后方巷子的深处,即便是在白日也是非常安静,到了夜晚,更是悄无声息,唯一能够听见的,只有院子里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

在那树叶的沙沙声中,一名穿着汉服的留着长须的中年人,站在院子里,凝视着满天的繁星,他的掌心握着一个烟斗,那眉头时皱时松,似乎是在思索着问题。

“现在,这里的消息应该传出去了吧!”

此刻,身处这寂静院落中的中年人,甚至希望自己身处一个闹市之中,能够听见人声鼎沸的声响——如此一来,人们自然会听到这座城市发出的声音,到那时,人们会知道,火焰从未来熄灭。

但是,这里毕竟是地处偏远的赣南山区,等到人们注意到这里的时候,也许已经几个月过去了,到那时,谁又会注意到这里的事情呢?谁又会注意到这支民军呢?

已经午夜的院落中,就连风也居然停止了,没有了以往树叶沙沙的声响,周围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见。

就在这空气越发的宁静时,一个人从院门处走了过来。

“都督……”

走进来的李勤玉瞧见都督似在思索问题,于是便轻言喊了一声。

“啊,”

转过身来看到李勤玉,满面胡须的中年人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

“勤铭,我,现在可不是什么都督了,以后还是叫我复生吧!”

复生!

若是这字传出赣南山区,传至如江宁以至上海那样的大城市中,不知会引起什么样的轰动。经过杭州起义之事,这天下又有几人不知“大汉浙江军政府都督谭复生谭嗣同的大名。在过去的一年中,几乎是要杭州的起义者大都从海路前往东北之后,世人便失去了谭嗣同的下落,在上海等地的报纸上,总是会不时的传出与谭嗣同有关的新闻,有关他被击毙的新闻更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刊于报纸上。

对于这位失踪的中国最负胜名的革命者,西方人可谓是倾注了大量的注意力。当这个革命者的名字,不断见于报端的同时,许多人都不得不承认,谭嗣同失踪了,就如同那支追随他的民军精锐一般,消失于浙北山区。

谁会想到,失踪已久的谭嗣同居然也在这个被河流环绕的偏远小城之中。

“对我而言,都督永远都是我大汉军政府的都督!”

虽说身为民军总指挥,这支队伍实际上的最高指挥官,对谭嗣同这位曾经的浙江都督,李勤玉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尊重。对于这支部队来说,或许李勤玉是最高指挥官,但谭嗣同却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领袖,尽管其并没有指导员的职务,但却一直充当着这个角色。

“好了,勤铭,怎么样,一切都还顺利吗?”

过去在杭州的时候,谭嗣同还有许多工作要办,但现在于城中,几乎从不插手军务的他反倒是闲了下来。非但不过问军务,甚至就连政务也不操心,而是每天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上。

现在见李勤玉夜半而访,自然知道他肯定是碰到了什么烦心事儿。

“是这样的……”

李勤玉简单的将碰到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什么银饷啦,武器啦,甚至说连同铁的事儿,也都说道出来。

在李勤玉说话的时候,谭嗣同只是默默的吸着烟斗,偶尔会出言打断他的话,以询问的更详细一些,或许谭嗣同很少过问事务,但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够给李勤玉以帮助,比如给他一些建议。

“嗯,向富户借款、借粮,倒也可以解一时之机,古往今来,大家可不都是这么做吗?”

史书上的那些开国皇帝也好,流寇、蚁贼也罢,都是靠着“吃大户”起的家,相比于他们,民军反倒显得有些太过“文明”,往往只是“借”,而不似书中之人,为筹集军饷、粮草更是尽灭其门尽掠其财,动辄屠城、洗镇,为的可不就是掠抢兵源,筹以军饷粮食。

“不过,要注意手段,这赣州毕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